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拆解操作侦测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棘轮机构的壳体拆解操作侦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许多装置为避免使用者不当拆解操作,多设计有侦测装置壳体拆解操作的机制。目前常见的侦测机制多利用不可复原的结构或是利用侦测开关(例如极限开关)引起触发信号以反映壳体的拆解操作。于前者,不可复原的结构多利用铅封件来实作,但此侦测机制需通过检测人员定期检视铅封件的状态,始能确认装置壳体是否曾被拆解操作过,缓不济急。此外,铅封件多设置于装置壳体外侧,使用者可轻易地观察到并在拆解操作装置壳体时避免破坏铅封件,造成此侦测机制实质失效。而于后者的侦测机制中,开关需在供电的情形下始能正常引起触发信号;换言之,在无供电的情形下,此侦测机制也无法发挥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侦测装置及具有侦测装置的电子装置。该侦测装置利用壳体于拆解操作时会触动棘轮机构,故能记录拆解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侦测装置用于侦测一设备壳体的拆解操作。该侦测装置包含一装置壳体、一棘轮、一棘爪、一移动机构及一致动件。该棘轮枢接于该装置壳体内,具有一齿环。该棘爪设置于该装置壳体内并与该齿环衔接以防止该棘轮以相对于该装置壳体的一第一方向旋转。该移动机构设置于该装置壳体内并具有一推动件,该推动件与该齿环衔接。该致动件具有一连动部及与该连动部连接的一触发部,该触发部露出于该装置壳体。该连动部与该移动机构运动连接,使得当该设备壳体的一结构件移动该触发部时,该连动部驱动该移动机构经由该推动件以使该棘轮以相对于该装置壳体的一第二方 向旋转,该第二方向相反于该第一方向。因此,该侦测装置能重复作用,并且即使在没供电的情形下,仍能记录拆解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含一设备壳体、一处理模块及如前述的侦测装置。该设备壳体包含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该第一壳件及该第二壳件可分离地衔接,该第一壳件具有一结构件,该触发部邻近该结构件。该处理模块设置于该设备壳体。该侦测装置设置于该第二壳件,该侦测装置包含一编码结构及一位置侦测模块,该编码结构设置于该棘轮上,该位置侦测模块设置于该装置壳体并与该处理模块电连接,该位置侦测模块侦测该编码结构并传送关于该棘轮相对于该装置壳体的一旋转位置信息至该处理模块。其中,当该第一壳件与该第二壳件分离以使该结构件移动该触发部时,该连动部驱动该移动机构经由该推动件以使该棘轮以该第二方向旋转。因此,该侦测装置能侦测该电子装置的设备壳体的拆解操作,且能将相关信息(例如前述旋转位置信息)传送至该处理模块,以供进一步处理(例如记录、比对)。
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的侦测装置可设置于设备壳体内而能不被使用者察觉,故原则上无需担心使用者回避。该侦测装置利用该棘轮相对于该装置壳体的旋转状态反映拆解操作,故即使没有对该侦测装置供电,该拆解操作仍能被有效记录。此外,该侦测装置非采用破坏性结构(例铅封)作用侦测机制,故该侦测装置能重复使用。另外,该棘轮藏于该装置壳体内,即使该设备壳体已拆解过,使用者仍不易了解完整的作动结构,此有助于降低使用者再次拆解该设备壳体的可能性。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该电子装置于其一第一壳件与一第二壳件分离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该侦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该侦测装置的分解图;
图5为图4中该侦测装置的一编码结构与一棘轮的组合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该侦测装置的上视图;
图7为图5中该侦测装置的一推动件、一旋转件及一第一弹性件组合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该侦测装置于一致动件的触发部被一结构件移动时的上视图;
图9为图3中该侦测装置于该致动件的触发部被该结构件移动后的上视图。
符号说明
1 电子装置
12 设备壳体
122 第一壳件 122 结构件
124 第二壳件
14 处理模块
16 侦测装置
160 装置壳体 160a 本体
160b 上盖 160c 容置空间
160d 开口 160e 通道
160f 挡止部 162 棘轮
162a 齿环 162b 凹槽
162c 定位卡槽 164 棘爪
166 移动机构 1662 推动件
1662a 枢接部 1662b 第一部分
1662c 第二部分 1664 旋转件
1664a 挡止部 1666 第一弹性件
1668 第二弹性件 168 致动件
1682 连动部 1684 触发部
1686 枢接部 1688 限位部
170 编码结构 170a 光反射标记
172 位置侦测模块 172a 侦测元件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3 第三方向 D4 第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1的示意图。电子装置1包含一设备壳体12、一处理模块14及一侦测装置16。设备壳体12包含一第一壳件122及一第二壳件124,第一壳件122及第二壳件124可分离地衔接,处理模块14及侦测装置16设置于设备壳体12的第二壳件124内。第一壳件122具有一结构件122a,当第一壳件122及第二壳件124分离时,侦测装置16被结构件122a触发而记录了设备壳体12这次的拆解操作。其中,处理模块14与侦测装置16电连接并能自侦测装置16接收侦测信息,用于后续处理,例如存储信息、比对信息、发出警示等。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结构件122a是自第一壳件122侧壁延伸的一结构件,仅用于触发侦测装置16,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以用于结合两壳件122、124的螺孔柱作为结构件122a也可。
请并参阅图2至图4,图2为电子装置1于第一壳件122与第二壳件124分离时的示意图,图3为侦测装置16的示意图,图4为侦测装置16的分解图。侦测装置16包含一装置壳体160、一棘轮162、一棘爪164、一移动机构166、一致动件168、一编码结构170及一位置侦测模块172。装置壳体160包含一本体160a及一上盖160b(于图3中以虚线绘示,以便于观察于装置壳体160内各构件的配置),本体160a与上盖160b衔接形成一容置空间160c,以供容置其他构件。本体160a具有一开口160d,连通容置空间160c。棘轮162枢接于装置壳体160内并具有一齿环162a。棘爪164设置于装置壳体160内并与齿环162a衔接。移动机构166设置于装置壳体160内并具有一推动件1662,推动件1662与齿环162a衔接。棘轮162、棘爪164及移动机构166均设置于装置壳体160内,当装置壳体160的本体160a及上盖160b均以不透明材质制作时,自装置壳体160外部便无法观察到棘轮162、棘爪164及移动机构166以及其相关的作动关系,此可避免使用者轻易地回避侦测装置16并有助于降低使用者再次拆解设备壳体12的可能性。
致动件168具有一连动部1682及与连动部1682连接的一触发部1684。连动部1682与移动机构166运动连接,使得连动部1682与移动机构166间能产生作动关联。在本实施例中,连动部1682抵靠移动机构166,且连动部1682能滑动于移动机构166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连动部1682 与移动机构166改以滑槽、滑块结合也可,又或以其他连杆机构实现连动部1682与移动机构166间的连动关系。触发部1684自开口160d露出于装置壳体160且邻近第一壳件122的结构件122a,故当第一壳件122相对于第二壳件124移动时,结构件122a即可自装置壳体160外经由触发部1684触发侦测装置16作动。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触发部1684的结构形状及尺寸,故结构件122a采用伸入第二壳件124的设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触发部1684改变形状以伸入第一壳件122,结构件122a则可无需伸出第一壳件122而仍能移动触发部1684。
请并参阅图5,图5为编码结构170与棘轮162的组合于相对于图3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编码结构170设置于棘轮162的凹槽162b上,使得编码结构170随着棘轮162旋转而能表现出棘轮162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旋转状态。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编码结构170具有一定位凸部170b,棘轮162于凹槽162b侧壁上具有一定位卡槽162c,通过定位凸部170b卡入定位卡槽162c,编码结构170定位于棘轮162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以对齐标记定位。位置侦测模块172设置于装置壳体160并与处理模块14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位置侦测模块172相对编码结构170设置于本体160a外侧,编码结构170为多个光反射标记170a(以影线表示于图5)的结构,本体160a具有一通道160e(在本实施例中,为一槽孔及一通孔,其中通孔以隐藏线绘示),位置侦测模块172的侦测元件172a(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光感测器)经由通道160e侦测编码结构170;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编码结构170以具有多个电性接点的一电路板实作,位置侦测模块172则对应地包含设置于装置壳体160内且接触前述电路板的至少一接触弹片(例如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与本体160a结合,使得位置侦测模块172仍得外露出于装置壳体160,以便于与处理模块14电连接)。又例如,编码结构170改以形成于棘轮162上的多个通孔实作(即形成光栅或遮光结构),位置侦测模块172的侦测元件172a则对应地包含能侦测光被遮断的装置。
请并参阅图6,图6为侦测装置16的上视图,其中上盖160b未显示。在本实施例中,棘轮162的齿环162a位于棘轮162的圆周上,棘爪164与齿环162a衔接以防止棘轮162以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一第一方向D1旋转;从另一方面而言,棘爪164容许棘轮162以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一第二方向D2旋转,其中第二方向D2相反于第一方向D1。于实作上,齿环162a 不以设置于棘轮162的圆周上为限,例如靠近棘轮162与装置壳体160的枢接处设置。此外,在实作上,齿环162a的齿形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原则上,通过棘爪164相对于齿环162a的适当配置,即使棘轮162采用正齿轮实作,棘爪164仍能发挥限制棘轮162旋转方向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166包含一旋转件1664、一第一弹性件1666及一第二弹性件1668,旋转件1664枢接于装置壳体160内,推动件1662枢接于旋转件1664上,第一弹性件1666设置于旋转件1664上以对推动件1662提供一回复力,第二弹性件1668设置于装置壳体160以对旋转件1664提供另一回复力。进一步来说,请并参阅图7,图7为推动件1662、旋转件1664及第一弹性件1666组合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其中,第一弹性件1666以隐藏线绘示。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件1664具有一挡止部1664a,推动件1662具有一枢接部1662a、一第一部分1662b及一第二部分1662c(其被旋转件1664遮蔽的部分以隐藏线绘示于图7中),推动件1662经由枢接部1662a与旋转件1664枢接,第一部分1662b及第二部分1662c相对连接至枢接部1662a且位于旋转件1664的相对两侧,第一部分1662b与齿环162a衔接,第一弹性件1666抵靠于第二部分1662c以提供推动件1662前述的回复力,此回复力旋力于第二部分1662c以驱使第一部分1662b旋向挡止部1664a。第二弹性件1668抵靠旋转件1664以提供推动件1662前述的回复力。连动部1682与第二弹性件1668相对抵靠旋转件1664。
由此,当旋转件1664以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一第三方向D3旋转时,基于由第一弹性件1666产生的回复力的作用,推动件1662的第一部分1662b抵靠于挡止部1664a而不再相对于旋转件1664旋转,使得推动件1662能随着旋转件1664于第三方向D3的旋转而带动棘轮162以第二方向D2旋转。又,在图6所示的视角下,当旋转件1664不再被驱动以第三方向D3旋转(即反时针旋转)时,第二弹性件1668的回复力将驱使旋转件1664以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一第四方向D4旋转(即顺时针旋转);其中,第四方向D4相反于第三方向D3。此外,旋转件1664的挡止部1664a(以隐藏线绘示于图6中)用以限制推动件1662相对于旋转件1664反时针旋转,故推动件1662能相对于旋转件1664顺时针旋转。因此,当旋转件1664以第四方向D4旋转(即顺时针旋转)时,虽然推动件1662与齿环162a衔接且棘爪164阻止棘轮162以第一方向旋转(即顺时针旋转),但是推动件1662仍能沿着齿环162a的齿 表面而相对于旋转件1664顺时针旋转,进而能回到原位。
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件1664以第四方向D4旋转至一定角度时,会受到致动件168的连动部1682的阻挡而不再旋转;此时,推动件1662的第一部分1662b可能受到齿环162a的干涉,而未能抵靠于旋转件1664的挡止部1664a,但此仍不妨碍推动件1662下次经由齿环162a转动棘轮162的功能。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件1664与棘轮162以同一旋转轴(以十字标记表示于图6中)枢接于装置壳体160内,故第一方向D1与第四方向D4相同,第二方向D2与第三方向D3相同。此配置使得旋转件1664在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任何旋转角度,均可使推动件1662能与齿环162a衔接,此有助于推动件1662一次旋转棘轮162较大的旋转角度(亦即对应齿环162a多个齿);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当旋转件1664与棘轮162以不同的旋转轴枢接于装置壳体160内时,仍可通过适当的设置以使推动件1662在旋转件1664于一定的旋转角度内旋转时,仍能保持与齿环162a衔接,以达前述转动棘轮162的目的。
再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666及第二弹性件1668均以弹性悬臂结构实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两者分别以扭簧实作也能分别对推动件1662及旋转件1664提供回复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推动件1662与旋转件1664枢接,使得在旋转件1664以第四方向D4旋转时,推动件1662能滑动于齿环162a上以随着旋转件1664移动;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推动件1662以弹性橡胶或其他弹性件实作,此时,推动件1662能以一侧部固定于旋转件1664,另一侧部则与齿环162a衔接,用以转动棘轮162。因为此推动件1662具有弹性,故在旋转件1664以第四方向D4旋转时,也能滑动于齿环162a上以随着旋转件1664移动;其中,因该弹性橡胶或弹性件已具有回复能力,故前述第一弹性件1666得予以省略。此外,前述关于推动件1662(及匹配的第一弹性件1666)的变化例说明,也可适用于旋转件1664(及匹配的第二弹性件1668),不另赘述。
再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668是一弹性悬臂结构并以其的一自由端抵靠旋转件1664;棘爪164也是一弹性悬臂结构并以其的一自由端与齿环162a衔接,以防止棘轮162以第一方向D1旋转。其中,第二弹性件1668及棘爪164一体成形,即由一单一结构的弹片实作,此单一结构的弹片的中间部位固定或卡持于装置壳体160内,其两端部即作为第二 弹性件1668及棘爪164。此结构设计有助于简化零件设计及制造成本。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前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致动件168与移动机构166运动连接,移动机构166与棘轮162衔接,故致动件168能经由移动机构166驱动棘轮162旋转。请参阅图6、图8及图9,图8为侦测装置16于致动件168的触发部1684被结构件122a移动时的上视图,图9为侦测装置16于致动件168的触发部1684被结构件122a移动后的上视图。其中,上盖160b均未显示于图6、图8及图9中,图6显示侦测装置16尚未被结构件122a致动的情形。如图8所示,当结构件122a移动触发部1684时(例如使用者拆解设备壳体12,使得第一壳件122相对于第二壳件124移动),致动件168受力作动使得连动部1682驱使旋转件1664以第三方向旋转,推动件1662也随着旋转件1664移动而带动棘轮162以第二方向D2旋转。其中,第二弹性件1668滑动于旋转件1664上,棘轮162于第二方向D2上的旋转使得齿环162a相对于棘爪164移动,根据棘轮162旋转角度,棘爪164卡入齿环162a于不同的齿中;同时,编码结构170也与棘轮162一同旋转。当结构件122a离开触发部1684后(例如第一壳件122已被使用者拆离),连动部1682不再对旋转件1664施力,旋转件1664受到第二弹性件1668产生的回复力而以第四方向D4旋转;同时,旋转件1664也驱使连动部1682回复原位,如图9所示。其中,在旋转件1664旋转时,其他构件作动的其他相关说明,可参阅前文,不另赘述。另外,当第一壳件122再次与第二壳件124衔接时,结构件122a也会再次移动触发部1684并产生如前述棘轮162旋转的效果。在棘轮162旋转后,棘轮162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旋转角度已改变,并能为位置侦测模块172所感知。例如,由处理模块14可操作的以驱动位置侦测模块172侦测编码结构170并传送关于棘轮162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一旋转位置信息至处理模块14;其中,在实作上,处理模块14可为预设(例如定时或开机而触发)或由使用者触发,但本发明均不以此为限。此外,处理模块14接收该旋转位置信息后,可存储该旋转位置信息或作进一步处理(例如与前次信息或预设值比对)。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致动件168采用杠杆原理作动。致动件168具有一枢接部1686及一限位部1688,连动部1682、触发部1684及限位部1688与枢接部1686连接,致动件168经由枢接部1686枢接至装置壳体160。因 此,随着结构件122a移动触发部1684,致动件168相对于装置壳体160并经由连动部1682推动旋转件1664,使得推动件1662带动棘轮162以第二方向D2旋转。限位部1688具有限制致动件168相对于装置壳体160的旋转角度。对应限位部1688,装置壳体160具有一挡止部160f,在本实施例中即为装置壳体160的一侧壁,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由装置壳体160的其他结构件(例如螺丝柱)实作挡止部160f。当限位部1688抵靠挡止部160f时,挡止部160f经由限位部1688以挡止致动件168相对于装置壳体160旋转,致动件168经由连动部1682以挡止旋转件1664以第四方向D4旋转。进一步来说,如图6所示,第二弹性件1668及连动部1682相对抵靠旋转件1664,第二弹性件1668对旋转件1664施加的回复力驱使旋转件1664以第四方向D4旋转,旋转件1664再经由连动部1682驱使致动件168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为逆时针旋转),但由于限位部1688抵靠挡止部160f,致动件168无法逆时针旋转,使得旋转件1664保持在静态平衡。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连动部1682与触发部1684位于枢接部1686的相对两侧,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连动部1682位于触发部1684与枢接部1686之间,同样具有杠杆效果。在实作上,致动件168不以枢接方式实现为限。例如,将致动件168滑动地设置于装置壳体160(例如在图6的视角中,上下滑动设置),当位于装置壳体160外的触发部1684被结构件122a移动时,位于装置壳体160内的连动部1682也能推动旋转件1664;此配置同样能致动移动机构16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