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常规公交交通线网交通量调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25087发布日期:2022-08-13 03:0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常规公交交通线网交通量调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交通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常规公交交通线网交通量调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许多大中城市面临交通拥堵、道路堵塞、事故频发等诸多问题。我国许多特大型城市都在不断完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同时大中型城市也尝试发展大容量的快速公交系统,纷纷上马地铁、轻轨、brt,希望通过增加大容量快速公交设施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优势和分担率。
3.由于常规公交线网规划往往是独立分开的,导致线网之间的换乘枢纽布设不够合理,导致出现乘客无法在最短的时间乘车、乘车后拥挤等情况的出现,降低了大运量公交出行方式的吸引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常规公交承担过多的运输任务,集散功能无法发挥。因此,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满足居民便捷出行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城市常规公交交通线网交通量调查方法。
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6.一种城市常规公交交通线网交通量调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s1、获取预设时间段内的交通线网中的路径数据以及对应路径上各车辆核载人数数据;
8.步骤s2、预设车辆搭载策略;
9.步骤s3、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并传输至控制平台;
10.步骤s4、控制平台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具体为,获取交通线网中的交通公交车辆数量、各公交车辆标准核载人数以及各公交车辆的行驶路径数据,其中,各公交车辆的行驶路径数据包括行驶路径上的各站点信息数据、各公交车辆于行驶路径上各站点的停留时间数据。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预设车辆搭载策略,具体为,当车辆驶离站点时的实载人数低于车辆核载数据时,标记相应站点为通畅站点;
13.当车辆驶离站点时的实载人数等于车辆核载数据时,标记相应站点为拥堵站点;
14.当车辆驶离站点时的实载人数大于车辆核载数据时,标记相应站点为溢出站点。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
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具体为,当车辆行驶路径上被标记为溢出的站点数量超过行驶路径上总站点数量的一半时,计算行驶路径上各车辆的实载人数总量,基于各车辆的核载人数以及实载人数总量计算适配车辆数量,计算适配车辆数量和原始车辆的差值并于该行驶路径上增设该差值的车辆。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具体为,当车辆行驶路径上被标记为溢出的站点数量少于行驶路径上总站点数量的一半时,计算车辆从标记为溢出的站点处驶离的实载人数和核载人数的差值,并增设车辆核载人数数量。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具体为,当车辆行驶路径上各站点均标记为通畅站点时,计算该行驶路径上各车辆的实载人数总量,基于各车辆的实载人数总量和单个车辆的核载人数计算出实需车辆数量,计算实需车辆数量和初始车辆数量的差值,将该差值数量的车辆转移至具有溢出站点的行驶路径上。
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预设车辆搭载策略,具体为,当各公交车辆于行驶路径上各站点的停留时间数据超过三分钟时,则实时获取站点视频数据信息,并判断是否存在行动不便的乘客,是则将该站点标记为改建站点并将相应公交车辆标记为改建车辆。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0.本发明可实时的获取公交车辆在各站点的实载人数,计算出人数拥挤的站点或路径,并增设相应的车辆或增加车辆核载人数,获将别处的空闲车辆调转至需求路径上,可有效的减少乘客拥挤、无法乘车的情况出现,可有效的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感以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23.实施例1
24.如图1所示,一种城市常规公交交通线网交通量调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步骤s1、获取预设时间段内的交通线网中的路径数据以及对应路径上各车辆核载人数数据;
26.步骤s2、预设车辆搭载策略;
27.步骤s3、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并传输至控制平台;
28.步骤s4、控制平台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
29.可实时的获取公交车辆在各站点的实载人数,计算出人数拥挤的站点或路径,并
增设相应的车辆或增加车辆核载人数,获将别处的空闲车辆调转至需求路径上,可有效的减少乘客拥挤、无法乘车的情况出现,可有效的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感以及安全性
30.其中,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具体为,获取交通线网中的交通公交车辆数量、各公交车辆标准核载人数以及各公交车辆的行驶路径数据,其中,各公交车辆的行驶路径数据包括行驶路径上的各站点信息数据、各公交车辆于行驶路径上各站点的停留时间数据。
31.预设车辆搭载策略,具体为,当车辆驶离站点时的实载人数低于车辆核载数据时,标记相应站点为通畅站点;
32.当车辆驶离站点时的实载人数等于车辆核载数据时,标记相应站点为拥堵站点;
33.当车辆驶离站点时的实载人数大于车辆核载数据时,标记相应站点为溢出站点。
34.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具体为,当车辆行驶路径上被标记为溢出的站点数量超过行驶路径上总站点数量的一半时,计算行驶路径上各车辆的实载人数总量,基于各车辆的核载人数以及实载人数总量计算适配车辆数量,计算适配车辆数量和原始车辆的差值并于该行驶路径上增设该差值的车辆。
35.需要说明的是,将某一行驶路径设定为a路径,于a路径上行驶的车辆设定为b车辆,设定a路径上的各站点为a1、a2、a3、a4、a5、a6、a7、a8、a9、a10等,若b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分别于a2、a3、a4、a5、a6、a7、a8这七个站点搭载的乘客数量大于b车辆核载人数时,这七个站点均被标记为溢出站点,则说明该路线上的实际乘客数量是超除了该路径上各个b车辆的实际输送总量的,因此,计算a路径上各个b车辆在设定时间段内的实际载客量和核载人数的差值,而这差值则是造成车辆内乘客拥挤、车辆门无法关闭等一系列影响的原因;
36.然后根据计算的差值和b车辆的核载人数进行计算,即可计算出还需要多少量b车辆在该路径线路上进行载客才能够满足该路径的实际交通量的需求,也能够有效的减少车辆内乘客拥挤、车辆超载行驶等事故诱发的因素。
37.其中,进一步的是,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具体为,当车辆行驶路径上被标记为溢出的站点数量少于行驶路径上总站点数量的一半时,计算车辆从标记为溢出的站点处驶离的实载人数和核载人数的差值,并增设车辆核载人数数量。
38.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将某一行驶路径设定为a路径,于a路径上行驶的车辆设定为b车辆,设定a路径上的各站点为a1、a2、a3、a4、a5、a6、a7、a8、a9、a10等,若b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分别于a2、a4、a7、这三个站点搭载的乘客数量大于b车辆核载人数时,这七个站点均被标记为溢出站点。
39.此时,因溢出站点的数量较少,若增设b车辆的数量,则可能会导致增设b车辆在其他站点的搭载效应大大降低,造成车辆资源的浪费,因此,可以对b车辆的进行改造,可更换核载人数更多的车辆,增加车辆的核载人数,在不增加车辆数量的情况下,有效的解决实际交通量略多于核载交通量的情况。
40.其中,进一步的是,基于实时获取交通线网中的各车辆实际核载人数数据以及路径数据以及预设的车辆搭载策略,计算各路径实际交通量数据,具体为,当车辆行驶路径上各站点均标记为通畅站点时,计算该行驶路径上各车辆的实载人数总量,基于各车辆的实
载人数总量和单个车辆的核载人数计算出实需车辆数量,计算实需车辆数量和初始车辆数量的差值,将该差值数量的车辆转移至具有溢出站点的行驶路径上。
41.结合上述,将某一行驶路径设定为c路径,于c路径上行驶的车辆设定为d车辆,设定c路径上的各站点为c1、c2、c3、c4、c5、c6、c7、c8、c9、c10等,若d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各站点均被标记为通畅站点,则说明,该行驶路径的d车辆数量是较多的,超过了实际交通量的需求,则此时可以将超出的d车辆数量转移至上述a路径中进行车辆补充,实际补充数量根据d车辆的核载人数和a路径实际交通量进行计算后获取。
42.预设车辆搭载策略,具体为,当各公交车辆于行驶路径上各站点的停留时间数据超过三分钟时,则实时获取站点视频数据信息,并判断是否存在行动不便的乘客,是则将该站点标记为改建站点并将相应公交车辆标记为改建车辆。
43.可进一步的对乘客的乘车体验进行提高,同时也可有效的降低交通上、下乘客时的耗时,大大提高了交通的效率、安全性以及体验性。
44.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48.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