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电池以及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110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透光电池以及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以及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透光电池以及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是将化学能转成电能以供外界利用的一种装置。一般而言,电池大致可分成一次电池(Primary Cell)及二次电池(Secondary Cell)。一次电池属于抛弃式电池,其仅能放电而无法充电。因此,一次电池在电量耗尽后只能抛弃。相较之下,二次电池可经由充电而重复使用,因此二次电池相对环保且在使用上因无需经常更换而相对便利。现有的便携式装置,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几乎完全依赖二次电池作为其电源。

随着人们对于电池的依赖度提升,学者及业者纷纷致力于电池的相关研究,使得电池的发展越趋成熟,而市售电池的种类也日渐增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下,如何能够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竞争优势,便成为未来的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光电池,其具有高光穿透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其应用透光电池。

本发明的一种透光电池,其包括电池单元。电池单元包括石墨烯电极、金属网格电极以及透光电解质,其中金属网格电极与石墨烯电极相对,且透光电解质位于石墨烯电极与金属网格电极之间。

本发明的一种触控装置,其包括透光电池以及触控元件。透光电池包括第一透光盖板、电池单元、第二透光盖板以及框胶。第一透光盖板具有触控区以及位于触控区旁的电池区。电池单元位于第一透光盖板上且位于电池区中。电池单元包括石墨烯电极、金属网格电极以及透光电解质,其中金属网格电极与石墨烯电极相对,且透光电解质位于石墨烯电极与金属网格电极之间。第二透光盖板位于电池区中且覆盖电池单元。框胶位于第二透光盖板与第一透光盖板之间,且电池单元位于第一透光盖板、第二透光盖板以及框胶所围成的空间中。触控元件位于第一透光盖板上且位于触控区中。

基于上述,由于电池单元采用透光的电解质以及透光的电极,因此透光电池可具有高光穿透率。此外,由于电池单元的电极可透光,而适于作为触控元件的电极,因此,触控元件与电池单元可共用至少一电极层的材质。另外,由于电池单元的叠层结构相似于触控元件的 叠层结构,因此,通过共用电池单元以及触控元件的至少一道制程,可减少触控装置所需的工序及制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透光电池的剖面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金属网格电极的上视示意图。

图2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透光电池的剖面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透光电池的上视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透光电池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第一导电层的上视示意图。

图4C是图4A的第二导电层的上视示意图。

图4D是图4A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的上视示意图。

图5及图6分别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第三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30:触控装置; 12、12A、12B、100、200、300:透光电池;

14、14A:触控元件; 110、110A:电池单元;

112:石墨烯电极; 114:金属网格电极;

116:透光电解质; 118:第一透光基材;

119:第二透光基材; 142、142A:第一导电层;

144、144A:第二导电层; 146、146A:绝缘层;

148:第三透光基材; 149:第四透光基材;

210:第一透光盖板; 220:第二透光盖板;

230:框胶; A1:触控区;

A2:电池区;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1:第一电极;

E11:第一电极垫; E12:第一连接部;

E2:第二电极; E21:第二电极垫;

E22:第二连接部; IN:岛状绝缘图案;

L:线宽; MP:网格图案;

S:空间; X:交错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透光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金属网格电极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A及图1B,透光电池100包括电池单元110。电池单元110包括石墨烯电极112、金属网格电极114以及透光电解质116,其中金属网格电极114与石墨烯电极112相对,且透光电解质116位于石墨烯电极112与金属网格电极114之间。

石墨烯电极112作为透光电池100的负极,其材质石墨烯除了具有高导热性、高机械性以及化学反应稳定等优点之外,还具有高透光性。因此,石墨烯电极112除了适用于产生所需的电化学反应之外,还有助于使透光电池100达到透光甚至隐形(透明)的效果。

金属网格电极114作为透光电池100的正极,其材质包括金属或合金。举例而言,金属网格电极114的材质可包括铝、锂、两者的叠层或合金等。通过将上述材质形成线宽L为微米级的网格图案MP(如图1B所示),可降低金属网格电极114的可视性并提升金属网格电极114的光穿透率。如此,金属网格电极114亦有助于使透光电池100达到透光甚至隐形的效果。

应说明的是,网格图案MP的图案及尺寸可视设计需求而定,而不限于图1B所示图案。举例而言,网格图案MP除了可以是四边形之外,也可以是其它多边形。此外,金属网格电极114不限于由规则的网格图案MP所构成。在另一实施例中,金属网格电极114也可由不规则的网格图案所构成。所述不规则的网格图案可包括网格图案的图案不同但尺寸相同,或是图案相同但尺寸不同,或是图案及尺寸皆不相同等情形。

透光电解质116作为透光电池100的导电介质,其可为胶状电解质或固态电解质,但不以此为限。胶状电解质的材质例如包括聚丙烯酸树脂(Polyacrylate)、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而固态电解质的材质例如包括聚氧化乙烯(PEO)。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透光电池100采用透光的电解质(透光电解质116)以及透光的电极(石墨烯电极112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因此透光电池100可具有高光穿透率。

图2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透光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透光电池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2A及图2B,透光电池200与透光电池100相似,且相似的元件 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不再赘述。透光电池200与透光电池100的主要差异在于,透光电池200还包括第一透光盖板210、第二透光盖板220以及框胶230,其中第二透光盖板220与第一透光盖板210相对,框胶230位于第二透光盖板220与第一透光盖板210之间,且电池单元110位于第一透光盖板210、第二透光盖板220以及框胶230所围成的空间S中。

第一透光盖板210以及第二透光盖板220适于保护电池单元110,其可以是高机械强度的基板,也可以是高韧性的柔性基板。举例而言,第一透光盖板210以及第二透光盖板220可为玻璃基板或柔性的塑料薄膜。此外,第一透光盖板210以及第二透光盖板220采用透光材质,以维持透光电池200的光穿透率。所述透光材质泛指一般具备高穿透率的材质,而不用以限定穿透率为100%的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石墨烯电极112可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且金属网格电极114可设置在第二透光盖板220上。透光电解质116可设置在石墨烯电极112面向金属网格电极114的表面上或是设置在金属网格电极114面向石墨烯电极112的表面上,再通过框胶230将电池单元110密封于空间S中,其中电池单元110的正、负极(指金属网格电极114以及石墨烯电极112)可通过未绘示的接线连接出空间S,以作为电池单元110的输出端。框胶230可选择光固化或热固化的材质,且此材质固化后可透光。如此,透光电池200可整体透光。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透光电池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透光电池300与透光电池200相似,且相似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不再赘述。透光电池300与透光电池200的主要差异在于,电池单元110A还包括第一透光基材118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19。

第一透光基材118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19可分别作为石墨烯电极112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的承载基材。具体地,石墨烯电极112设置在第一透光基材118上,而金属网格电极114设置在第二透光基材119上,且石墨烯电极112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位于第一透光基材118与第二透光基材119之间。在此架构下,第一透光基材118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19可采用透光材质,以维持透光电池300的光穿透率。

电池单元110A可平坦地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第二透光盖板220以及框胶230所围成的空间S中,但不以此为限。当第一透光基材118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19采用柔性的透光基材时,电池单元110A可以卷绕的方式设置在空间S中(如图5右半部所示),或者可以折叠的方式设置在空间S中(如图6右半部所示)。所述柔性的透光基材例如可为薄玻璃基材或是塑料薄膜,但不以此为限。

图4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第一导电层的上视示意图。图4C是图4A的第二导电层的上视示意图。图4D是图4A的第一导电层 以及第二导电层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A至图4D,触控装置10包括透光电池12以及触控元件14。透光电池12例如采用图3中透光电池300的架构,其中相似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不再赘述。透光电池12与透光电池300的主要差异在于,透光电池12的第一透光盖板210进一步划分出触控区A1以及位于触控区A1旁的电池区A2。电池单元110A、第二透光盖板220、框胶230以及触控元件12位于第一透光盖板210上,其中电池单元110A、第二透光盖板220以及框胶230位于电池区A2中,而触控元件12位于触控区A1中。

触控元件14包括第一导电层142、第二导电层144以及位于第一导电层142与第二导电层144之间的绝缘层146。第一导电层142、绝缘层146以及第二导电层144例如是依序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所述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设置(堆叠)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以间接设置(堆叠)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为例,如图4A所示,触控元件14可进一步包括第三透光基材148以及第四透光基材149,其中第一导电层142可先设置在第三透光基材148上,再将第三透光基材148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此外,第二导电层144可先设置在第四透光基材149上,再将第四透光基材149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其中第一导电层142以及第二导电层144位于第三透光基材148以及第四透光基材149之间。

在上述架构下,触控元件14与电池单元110A具有相似的叠层结构(如层数相同,且同层的材质彼此对应)。由于电池单元110A的电极(石墨烯电极112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可透光而适于作为触控元件14的电极材质,因此,电池单元110A以及触控元件14可共用至少一电极层的材质。另一方面,由于触控元件14与电池单元110A具有相似的叠层结构,因此,通过共用电池单元110A以及触控元件14的至少一道制程,可减少触控装置10所需的工序及制程成本。

举例而言,第三透光基材148上的第一导电层142以及第一透光基材118上的石墨烯电极112可选择性地共用同一道制程形成。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层142以及石墨烯电极112属于同一层且具有相同的材质。如此一来,相比于分别形成第一导电层142以及石墨烯电极112,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除了可共用第一导电层142以及石墨烯电极112的材质之外,还可减少一道工序,从而降低触控装置10的制程成本。

为了触控所需,第一导电层142需具有图案化结构。另一方面,石墨烯电极112作为透光电池12的负极使用,所以石墨烯电极112可以是一整面的连续状电极层。也就是说,石墨烯电极112可以不用具有图案化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图4B绘示出第一导电层142的其中一种图案化结构,但亦不以此为限。如图4B所示,第一导电层142可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垫E11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E12,其中各第一连接部E12将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垫E11沿第一方向D1串接,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第一电极E1。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相交, 且例如彼此垂直,但不以此为限。

第四透光基材149上的第二导电层144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19上的金属网格电极114也可选择性地共用同一道制程形成。也就是说,第二导电层144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属于同一层且具有相同的材质。如此一来,相比于分别形成第二导电层144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除了可共用第二导电层144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的材质之外,还可进一步减少一道工序,从而降低触控装置10的制程成本。

为了触控所需,第二导电层144需具有对应第一电极E1的图案化结构。另一方面,金属网格电极114作为透光电池12的正极使用,所以金属网格电极114可以是一整面的网格电极层。举例而言,金属网格电极114可以采用图1B所示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图4C绘示出第二导电层144的其中一种图案化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如图4C所示,第二导电层144可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垫E21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E22,其中各第二连接部E22将相邻两个第二电极垫E21沿第二方向D2串接,以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二电极E2。

如图4D所示,第二电极E2与第一电极E1彼此相交于第一连接部E12以及第二连接部E22,且第二电极E2与第一电极E1可通过绘示于图4A的绝缘层146而彼此电性绝缘。绝缘层146可以是连续状绝缘薄膜且整面覆盖触控区A1,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绝缘层146也可被未绘示的多个岛状绝缘图案替代,这些岛状绝缘图案可分别位于第二电极E2与第一电极E1的交错处X,以使第二电极E2与第一电极E1电性绝缘。

应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层142以及第二导电层144的图案化结构可视设计需求改变,而不限于图4B至图4D所示图案。举例而言,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可分别为条状电极或其它形状的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的制作方法例如是先将形成有第一导电层142的第三透光基材148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的触控区A1上,且将形成有石墨烯电极112的第一透光基材118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的电池区A2上。其次,在第一导电层142上形成绝缘层146,且在石墨烯电极112上形成透光电解质116。绝缘层146可以是透光黏着层,如光学透明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ptical Clear Resin,OCR),但不以此为限。此外,绝缘层146可以是以涂布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导电层142上。另一方面,透光电解质116可以是胶状电解质或固态电解质。当透光电解质116为胶状电解质时,其可以涂布的方式形成于石墨烯电极112上。接着,将形成有第二导电层144的第四透光基材149设置在绝缘层146上,且将形成有金属网格电极114的第二透光基材119设置在透光电解质116上。然后,形成框胶230并以第二透光盖板220覆盖电池单元110A,以将电池单元110A密封于第一透光盖板210、第二透光盖板220以及框胶230所围成的空间S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电池单元110A是平坦地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第二透光盖板220以及框胶230所围成的空间S中,但不以此为限。如图5所示,当第一透光基材118以及第二透光基材119采用柔性的透光基材时,电池单元110A可卷绕成圆柱型再设置在空间S中,以提升透光电池12A的电容量。又如图6所示,电池单元110A也可以折叠的方式设置在空间S中,以提升透光电池12B的电容量。

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触控装置20与触控装置10相似,且相似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不再赘述。触控装置20与触控装置10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导电层142A、绝缘层146A以及第二导电层144A直接堆叠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其中第一导电层142A、绝缘层146A以及第二导电层144A的图案设计及设置关系可参照前述,于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14A与电池单元110A可共用至少一电极层的材质。举例而言,第一导电层142A可与石墨烯电极112共用相同的材质,而第二导电层144A可与金属网格电极114共用相同的材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架构下,透光电池12也可替换成图2A、图5或图6的透光电池200、12A、12B。

再者,触控元件14A也可采用单层触控结构,且单层触控结构可与石墨烯电极112共用相同的材质,或与金属网格电极114共用相同的材质。

图8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8,触控装置30与触控装置20相似,且相似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不再赘述。触控装置30与触控装置20的主要差异在于,触控装置30的透光电池12A采用图2A中透光电池200的架构。此外,第二透光盖板220更位于触控区A1中且覆盖触控元件14A。

在本实施例的架构下,第一导电层142A可对应触控区A1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而石墨烯电极112可对应电池区A2设置在第一透光盖板210上。此外,第二导电层144A可对应触控区A1设置在第二透光盖板220上,而金属网格电极114可对应电池区A2设置在第二透光盖板220上。绝缘层146A可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42A面向第二导电层144A的表面上或是设置在第二导电层144A面向第一导电层142A的表面上。另一方面,透光电解质116可设置在石墨烯电极112面向金属网格电极114的表面上或是设置在金属网格电极114面向石墨烯电极112的表面上,再通过框胶230将电池单元110密封于空间S中。

在上述架构下,触控元件14A与电池单元110具有相似的叠层结构,例如层数相同,且同层的材质彼此对应。因此,本实施例可使第一导电层142以及石墨烯电极112共用同一道制程形成,并使第二导电层144以及金属网格电极114共用同一道制程形成,以减少触控装置30所需的工序以及制程成本。

综上所述,由于电池单元采用透光的电解质以及透光的电极,因此透光电池可具有高光穿透率。此外,由于电池单元的电极可透光,而适于作为触控元件的电极,因此,触控元件与电池单元可共用至少一电极层的材质。另外,由于电池单元的叠层结构相似于触控元件的叠层结构,因此,通过共用电池单元以及触控元件的至少一道制程,可减少触控装置所需的工序及制程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