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模式切换的报警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1164发布日期:2020-09-15 19:1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模式切换的报警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报警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双模式切换的报警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盗报警装置种类很多,有机械式的也有电子式的。对于电子式的防盗报警装置主要有微波报警装置和红外线报警装置,其中微波报警装置易受电磁干扰,容易引起误报,现有的红外报警装置其功能单一,需要使用单片机进行驱动红外线报警装置,使用效果不好且成本较高,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模式切换的报警器电路来解决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模式切换的报警器电路,包括启动电源、分频电路、振荡电路、驱动电路、接收电路和报警电路;所述启动电源分别连接分频电路和接收电路,所述接收电路连接报警电路,所述分频电路分别连接振荡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接收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3-u4、连接器j1-j2、集成电路u1d、电阻r5-r6和电容c3-c4;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四连接启动电源,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集成电路u3的管脚八,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集成电路u3的管脚六和管脚七,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五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二连接集成电路u4的管脚一,所述集成电路u4的管脚三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三连接集成电路u1d的管脚十二、管脚十三和连接器j2的端口一,所述连接器j2的端口二与连接器j1的端口二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端口一连接集成电路u1d的管脚十一,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二端均接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频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2和集成电路u1b-u1c;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四和管脚十一均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十四连接集成电路u1c的管脚八,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六和管脚七分别对应连接集成电路u1b的管脚四和管脚五,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十六接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振荡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a、晶振电阻y1、电容c1-c2和电阻r1-r2;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晶振电阻y1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u1a的管脚1、管脚二,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集成电路u1a的管脚三和集成电路u2的管脚五,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和晶振电阻y1的第一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3-r4、三极管q1和二极管d1;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集成电路u1b的管脚6,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启动电源,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点电阻r7-r8、三极管q2、二极管d2和报警器b1;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启动电源,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报警器b1的管脚1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报警器b1的管脚二,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与连接器j1的端口二和连接器j2的端口二连接。

上述方案的一种双模式切换的报警器电路,通过455k陶瓷晶振搭建振荡电路,产生455khz脉冲信号,经计数器12分频,得到38khz信号,驱动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发射出的红外线如遇障碍物,则反射回来,被红外一体化接收头接收到,接收头输出触发信号,触发单稳态触发器工作,驱动led及发声装置进行声光报警,无需使用单片机进行控制,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能有实现双模式使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模块线束构造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电路线束构造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频电路线束构造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振荡电路线束构造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线束构造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报警电路线束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双模式切换的报警器电路,包括启动电源、分频电路、振荡电路、驱动电路、接收电路和报警电路;所述启动电源分别连接分频电路和接收电路,所述接收电路连接报警电路,所述分频电路分别连接振荡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接收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3-u4、连接器j1-j2、集成电路u1d、电阻r5-r6和电容c3-c4;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四连接启动电源,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集成电路u3的管脚八,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集成电路u3的管脚六和管脚七,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五连接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二连接集成电路u4的管脚一,所述集成电路u4的管脚三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3的管脚三连接集成电路u1d的管脚十二、管脚十三和连接器j2的端口一,所述连接器j2的端口二与连接器j1的端口二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端口一连接集成电路u1d的管脚十一,所述集成电路u3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二端均接地。

如图3所示,所述分频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2和集成电路u1b-u1c;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四和管脚十一均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十四连接集成电路u1c的管脚八,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六和管脚七分别对应连接集成电路u1b的管脚四和管脚五,所述集成电路u2的管脚十六接地。

如图4所示,所述振荡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a、晶振电阻y1、电容c1-c2和电阻r1-r2;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晶振电阻y1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u1a的管脚1、管脚二,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集成电路u1a的管脚三和集成电路u2的管脚五,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2的第二端和晶振电阻y1的第一端。

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3-r4、三极管q1和二极管d1;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集成电路u1b的管脚6,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启动电源,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

如图6所示,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点电阻r7-r8、三极管q2、二极管d2和报警器b1;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启动电源,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报警器b1的管脚1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报警器b1的管脚二,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与连接器j1的端口二和连接器j2的端口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振荡电路利用455k陶瓷晶体振荡器搭接多谐振荡器,分频电路中的集成电路u2对455khz信号进行12分频,三极管q1驱动红外发射管,其中r4为可调电阻,用于调整发射功率,接收采用红外一体化接收头tl1838,接收到红外线时,1脚输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利用555芯片实现单稳态触发器电路,低电平触发,当接收到红外线时触发器被触发,由555定时器的3脚输出高电平,高电平的维持时间根据t=1.1rc来计算,本电路中r=r6=200k,c=c3=10uf,计算得t=2.2s,也就是报警时间为2.2秒,通过调整r6和c3,可改变报警时间的长度;

报警器具有两种工作模式,通过j1、j2选择报警器的工作模式,

模式1:连通j2,断开j1,则当报警器前方有障碍物时报警,此种模式适用于门窗等位置的防盗报警;

模式2:连通j1,断开j2,当报警器前方无障碍物时报警,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物品看管,物品作为障碍物放置在报警器的前面,如果物品被挪走则发出报警信息;

三极管q2基极输入高电平时,管子饱和导通,驱动蜂鸣器b1及发光二极管d2进行声光报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