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控制方法、信息处理装置、管理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公开了使用区块链来管理送货箱那样的存放物品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即解锁上锁的技术(参照非专利文献1)。在存放器的解锁上锁的管理中,可以使用使用了区块链的智能合约。
在此,在存放器中,不仅存放物品,有的还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等。此外,还存在具有多个各种存放器的存放器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gmo因特网株式会社,“gmoインターネットグループ、セゾン情報システムズ、パルコが共同で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とiotを活用した実証実験の第二弾を実施”,[online],平成29年6月21日,[平成30年10月25日检索],因特网〈url:https://cloud.z.com/jp/news-ep/iot2/〉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以往,存在如下问题:当存在存放器系统所具备的存放器的个数的增减、或者存放器所具有的功能的变更这样的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时,必须使存放器系统整体停止。如果停止整个存放器系统,则会妨碍整个存放器系统的持续运用。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运用的控制方法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控制方法是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解锁上锁控制的控制方法,所述解锁上锁控制是控制能够存放物品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其中,通过由计算机执行存储在所述分布式账本中的代码,使与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一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和能够管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第一智能合约动作,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在基于所述第一智能合约的管理下,进行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与该第二智能合约对应的存放器的解锁上锁控制,所述第一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作为所述管理的对象。
另外,这些总括性或具体的方式可以由系统、装置、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可读取的cd-rom等记录介质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以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等,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服务器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服务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的利用信息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地址表的说明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中的功能信息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中的存放器的增设以及减设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中的存放器的增设时的处理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中的存放器的减设时的处理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的利用时的处理的第一时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的利用时的处理的第二时序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服务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存放器系统的利用信息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管理系统
5物品
10、10a、10b、10c、10d、10e、10aa服务器
10f信息处理装置
11、11a处理器
12、12a存储器
13、32通信部
14账本存储部
14a存储装置
15解锁上锁历史
17同步部
20管理装置
21、22终端
30、30a、30b、30c存放器系统
31、31a、31b、31c、31d存放器
33解锁上锁控制部
34功能控制部
41、61存放器id
42、62有无利用
63系统id
101、121系统管理部
102、122利用信息
103、123单个控制部
104地址表
105、111、125受理部
112解锁上锁管理部
113密钥状态信息
114密钥持有者信息
115功能管理部
116功能信息
124地址场所表
c1、c2合约代码
n、m网络
s1、s2、s2a、s2b、s2c、s2d、s3智能合约
u1、u2用户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发明的基础的见解)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控制方法是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解锁上锁控制的控制方法,所述解锁上锁控制是控制能够存放物品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其中,通过由计算机执行存储在所述分布式账本中的代码,使与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一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和能够管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第一智能合约动作,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在基于所述第一智能合约的管理下,进行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与该第二智能合约对应的存放器的解锁上锁控制,所述第一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作为所述管理的对象。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第一及第二智能合约来控制存放器系统。并且,在存放器系统具备的存放器的增设、减设或者功能变更等有变更的情况下,只要停止与该变更有关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即可,换言之,能够维持第一智能合约以及不参与变更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假设通过单一的智能合约对存放器系统进行控制,则在增设存放器等时必须停止智能合约的动作,对存放器系统的运用产生障碍。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控制方法,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
例如,进一步,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在接收到删除包含在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的存放器的请求的情况下,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中的与作为所述删除的对象的所述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从所述管理的对象中排除。
根据上述方式,在减设存放器时,第一智能合约将与作为其减设的对象的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因此,在减设存放器时,能够维持第一智能合约以及不是减设对象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
例如,进一步,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在接收到新的存放器追加到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请求的情况下,将与所述新的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追加到所述管理的对象中。
根据上述方式,在增设存放器时,第一智能合约将与作为该增设的对象的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追加到管理的对象。因此,在增设存放器时,能够维持第一智能合约以及已经动作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
例如,进一步,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在接收到关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是否被利用的询问的情况下,生成针对所述询问的回答信息,并发送所生成的所述回答信息。
根据上述方式,针对存放器的利用的询问,第一智能合约提供回答信息。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与存放器的利用的询问对应。
例如,进一步,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智能合约,管理表示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是否被利用的利用信息,在接收到利用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的一个存放器的请求的情况下,参照所述利用信息,(a)在所述一个存放器被利用的情况下,拒绝所述请求,(b)在所述一个存放器未被利用的情况下,允许所述请求。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以在存放器未被利用时允许该存放器的利用的方式管理存放器。由此,能够避免多个利用者利用存放器等不良情况。
例如,在所述(b)中的所述一个存放器未被利用的情况下,也可以只有在完成了针对所述利用的付费处理时,才允许所述请求。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以只有在完成了存放器的利用的费用等的付费处理时才能够利用存放器的方式管理。
例如,进一步,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在接收到关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的一个存放器所具有的功能的询问的情况下,向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中的与该一个存放器对应的一个第二智能合约转送所述询问,将从所述一个第二智能合约得到的回答信息作为针对所述询问的回答而发送。
根据上述方式,在进行了关于每个存放器的功能的询问的情况下,使与作为询问对象的存放器对应的智能合约与该询问对应。通过以与该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来管理按每个存放器而不同的信息,从而构成为不极力追加第一智能合约的功能即可。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
例如,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将第二智能合约重新作为管理的对象的情况下,使第二智能合约的地址追加地存储于使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动作的计算机的存储器,在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将第二智能合约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的情况下,从使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动作的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删除第二智能合约的地址。
根据上述方式,基于计算机是否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第二智能合约的地址,来控制是否将第二智能合约作为管理的对象。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构建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使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动作包括使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动作,进一步,使能够管理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智能合约的第三智能合约动作,所述第三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智能合约分别作为所述管理的对象。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智能合约来控制存放器系统。并且,在存放器系统具备的存放器的增设、减设或者功能变更等有变更的情况下,只要停止与该变更有关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即可,换言之,能够维持第一以及第三智能合约以及不参与变更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而且,由于第三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第一智能合约作为管理的对象,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控制多个第一智能合约。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是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解锁上锁控制的多个信息处理装置中的一个信息处理装置,所述解锁上锁控制是控制能够存放物品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具备: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存储有储存了代码的所述分布式账本,所述处理器通过使用所述存储器执行储存在所述分布式账本中的代码,使与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一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和能够管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第一智能合约动作,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在基于所述第一智能合约的管理下,进行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与该第二智能合约对应的存放器的解锁上锁控制,所述第一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作为所述管理的对象。
由此,起到与上述控制方法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管理系统具备包含上述信息处理装置在内的所述多个信息处理装置、和通过所述多个信息处理装置使用所述分布式账本进行所述解锁上锁控制的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
由此,起到与上述控制方法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程序是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的控制方法的程序。
由此,起到与上述控制方法相同的效果。
另外,这些总括性或具体的方式可以由系统、装置、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可读取的cd-rom等记录介质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总括性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等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另外,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的、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的控制方法等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是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作为能够存放物品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的控制的解锁上锁控制的控制方法。另外,存放器例如是送货箱或投币柜等。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管理系统1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管理系统1具备服务器10a、10b、…、10e、管理装置20、终端21和22以及存放器系统30。另外,可以将服务器10a、10b、…、10e称为“服务器10a等”,也可以将服务器10a等的每一个称为“服务器10”。
管理系统1是在利用存放器31从用户u1向用户u2交付物品5的情况下管理存放器31的解锁上锁的系统。例如,假定存放器31是送货箱,管理系统1管理一个以上的送货箱的解锁上锁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在接收人经由配送人员接收物品5的情况下,用户u1相当于配送人员,用户u2相当于接收人。
服务器10a等分别是服务器装置,该服务器装置是在计算机上通过分布式账本管理存放器系统30所具有的存放器31的解锁或上锁的信息处理装置。服务器10a等分别持有用于管理解锁或上锁的账本,在取得本装置持有的账本与其他服务器10a等持有的账本的同步的同时,对账本进行更新。分布式账本具有难以篡改记录的信息的优点。分布式账本可以通过区块链、iota或哈希图表等公知的技术来实现。
在服务器10a等所持有的账本中,存储有表示存放器31是解锁状态还是上锁状态的信息、以及作为用于进行存放器31的管理的程序代码的合约代码。服务器10a等通过执行合约代码来动作的功能即智能合约,管理存放器31的解锁或上锁。服务器10a等经由网络n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终端21以及22以及存放器系统30连接。服务器10a等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通过网络m连接。此外,网络m可以与网络n连接,也可以是网络n。
管理装置20是由计算机进行存放器系统30以及存放器31的管理的装置。管理装置20在增设或减设时更新服务器10a等所管理的账本。管理装置20例如基于通过存放器系统30的管理者的操作,更新账本的信息。
终端21及22是从用户接收用于存放器31的解锁或上锁的操作,并将该操作的信息发送给服务器10a等的信息处理终端。这里,设终端21是交付物品5的用户u1持有的终端,且终端22是接收物品5的用户u2持有的终端。终端21以及22是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等。
存放器系统30是具备一个以上的存放器31的系统。存放器系统30所具备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31的每一个是在从用户u1向用户u2交付物品5时使用的、物品5的临时的存放场所。设想具有能够暂时进行存放器31的解锁上锁的权限的人限定于规定的人数。规定的人数例如为1人,以这种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规定的人数不限于1人。
存放器31至少具有收容物品5的收容室。存放器31可以进一步具有调整收容室的温度的温度调节功能,也可以具有在解锁或上锁时输出声音、光、气味或烟等的演出效果的演出功能。存放器31的解锁或上锁的控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以及演出功能的控制通过在服务器10a等中动作的智能合约进行。
存放器31基于用户u1的操作被解锁,在由用户u1存放了物品5之后被上锁。然后,基于用户u2的操作被解锁,由用户u2搬出物品5。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服务器10的硬件结构的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服务器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在此,服务器10分别相当于图1所示的服务器10a等。
如图2所示,服务器10具备处理器11、存储器12、通信部13、以及账本存储部14。
处理器11是使用存储器12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处理器11通过执行存储在账本存储部14中的合约代码c1和c2,分别使智能合约s1以及s2动作(参照图3)。另外,处理器11通过执行规定的程序来实现服务器10所具备的其他功能。
存储器12是处理器11执行程序时使用的工作区。
通信部13是与其他装置能够通信地连接的通信接口装置。通信部13直接或者间接地与网络n以及m连接,经由网络n以及m,与其他服务器10、终端21以及22、存放器系统30能够通信。
账本存储部14是存储有用于管理存放器31的解锁或上锁的账本的存储装置。账本存储部14由hdd(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或ssd(solid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等实现。
账本存储部14存储有解锁上锁历史15和合约代码c1以及c2。解锁上锁历史15是存放器31的解锁以及上锁的历史以及密钥的持有者的历史。合约代码c1和c2分别是用于使智能合约s1和s2动作的程序代码。
接着,对服务器10的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服务器10具备同步部17、智能合约s1、智能合约s2。服务器10使能够管理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2的一个智能合约s1动作,另外,使与存放器31一一对应的智能合约s2动作。换言之,服务器10通过由分层结构构成的智能合约s1以及s2来控制存放器系统30。
同步部17是在服务器10之间取得账本存储部14的同步的处理部。可以通过处理器11执行预定程序来实现同步部17。
同步部17针对应该存储在账本存储部14中的信息,以规定时间间隔基于一致性算法在与其他服务器10之间尝试形成共识。然后,在形成共识成功的情况下,同步部17将新的信息存储到账本存储部14中。在一致性算法中,能够应用pow(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pos(proofofstake:权益证明)、或者pbft(practicalbyzantinefaulttolerance:实用拜占庭容错)等以往提出的产品。
智能合约s1包括系统管理部101、单个控制部103和受理部105。智能合约s1管理存放器系统30整体,设想在进行存放器31的增减设置等的情况下也继续动作。智能合约s1控制是否将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2分别作为管理的对象。智能合约s1相当于第一智能合约。
系统管理部101管理存放器系统30的识别信息以及所在地等的属性信息、以及表示存放器系统30所包含的各个存放器31是否被利用的利用信息102。然后,系统管理部101在从终端21等接收到存放器系统30的属性信息以及利用信息102等的询问的情况下,基于所管理的属性信息以及利用信息102生成回答信息,并发送给终端21等。另外,系统管理部101从终端21等接收利用各个存放器31的意思的请求,更新利用信息102。
具体而言,在从终端21接收到关于存放器31是否被利用的询问的情况下,系统管理部101生成针对询问的回答信息,并将生成的回答信息发送到终端21。这里,在接收到利用存放器31的请求的情况下,系统管理部101参照利用信息102,在请求的存放器31被利用的情况下拒绝请求,在请求的存放器31未被利用的情况下,允许请求。此外,系统管理部101也可以在请求的存放器31未被利用的情况下,只有完成了关于新的利用的付费处理时允许请求。
单个控制部103是控制是否将存放器系统30所具备的各个存放器31作为管理的对象的处理部。单个控制部103在存储器12上持有地址表104。在地址表104中存储有与单个控制部103作为管理的对象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的存储地址。
具体而言,单个控制部103在从管理装置20接收到存放器31的删除的请求的情况下,将与作为删除对象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为了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智能合约s2,从地址表104中删除作为删除对象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另外,单个控制部103在从管理装置20接收到追加新的存放器31的请求的情况下,将与新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追加到管理的对象中。为了将智能合约s2追加到管理的对象中,在地址表104中追加存储智能合约s2的地址。
受理部105是接收关于各个存放器31的功能的询问的处理部。当受理部105接收到关于各个存放器31的功能的询问时,受理部105从地址表104读取与询问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并将所接收到的询问转送到该地址。另外,将作为转送的结果而发送的、针对询问的回答信息发送到终端21等。
智能合约s2具备受理部111、解锁上锁管理部112、功能管理部115。智能合约s2与存放器31一一对应,一个智能合约s2针对一个存放器31动作。设想在增设与该智能合约s2对应的存放器31时开始动作,且在减设时结束动作。智能合约s2相当于第二智能合约。
受理部111是接收关于存放器31的功能的询问的处理部。受理部111在接收到与从智能合约s1的受理部105转送的功能相关的询问信息时,生成针对询问的回答信息并发送到受理部105。关于功能的询问信息例如是表示存放器31是否具备冷藏功能、是否具备保温功能、是否具备基于声音等的演出功能等的信息。
例如,当从终端21等接收到包含功能id的询问时,受理部111参照功能管理部115,判定存放器31是否具备该功能id的功能,生成并发送表示判定结果的回答信息。例如,受理部111在存放器31具备该功能id的功能的情况下生成包含“true”的回答信息,在存放器31不具备该功能的情况下生成包含“faulse”的回答信息。功能id例如关于冷藏功能定为“1001”,关于保温功能定为“1002”,关于演出功能定为“1003”等。
解锁上锁管理部112是管理与该智能合约s2对应的存放器31的解锁上锁的处理部。解锁上锁管理部112管理表示该存放器31是解锁状态还是上锁状态的密钥状态信息113、和表示将具有能够对该存放器31进行解锁上锁的权限的人作为密钥持有者的密钥持有者信息114。密钥状态信息113和密钥持有者信息114可以从存储在账本存储部14中的解锁上锁历史15导出。
解锁上锁管理部112在接收到与该智能合约s2对应的存放器31的解锁或上锁的请求的情况下,在确认了该请求的正当性的基础上,将接收了解锁或上锁的请求的情况作为历史追加到解锁上锁历史15中,另外,将密钥状态信息113更新为解锁状态或上锁状态。另外,密钥状态信息113由存放器31的解锁上锁控制部33参照,反映在由解锁上锁控制部33进行的存放器31的解锁上锁控制中。因此,可以说解锁上锁管理部112经由解锁上锁控制部33来控制存放器31的解锁上锁。
另外,当该存放器31的密钥持有者变更时,解锁上锁管理部112按照该变更对解锁上锁历史15追加历史,另外,按照请求的变更来更新密钥状态信息113。例如,在从用户u2向用户u1交付物品5的情况下,密钥持有者最初是用户u1,在用户u1将物品5收容到存放器31中后变更为用户u2。
功能管理部115是对存放器31具有的功能的控制进行管理的处理部。功能管理部115基于从终端21等接收的指示信息,单个地管理存放器31具有的冷藏功能、保温功能或演出功能等的控制。具体而言,功能管理部115针对该存放器31所具备的各功能,持有表示该存放器31是否发挥该功能的功能信息116,在接收到指示信息的情况下更新功能信息116。另外,功能管理部115不是必须的结构。
另外,关于利用信息,说明了智能合约s1管理存放器系统30整体的利用信息的方式。代替此方式,也可以多个智能合约s2分别管理存放器单体的利用信息,智能合约s1对多个智能合约s2分别进行询问,收集整体的利用信息。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30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4所示,存放器系统30具备通信部32、解锁上锁控制部33以及功能控制部34。解锁上锁控制部33和功能控制部34针对存放器系统30所具备的一个以上的各个存放器31各具备一个。
通信部32是与其他装置能够通信地连接的通信接口装置。通信部32与网络n连接,经由网络n与其他服务器10能够进行通信。
解锁上锁控制部33设置于各个存放器31,控制对该存放器31进行解锁还是上锁。解锁上锁控制部33经由通信部32反复参照服务器10的密钥状态信息113,以与密钥状态信息113匹配(日文:整合)的方式变更该存放器31的密钥状态。
具体而言,在密钥状态信息113中示出了该存放器31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存放器31实际处于解锁状态,则解锁上锁控制部33维持该解锁状态,如果存放器31实际处于上锁状态,则通过解锁变更为解锁状态。另外,在密钥状态信息113中示出了该存放器31处于上锁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存放器31实际处于上锁状态,则解锁上锁控制部33维持该上锁状态,如果存放器31实际处于解锁状态,则通过上锁变更为上锁状态。
功能控制部34是控制该存放器31的功能的处理部。在该存放器31具备冷藏功能、保温功能或演出功能等的情况下,功能控制部34进行控制以发挥其功能。另外,功能控制部34不是必须的结构。
与解锁上锁控制部33参照密钥状态信息113同样地,功能控制部34经由通信部32反复参照服务器10的功能信息116,以与功能信息116匹配的方式,变更状态以便发挥或者不发挥该存放器31的功能。
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管理系统1中的存放器31的利用信息102的说明图。
利用信息102的各条目与存放器31一一对应,包含存放器id41和有无利用42的各信息。
存放器id41是能够唯一地识别存放器31的标识符。存放器id41具有与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2对应的一个以上的各个存放器31的标识符。
有无利用42是表示该存放器31是否被利用的信息。
当系统管理部101从终端21接收到利用询问信息时,为了生成回答信息而参照利用信息102。另外,当从终端21等接收到利用的请求时,利用信息102被更新。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地址表104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在地址表104中存储有地址1、地址2、…、地址n,作为一个以上的各个智能合约s2的地址。
在地址表104中,由单个控制部103记载作为智能合约s1的管理的对象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另外,地址表104由受理部105参照,在受理部105接收到功能的询问时,被用作转送该询问的目的地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
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功能信息116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功能信息116的各条目与一个功能对应,包含功能id44和状态45的各信息。
功能id44是表示存放器31所具备的功能的信息。例如,作为功能id44为“1001”的功能为冷藏功能,作为功能id44为“1002”的功能为保温功能。
状态45是表示将该条目的功能设为作为存放器31处于发挥的状态的“on状态”、或者是处于未发挥的状态的“off”状态的信息。
图7所示的功能信息116表示存放器31具备冷藏功能和保温功能。另外,功能信息116表示发挥冷藏功能、即成为利用冷藏功能对收容室进行了冷却的状态,另外,表示处于未发挥保温功能的状态。
接着,说明存放器31的增设以及减设时的管理系统1的处理。
图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30中的存放器31的增设以及减设的说明图。
图8的(a)示出了具备两个作为存放器31的存放器31a和31b的存放器系统30。此时,服务器10使智能合约s1和与两个存放器31a和31b分别对应的智能合约s2a以及s2b动作。
图8的(b)示出了具备三个作为存放器31的存放器31a、31b以及31c的存放器系统30。此时,服务器10使智能合约s1和与三个存放器31a、31b以及31c分别对应的智能合约s2a、s2b以及s2c动作。
在图8的(a)的状态下,如果增设存放器31c,则成为图8的(b)的状态。另外,在图8的(b)的状态下,如果减设存放器31c,则成为图8的(a)的状态。
以下,说明存放器的增设以及减设时的管理系统1的处理。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管理系统1中的增设存放器31时的处理的时序图。
如图9所示,在增设存放器31时,在步骤s101中,在存放器系统30中物理地由管理者设置新的存放器31(例如图8的(b)中的存放器31c)。
在步骤s111中,管理装置20将表示追加存放器31的请求的追加请求信息发送到智能合约s1。智能合约s1的单个控制部103接收追加请求信息。
在步骤s131中,智能合约s2开始动作。另外,在智能合约s2从最初就动作的情况下,不需要执行步骤s131。
在步骤s121中,智能合约s1的单个控制部103将与新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追加到地址表104中。由此,智能合约s1将与新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作为管理的对象。
通过图9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增设新的存放器31,成为管理系统1的管理的对象。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30中的减设存放器31时的处理的时序图。
如图10所示,在减设存放器31时,在步骤s201中,在物理上撤除包含在存放器系统30中的存放器31(例如图8的(b)中的存放器31c)。
在步骤s211中,管理装置20将表示使用请求的使用请求信息发送到智能合约s1。这是为了防止由用户u1等利用减设的存放器31。
在步骤s212中,管理装置20向智能合约s1发送表示删除请求的删除请求信息。智能合约s1的单个控制部103接收删除请求信息。
在步骤s221中,智能合约s1的单个控制部103从地址表104中删除与被减设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由此,智能合约s1将与减设对象的存放器31对应的智能合约s2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
在步骤s231中,智能合约s2停止动作。步骤s231的执行不是必须的。
通过图10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减设存放器31,从管理系统1的管理的对象中排除。
接着,对利用存放器31时的管理系统1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31时的处理的时序图。当结束图11所示的处理时,进入图12所示的处理。
在此,设想在一个以上的存放器31中存放器31a以及31c被利用,并且存放器31b未被利用的状况下,从用户u1经由存放器31b向用户u2交付物品5的情况,对利用存放器31时的处理进行说明。另外,物品5需要冷藏。
在步骤s301中,用户u1通过终端21向智能合约s1发送用于询问是否利用了存放器系统30所具有的存放器31的利用询问信息。当接收利用询问信息时,智能合约s1向终端21发送表示存放器31是否被利用的利用信息。另外,智能合约s1向终端21发送与可利用的存放器31b对应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例如,智能合约s1将表示存放器31a、31b和31c中的存放器31a和31c被利用,并且存放器31b未被利用的利用信息和与存放器31b对应的智能合约s2的地址发送到终端21。用户u1能够知道为了存放物品5而可利用存放器31b的情况。
在步骤s302中,用户u1通过终端21向智能合约s1发送用于询问存放器31b是否具备冷藏功能的功能询问信息。当接收到功能询问信息时,智能合约s1将接收到的功能询问信息转送到与存放器31b对应的智能合约s2b。
接收到功能询问信息的智能合约s2b确认功能询问信息的内容,将表示存放器31b是否具备冷藏功能的功能回答信息发送到智能合约s1。接收到功能回答信息的智能通信s1将接收到的功能回答信息转送到终端21。例如,智能合约s2b发送表示存放器31b具备冷藏功能的功能回答信息。由于存放器31b具备冷藏功能,所以用户u1知道为了将物品5交付用户u2而可利用存放器31b,决定使用存放器31b。
另外,代替单独执行步骤s301和s302,可以通过询问是否利用具有特定功能的存放器31来合并进行相当于步骤s301和s302的处理。
在步骤s303中,用户u1将用于利用存放器31b的利用请求信息发送到智能合约s1。智能合约s1接收利用请求信息。
在步骤s321中,根据在步骤s303中接收到利用请求信息,智能合约s1进行利用存放器31b的开始处理。在开始处理中,将表示存放器31b的密钥的持有者从管理者变更为用户u1的持有者变更请求信息发送到智能合约s2b。当接收到持有者变更请求信息时,智能合约s2b基于该内容将存放器31b的密钥的持有者从管理者变更为用户u1。
在步骤s304中,用户u1通过终端21将用于设定存放器31b的功能的功能请求信息发送到智能合约s2b。例如,用户u1将表示通过冷藏功能来制冷存放器31b的收容室的功能请求信息发送到智能合约s2b。另外,此时,也可以随着时间经过而变更存放器31b的收容室的温度。例如,可以在面对用户u2从存放器31b搬出物品5时逐渐将收容室的温度从低温变更为常温。对用户u2从存放器31b搬出物品5之时的确定,可以取得预先决定的时刻,也可以通过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取得用户u2的终端22的当前位置,并使用该位置和移动速度来确定用户u2到达存放器31b的位置的时刻。
在步骤s331中,智能合约s2接收功能请求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功能请求信息来变更存放器31b的功能信息116。例如,按照功能请求信息,将冷藏功能变更为on状态。
在步骤s341中,存放器系统30的功能控制部34参照智能合约s2b所持有的功能信息116,在存放器31b的功能信息116中,判定为冷藏功能被更新为on状态。
在步骤s342中,功能控制部34控制为发挥存放器31b的冷藏功能的状态。这是功能控制部34基于在步骤s341中判定为在存放器31b的功能信息116中冷藏功能被更新为on状态的情况而进行的。
在步骤s305中,用户u1通过终端21控制存放器31b的解锁。在解锁的控制中,终端21将用于对存放器31b进行解锁的解锁请求发送到智能合约s2b。
在步骤s332中,智能合约s2b通过将表示接收到解锁请求的信息追加到解锁上锁历史15中来更新,另外,将密钥状态信息113变更为解锁状态。
在步骤s343中,存放器系统30的解锁上锁控制部33参照智能合约s2b所持有的密钥状态信息113,判定为存放器31b的密钥状态信息113被更新为解锁状态。
在步骤s344中,对存放器31b进行解锁。这是解锁控制部33基于在步骤s343中判定为存放器31b的密钥状态信息113被更新为解锁状态的情况而进行的。
在步骤s345中,物品5由用户u1存放在存放器31b中。
在步骤s306中,用户u1通过终端21控制存放器31b的上锁。在上锁的控制中,终端21将用于对存放器31b进行上锁的上锁请求发送到智能合约s2b。
在步骤s333中,智能合约s2b通过将表示接收到上锁请求的信息追加到解锁上锁历史15中来更新,另外,将密钥状态信息113变更为上锁状态。
在步骤s346中,存放器系统30的解锁上锁控制部33参照智能合约s2b所持有的密钥状态信息113,判定为存放器31b的密钥状态信息113被更新为上锁状态。
在步骤s347中,对存放器31b进行上锁。这是解锁上锁控制部33基于在步骤s346中判定为存放器31b的密钥状态信息113被更新为上锁状态的情况而进行的。
在步骤s322中,智能合约s1向智能合约s2b发送表示将存放器31b的密钥的持有者从用户u1变更为用户u2的持有者变更请求信息。当接收到持有者变更请求信息时,智能合约s2b基于该内容将存放器31b的密钥的持有者从用户u1变更为用户u2。
转移到图12,在步骤s311中,用户u2通过终端22进行存放器31b的解锁的控制。在解锁的控制中,终端22将用于对存放器31b进行解锁的解锁请求发送到智能合约s2b。
在步骤s334中,智能合约s2b通过将表示接收到解锁请求的信息追加到解锁上锁历史15中来更新,另外,将密钥状态信息113变更为解锁状态。
在步骤s348中,存放器系统30的解锁上锁控制部33参照智能合约s2b所持有的密钥状态信息113,判定为存放器31b的密钥状态信息113被更新为解锁状态。
在步骤s349中,对存放器31b进行解锁。这是解锁上锁控制部33基于在步骤s348中判定为存放器31b的密钥状态信息113被更新为解锁状态的情况而进行的。
在步骤s350中,物品5由用户u2从存放器31b搬出。
在步骤s323中,智能合约s1进行存放器31b的利用的结束处理。在结束处理中,智能合约s1向智能合约s2b发送表示将存放器31b的密钥的持有者从用户u2变更为管理者的持有者变更请求信息。当接收到持有者变更请求信息时,智能合约s2b基于该内容将存放器31b的密钥的持有者从用户u2变更为管理者。
通过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能够从用户u1经由存放器31b向用户u2交付物品5。
另外,通过连续进行存放器31的减设和新的存放器31的增设,还能够进行存放器31的变更。在被减设的存放器31和被增设的存放器31所具备的功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该减设和增设,能够在存放器31中追加或删除功能。
例如,能够从存放器系统30具备存放器31a、31b以及31c的状态(图6的(b))变更为将存放器31c变更为存放器31d的状态(图6的(c))。在此,存放器31d是与存放器31c不同的存放器,例如是具有与存放器31c不同的功能的存放器。在存放器31d是具有与存放器31c不同的功能的存放器的情况下,在服务器10上,智能合约s1使与存放器31d对应的智能合约s2d动作。
由此,在变更管理系统1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不停止系统整体地持续运用管理系统1整体。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本变形例的管理系统具备多个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器系统30,能够以较高的便利性利用多个存放器系统30。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变形例中的管理系统2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所示的管理系统2具备多个存放器系统30a、30b和30c。
在存在多个存放器系统30的情况下,设想用户无法判断可利用属于哪个存放器系统30的存放器的情况。例如,在用户可利用的多个存放器系统30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设施或地域的情况下,由于属于哪个存放器系统30的存放器31都可以,考虑用户想要利用空的存放器31。本变形例的管理系统2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确定用户可利用的存放器31所属的存放器系统30,并且用户可利用该存放器31。
图14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服务器10aa的功能结构的框图。服务器10aa作为图13中的服务器10a等的每一个而动作。关于服务器10aa,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中的服务器10a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服务器10aa具备同步部17和智能合约s1、s2以及s3。
管理系统2具备一个智能合约s3、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1和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2。
智能合约s3能够管理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1。另外,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1的每一个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智能合约s1同样地,能够管理一个以上的智能合约s2。换言之,服务器10aa通过由三层的分层结构构成的智能合约s3、s1以及s2来控制存放器系统30。
智能合约s3管理哪个存放器系统30设置在哪个场所。智能合约s3是通过服务器10aa执行存放在账本存储部14中的账本中储存的合约代码c3(未图示)而实现的功能。
智能合约s3具备系统管理部121、单个控制部123和受理部125。设想智能合约s3管理多个存放器系统30,在进行存放器31的增减设置等的情况下也继续动作。智能合约s3相当于第三智能合约。
系统管理部121管理存放器系统30a、30b以及30c的识别信息以及所在地等属性信息、表示各个存放器系统30a等包含的各个存放器31是否被利用的利用信息122。然后,系统管理部121在从终端21等接收到存放器系统30a等各自的属性信息以及利用信息122等的询问的情况下,基于所管理的属性信息以及利用信息122生成回答信息,并发送给终端21等。另外,系统管理部121从终端21等接收利用各个存放器31的意思的请求,更新利用信息122。
具体而言,系统管理部121在从终端21接收到关于存放器31是否被利用的询问的情况下,生成针对询问的回答信息,并将生成的回答信息发送到终端21。这里,在接收到利用存放器31的请求的情况下,系统管理部121参照利用信息122,在请求的存放器31被利用的情况下拒绝请求,在请求的存放器31未被利用的情况下允许请求。另外,也可以在请求的存放器31未被利用的情况下,系统管理部121只有在针对新的利用的付费处理完成时允许请求。
单个控制部123是控制是否将存放器系统30a等分别作为管理的对象的处理部。单个控制部123在存储器12上持有地址场所表124。在地址场所表124中储存有与单个控制部123作为管理的对象的存放器系统30a等对应的智能合约s1的储存地址。
具体而言,单个控制部123在从管理装置20接收到存放器系统30a等的删除的请求的情况下,将与作为删除的对象的存放器系统30a等对应的智能合约s1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为了将智能合约s1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从地址场所表124中删除作为删除的对象的智能合约s1的地址。另外,单个控制部123在从智能合约s1接收到新的存放器系统30a等的追加的请求的情况下,将与新的存放器系统30a对应的智能合约s1追加到管理的对象。为了将智能合约s1追加到管理的对象中,在地址场所表124中追加存储智能合约s1的地址。
受理部125是接收与各个存放器31的功能有关的询问的处理部。当接收到与各个存放器31的功能相关的询问时,受理部125从地址场所表124读取与询问的存放器31所属的存放器系统30a等对应的智能合约s1的地址,并将接收到的询问转送到该地址。另外,将作为转送的结果而发送的、针对询问的回答信息发送到终端21等。
同步部17以及智能合约s1以及s2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同。
图15是本变形例中的管理系统2的利用信息122的说明图。
利用信息122包含存放器id61、有无利用62、系统id63的各信息。
存放器id61是能够唯一地识别存放器31的标识符。
有无利用62是表示存放器31是否被利用的信息。
系统id63是存放器31所属的存放器系统30a等的标识符。
当从用户u1的终端21接收到用于询问可用的存放器31的询问信息时,系统管理部121参考使用信息122生成表示可使用的存放器31所属的存放器系统30a等的标识符的回答信息,并且发送到终端21。
接收到回答信息的终端21能够选择并利用存放器系统30a等中的可利用的存放器31所属的存放器系统。利用可利用的存放器31所属的管理系统的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方法相同。
管理系统2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确定用户能够利用的存放器31所属的存放器系统30,并且用户能够利用该存放器31。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本变形例中,对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控制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装置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6所示,本变形例中的控制方法是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作为能够存放物品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的控制的解锁上锁控制的控制方法。
在步骤s401中,通过由计算机执行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的代码,使与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一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和管理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第一智能合约动作。
在步骤s402中,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每一个在基于第一智能合约的管理下,进行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与该第二智能合约对应的存放器的解锁上锁控制。
在步骤s403中,第一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作为管理的对象。
由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
图17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7所示,本变形例的信息处理装置10f是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作为能够存放物品5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的控制的解锁上锁控制的多个信息处理装置中的一个信息处理装置10f。
信息处理装置10f具备处理器11a、存储器12a和存储有储存了代码的分布式账本的存储装置14a。
处理器11a通过执行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的代码,使与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一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和管理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第一智能合约动作。
并且,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每一个在基于第一智能合约的管理下,进行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与该第二智能合约对应的存放器的解锁上锁控制。
另外,第一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作为管理的对象。
由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存放器系统通过第一及第二智能合约来进行控制。并且,在存在存放器系统具备的存放器的增设、减设或者功能变更等变更的情况下,只要停止与该变更有关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即可,换言之,能够维持第一智能合约以及不参与变更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假设如果通过单一的智能合约来控制存放器系统,则在增设存放器等时必须停止智能合约的动作,在存放器系统的运用中产生障碍。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控制方法,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进行运用。
另外,在减设存放器时,第一智能合约将与作为其减设的对象的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从管理的对象中排除。因此,在减设存放器时,能够维持第一智能合约以及不作为减设对象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运用。
另外,在增设存放器时,第一智能合约将与作为该增设的对象的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追加到管理的对象中。因此,在增设存放器时,能够维持第一智能合约以及已经动作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运用。
另外,针对存放器的利用的询问,第一智能合约提供回答信息。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与存放器的利用的询问对应。
另外,能够以在存放器未被利用时允许该存放器的利用的方式管理存放器。由此,能够避免多个利用者利用存放器等不良情况。
另外,能够以在只有在完成了存放器的利用的费用等的付费处理时才能够利用存放器的方式管理。
另外,在进行了关于每个存放器的功能的询问的情况下,使该询问与作为询问对象的存放器对应的智能合约对应。通过以与该存放器对应的第二智能合约来管理按每个存放器而不同的信息,构成为尽量不追加第一智能合约的功能即可。因此,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在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的情况下运用。
另外,基于计算机是否在存储器中储存有第二智能合约的地址,来控制是否将第二智能合约作为管理的对象。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构建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运用的结构。
另外,通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智能合约来控制存放器系统。并且,在存在存放器系统具备的存放器的增设、减设或者功能变更等变更的情况下,只要停止与该变更有关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即可,换言之,能够维持第一以及第三智能合约以及不参与变更的第二智能合约的动作。进而,由于第三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第一智能合约作为管理的对象,因此更容易控制多个第一智能合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构成要素可以通过由专用的硬件构成、或者执行适合于各构成要素的软件程序来实现。各构成要素也可以通过cpu或处理器等的程序执行部将记录在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等记录介质中的软件程序读取并执行来实现。在此,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等的软件是如下的程序。
即,该程序是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解锁上锁控制的控制方法,所述解锁上锁控制是控制能够存放物品的一个以上的存放器的解锁或上锁,其中,通过由计算机执行存储在所述分布式账本中的代码,使与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一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和能够管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的第一智能合约动作,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在基于所述第一智能合约的管理下,进行所述一个以上的存放器中与该第二智能合约对应的存放器的解锁上锁控制,所述第一智能合约控制是否将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智能合约分别作为所述管理的对象。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一个或多个方式的控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对本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的方式、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而构筑的方式也可以包含在一个或多个方式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利用于即使存在存放器系统的结构的变更也能够不停止存放器系统整体地运用的控制方法等。具体而言,可利用于供公共利用的锁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