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蓄电池及其充放电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11335发布日期:2019-03-02 02:15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离子蓄电池及其充放电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专利申请要求2014年08月0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14108170.9,名称为“一种锂离子蓄电池及其充放电控制方法”的香港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将其全文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电子电路供电的蓄电池,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锂离子蓄电池及其充放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是电子电器中,尤其是便携式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能单独对产品供电,给电器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例如数码相机、玩具、遥控器等等。现在的电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用电池,其形状和尺寸标准化,以AA和AAA等标称电压为1.5V的圆柱形电池应用最为广泛,这类电池多数为一次性的干电池,也有部分标称电压为1.2V的镍镉和氢镍可充电电池;另一类为专用电池,根据生产厂家和用电产品的不同,其形状和尺寸各异,这类电池电压多为3V或3.6V,其中以标称电压为3.6V/3.7V的锂离子电池应用最为广泛。

通用电池的形状和尺寸都有标准化的规定,便于广泛生产,互换使用,通用性好,缺点是一次性干电池累积消费支出大,不经济,且废弃的干电池往往造成污染;而镍镉和氢镍电池具有记忆效应,循环寿命较短,同时废弃电池的污染问题仍未解决。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大、使用时间长、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不含重金属,已经日益趋向取代传统电池。但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外形尺寸各不相同,通用性很差,消费者必须去专门的门店购买适配的电池,十分麻烦;另外锂离子电池的输出电压高,不能适配于低电压要求的电子产品,所以尽管锂离子电池具备上述优点,仍然不能取代传统干电池,不能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电压与传统干电池电压相同或相近的锂离子可充电电池,这种电池的外形尺寸可以设计为与传统干电池相同,并且可以设计为充放电共用一个端口,节省成本。

上述发明目的可以通过如下的技术手段加以实现:提供这样一种锂离子蓄电池,包括锂离子电芯、正极端子、正负极绝缘片、用于电极连接用的FPC绝缘电路板或表面附绝缘胶纸的金属镍带和做为负极的外壳,锂离子电芯设置在外壳内,在锂离子电芯和外壳之间部分设有FPC绝缘电路板或表面附绝缘胶纸的金属镍带用于连接内部电芯的电极,正极端子安装在锂离子电芯的其中一端,正极端子和做为负极的外壳之间以正负极绝缘片隔离封装,电池正负极和锂离子电芯之间设有电路板,电路板上集成有电压电流控制和充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池正负极通过电压电流控制和过充过放保护电路与锂离子电芯相连接。电压控制和重点保护电路可以将锂离子电池的电压由3.6V/3.7V调整为1.5V或1.2V,以适应某些需要低电压电池产品的需求。外壳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多样化,设计为圆柱形、立方体等各种形状,若设计为传统干电池的圆柱形状并采用1号、2号、5号或者7号等等各种传统干电池的标准尺寸,则可以取代传统干电池的使用。并且充放电的端口可以采用相同的端口,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充电回路。

电压电流控制和充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PWM稳压控制单元、充电检测单元、充电及降压输出控制单元,所述PWM稳压控制单元、充电检测单元、充电及降压输出控制单元之间通过电路板线路电气连接。

PWM稳压控制单元可以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PWM稳压控制单元包括PWM芯片、场效应管、储能电感、续流二极管、电容和取样电阻网络,其中PWM芯片的PWM控制管脚与场效应管相连接,场效应管与储能电感相连接,储能电感与取样电阻网络相连接,取样电阻网络与PWM芯片的反馈管脚相连接,场效应管和储能电感之间并联接入续流二极管,储能电感和取样电阻网络之间并联接入滤波电容。这种电路可以作为降压电路,将锂离子电池的电压由3.6V/3.7V调整为1.5V或1.2V。

第二种PWM稳压控制单元包括集成了PWM芯片、场效应管和同步整流场效应管的PWM稳压控制电路、储能电感、电容和取样电阻网络,集成在PWM稳压控制电路中的场效应管和同步整流场效应管串联并且与储能电感相连接,储能电感与取样电阻网络相连接,取样电阻网络与PWM芯片的反馈管脚相连接,储能电感和取样电阻网络之间并联接入一个接地电容。这种电路的集成度更高。

充电检测单元包括一个三极管和一个电阻,所述电阻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电阻另一端与PWM单元的源极相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与PWM单元的漏极相连接。

充电及降压输出控制单元包括一个三极管、两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其中一个电阻的一端与电容并联在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上,另一个电阻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充电检测单元相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与PWM稳压控制单元的反馈信号相连接。

应用于上述锂离子蓄电池的充电或放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i)充电检测单元检测电池回路中电流;

ii)若检测到放电电流,充电及稳压输出控制单元停止工作,PWM稳压控制单元工作,使电池正极输出一个恒定的电压,此时电池处于放电状态;

iii)若检测到充电电流,充电及稳压输出控制单元工作,同时PWM稳压控制单元停止工作并将PWM稳压控制单元的场效应管开通时间调整至最大值,此状态下,电池正极与电池间的回路内阻减至最小,电池处于正常的充电状态;

iv)产品充电完成或电池拔出充电器时,回路中无充电电流,充电检测单元、充电及稳压控制单元停止工作,电池退回至的电流待机状态,同时PWM稳压控制单元开启PWM稳压模式。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1.通用性好,采用稳压及降压电路,实现锂电池的输出电压可以适用于传统干电池适用的电子产品,进一步将外壳设计为尺寸与传统干电池一致的尺寸则可以完全取代干电池;2.电路简单,并且充电及放电共用一个回路及接口,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施例一中的电路各组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例二中的电路各组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锂离子蓄电池,包括锂离子电芯1、正极端子2、正负极绝缘片3、FPC绝缘电路板或表面附绝缘胶纸的金属镍带4和做为负极的圆柱状外壳5,锂离子电芯1设置在外壳5内,在锂离子电芯1和外壳5之间部分设有FPC绝缘电路板或表面附绝缘胶纸的金属镍带4,正极端子2安装在锂离子电芯1的其中一端,正极端子2和做为负极的外壳5之间以正负极绝缘片3隔离封装,正极端子2和锂离子电芯1之间设有电路板6,电路板6上集成有电压电流控制和充电放电保护电路,正极端子2通过所述电压电流控制和重点保护电路与锂离子电芯1相连接。

电压电流控制和充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PWM稳压控制单元、充电检测单元、充电及降压输出控制单元,所述PWM稳压控制单元、充电检测单元、充电及降压输出控制单元之间通过电路板线路电气连接。如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PWM稳压控制单元包括PWM芯片U1、场效应管Q、储能电感L、续流二极管D、电容C和由电阻R1和R2组成的取样电阻网络,其中PWM芯片U1的PWM控制管脚与场效应管Q相连接,场效应管Q与储能电感L相连接,储能电感L与取样电阻网络相连接,取样电阻网络与PWM芯片U1的反馈管脚相连接,场效应管Q和储能电感L之间并联接入续流二极管D,储能电感L和取样电阻网络之间并联接入滤波电容C。这种电路可以作为降压电路,将锂离子电池的电压由3.6V/3.7V调整为1.5V或1.2V。

充电检测单元包括一个三极管Q1和一个电阻R3,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PWM稳压控制单元中的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PWM稳压控制单元中的场效应管Q的漏极相连接。

充电及降压输出控制单元包括一个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5和电容C1,其中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PWM稳压控制单元中的PWM芯片U1的反馈管脚相连接。电阻R5并联在三极管Q2的基极上,电阻R4,R5与电容C1组成RC放电时间常数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充电检测单元中Q1的集电极相连接。

具体实施例二

本具体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其PWM稳压控制单元的结构不同,如图3所示,在本具体实施例中,PWM稳压控制单元包括集成了PWM芯片U1、场效应管Q和同步整流场效应管QD的PWM稳压控制电路、储能电感L、电容C和由电阻R1和电阻R2构成的取样电阻网络,集成在PWM稳压控制电路中的场效应管Q和同步整流场效应管QD串联并且与储能电感L相连接,储能电感L与取样电阻网络相连接,取样电阻网络与PWM芯片U1的反馈管脚相连接,储能电感L和取样电阻网络之间并联接入滤波电容C。这种电路的集成度更高。

以上实施例是供理解本发明之用,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型,这些变化或变型应当理解为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