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352145发布日期:2021-08-20 20:2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车辆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自助停车是智能停车系统的发展趋势;现有的云平台停车系统是对待通行特征信息进行业务逻辑判断,符合条件则对车辆抬杆放行,但由于车场端的网络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以及平台业务峰值时的服务器资源紧张,这都会导致处理时间长,影响车辆的放行速度,甚至造成拥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该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云平台根据车场预先配置的通行规则以及预先录入的车辆、车位、区域等信息,计算各个出入通道的车辆预放行名单,并下发给车场的各个通道所属的控制终端设备;

b.车场的控制终端接收车辆的预放行名单并将所述预放行名单存储至所述控制终端的数据库;

c.所述控制终端通过车辆识别设备获取待出入场车辆的特征信息;

d.所述控制终端将特征信息与数据库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且在放行有效期内,所述控制终端向车辆所处通道下的道闸发送放行指令。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利用停车设备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来规避网络不稳定和延迟的问题,提高车辆在出入口的通行效率;这是基于云车场模式下与脱机工作模式的有效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可以极大的缩短通行时间;该模式可以将自动放行的处理时间从秒级缩短至200毫秒以内,并且依旧能够保证车场数据在云上的完整性,并不会因为网络问题而丢失车场数据而导致的数据缺失。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展示出了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的流程图,该基于边缘存储的车辆预放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车场的控制终端接收预放行名单并将所述预放行名单存储至所述控制终端的数据库;

b.所述控制终端获取待出场车辆的特征信息;

c.所述控制终端将特征信息与数据库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且满足放行有效期时,所述控制终端向所述道闸发送放行指令。

本示例通过将预放行名单存储于控制终端的数据库中,当有车场的通道内有车辆等待放行时,控制终端将特征信息上报至云平台,并在等待云平台处理结果下发的同时,也将待放行车辆的特征信息与控制终端的数据库中的预放行名单进行匹配,如果预放行名单中存着在有效期内的该特征信息,即使网络不稳定,甚至断网,也能够迅速进行匹配,对匹配成功的车辆开闸放行,极大的缩短了通行时间;

放行有效期指的是该车辆在对应的车场出入通道能自动开闸放行有效期,如某一业主车辆对应的小区车位的租赁期限截止到2021年5月31日,则2021年5月31日之前均为放行有效期,则在2021年5月31日之前,该车辆出入该小区时,能通过云平台计算后下发到控制终端的预放行名单,快速匹配通过;用于匹配的信息主要是车牌号,也可以包括车牌颜色等车辆特征信息作为附加判定项,,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

预放行开闸逻辑时间:车辆抓拍识别+本地匹配+道闸开启车辆放行时间;

云平台开闸逻辑时间:车辆抓拍识别+信息上传云平台时间+云平台业务逻辑处理时间+云平台下发处理消息时间+道闸开启车辆放行时间;

由于消息上传、下发,平台复杂业务流程处理,这个时间远远大于本地匹配时间,因此预放行逻辑从车辆识别到车辆离开所需的耗时将大大缩减,从而提高通行的效率。

另外针对特殊情况下的网络延迟或者网络中断,预放行逻辑是一个本地的逻辑流程,可以在网络异常的情况下保持预放行名单内的车辆正常通行,大大提高了车场管理系统的鲁棒性。待网络恢复后,车辆通行的记录通过失步消息上传到云平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预放行名单由云平台中的业务服务通过预先配置的收费规则、通道放行规则、通道抬杆条件、车场区域划分以及预先录入的用户车辆、车位信息综合计算得到,如某居民小区停车场景,平台录入该小区业主的车辆、车位信息时,如果满足该小区停车场的预先配置,则会被并下发到小区控制终端设备内的预放行名单,加快业主车辆日常出入小区通行速率,提高业主的停车体验;

在某些实施例中,预放行名单不仅随着车场相关配置变更同步更新,而且也会根据用户提前缴纳费用、车辆和车位信息更改,车辆进出车场区域等停车相关业务行为而实时变更,如某商场停车场的场景,停车按时间进行收费,某顾客未出场前通过在线支付等方式缴纳停车费用后,云平台会立即将顾客特征信息下发至管理车场出口通道的控制终端,待顾客车辆出场时,能通过预放行名单快速通过车闸。

在某些实施例中,预放行名单包括出入通道标识、车辆类型、车牌颜色、机动车车辆车牌号或非机动车卡卡号以及车辆的放行有效期;

例如,东门入口-机动车-蓝牌-京b·99999-2021.05.3109:00,北门出口-非机动车-无牌-卡77777-2021.05.3123:59。

在某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云平台的预放行名单发生变化时,借助消息队列中间件,向所述控制终端发送预放行名单变化信息,所述控制终端根据预放行名单变化信息对控制终端存储于数据库内的预放行名单进行增量或者减量;其中,当云平台的预放行名单发生变化时,消息队列中间件缓存相应的消息,经过业务服务器计算得到对应的增量和减量时,消息队列中间件将对应的增量和减量下发至控制终端,即可实时更新控制终端数据库内的预放行名单,如某一车辆进入对应的车场后,云平台自动将该车辆列入预放行名单内,当该车辆驶出对应的车场后,云平台将该车辆从预放行名单内删除。

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终端获取特征信息的方式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1)所述控制终端接收所述前端相机抓拍获取到的特征信息;

(2)所述控制终端接收读卡器读取的ic卡信息,获取特征信息;

所述特征信息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车牌号/ic卡号、车牌颜色、抓拍时间、车辆全景图、车辆车牌图。

其中,控制终端根据不同的车场可利用的设备种类和纳入管理的车辆类型决定获取车辆信息的方式,例如:控制终端可以与前端相机一体,即带有控制功能和相应外设串口的相机,此时预放行名单存储于相机内部小型的数据库;控制终端也可以与相机分离,即控制终端负责控制部分,相机用于抓拍照片,二者通过数据线连接,车牌识别相机可以将抓拍到的照片发送至控制终端;在非机动车管理的场景,也可以通过读卡器读取ic卡信息获取车辆信息。

在某些实施例中,步骤c所述控制终端获取车辆信息的方式为通过前端相机抓拍车辆照片后进行图像处理识别得到,所述前端相机抓拍车辆照片后,控制终端针对此次抓拍识别得到车辆信息时,生成对应的uuid码,,步骤c所述控制终端将车辆信息与数据库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满足放行有效期且所述控制终端没有使用该uuid码进行过开闸指令时,所述控制终端向所述道闸发送放行指令;uuid码生成为现有技术,根据通道标识和抓拍时间按一定的规则生成。

在某些实施例中,步骤d所述控制终端将特征信息与数据库进行匹配,当匹配失败或匹配成功但不满足有效期时,则需要等待云平台的业务逻辑处理结果;

当所述云平台收到缴费成功信息时,则向所述控制终端下发开启道闸的消息,所述控制终端判断其存储的对应车辆的uuid码是否被使用,如果未被使用,则向所述道闸下发开启指令,如果被使用,意味着车辆成功匹配预放行名单,已被控制终端使用该uuid自动开闸放行,则不再做处理;

缴费方式包括多种,如通过门卫等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或pc端收费,或通过扫收费二维码进行收费,云平台收到缴费成功信息后,向控制端下发开启道闸的消息,但此时如果uuid码已被使用,则证明道闸已经被开启,即网络不好,云平台发送的慢,此时无需再次开启道闸,避免二次开启道闸;而当云平台下发开启道闸的消息时,控制终端存储的uuid码未被使用,则证明道闸未开启,则立刻开启,使对应车辆驶出。

在某些实施例中,云平台的业务处理器进行业务处理具体包括:所述云平台的业务处理计算得到对应车辆的计费信息,并将所述计费信息生成的收费二维码以及语音提示内容发送至控制终端,所述控制终端将二维码以及语音提示内容分别发送至显示终端和播报终端。本实施提供了一种收费的方式,即生成收费二维码,当车场出入口通道具有显示屏和喇叭时,可以采用该种方式进行收费,用户缴费后,道闸会收到下发的开闸指令,进行抬杆放行。

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终端将车辆信息上传至所述云平台时,判断是否上传成功,如果未上传成功,则重新上传,判断重新上传m次后是否上传成功,如果依旧未上传成功,则将所述车辆信息存储入控制终端的失步队列,待故障恢复后,所述控制终端再将失步队列中的车辆信息上传至所述云平台,失步上传机制为:基于退避算法,每隔2的n次方秒上传一次,n为当前的上传次数;其中,m可以为3或其他正整数,失步上传机制举例:如在第一秒进行失步第一次上传,若失败,再次间隔2秒,再次进入失步第二次上传,若失败,再次间隔4秒,进入第三次失步上传,若失败,再次间隔8秒进入第四次失步上传,以此类推,直到上传成功为止;这样避免频繁上传占用大量的相机硬件资源;同时能够保证车场数据在云上的完整性,并不会因为网络问题而丢失车场数据而导致的数据缺失。

在某些实施例中,云平台向所述控制终端下发二维码、显示屏文字展示内容、语音提示信息以及开启道闸的消息时,判断是否发送成功,如果未发送成功,则重新上传,判断重新发送p次后是否发送成功,p小于10,如果未发送成功,则不再上传;p可以设置为3或其他正整数;本示例通过限定重新发送的次数,避免频繁发送导致的系统崩溃;此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收费。

综上,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