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98010发布日期:2019-06-22 01:27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医院病房管理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病房的门禁管理系统,主要依托在病房门口设置一个保安岗位,同时为每位病人和家属发一个门禁卡,此门禁卡上只标识了此病人和家属所处的病房号,任何人只要拿着该门禁卡就可以进出住院病房。该种管理门禁的方法,在对于儿童病房区,显得极为不安全,如果有不法分子拿到一张门禁卡,就可以随意进出儿童区病房,随意领走小孩子,而保安只要看到有门禁卡,就会为其开门,这样对小孩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更甚者可能会出现小孩被拐被偷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小孩单独出入病房或者有大人带领小孩出入病房门,因为无法验证小孩身份及大人身份,造成的小孩可能被偷被拐的事情发生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录入病房内儿童及其监护人身份信息到门禁卡内;

s2:判断是否有儿童需要出门,是,进入s3;否,进入s4;

s3:读取儿童和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s4:不作处理;

s5:判断儿童身份信息和随行监护人信息是否一一对应,是,进入s6;否,进入s7;

s6: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

s7:门禁系统不打开病房门,报警单元进行报警。

其中,步骤s1中,录入病房内儿童及其监护人身份信息到门禁卡内,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病房内儿童身份信息录入到第一门禁卡内;

s11:将儿童监护人身份信息录入到第二门禁卡内;

s12:再将儿童对应的监护人信息及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录入到第一门禁卡内;

s13:再将儿童监护人对应的儿童信息及监护人与儿童的关系录入到第二门禁卡内。

其中,步骤s1中,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步骤s2中,判断是否有儿童需要出门,包括以下步骤:

s20:病房门口读卡器开始工作;

s201:读卡器实时检测是否有人刷门禁卡;是,进入s21;否,进入s202;

s21:读卡器读取门禁卡内身份信息;

s202:不作处理;

s22:读卡器判断门禁卡是否为儿童门禁卡,是,进入s23;否,进入s24;

s23:有儿童要出门;

s24:没有儿童要出门。

其中,步骤s23中,有儿童要出门以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230:不打开门禁,并继续等待其随行监护人刷门禁卡;

s231:判断是否有儿童监护人刷门禁卡,并与所述儿童门禁卡一一对应;是,进入s232;否,进入s233;

s232: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

s233:门禁系统不打开病房门,报警单元报警。

其中,步骤s3中,读取儿童和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0:读取儿童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及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

s31:读取随行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及监护人与儿童的关系。

其中,步骤s5中,判断儿童身份信息和随行监护人信息是否一一对应,包括以下步骤:

s50:将儿童的第一门禁卡中儿童姓名、人脸照片与儿童本人姓名、人脸照片进行比对;

s501:判断使用第一门禁卡的儿童是否为第一门禁卡拥有者;是,进入s51;否,进入s52;

s51:将随行监护人的第二门禁卡中监护人姓名、人脸照片与监护人本人姓名、人脸照片进行比对;

s52:门禁系统不打开门,报警系统进行报警;

s53:判断使用第二门禁卡的随行监护人是否为第二门禁卡拥有者;是,进入s54;否,进入s52;

s54:将第一门禁卡和第二门禁卡中的儿童与其对应的监护人姓名、人脸照片进行比对;

s55:判断第一门禁卡中儿童监护人的人脸照片与随行监护人本人当前人脸照片是否一致;是,进入s56;否,进入s52;

s56: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系统,包括病房门、读卡器、第一门禁卡、第二门禁卡、摄像头、存储单元、报警单元、显示单元和控制器单元;

其中,所述读卡器用于读取第一门禁卡和第二门禁卡内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门禁卡,用于存储儿童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门禁卡,用于存储随行监护人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摄像头,用于识别进出病房门的儿童及随行监护人的人脸照片;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进出病房门的儿童及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报警单元,用于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是否有儿童独自出门,或者被非监护人非法带走;

其中,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读卡器读取到的第一门禁卡或者第二门禁卡内的儿童或者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读卡器、摄像头、存储单元、报警单元、显示单元与所述控制器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门禁卡、第二门禁卡与所述读卡器通过射频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门禁卡内存储的儿童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姓名、身份证信息、人脸照片、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的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所述第二门禁卡内存储的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证信息、人脸照片、儿童姓名、儿童人脸照片、监护人与儿童的关系。

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读卡器读取到的第一门禁卡或者第二门禁卡内的儿童或者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针对以上特点,本发明的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及系统,通过设置第一门禁卡和第二门禁卡,将病房内儿童的身份信息存入第一门禁卡,同时也将其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存入第一门禁卡,再将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存入第二门禁卡,同时也将其监护的儿童身份信息存入第二门禁卡,当有人要进出儿童病房的时候,读卡器会读取第一门禁卡和第二门禁卡的信息,只有当第一门禁卡和第二门禁卡上的信息一一对应时,才会为其打开病房门;如果读卡器只检测到第一门禁卡请求开门,则证明小孩要独自进出,为了保证小孩安全,门禁系统不会打开病房门,同时报警系统会发出报警信息,提醒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及时发现,保护好小孩的安全。通过本发明的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及系统,使得小孩不会独自进出病房门,确保小孩人身安全,同时通过验证儿童和监护人所携带的门禁卡内信息是否一一对应,可以最大程度确保儿童不会被不法分子趁机拐走。

附图说明

图1为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步骤s1录入病房内儿童及其监护人身份信息到门禁卡内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步骤s2判断是否有儿童需要出门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步骤s23有儿童要出门以后还包括的步骤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步骤s3读取儿童和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步骤s5判断儿童身份信息和随行监护人信息是否一一对应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系统组成单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附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录入病房内儿童及其监护人身份信息到门禁卡内;

s2:判断是否有儿童需要出门,是,进入s3;否,进入s4;

s3:读取儿童和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s4:不作处理;

s5:判断儿童身份信息和随行监护人信息是否一一对应,是,进入s6;否,进入s7;

s6: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

s7:门禁系统不打开病房门,报警单元进行报警。

在有儿童要入住儿童病房之前,先将该儿童的身份信息录入相对于的门禁卡内,儿童的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再将照顾该儿童的监护人身份信息也录入对应的门禁卡内,比如,也是包括该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与该儿童之间的关系,将这些信息都录入各自所携带的门禁卡内;然后,病房门口设置的读卡器就一直检测是否有儿童要出入病房门,入有儿童刷卡要进出病房门,则读卡器会读取该儿童读卡器内的身份信息,再读取监护人读卡器内的身份信息,只有当读卡器验证了儿童携带的读卡器身份信息与监护人携带的读卡器身份信息一一对应,且摄像头识别到儿童和其监护人的人脸照片一致的情况下,门禁系统才会打开房门,否则报警单元会进行报警,提醒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有儿童独自请求出入病房,或者有不法分子请求进出病房。

进一步的,请参阅附图2,步骤s1中,录入病房内儿童及其监护人身份信息到门禁卡内,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病房内儿童身份信息录入到第一门禁卡内;

s11:将儿童监护人身份信息录入到第二门禁卡内;

s12:再将儿童对应的监护人信息及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录入到第一门禁卡内;

s13:再将儿童监护人对应的儿童信息及监护人与儿童的关系录入到第二门禁卡内。

将儿童身份信息及其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和与监护人的关系录入第一门禁卡内,其中,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其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将照顾儿童的监护人身份信息及其照顾的儿童的身份信息和与儿童的关系录入第二门禁卡内,其中,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例如,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

进一步的,步骤s1中,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

进一步的,请参阅附图3,步骤s2中,判断是否有儿童需要出门,包括以下步骤:

s20:病房门口读卡器开始工作;

s201:读卡器实时检测是否有人刷门禁卡;是,进入s21;否,进入s202;

s21:读卡器读取门禁卡内身份信息;

s202:不作处理;

s22:读卡器判断门禁卡是否为儿童门禁卡,是,进入s23;否,进入s24;

s23:有儿童要出门;

s24:没有儿童要出门。

读卡器开启工作后,实时检测是否有人刷门禁卡,如果有刷门禁卡,则读卡器读取门禁卡内身份信息,判断该门禁卡是否为儿童使用的第一门禁卡,如果是,则证明有儿童要出门,如果不是,则证明没有儿童要出门。

进一步的,请参阅附图4,步骤s23中,有儿童要出门以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230:不打开门禁,并继续等待其随行监护人刷门禁卡;

s231:判断是否有儿童监护人刷门禁卡,并与所述儿童门禁卡一一对应;是,进入s232;否,进入s233;

s232: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

s233:门禁系统不打开病房门,报警单元报警。

当读卡器检测到有儿童要进出病房门时,门禁系统不会立刻打开病房门,而是要继续等待,是否有随行的监护人刷第二门禁卡,如果有人刷了第二门禁卡,则读卡器读取第二门禁卡内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并将之前读取的第一门禁卡内的身份信息与第二门禁卡内身份信息进行对比,如果第一门禁卡与第二门禁卡内的身份信息一一对应,则证明该儿童是与其监护人一同出入,则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如果第一门禁卡与第二门禁卡内的身份信息不是一一对应的,则证明该儿童不是与其监护人一同出入,则有可能是不法分子拐骗儿童,报警单元报警提醒该儿童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注意儿童的人身安全。

进一步的,请参阅附图5,步骤s3中,读取儿童和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0:读取儿童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及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

s31:读取随行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及监护人与儿童的关系。

读卡器读取儿童及随行监护人的信息包括读取儿童和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及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比如,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

进一步的,请参阅附图6,步骤s5中,判断儿童身份信息和随行监护人信息是否一一对应,包括以下步骤:

s50:将儿童的第一门禁卡中儿童姓名、人脸照片与儿童本人姓名、人脸照片进行比对;

s501:判断使用第一门禁卡的儿童是否为第一门禁卡拥有者;是,进入s51;否,进入s52;

s51:将随行监护人的第二门禁卡中监护人姓名、人脸照片与监护人本人姓名、人脸照片进行比对;

s52:门禁系统不打开门,报警系统进行报警;

s53:判断使用第二门禁卡的随行监护人是否为第二门禁卡拥有者;是,进入s54;否,进入s52;

s54:将第一门禁卡和第二门禁卡中的儿童与其对应的监护人姓名、人脸照片进行比对;

s55:判断第一门禁卡中儿童监护人的人脸照片与随行监护人本人当前人脸照片是否一致;是,进入s56;否,进入s52;

s56: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

读卡器读出的第一门禁卡内儿童的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其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并将该读取的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同时使用摄像头对当前使用第一门禁卡的儿童进行人脸照片识别,判断识别到的儿童人脸照片是否为第一门禁卡内录入的儿童的人脸照片,如果是,则证明该第一门禁卡的使用者是该门禁卡拥有者,说明该儿童没有冒用其他儿童的门禁卡;然后,读卡器读出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并将该监护人的身份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同时使用摄像头对当前使用第二门禁卡的监护人进行人脸照片识别,判断识别到的监护人的人脸照片是否为第二门禁卡内录入的监护人的人脸照片,如果是,则证明该第二门禁卡的使用者是该门禁卡拥有者,说明该监护人没有冒用其他监护人的门禁卡;然后对比第一门禁卡与第二门禁卡内存储的身份信息是否一致,一致,则说明是监护人带着该儿童进出病房门,则门禁系统打开病房门;如果不一致,则门禁系统不打开病房门,报警单元进行报警,提醒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是否有儿童被拐骗的事情发生。

请参阅附图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儿童病房门禁的管理系统,包括病房门1、读卡器2、第一门禁卡3、第二门禁卡4、摄像头5、存储单元6、报警单元7、显示单元8和控制器单元9;

进一步的,所述读卡器2用于读取第一门禁卡3和第二门禁卡4内身份信息;

读卡器2与第一门禁卡3和第二门禁卡4是通过射频进行通信的,当第一门禁卡3和第二门禁卡4接近或者贴在读卡器2上时,读卡器2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读取第一门禁卡3和第二门禁卡4内的身份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门禁卡3,用于存储儿童身份信息;

第一门禁卡3内会存储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其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门禁卡4,用于存储随行监护人身份信息;

第二门禁卡4内会存储监护人及其监护的儿童的信息包括儿童和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及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比如,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摄像头5,用于识别进出病房门的儿童及随行监护人的人脸照片;

所述摄像头5,用于识别使用第一门禁卡3或者第二门禁卡4的儿童或者监护人的人脸照片,判断该门禁卡的使用者是否为该门禁卡的合法拥有者。

进一步的,所述存储单元6,用于存储进出病房门的儿童及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存储单元6,可以将进出病房门的儿童及其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均存储在存储单元内,包括何时进出病房门,每天进出病房门的频率及时间等。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单元7,用于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是否有儿童独自出门,或者被非监护人非法带走。

报警单元7包括声光报警,比如可以包括红色led灯报警和蜂鸣器报警同时开启,当报警单元7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注意到报警信息后,可以及时去病房门口查看,是否有儿童要单独进出病房门或者是否有不法分子要拐骗儿童进出病房门,可以进一步降低儿童被拐骗的机率。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单元8,用于显示读卡器2读取到的第一门禁卡3或者第二门禁卡4内的儿童或者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所述显示单元8,用于显示读卡器2读取到的第一门禁卡3或者第二门禁卡4内的儿童或者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当有人使用第一门禁卡3或者第二门禁卡4准备进出病房门时,显示单元8将读卡器2读取到的身份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8上,方便儿童或者监护人及医护人员及时发现门禁卡的使用者是否和门禁卡的拥有者是同一人,可以降低儿童被拐骗的概率。

进一步的,所述读卡器2、摄像头5、存储单元6、报警单元7、显示单元8与所述控制器单元9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门禁卡3、第二门禁卡4与所述读卡器2通过射频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门禁卡3内存储的儿童身份信息包括儿童姓名、身份证信息、人脸照片、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的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所述第二门禁卡4内存储的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证信息、人脸照片、儿童姓名、儿童人脸照片、监护人与儿童的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单元8,包括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读卡器2读取到的第一门禁卡3或者第二门禁卡4内的儿童或者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

所述显示单元8,用于显示读卡器2读取到的第一门禁卡3或者第二门禁卡4内的儿童或者随行监护人的身份信息;当有人使用第一门禁卡3或者第二门禁卡4准备进出病房门时,显示单元8将读卡器2读取到的身份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8上,方便儿童或者监护人及医护人员及时发现门禁卡的使用者是否和门禁卡的拥有者是同一人,可以降低儿童被拐骗的概率。比如,当儿童刷了第一门禁卡3后,显示单元8上会显示,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照片、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儿童姓名张三,身份证信息610124201401023656,人脸照片为**,其监护人张四,身份证信息610124197512240587,人脸照片为**,与儿童关系为父子关系,如果此时,摄像头5识别到使用该第一门禁卡3的人与显示单元8上显示的儿童的人脸照片不一致,则证明有人冒用该儿童的第一门禁卡3,报警单元7可以发出报警,提醒监护人或者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冒用人,防止儿童被拐骗的事情发生。

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执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