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说明书属于互联网,尤其涉及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背景技术:
1、在一些互联网应用场景中,用户(例如,开发人员)常常会使用诸如vs code(visual studio code)等源代码编辑器进行相关代码的编辑和开发。
2、以网页页面开发制作为例,用户大多会使用vs code通过编写相应的代码文档(例如,markdown文档)来编辑和开发相关的网页页面的页面代码。由于网页页面通常还需展示相应的图片,因此,上述代码文档中还会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图片资源。上述图片资源中存在部分图片资源会存储于本地。对于这类图片资源,当客户(或者浏览者)想要浏览观看相关网页页面时,浏览器需要从开发人员本地拉取相应的图片资源在页面中渲染并展示,导致网页页面展示时处理效率较低,客户等待时长较长,进而影响客户的浏览体验。
3、针对上述情况,基于现有方法,需要开发人员人工梳理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的代码文档,找出存储于本地的图片资源;再将上述图片资源上传保存到互联网上。存在用户操作过程繁琐,开发人员工作负担较重,且整体处理效率相对较低等问题。
4、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服务器,能够自动检测区分涉及目标文档的不同类型的图片资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图片资源高效、精准地自动完成相匹配的数据处理。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3、利用预设的目标插件,扫描目标工作区,确定出目标文档,以及图片资源;其中,所述预设的目标插件与目标文档相匹配;
4、根据目标文档,建立关于图片资源的第一map对象数据;
5、根据第一map对象数据,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其中,所述资源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目标工程使用的本地图片资源、目标工程未使用的图片资源、目标工程使用的互联网图片资源;
6、根据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确定出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
7、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处理相应的图片资源;
8、其中,根据第一map对象数据,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包括:确定出图片资源在第一map对象数据中相对应的元素;获取该元素的value值,以及该元素的key值中的第一存储路径;根据该元素的value值,以及该元素的key值中的第一存储路径,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文档包括:markdown文档;
10、相应的,目标工程包括:markdown工程,预设的目标插件包括:vs code插件。
11、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预设的目标插件,扫描目标工作区,确定出目标文档,以及与目标文档相关的图片资源,包括:
12、调用第一接口,扫描目标工作区域,确定出目标文档,以及图片资源;其中,第一接口包括:vscode.workspace.findfiles api。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目标文档,建立关于图片资源的第一map对象数据,包括:
14、根据图片资源,初始化第一map对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map对象数据包括多个元素,所述元素对应一个图片资源,所述元素还包含有相对应的key值和value值,所述key值用于指示所对应的图片资源是否被目标工程使用,所述value值用于存储所对应的图片资源的存储路径;
15、遍历各个目标文档;并调用预设程序通过第二接口获取目标文档的文本内容;
16、利用相应的正则表达式,通过处理目标文档的文本内容,确定出被该目标文档引用的图片资源,作为目标工程使用的图片资源;并将第一map对象数据中相对应的元素的value值设置为第一数据值;
17、根据目标文档的文本内容,获取目标工程使用的图片资源的存储路径作为第一存储路径;并将第一存储路径写入第一map对象数据中相对应的元素的key值中。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第一map对象数据,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包括:
19、检测该元素的value值是否为第一数据值,以及该元素的key值中的第一存储路径是否存在关键字符段;
20、在确定该元素的value值为第一数据值,且该元素的key值中第一存储路径不存在关键字符的情况下,确定该元素所对应的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为目标工程使用的本地图片资源。
2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该元素的value值是否为第一数据值,以及该元素的key值中的第一存储路径是否存在关键字符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22、在确定该元素的value值为第二数据值的情况下,确定该元素所对应的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为目标工程未使用的图片资源;
23、或,在确定该元素的value值为第一数据值,且该元素的key值中第一存储路径存在关键字符的情况下,确定该元素所对应的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为目标工程使用的互联网图片资源。
2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为目标工程未使用的图片资源的情况下,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处理相应的图片资源,包括:
25、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利用第三接口,在目标工程的新建备用文件夹;
26、查询第一map对象数据中与图片资源对应的元素的key值,获取该图片资源的第一存储路径;获取目标文档的存储路径,作为第二存储路径;
27、拼接第一存储路径和第二存储路径,得到针对该图片资源的联合存储路径;
28、根据图片资源的联合存储路径,将该图片资源移动至备用文件夹中存储。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为目标工程使用的本地图片资源的情况下,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处理相应的图片资源,包括:
30、根据第一map对象数据,建立与目标工程使用的本地图片资源对应的第二map对象数据;
31、确定出相匹配的目标静态资源存储服务器;并获取与目标静态资源存储服务器对应的目标安全凭证;
32、生成携带图片资源和目标安全凭证的目标存储请求;并向目标静态资源存储服务器发送该目标存储请求;其中,所述目标静态资源存储服务器在确定目标安全凭证验证通过,且图片资源存储成功的情况下,反馈该图片资源的网络存储路径;
33、接收图片资源的网络存储路径;并根据图片资源的网络存储路径,更新目标文档中关于该图片资源的相关信息。
34、在一个实施例中,生成携带图片资源和目标安全凭证的目标存储请求,包括:
35、根据第一map对象数据,获取图片资源的联合存储路径;
36、根据图片资源的联合存储路径,利用第四接口读取目标文档中相应的图片资源,并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数据;
37、对所述二进制数据进行buffer处理,生成得到相应的中间数据对象;并使用目标安全凭证配置请求头中的指定字段;
38、组合使用中间数据对象和请求头,生成相应的post请求,作为目标存储请求。
39、在一个实施例中,向目标静态资源存储服务器发送该目标存储请求,包括:
40、利用第五接口,将目标存储请求发送至目标静态资源存储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五接口包括upload image api。
4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为目标工程使用的互联网图片资源的情况下,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处理相应的图片资源,包括:
42、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保持目标文档中关于该图片资源的相关信息不变。
4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44、扫描模块,用于利用预设的目标插件,扫描目标工作区,确定出目标文档,以及图片资源;其中,所述预设的目标插件与目标文档相匹配;
45、建立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文档,建立关于图片资源的第一map对象数据;
46、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map对象数据,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其中,所述资源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目标工程使用的本地图片资源、目标工程未使用的图片资源、目标工程使用的互联网图片资源;
47、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确定出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
48、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处理相应的图片资源;
49、其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出图片资源在第一map对象数据中相对应的元素;获取该元素的value值,以及该元素的key值中的第一存储路径;根据该元素的value值,以及该元素的key值中的第一存储路径,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
5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所述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5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5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53、基于本技术提供的文档图片资源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服务器,具体实施前,可以先部署与目标文档相匹配的预设的目标插件。具体实施时,可以响应用户指令,利用预设的目标插件扫描目标工作区,确定出目标文档以及图片资源;根据目标文档,建立关于图片资源的第一map对象数据;根据第一map对象数据,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其中,资源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目标工程使用的本地图片资源、目标工程未使用的图片资源、目标工程使用的互联网图片资源;具体确定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时,可以确定出图片资源在第一map对象数据中相对应的元素,再获取并根据该元素的value值,以及该元素的key值中的第一存储路径,综合多个维度的特征信息,准确、高效地确定出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再根据图片资源的资源类型,确定出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根据相匹配的目标处理规则,处理相应的图片资源。从而能够自动检测区分涉及目标文档的不同类型的图片资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图片资源,采用差异化的处理规则,高效、精准地自动完成相匹配的数据处理,以便后续能够基于处理后的图片资源高效、准确地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进而能够简化用户操作,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提高整体的数据处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