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7723175发布日期:2024-04-23 12:00阅读:12来源:国知局
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计算机,尤其涉及一种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软件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有利于解决软件系统的缺陷和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如下方式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在软件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软件系统的运行情况确定软件系统的可靠度、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mtbf)、以及平均失效前时间(mean time to failure,mttf)等运行参数,然后根据这些运行参数评估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2、上述现有对于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的评估方式,为软件系统上线后的评估方式(即事后评估方式)。然而,软件系统的缺陷和问题的引入一般在软件系统上线前的开发测试阶段,所以,在软件系统上线前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对于解决软件系统的缺陷和问题的作用很有限,因此,亟待提出一种软件系统上线前的评估方式(即事前评估方式),以更为有效的解决软件系统的缺陷和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实现在软件系统上线前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以更为有效的解决软件系统的缺陷和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包括: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需求分析进程的启动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需求文件,并基于需求文件中的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需求评估参数;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软件测试进程的启动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测试配置文件,并基于测试配置文件中的测试用例配置参数和异常场景配置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测试评估参数;基于需求评估参数和测试评估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评估参数。

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先在待评估软件上线前的需求分析阶段对其可靠性进行一次评估,具体的,可以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需求分析进程的启动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需求文件,并基于需求文件中的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需求评估参数。由于需求文件中的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可以表征在需求分析阶段对于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要求的严苛程度,所以,本技术可以基于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确定需求评估参数,并将需求评估参数作为评估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的一个指标。然后,可以在待评估软件上线前的软件测试阶段对其可靠性进行一次评估,具体的,可以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软件测试进程的启动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测试配置文件,并基于测试配置文件中的测试用例配置参数和异常场景配置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测试评估参数。由于测试用例配置参数可以用于表征在软件测试阶段对于正向用例和反向用例的部署比例,异常场景配置参数可以用于表征在软件测试阶段对于待评估软件对异常事件处理能力的要求,而正向用例和反向用例的部署比例、以及待评估软件对异常事件处理能力,均会影响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所以,本技术可以结合测试用例配置参数和异常场景配置参数确定测试评估参数,并将测试评估参数作为评估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的一个指标。之后,可以结合需求评估参数和测试评估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的评估结果(即确定可靠性评估参数)。可以看出,本技术通过在需求分析阶段和软件测试阶段分别对待评估软件进行可靠性评估,并结合两个阶段的评估结果确定最终的评估结果,可以实现在软件系统上线前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软件系统的缺陷和问题。

5、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基于需求文件中的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需求评估参数,包括:遍历需求文件,查找出需求文件中的各需求标识,并根据查找结果确定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参数转换规则,将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转换为需求评估参数。

6、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检测到针对第一参数转换规则的重配置指令的情况下,基于重配置指令中携带的配置规则对第一参数转换规则进行更新。

7、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基于测试配置文件中的测试用例配置参数和异常场景配置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测试评估参数,包括: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二参数转换规则将测试用例配置参数转换为测试用例评估参数,并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三参数转换规则将异常场景配置参数转换为异常场景评估参数;根据测试用例评估参数、异常场景评估参数、针对测试用例评估参数的参数权重、以及针对异常场景评估参数的参数权重,确定测试评估参数。

8、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基于需求评估参数和测试评估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评估参数,包括:

9、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软件测试进程的测试完成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测试结果文件,并基于测试结果文件中的各缺陷数据组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缺陷评估参数;其中,各缺陷数据组分别对应待评估软件的一种交易业务;对于各缺陷数据组,当前缺陷数据组包括对应的当前交易业务的各缺陷数据;基于需求评估参数、测试评估参数、以及缺陷评估参数,确定可靠性评估参数。

10、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基于测试结果文件中的各缺陷数据组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缺陷评估参数,包括:基于各缺陷数据组中的缺陷数据的数量,确定针对各交易业务的缺陷偏差参数;基于预先配置的第四参数转换规则,将缺陷偏差参数转换为缺陷评估参数。

11、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基于需求评估参数和测试评估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评估参数之后,本技术提供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还可以包括: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软件上线指令,开始执行监测任务;其中,监测任务的任务内容为:对待评估软件的各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在执行监测任务的过程中,根据监测到的各运行参数动态调整可靠性评估参数。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以及确定模块;

13、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需求分析进程的启动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需求文件,并基于需求文件中的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需求评估参数;获取模块,还用于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软件测试进程的启动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测试配置文件,并基于测试配置文件中的测试用例配置参数和异常场景配置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测试评估参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需求评估参数和测试评估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评估参数。

14、可选的,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获取模块具体用于:遍历需求文件,查找出需求文件中的各需求标识,并根据查找结果确定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一参数转换规则,将需求描述字段的数量转换为需求评估参数。

15、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装置还可以包括更新模块;

16、更新模块,用于在检测到针对第一参数转换规则的重配置指令的情况下,基于重配置指令中携带的配置规则对第一参数转换规则进行更新。

17、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获取模块还具体用于: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二参数转换规则将测试用例配置参数转换为测试用例评估参数,并基于预先配置的第三参数转换规则将异常场景配置参数转换为异常场景评估参数;根据测试用例评估参数、异常场景评估参数、针对测试用例评估参数的参数权重、以及针对异常场景评估参数的参数权重,确定测试评估参数。

18、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19、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软件测试进程的测试完成指令,获取待评估软件的测试结果文件,并基于测试结果文件中的各缺陷数据组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缺陷评估参数;其中,各缺陷数据组分别对应待评估软件的一种交易业务;对于各缺陷数据组,当前缺陷数据组包括对应的当前交易业务的各缺陷数据;基于需求评估参数、测试评估参数、以及缺陷评估参数,确定可靠性评估参数。

20、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确定模块具体还用于:

21、基于各缺陷数据组中的缺陷数据的数量,确定针对各交易业务的缺陷偏差参数;基于预先配置的第四参数转换规则,将缺陷偏差参数转换为缺陷评估参数。

22、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装置还可以包括监测模块和调整模块;

23、监测模块,用于在基于需求评估参数和测试评估参数,确定针对待评估软件的可靠性评估参数之后,响应于针对待评估软件的软件上线指令,开始执行监测任务;其中,监测任务的任务内容为:对待评估软件的各运行参数进行监测;调整模块,用于在监测模块执行监测任务的过程中,根据监测到的各运行参数动态调整可靠性评估参数。

24、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25、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26、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2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与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设备的处理器封装在一起的,也可以与软件可靠性的评估设备的处理器单独封装,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28、本技术中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以及第五方面的描述,可以参考第一方面的详细描述;并且,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以及第五方面的描述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29、在本技术中,对于上述涉及到的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名称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技术类似,均属于本技术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30、本技术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