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0510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尤其涉及用于超高速光数据通信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
背景技术
:由于硅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因此由全硅集成光电探测器来转换光通信数据至电信号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由于硅具有很大的间接带隙能量(1.12eV),因此不能实现在通信波长1310nm或1550nm上的光子的线性单光子吸收。文献1揭示了,具有光子晶体微腔的集成硅基结构可以通过多光子吸收过程吸收光能,被吸收的光的波长范围在1200nm~2400nm之间。目前,硅纳米线已经成为研究光电探测和放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由于硅纳米线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以降低结电容密度。这个极低的电容允许光电探测器的超高速和低功耗操作。而且,文献2中揭示了,使用纳米线的全集成光电探测器允许在与片上技术兼容的尺寸上具有先进的功能。但是,在光学测微计和纳米线光电探测器之间的尺寸不兼容性导致从光子到电子的转换响应度低。这是光的衍射极限造成的。文献3提出了半波偶极赫兹天线的想法,来限制亚波长量中的强大的光学近场。他们已经证明了可以通过表面等离子体激发来增强锗纳米线中的载波光生。新型的硅纳米线结构光电探测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文献US8515216【专利文献2】《自然光学》3(10)569-576(2009),“硅纳米线光子”,RuoxueYan,DanielGargas,PeidongYang【专利文献3】《自然光学》2,226-229(2008),“近红外偶极天线增强的纳米级锗光电探测器,”L.Tang,S.E.Kocabas,S.Latif,A.K.Okyay,D.Ly-Gagnon,K.C.Saraswat,andD.A.B.Miller,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响应度显著增强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可适用于超高速光通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如下。一种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包括:作为衬底的第一硅层;位于第一硅层的上表面的二氧化硅层;第二硅层,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经蚀刻后形成为同心圆光栅状;硅纳米线,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由所述第二硅层经蚀刻后形成,用于接收入射光;等离子体天线对,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以及经蚀刻后呈同心圆光栅状的所述第二硅层的上表面,用于增强进入所述硅纳米线所在的纳米间隙内的入射光的光强。其中,所述等离子体天线对还包括:一对扇杆天线,具有:呈同心圆光栅状、底部为半圆的扇形部;自所述扇形部的底部半圆的中心突出的平行于所述硅纳米线的杆,并且所述一对扇杆天线以垂直于所述硅纳米线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位于所述硅纳米线的两侧。一对锥形偶极天线,所述锥形偶极天线垂直于所述硅纳米线,以所述硅纳米线为对称轴位于所述纳米硅线的两侧,所述一对扇杆天线同时作为所述硅纳米线的电极,用于收集所述硅纳米线中生成的光生载流子从而形成光电流。优选地,所述等离子体天线对使所述入射光的光强至少增强5个数量级。优选地,所述等离子体天线对被设计为在1310nm附近的通信波段和1550nm附近的通信波段上谐振。优选地,所述等离子体天线对由金属构成,所述金属为金或银。优选地,所述扇杆天线的所述杆为矩形杆。优选地,所述扇形部的角度为60度~120度。优选地,所述锥形偶极天线包括杆部、和靠近所述硅纳米线的一端的锥形部,所述杆部为矩形。优选地,所述纳米硅线为核-壳结构,包括p型芯部和n型壳部,或者n型芯部和p型壳部。优选地,所述纳米线结构为双层结构,包括n型底层和p型顶层,或者p型底层和n型顶层。优选地,p型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1017cm-3~1×1019cm-3,n型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1017cm-3~1×1019cm-3。根据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包括一对等离子体天线,该对等离子体天线可以极大程度地将入射光限制在硅纳米线所在的纳米间隙内,从而增强光强至少5个数量级,这显著增强了硅的总吸收系数中双光子吸收,因此在硅纳米线中能大量地产生电子-空穴对并出现光电流。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大光电流并减小暗电流,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的硅纳米线还包括核-壳结构和双层结构。该结构能够将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至少增强4个数量级。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的极低的结电容对于超高速性能可以实现低功耗运行和超过1THz的截止频率。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中硅的吸收系数在1310nm波段起作用的示意图。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是光电探测器的顶视图,图2(b)是图2(a)中硅纳米线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c)是光电探测器的横截面图。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光强增强后硅纳米线的吸收截面的图。图4(a)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纳米间隙内部的电场强度平方分布示意图,图4(b)是显示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的纳米硅线部分的平面图。图5(a)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硅纳米线的核-壳结构的立体图,图5(b)是显示另一种双层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硅纳米线结长度与沟道电流的关系图。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硅纳米线的p型背景掺杂浓度与沟道电流的关系图。图8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与轴向光电二极管的比较图。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硅纳米线的光电流和暗电流与硅纳米线表面复合速度的关系图。图10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频率响应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第一硅层2二氧化硅层3第二硅层4硅纳米线5等离子体天线对51一对扇杆天线52扇形部521同心圆光栅部522扇形底部的半圆部53杆54一对锥形偶极天线541杆部542锥形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发明构思的精神和范围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变化和优点都被包括在本发明中。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中硅的总吸收系数在1310nm波段起作用的示意图。图中横轴表示入射光波长,纵轴表示硅的总吸收系数。图中5条不同的线代表在不同光强下的总吸收系数,例如第1条实线代表光强为100wcm-2。该总吸收系数包括单光子吸收和双光子吸收(TPA)。双光子吸收与光强有关。单光子吸收与波长有关,而与光强无关。如图所示,当波长很长时,比如靠近图1的右侧,单光子吸收很小,总吸收系数主要来自双光子吸收,因此总吸收系数随光强线性增大。非线性总吸收系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α(l)=α0+β×l,其中,α0是线性吸收系数(单光子吸收),β是双光子系数,l是聚焦后的光强度。可见,在1310nm附近的波段,主要是双光子吸收在起作用。另外,根据实验,1550nm附近的波段也主要是双光子吸收在起作用。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是光电探测器的顶视图,图2(b)是图2(a)中硅纳米线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c)是光电探测器的横截面图。图中x,y,z表示坐标轴方向,H,k,E分别表示光波的磁场强度、波矢 和电场强度,字母上的箭头表示相关量为矢量。下面结合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自下而上包括:作为衬底的第一硅层1;位于第一硅层的上表面的二氧化硅层2;位于二氧化硅层的上表面的第二硅层3,该第二硅层经蚀刻后形成为同心圆光栅状;硅纳米线4,位于的二氧化硅层2的上表面,该硅纳米线3是由第二硅层3经蚀刻后形成的,用于接收入射光;以及等离子体天线对5,位于二氧化硅层2的上表面以及经蚀刻后呈同心圆光栅状的第二硅层3的上表面,用于将入射光约束在硅纳米线4光所在的纳米间隙41内,即增强进入所述硅纳米线4所在的纳米间隙41内的入射光的光强。通过将入射光尽可能地聚焦在纳米间隙41内,该等离子体天线对5能够使所述入射光的光强至少增强5个数量级。为了有效地增强入射光的光强,该等离子体天线对5被设计为在通信波段上谐振。通信波段为1310nm附近的波段和1550nm附近的波段。等离子体天线对5由金属构成,该金属可以是金(Au)或银(Ag)。下面对等离子体天线对5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等离子体天线对5进一步包括一对扇杆天线51和一对锥形偶极天线54。该对扇杆天线51以垂直于硅纳米线4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位于硅纳米线4的两侧。扇杆天线51具有:呈同心圆光栅状、底部为半圆的扇形部52;自扇形部52的底部半圆的中心突出的平行于硅纳米线4的杆53。扇形部52的角度范围为60度~120度。本实施例中,该扇形部52的角度为90度。扇形部52还包括同心圆光栅部521和扇形底部的半圆部522。同心圆光栅部521由多个子环路构成。扇杆天线51的杆53为矩形杆。该一对扇杆天线51同时作为硅纳米线4的电极,用于收集硅纳米线4中生成的光生载流子从而形成光电流。一对锥形偶极天线54,其垂直于硅纳米线4,以硅纳米线4为对称轴位于纳米硅线4的两侧。锥形偶极54还包括矩形杆部541、和靠近硅纳米线的一端的锥形部542。图2中,g和W表示纳米间隙41的长度和宽度。lf是扇形部52的底部半圆部的半径。hf和wf是杆53的长度和宽度。h和ha是第二硅层的厚度和金属层的厚度。ld表示锥形偶极天线54的矩形杆部541的边缘至纳米间隙的长度(包括矩形杆部541的长度、锥形部542的高度和锥形部542的顶部至纳米间隙的距离,锥形部542的顶部至纳米间隙的距离约10nm左右),Wd表示锥形偶极天线54的宽度,lt是锥形部的高度。L表示纳米硅线4的长度。本发明中等离子体天线5的各个元件及硅纳米线4的设计尺寸的一个实例如表1所示。(表1)元件名称平面结构平面尺寸(nm)厚度(nm)硅纳米线矩形长度L:880,宽度:6080杆(平行杆)矩形长度hf:385,宽度wf:100130杆部(垂直杆)矩形长度:100,宽度Wd:5050锥形部(垂直锥)等腰三角形高度lt:50,底长Wd:5050半圆部半圆半径lf:460130子环路圆环内径r:180,半径R:180050同心圆光栅部圆环周期rp:36080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光强增强后硅纳米线的吸收截面的图。图中,横轴表示入射光波长,纵轴表示吸收截面。图中两条线分别表示金属“银”构成的天线和金属“金”构成的天线。从图5可知,银天线在1310nm波长附近,吸收截面达到了0.5-0.55(μm2)。金天线在1310nm波长附近,吸收截面达到了0.45-0.5(μm2)。可见,通过本发明的等离子体天线结构增强光强后,双光子吸收的吸收截面显著增加了,等效于光吸收面积大大增加了。在1310nm附近的谐振吸收峰是适合于光通信的。图4(a)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纳米间隙内部的电场强度平方分布示意图,图中所示平面平行于衬底,离SiO2层48nm。图4(b)是显示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的纳米硅线部分的平面尺寸示意图。图4(a)中,横轴表示沿纳米硅线长度方向的距离,以x=0处为中心,结构左右对称,左侧纵轴表示沿纳米硅线垂直方向距离,以y=0处为中心,结构上下对称,右侧纵轴颜色由深至浅表示沿纳米硅线垂直方向各处的光强。从图4可知,在纳米间隙4的内部,光强被理想地增强了5个等级。可见,本发明通过设置等离子体天线对,可以极大程度地将入射光聚焦在硅纳米线所在的纳米间隙内,从而增强光强至少5个数量级。这显著增强了硅的总吸收系数中双光子吸收机制的贡献,因此在硅纳米线中能大量地产生电子-空穴对并出现光电流。为了进一步增加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本发明光电探测器中的硅纳米线具有核-壳结构或者双层结构。例如,核-壳结构通过对背景p型SiNW掺杂更高浓度的n型掺杂剂来制作核-壳p-n结。核-壳结构被设计为完全地耗尽纳米线的有源区,并且极大地降低光电探测器的暗电流。图5(a)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硅纳米线的核-壳结构的立体图,图5(b)是显示另一种双层结构的立体图。如图5(a)所示,纳米硅线的核-壳结构包括p型核部和n型壳部。该n型的壳部与p型的核部的结构在纳米间隙内形成整个的p通道来制 作横向耗尽区。较佳地,整个纳米间隙的横截面的宽度W=60nm,高度h=80nm;核部的宽度Wc=30nm,高度hc=65nm。图中Ls表示n+型掺杂区的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纳米硅线的核-壳结构也可以为n型核部和p型壳部。如图5(b)所示,硅纳米线结构还可以为双层结构,包括n型顶层和p型底层。h表示纳米间隙的高度,hn表示n+掺杂区的高度,Ls表示n+型掺杂区的长度。或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双层结构也可以为p型顶层和n型底层。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硅纳米线结长度与沟道电流的关系图。横轴表示芯壳结构硅纳米线的结长度,纵轴表示沟道电流。该结长度Ls=50nm,光源强度为0.1mWcm-2,偏压为2V。其中,p-壳部和n+核部的掺杂浓度分别为p=1×1018cm-3,n=1×1019cm-3。从图中可知,结长度为50nm时,光照下,沟道电流约为10-9A,而暗电流低于10-12A。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硅纳米线的p型背景掺杂浓度与沟道电流的关系图。图7中,横轴表示p通道掺杂浓度(单位:cm-3),纵轴表示沟道电流(单位:A)。本发明中,p型核部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1017cm-3~1×1019cm-3,n型壳部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1017cm-3~1×1019cm-3。从图中可知,该光电探测器的最佳性能,即最大可能的光电流与最小的暗电流可以在p=1×1018cm-3时获得。n型壳的浓度是n=1×1019cm-3,结长度Ls为50nm,光源强度为1wm-2,偏压为2V。如电流曲线所示,当p型掺杂浓度超过1×1018cm-3时,通道将是非耗尽的。假设背景光电阻是大约0.041Ωcm,通道截面积为65×30nm2,通道长度为50nm,则非耗尽通道的电流被计算为约49.9uA。图8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与轴向光电二极管的比较图。图8(a)表示暗电流的图,图8(b)表示在没有应用天线增强时的光电流图,图8(c)表示在应用天线增强时的光电流图。实线表示核-壳结构硅纳米线,点线表示光电二极管。其中,掺杂浓度n=1×1019cm-3,p=1×1018cm-3。光源强度为0.1wm-2。本发明的核-壳硅纳米线光电探测器等离子体增强后的响应度R在偏压为1(V)时可以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得到:而不使用核-壳结构时,本发明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R=1.86(A/w)。可见,核-壳结构的硅纳米线能够有效地增大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另外,不应用等离子体天线时,硅纳米线在波长1310nm上无法获得响应。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核-壳结构硅纳米线的光电流和暗电 流与硅纳米线表面复合速度(SRV)的关系图。其中,光源强度是1wm-2,波长为1330纳米,偏压为1.8V。一般地,纳米线表面体积比很大,表面复合速度可极大地增大器件的暗电流并降低器件的光电流,严重影响了光电器件的性能。图5所示器件结构中,除了底部,耗尽区均远离表面,可有效避免表面复合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从图9中可知,只有当表面复合速度大于106cm/s时,器件暗电流和光电流才会分别大幅增加和减小。因此,通过本发明的结构,器件并不需要很好的表面钝化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性能。图10是显示本发明的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光电探测器的不同结长度时的频率响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光电探测器的频率响应,纵轴表示光电流。三条线分别表示不同结长度。从图中可知,当n+型掺杂区的长度Ls=50nm时,3-dB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增加时,光电流降低为低频时的光电流的一半)超过约300GHz。可见,本发明的光电探测器能够响应高频光信号,因此能够用于超高速光通信。假设载流子的漂移速度约为1×107cms-1,载流子穿过50纳米长的核-壳耗尽区的通过时间计算为约0.5ps,这个数值和估算结果是一致的。可见图10所示的仿真结果合理。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