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计算机,具体地,涉及变电站设备模型的确定方法及相应装置。
背景技术:
1、变电站设备模型,主要用于设计、分析以及模拟电力系统的重要工具。由此,在构建变电站设备模型时,需要较高的精度以及准确度,以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相关技术中,通过相关软件技术构建变电站设备模型,但是通过相关软件技术构建的变电站设备模型,其精度与准确度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变电站设备模型的确定方法及相应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变电站设备模型的确定方法,包括:
3、确定升压场站中变电站设备的模型参数以及约束条件,其中,所述模型参数为通过激光扫描所述变电站设备后得到的参数数据,所述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变电站设备的性能;
4、通过参数化建模方法、规则化建模方法、组件化建模方法以及点云逆向建模方法中的其中一者方法对所述模型参数以及所述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变电站设备对应的所述第一几何模型,其中,所述预设几何模型为通过所述变电站设备的实体结构确定的;
5、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以及所述第一几何模型,确定所述变电站设备对应的设备虚拟模型。
6、可选地,通过所述参数化建模方法对所述模型参数以及所述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几何模型,包括:
7、确定所述模型参数中的几何参数、特征参数、关系参数以及逻辑关系,其中,所述几何参数用于表征所述变电站设备的尺寸数据,所述特征参数用于表征所述变电站设备的特殊比变量数据,所述关系参数用于表征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各个设备参数之间的关系数据,所述逻辑关系用于表征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的逻辑运算关系;
8、通过参数化建模方法对所述几何参数、所述特征参数、所述关系参数以及所述逻辑关系中的至少一者对所述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第二几何模型;
9、通过坐标系转换公式、形状构建公式、纹理映射公式、光照计算公式、阴影生成公式、碰撞检测公式、物理模拟公式中的至少一者对所述第二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几何模型。
10、可选地,通过所述规则化建模方法对所述模型参数以及所述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几何模型,包括:
11、在所述预设几何模型对应的损失函数中引入附加项,并通过引入附加项后的所述预设几何模型对所述模型参数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几何模型,其中,所述附加项包括l1正则化、l2正则化、奇异值截断正则化、总变差正则化以及树模型的剪枝中的至少一者。
12、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以及所述第一几何模型,确定所述变电站设备对应的设备虚拟模型,包括:
13、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插入点约束条件,对所述第一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第三几何模型,所述插入点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设备的布置和安装位置;
14、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设备材质约束条件,调整所述第三几何模型中基础材质的颜色,得到第四几何模型,其中,所述设备材质约束条件用于表征基础材质与颜色之间的对应关系;
15、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接线点约束条件,构建所述第四几何模型中各个子设备之间的接线点,得到第五几何模型,所述接线点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
16、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标注线约束条件,对所述第五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设备虚拟模型,所述标注线约束条件用于表征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设备与连接线之间的对应关系。
17、可选地,所述插入点约束条件包括:
18、所述插入点的位置设置在单支架中点原点、多支架连线的中心点、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子设备共同位置的点以及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子设备的中心点。
19、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设备材质约束条件,调整所述第三几何模型中基础材质的颜色,得到第四几何模型,包括:
20、确定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各个子设备的基础材质,所述基础材质包括所述变电站设备的设备材质、绝缘子串材质、支架材质、土建基础材质以及构架材质中至少一者;
21、根据所述基础材质与所述设备材质约束条件,确定目标材质配色,并将所述目标材质配色渲染到所述第三几何模型对应的子设备中,得到所述第四几何模型。
22、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接线点约束条件,构建所述第四几何模型中各个子设备之间的接线点,得到第五几何模型,包括:
23、在所述第四几何模型的各个子设备之间构建接线点;
24、针对任意一个接线点,根据所述接线点约束条件确定所述接线点的相序以及参数值,并根据所述相序以及所述参数值,在所述第四几何模型中,将所述接线点布置到与接线端子板方向一致的位置上,得到所述第五几何模型。
25、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变电站设备模型的确定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第一处理模块以及第二确定模块;
26、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升压场站中变电站设备的模型参数以及约束条件,其中,所述模型参数用于表征所述变电站设备的参数数据,所述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变电站设备的性能;
27、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通过参数化建模方法、规则化建模方法、组件化建模方法以及点云逆向建模方法中的其中一者方法对所述模型参数以及所述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变电站设备对应的所述第一几何模型,其中,所述预设几何模型为通过所述变电站设备的实体结构确定的;
28、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以及所述第一几何模型,确定所述变电站设备对应的设备虚拟模型。
29、可选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包括:
30、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模型参数中的几何参数、特征参数、关系参数以及逻辑关系,其中,所述几何参数用于表征所述变电站设备的尺寸数据,所述特征参数用于表征所述变电站设备的特殊比变量数据,所述关系参数用于表征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各个设备参数之间的关系数据,所述逻辑关系用于表征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的逻辑运算关系;
31、第二处理模块,用于通过参数化建模方法对所述几何参数、所述特征参数、所述关系参数以及所述逻辑关系中的至少一者对所述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第二几何模型;
32、第三处理模块,用于通过坐标系转换公式、形状构建公式、纹理映射公式、光照计算公式、阴影生成公式、碰撞检测公式、物理模拟公式中的至少一者对所述第二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几何模型。
33、可选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
34、在所述预设几何模型对应的损失函数中引入附加项,并通过引入附加项后的所述预设几何模型对所述模型参数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几何模型,其中,所述附加项包括l1正则化、l2正则化、奇异值截断正则化、总变差正则化以及树模型的剪枝中的至少一者。
35、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36、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插入点约束条件,对所述第一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第三几何模型,所述插入点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设备的布置和安装位置;
37、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设备材质约束条件,调整所述第三几何模型中基础材质的颜色,得到第四几何模型,其中,所述设备材质约束条件用于表征基础材质与颜色之间的对应关系;
38、接线点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接线点约束条件,构建所述第四几何模型中各个子设备之间的接线点,得到第五几何模型,所述接线点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
39、第五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约束条件中的标注线约束条件,对所述第五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所述设备虚拟模型,所述标注线约束条件用于表征所述设备虚拟模型中设备与连接线之间的对应关系。
40、可选地,所述插入点约束条件包括:
41、所述插入点的位置设置在单支架中点原点、多支架连线的中心点、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子设备共同位置的点以及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子设备的中心点。
42、可选地,所述调整模块包括:
43、第四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变电站设备中各个子设备的基础材质,所述基础材质包括所述变电站设备的设备材质、绝缘子串材质、支架材质、土建基础材质以及构架材质中至少一者;
44、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基础材质与所述设备材质约束条件,确定目标材质配色,并将所述目标材质配色渲染到所述第三几何模型对应的子设备中,得到所述第四几何模型。
45、可选地,所述接线点构建模块包括:
46、接线点构建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四几何模型的各个子设备之间构建接线点;
47、布置模块,用于针对任意一个接线点,根据所述接线点约束条件确定所述接线点的相序以及参数值,并根据所述相序以及所述参数值,在所述第四几何模型中,将所述接线点布置到与接线端子板方向一致的位置上,得到所述第五几何模型。
48、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49、第四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50、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51、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52、第五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5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参数化建模方法、规则化建模方法、组件化建模方法以及点云逆向建模方法中的其中一者方法对变电站设备的模型参数以及所述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变电站设备对应的第一几何模型,之后根据约束条件以及第一几何模型,可以确定变电站设备对应的设备虚拟模型。其中,模型参数为通过激光扫描所述变电站设备后得到的参数数据,约束条件用于约束变电站设备的性能。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获取变电站设备的参数数据,可以减少变电站设备数据缺失。之后通过参数化建模方法、规则化建模方法、组件化建模方法以及点云逆向建模方法中的其中一者方法对模型参数以及预设几何模型进行处理,可以提高构建第一几何模型的精确度,之后结合约束条件确定设备虚拟模型,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软件技术构建设备虚拟模型的方法,可以提高设备虚拟模型的准确性。
54、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