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11972发布日期:2020-01-03 14:19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生活生产中,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山体滑坡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灾难。

在大的滑坡发送之前,一般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或者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或者已进入临滑状态,根据这些原理,人们已经设计出来监测滑坡体平移的装置及方法。

比如,在监测地区放置竖杆,每个竖杆上设置多个角度传感器,当滑坡体向前推挤竖杆时,竖杆发送弯曲,根据角度传感器测量的弯曲角度,计算出滑坡体平移的位移量,依次发出监测信息。

专利号为201821921413.3,发明名称为“山体滑坡监测装置”,其方案中公开了在山坡上打孔设置监测桩,检测桩下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其原理是:当雨水浸透山体泥石层而产生压力时,压力传感器的弹性膜片受到挤压,使压力传感器内的电路导通,从而向外发出预警信息。从中可以看出,该案是瞬时监测,即当滑坡发生的瞬时,压力传感器才导通,才能发出预警,这大大降低了提前防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架设在山坡上的电力杆塔来说,若一个电力杆塔由于滑坡导致倒塌,那么整条输电线路就完全无法工作,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提前预测的监测系统和方法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其一,因为滑坡体挤压竖杆的具体位置不同,为了检测到倾斜角度,所以要设有多个传感器,造成制造成本较大;其二,如何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滑坡灾害进行提前预警,使工作人员能有效采取措施,避免对坡体上的输电线路造成损失。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包括竖杆,竖杆内为密闭的空腔,空腔内装满水,竖杆的下部固定液体压力传感器,液体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压,竖杆的上部固定plc与电源,液体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plc,plc连接无线模块,plc和无线模块均由电源供电,竖杆的顶部设有通孔连通外界。

本装置还设有水位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阳极导电柱、阴极导电柱,该两个导电柱通过电线连接电池,电线通过水位检测电线连通plc。

一种使用本装置的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检测地区的大小,选择多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钻一个与竖杆尺寸的孔,将竖杆的底部伸进孔内,使竖杆的上端部裸露在外界,测量竖杆内的水柱的竖直高度h、读取液体压力传感器的读数f1;

当滑坡体向前推挤竖杆时,竖杆发送弯曲,plc根据下面描述计算滑坡体真实的水平位移量d:

计算竖杆弯曲时水柱的竖直高度k:

再通过下面公式计算水平位移量的最大值d1:

通过下面公式计算水平位移量的最小值d2:

d2=h-k,

滑坡体真实的水平位移量d,满足d1≥d≥d2。

每个监测点的plc通过无线模块实时将某时刻ti以及对应该时刻的水平位移量di传给电力杆塔处理器,其中,i为自然数,电力杆塔处理器利用bim技术建立该电力杆塔的bim工作站,并由此建立三维监测方法:

步骤一:通过无人机和点云三维成像技术,获取坡体原始地形、坡体开挖型结构面、坡体开挖梯段模型,建立坡体三维bim模型;

步骤二:根据电力杆塔的图纸,建立电力杆塔bim模型;

步骤三:将坡体三维bim模型和电力杆塔bim模型进行融合,形成融合bim模型;

步骤四:在每个电力杆塔之上至少100m的位置设置竖杆,这样,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与电力杆塔处理器共同构成该电力杆塔的bim工作站;plc实时将某时刻ti以及对应该时刻的水平位移量di传送给对应的电力杆塔处理器,电力杆塔处理器将上述数据输入融合bim模型,融合bim模型根据多个时刻的水平位移量d,得到坡体水平位移趋势,则融合bim模型通过自学习技术,预警得到坡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坡体可能发生的位移量,形成未来坡体位移图,该bim工作站定时将未来坡体位移图发送给后台服务器;

步骤五:整条输电线路的每一个电力杆塔均建立bim工作站,每一个bim工作站与后台服务器单独通信;后台服务器收到某个未来坡体位移图后,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当竖杆遭到破裂,水位会下降,导致检测装置的回路断开,水位检测电线将信号发送给plc,进而由bim工作站通知后台服务器提醒对竖杆进行维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设有液体压力传感器,当滑坡体向前推挤竖管时,竖管发生倾斜,根据液体压力计算公式f=ρghs,当ρ、g、s都不变时,h与f成正比,这样,只要检测到压力变化,就能计算出竖杆弯曲程度,从而能够计算滑坡体平移的位移量,依次发出监测信息。所以,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同时,每个竖管只需要安装一个传感器,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竖管上端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竖管变形的示意图(一)。

图4为竖管变形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一种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包括竖杆10,竖杆10内为密闭的空腔,空腔内装满水,竖杆10的下部(同时,也是水的下部)固定液体压力传感器30,液体压力传感器30实时监测水压。竖杆10的上部固定plc50与电源40,液体压力传感器30通过导线31连接plc50,plc连接无线模块,plc和无线模块均由电源40供电。导线31位于竖杆10外部,在施工时,导线31可外套保护管套。

竖杆10的顶部设有通孔11连通外界,以保证外部为一个大气压强。

事实上,可能会动物啃咬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竖杆10的破裂,造成内部的水流失,此时,液体压力传感器30测量的数据会不准,为此,本装置还设有水位检测装置20,检测装置20包括阳极导电柱21、阴极导电柱22,该两个导电柱通过电线42连接电池40,电线42通过水位检测电线41连通plc50。当竖杆10内装满水时,阳极导电柱21和阴极导电柱22浸入水中,此时回路导通。当竖杆10内的水开始流失后,液面下降,阳极导电柱21和阴极导电柱22离开水面,回路不导通,此时,plc得到信号,报警。

其工作原理为:

本装置使用时,根据检测地区的大小,选择多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钻一个与竖杆10尺寸的孔(洞),将竖杆10的底部伸进孔内,使竖杆10的上端部裸露在外界(更换电池方便),测量竖杆10内的水柱的高度h、读取液体压力传感器30的读数f1。

当滑坡体向前推挤竖杆10时,竖杆发送弯曲,因为滑坡体的深度和挤压程度不同,竖杆10可能整体倾斜(参见图3),也可能呈z状变形(参见图4),也可以进行其他形状的变形,plc根据下面描述计算滑坡体真实的水平位移量d。

参见图3,竖杆10可能整体倾斜时,此时水平位移量d为最大值d1,读取液体压力传感器30的此时的读数f2,根据液体压力计算公式,计算此时水柱竖直高度k:

再通过下面公式计算水平位移量d1:

参见图4,竖杆10可能呈z状变形时,此时水平位移量d为最大值d2,读取液体压力传感器30的此时的读数f2,根据液体压力计算公式,计算此时水柱竖直高度k:

再通过下面公式计算水平位移量d2:

d2=h-k。

也可能其他变形,此时的水平位移量一定在d1与d2之间;

这样,滑坡体真实的水平位移量d,满足d1≥d≥d2。

由于本发明通过测量中间介质(水)的压力,来检测滑坡的水平位移量,因此,水压的实时变化,就能动态反应滑坡的水平位移量。

每个监测点的plc通过无线模块实时将某时刻ti以及对应该时刻的水平位移量di传给电力杆塔处理器,其中,i为自然数,电力杆塔处理器利用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建立该电力杆塔的bim工作站,这样能够提供充分的检测数据,指导人们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对付灾难。

建立三维监测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一:通过无人机和点云三维成像技术,获取坡体原始地形、坡体开挖型结构面、坡体开挖梯段模型,建立坡体三维bim模型。需要说明的是,点云三维成像技术为现有技术。

步骤二:根据电力杆塔的图纸,建立电力杆塔bim模型。

步骤三:将坡体三维bim模型和电力杆塔bim模型进行融合,形成融合bim模型。

步骤四:在每个电力杆塔之上至少100m的位置设置竖杆10,这样,山体滑坡灾害监测装置与电力杆塔处理器共同构成该电力杆塔的bim工作站。plc实时将某时刻ti以及对应该时刻的水平位移量di传送给对应的电力杆塔处理器,电力杆塔处理器将上述数据输入融合bim模型,融合bim模型根据多个时刻的水平位移量d,能得到坡体水平位移趋势,则融合bim模型通过自学习技术,预警得到坡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坡体可能发生的位移量,形成未来坡体位移图,该bim工作站定时将未来坡体位移图发送给后台服务器。需要说明的是,该未来坡体位移图包括:时刻ti及对应该时刻的水平位移量di。由于本发明监测的是发生山体滑坡时的初级状态,此时水平位移量大约为几毫米,可暂时不考虑坡体海拔高度的变化,以水平位移量为核心的参考因素。

步骤五:整条输电线路的每一个电力杆塔均建立bim工作站,每一个bim工作站与后台服务器单独通信。后台服务器收到某个未来坡体位移图后,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若可能滑坡的位移量不大,对应的电力杆塔能够保持住,则及时通知施工人员对电力杆塔进行加固,比如在电力杆塔的下坡体侧设置斜支撑等等。

当竖杆10遭到破裂,水位会下降,导致检测装置20的回路断开,水位检测电线41将信号发送给plc,进而由bim工作站通知后台服务器提醒对竖杆10进行维修。

其他内容参加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