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空间资产智能化运维管理办法

文档序号:38029562发布日期:2024-05-17 13:08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空间资产智能化运维管理办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空间资产管理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空间资产智能化运维管理办法。


背景技术:

1、在建筑空间资产管理领域,传统的运维管理方法往往采用抽象的数据或者依托纸质/电子的平面图纸作为管理要素和介质,这种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在其他基于bim的空间管理方法中(例如cn117436770a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建设管理方法及系统),也存在对于模型的管理不够灵活,对于实际情况的模型数据反馈不够及时,而存在不足。这些限制了空间运维效率和资产价值最大化。以下是对这些问题和缺点的详细描述:

2、(1)建筑资产信息分散和不完整:在传统空间资产的设计和运维管理中,建筑资产信息通常分散存储在纸媒、不同格式的文件和系统中,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集成平台,使得运维管理人员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建筑资产的状态和特征。

3、(2)模型组件的管理和应用不灵活:现有各类空间资产管理信息化方案中,对于bim模型的组件定义往往追求细致分类和三维仿真,在组件管理、信息存储和应用设置上不够灵活,且存在三维模型的数据量较大,需要更高端的硬件支持,使用操作的技术门槛较高也限制了空间资产管理系统的普及。

4、(3)运维决策缺乏直接客观的参考依据:传统的运维决策通常基于空间的位置、尺度、面积和设备大小、数量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缺乏科学且直观的空间模拟和演示分析。这导致运维决策的不准确和不可靠,增加了实际部署和运维的成本和风险。

5、(4)运维工作繁琐和效率低下:运维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投入,包括部署、安装、巡检、维护、报修等环节。这些工作繁琐且容易出错,如果没有合适的bim数据系统支持,将导致运维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快速响应和高效管理的需求。

6、(5)资产管理缺乏全生命周期视角:传统的运维管理往往只关注资产本身的状况,没有将建筑空间与空间利用、资产寿命等整合在一起统筹,没有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忽视了从设计到运维直至终止阶段的时间维度的重要性。造成资产管理的不连贯和不持续,难以实现建筑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bim技术的创新应用对建筑空间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于bim的建筑空间资产智能化运维管理方法。

2、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空间资产智能化运维管理办法,步骤包括设计阶段、部署阶段、运维阶段、清退阶段,所述设计阶段:空间的所有权人将为当前用户完成空间资产设计,将完成bim模型空间的建构,以及基于预设组件库和自定义组件搭建的空间资产可视化设计方案;所述部署阶段:将完成空间资产的施工、安装与布置;所述运维阶段:将通过空间资产系统与空间资产的有效连接和信息集成;所述清退阶段:空间的当前使用者准备退出,将通过空间资产系统进行资产盘点和清算,并帮助空间所有权人来还原和初始化空间。

4、所述设计阶段具体包括:

5、建构bim模型空间,设置空间模数网格:利用三维模型创建软件建立bim模型,并导入系统服务器,同时将其转换为工业标准的ifc模型格式,对建筑空间模型进行坐标系、基准点的检查,测出内部空间的长宽高尺度,结合组件的模数特点和空间操作的精细化要求,选择不同的基本模数标准值,以形成对应的空间模数网格;

6、准备预设组件库,自定义非标组件:将组件分类定义为三大模组,分别是分隔模组、管线模组和设施模组,每个模组根据实际分类管理需求再设置二级、三级子类,根据具体项目的资产特点和部署需求,自定义必要的非标组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修改组件模数容器的相关坐标参数和补充完善ifc信息数据;

7、放置三大模组组件,完成空间资产设计:

8、根据空间资产运维的项目需求,进行空间的功能分区规划并设计布局方案,首先在分隔模组的预设组件库中浏览和选择合适的组件,并将其拖放到建筑的空间模数网格中,创建分隔墙、隔断和隔间等空间分隔元素,其次,放置管线模组的组件;最后,放置设施模组的组件,完成空间资产的部署设计。

9、所述部署阶段具体包括:

10、查看交互式模型,或生成施工技术图纸:

11、在施工现场通过移动终端连接空间资产运维管理系统的服务器,利用bim查看器应用程序实时交互式查看空间资产设计方案的bim模型,通过移动终端的触摸屏和手势操作在施工现场进行导航和对比,根据bim模型生成技术图纸,用于实际的施工部署和安装作业;

12、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空间资产的安装布置:

13、根据bim模型和技术图纸,进行实际的施工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仔细检查每个组件的尺寸和位置,组件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方式,确保其准确安装,对实际实施过程中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必须同步修改系统里的bim模型空间布局及相关内容,以保持空间资产与系统数据之间的正确对应关系;

14、进行系统服务器与资产组件实体的信息链接集成:空间资产系统将根据设计方案,对所有的资产组件生成对应的标识信息,将空间资产系统的服务器与实际的资产组件进行连接和集成,空间资产系统获取和记录资产的状态、位置和其他相关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查询和分析。

15、所述运维阶段具体包括:

16、通过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进行日常运维管理:

17、空间资产系统接收和分析监测数据,并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策略进行实时报警和控制,通过空间资产系统的服务器连接各类远程交互/自动化设备或者智能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和管理空间资产;

18、通过芯片/模块进行特定设施的及时维护:

19、在设施上安装nfc芯片或者wifi模块,芯片/模块用于标识和识别设施的唯一性和属性,通过移动设备扫描设备上的nfc芯片或连接wifi模块,获取设施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

20、通过移动app扫描标签对非易损件进行报修:

21、在非易损件设施上印刷或黏贴标签,标签包含设施的唯一标识符和其他相关信息,巡检人员或者使用人员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来扫描标签,为非易损件提交维护和报修申请,相关人员通过移动app扫描标签并生成报修工单,将请求发送给系统服务器。

22、所述清退阶段具体包括:

23、根据系统集成信息进行资产盘点和清算:

24、空间资产系统的bim模型数据库对所有资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归档,通过bim模型的信息关联,实现资产信息的可视化展示,通过扫描设备上的标签或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来连接空间资产系统,快速获取每个资产的详细信息,并与系统数据进行匹配和核对;

25、进行空间的腾退和还原,空间初始化:

26、当前的空间进行腾退和还原,将空间恢复到初始状态,以备下一个空间资产项目的使用和管理,通过bim模型的引导,准确识别和记录需要清理和移除的设施和装置,然后将相关的设备、家具和装饰物移除,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修复,再根据空间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对空间进行恢复和还原,以确保其符合下一次使用的要求;

27、清理自定义组件或者进行组件库归档:

28、完成现场的空间资产清理和还原之后,还应根据实际需求,在空间资产系统中对该管理项目的自定义组件进行清理和归档,或者将其加入到组件库中。

29、(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定义的空间模数网格和组件模数容器,让空间资产工程项目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标准化快速设计和部署。不同于传统空间资产管理在bim模型上的完全拟真和直接应用,这一改进通过设置合适的基本模数标准值,对三维空间模型的物理判定进行模数化处理,以网格/容器作为组件模型在空间占位的判定基准而不以模型自身进行物理判定,在部署组件时基于模数定义可以实现快速、自动的组件对位和吸附,从而提高了空间资产设计和管理的硬件运行效率和软件操作效率,也提高了模型空间中组件放置的灵活性和兼容性。

30、(2)本发明对空间资产运维管理中的要素进行重新分类,定义了三大组件模组,分别是:①分隔模组,通过吊顶、地板、墙体、门窗等组件进行空间划分;②管线模组,通过强弱电等线型组件、空调管道等实体组件、插座开关等终端组件进行基础支持;③设施模组,通过电器、家具、陈设等组件进行功能布局。各个模组之下还可以设置必要的二级、三级子类。这种分类优化方案既满足了空间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又大大简化了管理过程中的很多不必要的细分判断,有助于提高系统操作运行的效率和性能。

31、(3)可自定义的组件模数容器,既可以调整模数容器与组件模型之间的适配度,达到空间占位的高度拟真;同时可以兼顾组件部署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提高设计效率和实际效果。如:①将台盆组件的模数容器调整至不包括台盆下的水管部分,从而使得台盆组件模型可以与盥洗柜直接叠加部署;②将档案柜组件的模数容器扩大到柜门全开位置,从而使得组件部署的空间可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类似上述情况是传统bim模型采用自身物理判定所不能直接解决的。

32、(4)根据预设模型进行修改的或者无导入模型而直接定义的组件模数容器,均可以快速创建预设组件模型库中所没有的组件,且通过组件分类、名称、详情信息以及标识图标或实例照片的自定义设置,完全符合资产管理的信息标准。在此基础上,可以为用户快速创建自定义的组件库以满足空间资产规划设计和运维管理的要求。

33、(5)服务器端在完成空间资产设计后,将为每个组件生成对应的识别信息并对实物进行链接、绑定和集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①需要自动监测而写入与/或配对的传感器信息,如消防报警器、监控摄像头、电源总开关等;②需要定期维护或快速报修的nfc芯片/wifi模块的信息,如打印机、饮水机、室内绿植等;③其他常规件或非易损件的识别码标签信息,如墙体、门窗、家具等。这种多级信息化方案有效建立了从空间资产设计到实际运维的全面联系,同时兼顾安全、效率和成本,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记录和系统管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