油藏窜流通道分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档序号:37140625发布日期:2024-02-26 16:52阅读:33来源:国知局
油藏窜流通道分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技术涉及石油开发,具体地涉及一种油藏窜流通道分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注水开发是我国大多数油藏的开采方式,但我国多数油藏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高含水阶段,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层间、平面矛盾突出,亟需针对窜流通道开展治理调控,而油藏窜流通道量化与分级是对窜流通道进行有效调整的前提,是石油高效开采面临着的关键难题。

2、窜流通道是指油层内部优势水进方向上长期受注入水的浸泡和冲刷作用发展形成强流动区域,或在强烈的水洗作用下形成的条带状高孔、高渗通道,此过程既受储层地质地球物理性质影响,也受开发注采制度和措施影响,因此在分级过程中既要考虑动态注采参数、也要真实反映地质特征的物性参数。

3、现有窜流通道分级方法从油藏的地质静态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泥质含量等)和开发动态参数(如采液指数、吸水指数、井组采注比、油水井井底压力等)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赋予相关参数不同的权重获得了分级结果,但这些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参数的选择和权重的量化缺少依据,分级参数选择的合理性与分级准确性不明、验证手段缺失,参数过多彼此间会相互影响,存在维数问题,过少又难以进行准确分级;二是油藏开发是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而现有分级方法提供的是某一开发时刻的定值,难以反映出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变化过程,分级方法具有局限性,不能体现出窜流通道的演化规律,制约了对油藏开发状态的动态认识及后续治理方法的选择。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反映油藏开发过程,分级参数简便可调的窜流通道分级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藏窜流通道分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窜流通道分级方法中分级参数的选择依据缺失、验证方法不足以及难以反映出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变化过程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油藏窜流通道分级方法,包括:

3、获取目标区域的油水井生产数据及数值模拟数据,其中,油水井生产数据及数值模拟数据包括:单井注水量、水井在关联油井产生的流线数量、水井总流线数量、各层井间平均含油饱和度、各层井间直线每个网格上的压力、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各层井间平均流线速度以及各层井间平均储层厚度;

4、根据单井注水量、水井在关联油井产生的流线数量以及水井总流线数量,确定单井各层井间流量;

5、根据各层井间平均含油饱和度,确定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

6、根据各层井间直线每个网格上的压力,确定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

7、根据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各层井间平均流线速度、单井各层井间流量以及各层井间平均储层厚度,确定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

8、根据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以及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确定油藏窜流通道的分级类别及每个分级类别对应的分级区间。

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单井注水量、水井在关联油井产生的流线数量以及水井总流线数量,确定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包括:

10、根据水井在关联油井产生的流线数量、水井总流线数量,确定水井在关联油井产生的流线数量在水井总流线数量中的占比;

11、根据水井在关联油井产生的流线数量在水井总流线数量中的占比以及单井注水量,确定单井各层井间流量。

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各层井间平均含油饱和度,确定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包括:

13、分别确定第一时刻的各层井间平均含油饱和度与第二时刻的各层井间平均含油饱和度;

14、根据第一时刻的各层井间平均含油饱和度与第二时刻的各层井间平均含油饱和度,确定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各层井间直线每个网格上的压力,确定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包括:

16、确定各层井间直线每个网格上的压力的总和以及各层井间直线上的网格数量;

17、根据各层井间直线每个网格上的压力的总和以及各层井间直线上的网格数量,确定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

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各层井间平均流线速度、单井各层井间流量以及各层井间平均储层厚度,确定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包括:

19、根据示踪剂解释方法,确定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水平渐近线对应值;

20、根据岩心实验,确定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的减速系数;

21、根据各层井间平均流线速度、单井各层井间流量,确定各层井间过流面积;

22、根据各层井间过流面积、单井各层井间流量以及各层井间平均储层厚度,确定各层井间过水倍数;

23、根据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水平渐近线对应值、各层井间平均渗透率的减速系数以及各层井间过水倍数,确定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

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以及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确定油藏窜流通道的分级类别及每个分级类别对应的分级区间,包括:

25、根据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划分依据;

26、根据划分依据,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将窜流通道进行划分,得到初步分级结果;

27、将初步分级结果绘制在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上,得到处理后的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

28、确定处理后的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是否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且处理后的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是否符合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特征,其中,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特征包括窜流通道的强度随着油藏开发时间的延长表现出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以及井间渗透率越大窜流通道强度越大;

29、在处理后的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没有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和/或处理后的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不符合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特征的情况下,重复执行根据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划分依据,直至处理后的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且处理后的井间渗透率演化曲线符合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特征,得到油藏窜流通道的分级类别及每个分级类别对应的分级区间。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划分依据,包括:

31、根据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扩展参数;

32、根据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以及扩展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划分依据。

33、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油藏窜流通道分级装置,包括:

34、存储器,被配置成存储指令;以及

35、处理器,被配置成从存储器调用指令以及在执行指令时能够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油藏窜流通道分级方法。

36、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包括:

37、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油藏窜流通道分级装置。

38、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该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用于使得机器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油藏窜流通道分级方法。

3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单井各层井间流量、含油饱和度变化速率、各层平均井间压力梯度中的至少一个参数进行聚类分级,并利用井间渗透率演化规律结合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特征判定分级结果的合理性,进而通过调整分级参数得到油藏窜流通道的分级类别及每个分级类别对应的分级区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分级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验证方法合理,并能反映出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窜流通道变化过程,可为后续窜流通道治理提供依据。

40、本技术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