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感应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24476发布日期:2022-04-16 20:03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感应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位监控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感应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属于车位监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停车位很缺乏的这个大的走势的基础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抢车位,乱占车位等层出不穷,上班找不到车位、回家车无处可停、有急事更是急得团团转,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现有的监控系统多为固定安装的监控摄像装置,不能精确到具体的车位,无法将摄像装置对车位信息进行准确拍摄或提取,具有一定的识别误差,因此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4.因此,亟需对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感应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可以对汽车进行随时的检测,无需人工进行观察,通过摄像头可以直接对该车辆的车牌号进行拍照,因此方便于后期对剩余的车位进行统计,同时也方便对应车位号上的车辆信息,中央处理器将信息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模块传输到保安室或者用户的移动端,因此保安室可以随时监控车位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车位信息,使用比较方便快捷。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7.一种智能感应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包括车辆限位块,所述车辆限位块通过膨胀螺栓连接有停车地面,所述停车地面通过压力传感器连接有承重板;
8.所述车辆限位块靠近所述承重板的一侧面开设有若干个摄像头槽,所述摄像头槽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摄像头,所述车辆限位块的内部设置有无线网络模块和中央处理器,所述无线网络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建立通信连接;
9.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压力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与所述中央处理器建立通信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停车地面上开设有承重板槽,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承重板槽的内部,所述承重板固定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上侧面。
11.优选的,所述摄像头槽的下方开设有传感器槽,所述传感器槽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所述中央处理器建立通信连接。
12.优选的,所述车辆限位块的两侧面均开设有对称分布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膨胀螺栓,所述膨胀螺栓贯穿所述车辆限位块并与所述停车地面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车辆限位块的上部开设有若干个成中心对称的阻力槽,所述车辆限位块的内部固定设置有金属加强筋,所述无线网络模块和所述中央处理器均固定设置在所述金属加强筋的内部。
14.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上侧面固定设置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为橡胶防滑垫。
15.优选的,所述防滑垫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车位指示线,所述车位指示线为喷涂有荧光粉的指示线。
16.优选的,所述摄像头凹陷于所述摄像头槽,且所述摄像头槽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在同一水平轴线上。
17.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1、承重板可以对汽车进行随时的检测,无需人工进行观察,通过摄像头可以直接对该车辆的车牌号进行拍照,因此方便于后期对剩余的车位进行统计,同时也方便对应车位号上的车辆信息,中央处理器将信息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模块传输到保安室或者用户的移动端,因此保安室可以随时监控车位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车位信息,使用比较方便快捷。
19.2、在用户停车时可以用手机与无线网络模块建立通信连接,因此在停车时,距离传感器可以随时检测到车轮距车辆限位块的距离,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检测,防止在倒车的过程中摄像头和距离传感器受到挤压,以及挤坏汽车的轮胎,大大提升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限位块立体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图。
25.图中,1-车辆限位块,101-摄像头槽,102-传感器槽,103-安装槽,104-阻力槽,2-摄像头,3-距离传感器,4-承重板,5-停车地面,501-承重板槽,6-压力传感器,7-膨胀螺栓,8-金属加强筋,9-无线网络模块,10-中央处理器,11-防滑垫,12-车位指示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27.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感应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包括车辆限位块1,车辆限位块1通过膨胀螺栓7连接有停车地面5,停车地面5通过压力传感器6连接有承重板4,摄像头2凹陷于摄像头槽101,且摄像头槽101与压力传感器6在同一水平轴线上,停车地面5上开设有承重板槽501,压力传感器6设置在承重板槽501的内部,承重板4固定在压力传感器6的上侧面;
28.在汽车通过停车地面5上的承重板4时,汽车对承重板4进行挤压,承重板4将压力信息传递到中央处理器10上,因此通过承重板4可以对汽车进行随时的检测,无需人工进行观察,大大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29.车辆限位块1靠近承重板4的一侧面开设有若干个摄像头槽101,摄像头槽10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摄像头2,车辆限位块1的内部设置有无线网络模块9和中央处理器10,无线网
络模块9的型号为zbt-wm8302rt,无线网络模块9与中央处理器10建立通信连接;
30.进一步的,车辆限位块1上还设有摄像头2,在汽车即将停在该车位时,通过摄像头2可以直接对该车辆的车牌号进行拍照,因此方便于后期对剩余的车位进行统计,同时也方便对应车位号上的车辆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车位信息快捷的找到车辆,结构简单,提升提车的效率;
31.摄像头2和压力传感器6均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器10建立通信连接,压力传感器6的型号为axca;
32.更近一步的,摄像头2和压力传感器6将信息处理后传递到中央处理器10,中央处理器10的型号为at89c52cpu,中央处理器10将信息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模块9传输到保安室或者用户的移动端,因此保安室可以随时监控车位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车位信息,使用比较方便快捷。
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摄像头槽101的下方开设有传感器槽102,传感器槽10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距离传感器3,距离传感器3的型号为tfmini,距离传感器3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器10建立通信连接,在用户停车时可以用手机与无线网络模块9建立通信连接,因此在停车时,距离传感器3可以随时检测到车轮距车辆限位块1的距离,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检测,防止在倒车的过程中摄像头2和距离传感器3受到挤压,以及挤坏汽车的轮胎,大大提升使用的安全性。
3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车辆限位块1的两侧面均开设有对称分布的安装槽103,安装槽103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膨胀螺栓7,膨胀螺栓7贯穿车辆限位块1并与停车地面5固定连接,防止车辆限位块1移动,提升车辆限位块1的稳定性。
35.车辆限位块1的上部开设有若干个成中心对称的阻力槽104,车辆限位块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金属加强筋8,无线网络模块9和中央处理器10均固定设置在金属加强筋8的内部,压力传感器6的上侧面固定设置有防滑垫11,防滑垫11为橡胶防滑垫,防滑垫11和阻力槽104可以增大与轮胎之间的摩擦,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同时金属加强筋8可以提升车辆限位块1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的对无线网络模块9和中央处理器10进行防护,提升车辆限位块1的使用寿命。
3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防滑垫1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车位指示线12,车位指示线12为喷涂有荧光粉的指示线,车位指示线12上喷涂有荧光粉,因此即便时在光线较暗时,用户也能够通过车位指示线12将汽车停到指定的地方。
37.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感应停车场车位监控系统的原理如下:
38.在汽车通过停车地面5上的承重板4时,汽车对承重板4进行挤压,承重板4将压力信息传递到中央处理器10上,因此通过承重板4可以对汽车进行随时的检测,无需人工进行观察,车辆限位块1上还设有摄像头2,在汽车即将停在该车位时,通过摄像头2可以直接对该车辆的车牌号进行拍照,因此方便于后期对剩余的车位进行统计,同时也方便对应车位号上的车辆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车位信息快捷的找到车辆,中央处理器10将信息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模块9传输到保安室或者用户的移动端,因此保安室可以随时监控车位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车位信息,使用比较方便快捷。
39.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
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40.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1.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