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碳会议室构建及运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41183686发布日期:2025-03-11 13:09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零碳会议室构建及运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零碳建筑设计,尤其涉及一种零碳会议室构建及运维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的办公生活中,会议室数量多、体量大、能耗占比大,具有较大的节能降碳空间。例如:大型会议室空调温度普遍偏低,会议室多数情况处于人员不饱和状态,冷负荷低导致室内温度低,在增加人体不舒适性的同时,大幅增加了能耗;照明始终处于常开状态,未根据会议时间、室内是否有人采取亮度调节或通断措施;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挂钩机制,运维单位缺乏能耗管理解决方案和动力。目前,对于零碳会议室,暂无明确的零碳会议室构建方案,其空间边界、时间边界均不明确,准确计算和核算会议室的碳排放量难度较大,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零碳会议室成套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亟需针对零碳会议室构建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为绿色建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零碳会议室构建及运维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会议室能耗大、能耗管理困难、零碳会议室构建方案及其空间边界、时间边界均不明确、碳排放量计算难度大等问题。

2、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3、一种零碳会议室构建及运维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4、步骤1:划分会议室碳排放空间边界及碳排放环节、碳排放评价时间边界;

5、步骤2:基于步骤1的划分,建立会议室全生命周期碳测算模型:

6、碳存=碳排放-碳汇-碳交易;

7、步骤3:评估会议室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当碳存大于零时,表明不满足零碳会议室要求,依次进入步骤4、5,否则进入步骤6;

8、步骤4:对不满足零碳会议室要求的情况采取零碳优化措施,零碳优化措施包括控碳、零碳、负碳三种措施;控碳措施是指采取优化措施,降低会议室既有系统的碳排放;零碳措施是指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于会议室既有系统,产生的碳排放为零;负碳措施是指通过技术措施将碳排放捕捉、固定、利用,削减既有碳排放量;

9、步骤5:制定零碳会议室碳排放控制指标体系,计算综合能效系数、综合经济系数;同时开发能源管理平台,并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各设备运行状态、人员密度、环境参数,以综合能效系数、综合经济系数为导向,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供电、储能供电、市电配比,进一步细化步骤4中的控碳、零碳、负碳措施的实施;

10、步骤6:将满足零碳会议室要求的设计方案存档。

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碳排放的计算具体如下:

12、自来水碳排放:碳排放量=用水量×(水处理综合碳排放因子+单位水输送用电量×单位市电碳排放因子);

13、生活热水碳排放:碳排放量=用水量×(水处理综合碳排放因子+水加热碳排放因子+水输送用电×单位市电碳排放因子);

14、空调、通风、照明、投影、音响设备碳排放:碳排放量=用电量×单位市电碳排放因子;

15、直接交通碳排放:碳排放量=行驶距离×单位距离碳排放因子;

16、会务、接待服务的碳排放:纸质材料碳排放=单位重量的综合碳排放因子×用纸量,垃圾处理碳排放=单位重量的综合碳排放因子×垃圾量;

17、住宿碳排放:公共区域碳排放=公共区域用水(电)×水(电)碳排放因子/住宿总人数×与会人数;

18、餐饮碳排放:厨房设备用电碳排放=用电量×单位市电碳排放因子,烹饪使用的燃气碳排放=燃气用量×单位燃气碳排放因子;

19、间接交通碳排放:物资运输等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行驶距离×单位距离碳排放因子。

2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控碳措施包括:采用具有优良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智能窗户、自动升降窗帘,降低结构冷热损耗;选择高效节能的电器设备;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无纸化会议;低碳交通;智能照明系统:采用led灯具,并安装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软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照明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包括定时控制、光感控制、场景控制、动静探测控制、分区控制;基于智能空调系统实时采集分析相关参数,获取体感温度数据,据此智能控制室内温度;

21、零碳措施包括: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覆盖会议室的电力需求;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为会议室提供热水;采用风能辅助系统进一步补充能源需求;安装地源热泵,为会议室供暖或制冷;利用餐厨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原料制作生物质沼池;利用生物质沼池的副产品进一步支持可持续农业;

22、负碳措施包括:安装碳捕获设备,并集成到现有的通风系统中,净化空气,减少碳足迹;将捕获的二氧化碳用于生产合成燃料或其他化学品,或者封存在地下或其他安全的储存设施中;设置垂直绿化墙、绿色屋顶;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会议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捕获效率;垃圾资源化处理减碳;对于碳溢,通过植树造林、购买碳信用来抵消会议期间产生的碳排放。

2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综合能效系数包括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化效率为1,不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化效率包括转化为电能、热能两种形式:

24、转化为电能:

25、

26、其中,η为综合能效系数,m为可再生能源类型,αm为m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重,i为可再生能源总数,n为不可再生能源类型,αn为n类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重,j为不可再生能源总数,en为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能-电能转化效率;

27、转化为热能:

28、

29、其中,ωm为m类可再生能源发热量所占比重,ωn为n类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重,qn为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能-热能转化效率;

30、对于热电联产类电厂,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的效率相对较低,但是其综合能效较高,在进行指标核算时,提出等效发电效率,等效发电效率指代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能-电能转化效率:

31、

32、其中,ε1为等效发电效率,e1为热电同供设备的发电量,q1为热电同供设备的发热量,ξ1为纯供热设备的热效率,κ1为纯供电设备的发电效率,g为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能;

33、同理,提出等效发热效率,等效发热效率指代不可再生能源的化学能-热能转化效率:

34、

35、其中,ε2为等效发热效率,q2为热电同供设备的发热量,e2为热电同供设备的发电量,ξ2为纯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κ2为纯供热设备的发热效率。

3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综合经济系数包括:

37、电能综合经济系数:

38、

39、其中,e1为电能综合经济系数,qc1为市电用电量,p1为市电单价,i1为可再生能源设备初投资,y1为可再生能源设备折旧年限,q1为所有用电量;

40、热能综合经济系数:

41、

42、其中,e2为热能综合经济系数,qc2为市政热力用量,p2为市政热力单价,i2为可再生能源设备初投资,y2为可再生能源设备折旧年限,q2为所有用热量。

4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供电、储能供电、市电配比,进一步细化步骤4中的控碳、零碳、负碳措施的实施具体包括:

44、基于综合能效系数最高的能源调度方法: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直供,其次采用可再生能源储能供能,再次选用市电直供,最终选用市电储能供能;

45、白天:风电、光电直接给会议室供电,不足之处通过可再生能源储能供电,再不足之处通过市电供电,若风电、光电供应会议室有余,则余电进行储能;

46、夜间:风电直接给会议室供电,若风电供应会议室有余,则余电进行储能;若风电供应会议室不足,则采用风电、光伏发电储能供电;若仍然不足,不足部分采用市电供电,同时市电对储能进行充能;

47、基于综合经济系数最高的能源综合调度方法:

48、风电综合单价=(风电设备初投资-剩余价值)/运行寿命估算发电总量;

49、光伏发电综合单价=(光伏设备初投资-剩余价值)/运行寿命估算发电总量;

50、储能供电综合单价=(储能设备初投资-剩余价值)/运行寿命估算发电总量;

51、峰时段对比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综合单价,选用单价最低方式供电,供能不足部分,按照价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选用其他能源;谷时段,选用单价最低方式供电(储能供电除外),供能不足部分,按照价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选用其他能源,同时对储能装置充能。

52、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3、本发明界定了零碳会议室空间边界、时间边界,提出了“碳存”概念,从控碳、零碳、负碳三个方面提出了零碳会议室一体化构建方案;鉴于会议室能源供应形式多样,从节能性、经济性角度分别提出了零碳会议室综合能效指标、综合经济指标,为零碳会议室能源选择提供评判依据;针对目前能源供应现状、价格,分别从综合能效最高、综合经济性最高两个角度,提出了零碳会议室精细化能源供应策略,为零碳会议室的日常运维提供了科学有效技术支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