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及其换乘方法

文档序号:33016485发布日期:2023-01-20 16:0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及其换乘方法

1.本发明属于智能公交站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及其换乘方法。


背景技术:

2.公交站台是专门为城市候车市民建设的公共设施,它提供了人们候车场所,为市民候车亭提供了方便,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交站台已经逐步趋向智能化。
3.公开号为cn110164177b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公交站台系统,包括站台、站牌及候车亭,候车亭中安装有监控系统、语音系统,监控系统包括摄像头和图像处理装置,摄像头拍摄公交车站台区域的图像;图像处理装置处理拍摄的图像,提取车位空闲信息及停放车辆信息,并将结果传送至站台中的控制终端,控制终端提取指挥中心发送的公交车长度信息,公交车在上一站台停留时间的历史数据和来自图像处理装置的信息,利用马尔可夫随机模型计算的可能的停留时间从而对公交车进行泊位分配。站牌中设有显示装置,语音系统与显示装置连接站台的控制终端,在控制终端完成一次分配后,语音提示公交车停靠信息,显示该泊位即将停靠车辆,引导乘客及公交车司机向指定泊位前进。
4.现有的公交站台已经逐渐智能化,使乘坐人员以及驾乘人员的使用体验均得到了提高,因国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当站台内存在残障人员时,因站台内未设置针对残障人员单独上站的站口,导致残障人员无法第一时间进入至对应的乘坐车辆内,也未设置针对于残障人员上车的体验系统,导致残障人员上车后,无法快速得到残障座位,导致残障人员的整体体验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及其换乘方法,用于解决站台内未设置针对残障人员单独上站的站口,导致残障人员无法第一时间进入至对应的乘坐车辆内,也未设置针对于残障人员上车的体验系统,导致残障人员上车后,无法快速得到残障座位,导致残障人员的整体体验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中间处设置有多功能区,且底板上端位于多功能区一侧处设置有适配仓,所述底板上端背离适配仓的一侧设置有休息区;
7.还包括信息获取端、外部操控端、智能站台端以及显示终端;
8.所述智能站台端包括景点数据库、广告数据库、信息处理模块、数据库、总控模块以及信息传输模块;
9.所述外部操控端,用于外部人员进行触摸操控,对站牌周边的景点进行查询;
10.所述信息获取端,用于对残障人士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获取,其中具体信息参数由设置于外端的高清探头获取,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包括残疾人证以及面部信息,并将
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传输至智能站台端内;
11.所述智能站台端内部的信息处理模块,对信息获取端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接收,并从具体信息参数内提取残疾人证,并对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进行预识别,与数据库内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判定对应的人员是否为残疾人,判定完毕后,再直接对此人的面部信息进行识别,并同时生成控制信息,将控制信息传输至总控模块内;
12.所述总控模块,根据控制信息对适配仓进行控制,并生成对应的残障信号,并将残障信号传输至对应的公交车内。
13.优选的,所述休息区内部设置有休息座椅以及遮阳板,所述多功能区上端设置有遮挡板,遮挡板内部设置有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将所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多功能区内,所述触控显示屏用于外部人员进行触控操作;
14.所述适配仓为残障人士准备,且适配仓靠近多功能区一侧设置有电动入仓门,所述适配仓另一侧设置有电动上车门,且适配仓外部位于电动上车门两侧均设置有展示面板,所述展示面板将与残障人士相匹配的车辆编号进行显示。
15.优选的,景点的各项数据由景点数据库提供,所述广告数据库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播放程序,通过总控模块依次投放至显示终端内。
16.优选的,所述信息处理模块对对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进行预识别的具体方式为:
17.s1、从所获取的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内提取对应的编码信息,并将此编码信息设定为待比对信息;
18.s1、将待比对信息与数据库内所存储的编码信息进行比对,存在比对信息时,则生成脸部获取信号,不存在比对信息时,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19.s3、通过脸部获取信号,高清探头再次进行工作,对残疾人的面部图像进行获取,将所获取的面部图像与预先所设定的面部模板进行匹配并进行处理,得到面部图像的面部参数,其中进行处理的具体方式为:
20.s31、获取面部图像与面部模板所对应的点位坐标,并将不同的点位坐标标记为a(xa,ya)、b(xb,yb)、c(xc,yc)以及d(xd,yd);
21.s32、采用得到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参数jl(ab),再采用相同的方式,对ac、ad、bc、bd以及cd之间的距离参数进行获取,并将所获取的距离参数设定为待处理参数;
22.s33、残疾人员行走至电动入仓门入口时,设置于电动入仓门入口的探头对人脸信息进行获取,并采用步骤s31与步骤s32相同的方式,计算对应的距离参数,将计算得到的距离参数与待处理参数进行比对,比对信息准确时,代表为此残疾人员,生成开启信号,电动入仓门打开,残疾人员进入至对应的适配仓内,若比对信息不准确,则不生成开启信号;
23.s4、残疾人员可通过适配仓内部所设置的设备终端,对个人的终点进行选择,设备终端根据终点信息,匹配对应的车辆,并显示于对应的显示屏内,同时,生成残障信号,并将残障信号与所匹配的车辆编号通过信息传输模块进行传输,车辆匹配完毕后,所匹配的车辆编号同时显示于展示面板内。
24.优选的,所述信息传输模块,对残障信号进行接收,向带有指定车辆编号的公交车发送残障信息和站台信息,对应的驾驶员接收到指定的信息时,便能了解到对应的站台存
在残障人士,便可提前进行准备。
25.优选的,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的换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6.步骤一、预先获取残障人士的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将证书信息与数据库内部的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此人为残疾人;
27.步骤二、确认完毕后,获取对应残疾人的脸部信息,并对脸部信息进行面部识别,得到多组待处理参数,当残疾人行驶至电动入仓门入口时,再次获取脸部信息,并再次进行识别,确认进入的人员为对应的残疾人,结果确认无误后,打开电动入仓门,使残疾人进入至对应的适配仓内;
28.步骤三、适配仓内存在对应的残疾人时,选择个人的终点,根据终点匹配对应的车辆,并将车辆编号显示于展示面板内,同时将残障信号与站台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模块传输至指定的公交车内;
29.步骤四、公交车接收到对应的残障信号与站台信息时,提前告知车辆人员,留出残障座位,为残障人员上车提前做好准备,并在上车过程中,将残障人员与正常人员分开上车。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残障人士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获取,其中具体信息参数由设置于外端的高清探头获取,将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传输至智能站台端内,对信息获取端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接收,并从具体信息参数内提取残疾人证,并对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进行预识别,与数据库内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判定对应的人员是否为残疾人,再直接对此人的面部信息进行识别,并同时生成控制信息,将控制信息传输至总控模块内,残疾人员可通过适配仓内部所设置的设备终端,对个人的终点进行选择,设备终端根据终点信息,匹配对应的车辆,并显示于对应的显示屏内,生成残障信号,信息传输模块对残障信号进行接收,接收完毕后,向带有指定车辆编号的公交车发送残障信息,带有此站台的站台信息,对应的驾驶员接收到指定的信息时,便能了解到对应的站台存在残障人士,便可提前进行准备,通过站台内所设置的适配仓,便可对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单独休息的环境,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工作,不仅可以保障残障人士能够与正常人员分开,正常上车,并且在上车后有对应的座椅可进行休息,提升残障人士的乘坐体验,同时也有效保障了残障人士的个人权益,提升社会幸福感。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原理框架示意图;
33.附图标记:1、底板;2、多功能区;3、适配仓;4、休息区;5、触控显示屏;6、电动入仓门;7、电动上车门;8、展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5.实施例一
36.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端中间处设置有多功能区2,且底板1上端位于多功能区一侧处设置有适配仓3,所述底板1上端背离适配仓3的一侧设置有休息区4;
37.所述休息区4内部设置有休息座椅以及遮阳板,所述多功能区2上端设置有遮挡板,遮挡板内部设置有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将所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多功能区2内,所述触控显示屏5用于外部人员进行触控操作,选取适配的站点,并匹配对应的公交路线,其中还用于投放广告以及站台周边景点查询,且遮挡板内设置有播放声呐,用于将即将入站的车辆编号进行播放;
38.所述适配仓3为残障人士准备,且适配仓3靠近多功能区2一侧设置有电动入仓门6,所述适配仓3另一侧设置有电动上车门7,且适配仓3外部位于电动上车门7两侧均设置有展示面板8,所述展示面板8将与残障人士相匹配的车辆编号进行显示;
39.请参阅图2,该智能公交站台还包括信息获取端、外部操控端、智能站台端以及显示终端,所述信息获取端输出端与智能站台端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外部操控端输出端与智能站台端输入端电性连接,且智能站台端输出端与显示终端输入端电性连接;
40.所述智能站台端包括景点数据库、广告数据库、信息处理模块、数据库、总控模块以及信息传输模块;
41.所述景点数据库以及广告数据库输出端均与总控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信息处理模块与数据库之间双向连接,所述信息处理模块输出端与总控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总控模块输出端与信息传输模块输入端电性连接;
42.所述外部操控端,用于外部人员进行触摸操控,对站牌周边的景点进行查询,其中景点的各项数据由景点数据库提供,所述广告数据库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播放程序,通过总控模块依次投放至显示终端内,达到广告投放的效果;
43.所述信息获取端,用于对残障人士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获取,其中具体信息参数由设置于外端的高清探头获取,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包括残疾人证以及面部信息,并将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传输至智能站台端内;
44.所述智能站台端内部的信息处理模块,对信息获取端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接收,并从具体信息参数内提取残疾人证,并对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进行预识别,与数据库内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判定对应的人员是否为残疾人,判定完毕后,再直接对此人的面部信息进行识别,并同时生成控制信息,将控制信息传输至总控模块内,对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进行预识别的具体方式为:
45.s1、从所获取的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内提取对应的编码信息,并将此编码信息设定为待比对信息;
46.s1、将待比对信息与数据库内所存储的编码信息进行比对(数据库内部的编码信息由大数据提供,且数据库内存储有每年所更新的残疾人编码信息),存在比对信息时,则生成脸部获取信号,不存在比对信息时,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47.s3、通过脸部获取信号,高清探头再次进行工作,对残疾人的面部图像进行获取,将所获取的面部图像与预先所设定的面部模板进行匹配并进行处理,得到面部图像的面部参数,其中进行处理的具体方式为:
48.s31、获取面部图像与面部模板所对应的点位坐标(面部模板内设置有对应的锁定点位,锁定点位与人脸区域的眼鼻口位置相对应),并将不同的点位坐标标记为a(xa,ya)、b(xb,yb)、c(xc,yc)以及d(xd,yd);
49.s32、采用得到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参数jl(ab),再采用相同的方式,对ac、ad、bc、bd以及cd之间的距离参数进行获取,并将所获取的距离参数设定为待处理参数;
50.s33、残疾人员行走至电动入仓门6入口时,设置于电动入仓门6入口的探头对人脸信息进行获取,并采用步骤s31与步骤s32相同的方式,计算对应的距离参数,将计算得到的距离参数与待处理参数进行比对,比对信息准确时,代表为此残疾人员,生成开启信号,电动入仓门6打开,残疾人员进入至对应的适配仓3内,若比对信息不准确,则不生成开启信号;
51.s4、残疾人员可通过适配仓3内部所设置的设备终端,对个人的终点进行选择,设备终端根据终点信息,匹配对应的车辆,并显示于对应的显示屏内,同时,生成残障信号,并将残障信号与所匹配的车辆编号通过信息传输模块进行传输,车辆匹配完毕后,所匹配的车辆编号同时显示于展示面板8内(之所以要将车辆编号显示于展示面板8内,是为了行驶过程中的驾驶员进行查看,当驾驶员发现所显示的编号与车辆编号匹配时,则需提前进行准备,告知车辆人员,留出对应的残障座位,同时,在电动上车门7前进行停车,便于残障人员单独上车,残障人员上车完毕后,再行驶至对应的休息区4进行上客,使正常人员与残障人员分开上车,保障残障人员能够提前上车);
52.所述信息传输模块,对残障信号进行接收,接收完毕后,向带有指定车辆编号的公交车发送残障信息,同时,带有此站台的站台信息,对应的驾驶员接收到指定的信息时,便能了解到对应的站台存在残障人士,便可提前进行准备。
53.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的换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4.步骤一、预先获取残障人士的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将证书信息与数据库内部的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此人为残疾人;
55.步骤二、确认完毕后,获取对应残疾人的脸部信息,并对脸部信息进行面部识别,得到多组待处理参数,当残疾人行驶至电动入仓门6入口时,再次获取脸部信息,并再次进行识别,确认进入的人员为对应的残疾人,结果确认无误后,打开电动入仓门6,使残疾人进入至对应的适配仓3内;
56.步骤三、适配仓3内存在对应的残疾人时,选择个人的终点,根据终点匹配对应的车辆,并将车辆编号显示于展示面板8内,同时将残障信号与站台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模块传输至指定的公交车内;
57.步骤四、公交车接收到对应的残障信号与站台信息时,提前告知车辆人员,留出残障座位,为残障人员上车提前做好准备,并在上车过程中,将残障人员与正常人员分开上车,保障残障人员的权益。
58.实施例二
59.一种多路公交同时停靠的智能公交站台,包括信息交互模块、共享经济模块、信息交互拓展a模块和信息交互拓展b模块;
60.模块相互拓展原理命名为信息终端模式,是利用高度信息化的信息中心模块作为中心点,去连接其余的三种模块,并为车站等候模块提供信息反馈方面的拓展,给文化宣传模块提供额外的文化资料查询,为共享经济模块提供数据统计和数据收集,方便及时调整商品和销售模式。同时由于连接四大模块之间的是高度的信息化拓展功能,除了信息中心模块以外,其余的三大模块之间也能够相互之间使用自拓展模块进行功能上的拓展和完善,其中共享经济模块可以为文化宣传模块提供文创产品的销售平台,为车站等候模块提供便捷服务和共享商品。车站等候模块负责提供等候空间以及人员流动,文化宣传模块,提供当地区域文化宣传的窗口。
61.模块之间可以通过侧面平行的侧面挡板或者链接口进行连接和电路组装,通常为侧面挡板螺栓固定与模块顶部遮阳顶螺栓或者是拓展式的独立遮阳顶进行组合。
62.信息交互模块与其他模块组合的功能拓展
63.1.信息交互主模块和信息交互拓展b模块可以与文化宣传主模块组合,并为文化宣传主模块提供信息终端的支持,提供相关文化资料的查询和交互。
64.2.信息交互拓展a模块与文化宣传主模块组合,并为文化宣传主模块提供电子宣传手段,提供智能显示屏,用于展示视频或者图片资料并用于展示。
65.3.信息交互主模块和信息交互b模块可以与共享经济主模块组合,并为共享经济主模块提供统计大数据和产品查询推荐功能。
66.4.信息交互主模块和信息交互b模块可以与共享经济拓展a模块组合,并为其提供产品相关资料查询和宣传手段。
67.5.信息交互拓展a模块与可以与共享经济主模块和共享经济拓展a组合,并为共享经济主模块提供智能显示屏幕,用于宣传产品相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68.6.信息交互主模块和信息交互拓展b模块可以与车站等候主模块和车站等候子模块系列组合,,并为其提供周边资源信息查询与周边旅游景点查询。
69.7.信息交互拓展a模块可以与车站等候主模块和车站等候子模块系列组合并为其提供周边宣传与广告宣传,并能用于提供防疫等公益广告。
70.共享经济模块与其他模块组合的功能拓展
71.共享经济主模块和共享经济拓展可与文化宣传主模块组合,为文化宣传主模块提供文创产品自助售卖平台。
72.共享经济主模块和共享经济拓展可与车站等候主模块与车站等候拓展模块系列组合,并为其提供共享经济服务于自动贩卖服务。
73.文化宣传模块根据周边场地的资源,与其他模块组合,并为公交车站提供文化展示功能。
74.综合智能模块本身拥有独立且完备的车站的功能,可以与任意模块进行组合,并拓展综合智能模块的功能,例如与车站等候模块组合增加等候座位;与信息交互模块组合提供额外信息资料查询功能;与文化宣传模块组合增加文化宣传平台;与共享经济模块组合增加自动贩卖与便利商品提供平台。
75.座椅模块本身无附加功能和组合功能,主要用于放置在公交车站综合体空间内,用于增加等候休息座位数的功能。
76.根据四大基础模块及其子拓展模块互相联系,跟公交车站周边场地的资源、人们
的需求和地形的种类的不同,组合成三种不同的空间主题。分别是以共享经济为主体拓展的公共娱乐空间,主要提供便捷的体验以及给使用者放松休息的空间、以文化宣传模块为主体的文化宣传空间,主要提供文化展示窗口以及微型文化展厅,用于宣传当地区域文化、以信息中心模块为中心的城市导览空间,主要集成和强化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周边区域的旅游与服务资源,及时的信息反馈和线路调整信息。
77.上述公式中的部分数据均是去除量纲取其数值计算,公式是由采集的大量数据经过软件模拟得到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一个公式;公式中的预设参数和预设阈值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或者通过大量数据模拟获得。
78.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对残障人士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获取,其中具体信息参数由设置于外端的高清探头获取,将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传输至智能站台端内,对信息获取端所获取的具体信息参数进行接收,并从具体信息参数内提取残疾人证,并对残疾人证的证书信息进行预识别,与数据库内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匹配,判定对应的人员是否为残疾人,判定完毕后,再直接对此人的面部信息进行识别,并同时生成控制信息,将控制信息传输至总控模块内,残疾人员可通过适配仓3内部所设置的设备终端,对个人的终点进行选择,设备终端根据终点信息,匹配对应的车辆,并显示于对应的显示屏内,同时,生成残障信号,信息传输模块对残障信号进行接收,接收完毕后,向带有指定车辆编号的公交车发送残障信息,同时,带有此站台的站台信息,对应的驾驶员接收到指定的信息时,便能了解到对应的站台存在残障人士,便可提前进行准备,通过站台内所设置的适配仓3,便可对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单独休息的环境,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工作,不仅可以保障残障人士能够与正常人员分开,正常上车,并且在上车后有对应的座椅可进行休息,提升残障人士的乘坐体验,同时也有效保障了残障人士的个人权益,提升社会幸福感。
7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法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