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配电箱柜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9306发布日期:2020-01-10 20:51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配电箱柜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配电箱柜智能锁。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配电网箱柜所使用锁具,均为传统锁具。配电网所使用锁具数量庞大,所涉及到使用及管理人员众多,导致管理难度大、维护成本极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无法方便高效管理。

现有的智能锁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检查不及时出现断电的情况,无法通过操作端进行开锁,而且未留有备用开锁方式,导致不能开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卡锁现象,同时在对智能锁锁定时会出现未完全锁定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出现断电锁死无法通过其他方法开锁,同时在锁定过程中,存在未完全锁定的现象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配电箱柜智能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配电箱柜智能锁,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内侧内嵌有备用锁,且备用锁的一端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设置有若干个,且齿轮分别与齿条、端齿盘、传动杆啮合连接,所述齿条的下端开设有透槽,且齿条之间相对一侧连接有金属卡扣,所述金属卡扣的上方安装有电磁铁,且金属卡扣的底部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连接有挡块,所述金属卡扣的外侧连接有导条,且金属卡扣的底部沟槽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焊接有锁舌,且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端齿盘,所述连杆的外侧连接有轴承,且轴承的一侧连接有孔卡,所述端齿盘分别分布在外壳的上下区域,且端齿盘分别与传动杆上下两端的两个齿轮啮合链接,所述齿轮之间相对一侧连接有传动杆,且传动杆的上方安装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内部连接有顶杆,且顶杆的顶部连接有卡头,所述卡头的一端连接有定位块,且卡头的另一端与弹簧相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天线、处理器、锂电池和芯片,处理器与天线、芯片、电磁铁连接。

优选的,所述齿条通过齿轮与导条构成移动结构,且齿条与备用锁呈垂直状分布。

优选的,所述所述连杆通过端齿盘与外壳构成转动结构,且端齿盘与连杆通过粘接构成一体化连接。

优选的,所述金属卡扣通过透槽与齿条构成移动结构,且齿条与金属卡扣呈平行状分布。

优选的,所述传动杆通过齿轮与外壳构成转动结构,且传动杆两端对称分布有齿轮。

优选的,所述把手通过轴承与顶杆构成转动结构,且把手与顶杆呈垂直状分布。

优选的,所述卡头通过弹簧与顶杆构成移动结构,且卡头的中轴线、弹簧的中轴线均和顶杆的中轴线重合。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备用锁和齿条的加入,可以在智能设备断电后无法通过智能设备解锁后,通过备用锁进行将齿条提升,间接将金属卡头提升,从而进行解锁,同时齿条上开设有透槽,在正常运行时,通过智能设备解锁时,不会对金属卡扣上升与下降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锁的开合。

2、本发明中,卡头,定位块,顶杆和弹簧的加入,使得把手能通过按压来开启和闭合,在需使用时按压把手,把手会弹出,在使用结束时按压把手,可以将把手闭合,避免把手裸露在外,以免被其他物体的磕碰导致把手的损坏,无法通过智能模块实现开锁的功能。

3、本发明中,通过端齿盘和齿轮的啮合来进行传动,进行开锁,使用相同大小的齿轮和端齿盘,可以同步传动,不会因齿轮的不同,无法完美的对锁舌的打开,同时金属卡扣的加入相当于自锁,在只能设备不打开的时,通过旋转把手任然无法开锁,强行转动把手将会把把手转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齿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顶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智能锁中电性原件及电路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外壳;2、把手;3、备用锁;4、齿轮;5、齿条;6、电磁铁;7、金属卡扣;8、导条;9、传动杆;10、透槽;11、挡块;12、顶杆;13、弹簧;14、锁舌;15、孔卡;16、连杆;17、卡头;18、端齿盘;19、定位块;20、轴承;21、天线;22、芯片;23、处理器;24、锂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7,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配电箱柜智能锁,包括外壳1、把手2、备用锁3、齿轮4、齿条5、电磁铁6、金属卡扣7、导条8、传动杆9、透槽10、挡块11、顶杆12、弹簧13、锁舌14、孔卡15、连杆16、卡头17、端齿盘18、定位块19、轴承20、天线21、芯片22、处理器23和锂电池24,外壳1的顶部内侧内嵌有备用锁3,且备用锁3的一端连接有齿轮4,齿轮4设置有若干个,且齿轮4分别与齿条5、端齿盘18、传动杆9啮合连接,齿条5的下端开设有透槽10,且齿条5之间相对一侧连接有金属卡扣7,金属卡扣7的上方安装有电磁铁6,且金属卡扣7的底部连接有弹簧13,弹簧13的底端连接有挡块11,金属卡扣7的外侧连接有导条8,且金属卡扣7的底部沟槽连接有连杆16,连杆16的一端焊接有锁舌14,且连杆16的另一端连接有端齿盘18,连杆16的外侧连接有轴承20,且轴承20的一侧连接有孔卡15,端齿盘18分别分布在外壳1的上下区域,且端齿盘18分别与传动杆9上下两端的两个齿轮4啮合链接,齿轮4之间相对一侧连接有传动杆9,且传动杆9的上方安装有把手2,把手2的内部连接有顶杆12,且顶杆12的顶部连接有卡头17,卡头17的一端连接有定位块19,且卡头17的另一端与弹簧13相连接,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天线21、处理器23、锂电池24和芯片22,所述的处理为arm-58处理器,所述的芯片为rfid芯片,所述的天线为lora天线,arm-58处理器与lora天线、rfid芯片、电磁铁6连接,锂电池为arm-58处理器、lora天线、电磁铁提供工作电源。

进一步的,齿条5通过齿轮4与导条8构成移动结构,且齿条5与备用锁3呈垂直状分布,齿条5的加入,可以在智能设备断电后无法通过智能设备解锁后,通过备用锁3进行将齿条5提升,间接将金属卡扣7提升,从而进行解锁,同时齿条5上开设有透槽10,在正常运行时,通过智能设备解锁时,不会对金属卡扣7上升与下降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16通过端齿盘18与外壳1构成转动结构,且端齿盘18与连杆16通过粘接构成一体化连接,端齿盘18和齿轮4的啮合来进行传动,进行开锁,使用相同大小的齿轮4和端齿盘18,可以同步传动,不会因齿轮4的不同,无法完美的对锁舌14的打开。

进一步的,金属卡扣7通过透槽10与齿条5构成移动结构,且齿条5与金属卡扣7呈平行状分布,金属卡扣7的加入相当于自锁,在只能设备不打开的时,通过旋转把手2仍然无法开锁,强行转动把手2将会把把手2转坏,同时金属卡扣7通过导条8进行固定,避免在对金属卡扣7进行提升之后又无法使金属卡扣7回原位。

进一步的,传动杆9通过齿轮4与外壳1构成转动结构,且传动杆9两端对称分布有齿轮4,传动杆9和齿轮4的配合进行对端齿盘18的传动,可以做到同步传动旋转,不会再把手转动90°之后锁舌14未达到90°,造成设计的不科学,同时无法一次性且轻易地将锁打开。

进一步的,把手2通过轴承20与顶杆12构成转动结构,且把手2与顶杆12呈垂直状分布,因为顶杆12必须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把手2和顶杆12之间加入轴承20,使顶杆12和把手2的中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使把手2能和顶杆12同时进行轴向移动使,也可通过轴承20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卡头17通过弹簧13与顶杆12构成移动结构,且卡头17的中轴线、弹簧13的中轴线均和顶杆12的中轴线重合,因为,把手2需要通过按压来进行开合,所以卡头17、弹簧13、定位块19和顶杆12的加入,按压顶杆12向前推卡头17时,弹簧13会反向推卡头17,当卡头17运动到定位块19的斜口时就会往一边偏。

工作原理:使用时,arm-58处理器23与lora天线21连接,完成智能锁与无线网络的连接,实时获取控制端发送的信息。arm-58处理器23接收到数据后,解析数据,验证授权开锁信息。arm-58处理器23内部存储编号和密码,授权信息与编号和密码一致后,验证通过。arm-58处理器23控制电磁铁6操作,释放磁力吸起金属卡扣7,按压把手2,把手弹出,旋转把手2,通过端齿盘18、齿轮4和传动杆9的传动,旋转锁舌14进行开锁,结束之后,旋转把手2对锁舌14进行复位,lora天线21接收关锁指令,arm-58处理器23控制电磁铁6失去磁性,金属卡扣7落下,当智能解锁无效时,通过备用锁3进行提升齿条5解锁。

arm-58处理器在智能锁打开后,将智能锁编号、开锁状态、关锁状态、操作时间,自动记录形成操作信息,存储在arm-58处理器内。同时通过lora天线,建立无线传输网络,将操作信息上传到远端。lora天线用于与远端lora集中器建立无线通讯连接,在lora集中器覆盖范围内,建立智能锁的无线连接,接收无线网络内传输的数据。rfid芯片内置具有18位唯一编码,编码随机生成不重置,用于标记智能锁具编号,通过智能锁与配电箱柜的绑定,标识配电柜身份标识,实现配电箱柜的物联管控。电磁铁由锂电池供电,接收arm-58处理器发送的控制信号,释放磁力后,吸起金属卡扣。锂电池为arm-58处理器、lora天线、电磁铁提供工作电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了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