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5895发布日期:2019-04-30 18:3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部分地嵌入壳体的端子。



背景技术:

例如,JP B 5369125(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其中的内容通过参考被引入。

参考图14,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900,它包括由绝缘体制成的壳体910和均由导体制成的多个端子920。端子920通过插入成型方式部分地嵌入壳体910中。每个端子920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弹性臂(弹性部)922,以及被焊接到电路板(未示出)上的连接部(被固定部)924。壳体910形成有各自向下或在负Z方向开口的孔部912。

当连接器900被安装在电路板上时,由树脂制成的密封材料有时被施加到电路板上,来保护端子920的被固定部924。因此,所应用的密封材料可以通过孔部912而进入连接器900的内部。当密封材料进入连接器900内部时,密封材料可以粘附在端子920上,以使得弹性部922难于弹性变形,并且连接器900难以与匹配连接器相匹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它包括壳体和部分地嵌入壳体中的端子,可以防止密封材料对端子的粘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壳体具有端子容纳部和底部。端子容纳部在上下方向上向上开口。底部位于端子容纳部下方。端子具有基部、弹性部和接触部。基部被嵌入并由底部保持。弹性部从基部向上延伸并容纳在端子容纳部内来弹性变形。接触部由弹性部支撑并可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预定方向上移动。基部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预定平面内被底部包围并在预定平面内与底部无间隙地接触。当从下面观察连接器时,基部是部分可见的,但端子容纳部是不可见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端子的基部被嵌入并支撑在底部,底部设置在壳体的端子容纳部的下方。基部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预定平面内被底部封闭并在预定平面内与底部相接触而没有间隙。此外,当从下面观察连接器时,基部是部分可见的,但端子容纳部是看不见的。从下方看,上述结构使得端子容纳部被底部和基部完全覆盖。这种结构可以防止密封材料粘附在容纳于端子容纳部内的端子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视图,其中连接器被安装在其上的电路板的一部分用虚线表示出。

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顶视视图。

图3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底视视图,其中连接器壳体的底壁的底部轮廓用虚线表示出。

图4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侧视视图。

图5是图4所示连接器V-V向横截面视图,其中与连接器相匹配的匹配连接器的一部分用虚线表示出。

图6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壳体的立体视图。

图8是图7所示壳体的顶视视图,其中在端子容纳部附近的一部分(由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被放大示出,并且在放大视图中,端子容纳部的轮廓用虚线表示出。

图9是图7所示壳体的底视视图,其中壳体底壁的底部轮廓用虚线表示出。

图10是图7所示壳体的侧视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壳体XI-XI向横截面视图。

图12是图7所示壳体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3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视图。

图14是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10用于连接器10被安装在诸如电路板70的对象上的状态下。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可沿匹配方向(Z方向:上下方向)与匹配连接器80相匹配。

参考图1和图5,连接器10形成有两个接收部12。各接收部12是向下或在负Z方向上凹陷的凹槽,并且在间距方向(Y方向)上延伸。匹配连接器80具有分别对应于接收部12的两个匹配装配部82。当连接器10与匹配连接器80匹配时,在各匹配装配部82分别被各接收部12接收。换言之,各接收部12是在连接器10与匹配连接器80相匹配的匹配状态下,接收相应匹配装配部82的空间。从此结构可以看出,连接器10是插座,匹配连接器80是插头。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还可适用于各种连接器。

参考图1至图4,连接器10包括由绝缘体制成的壳体20、分别由导体制成的多个端子30以及分别由金属制成的两个固定夹40。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连接器10可不包括固定夹40。相反地,连接器10可包括除上述构件之外的各种构件。

从图5和图6可知,各端子30通过插入成型方式被部分地嵌入壳体20中。下面将对壳体20的基本结构进行解释,随后对端子30的结构做说明。下面将进一步详细解释用来保持端子30的壳体20的保持机制。

如图7至图10所示,壳体20具有在Y方向长、在宽度方向(X方向:预定方向)短的盒状形状。壳体20具有两个侧壁210、两个耦合壁220、底壁230和中间壁(护壁)280。各侧壁210在Y方向上延伸。各耦合壁220在Y方向上分别位于壳体20的相对端。各耦合壁220在X方向上连接两个侧壁210。底壁230位于壳体20的下端或负Z侧端。护壁280在X方向上位于壳体20的中间,并在Y方向上延伸。

参考图1至图4,各固定夹40分别被连接到耦合壁220上。

参考图7,护壁280在X方向上横跨接收部12的正X侧而朝向正X侧的侧壁210且在X方向上横跨接收部12的负X侧而朝向负X侧的侧壁210。换句话说,在X方向上,各接收部12位于护壁280与相应侧壁210之间。

参考图7和图8,护壁280具有多个隔断壁284。根据本实施例,各护壁280的正X侧部分和负X侧部分均设有多个隔断壁284。对于各护壁280的正X侧部分和负X侧部分,在Y方向上,护壁280的相对端上设置有两个隔断壁284,且剩余的隔断壁284在Y方向上介于护壁280的相对端之间等距离间隔设置。各正X侧隔断壁284沿正X方向朝正X侧的侧壁210延伸,且各负X侧隔断壁284沿负X方向朝负X侧的侧壁210延伸。

壳体20具有多个端子容纳部290。本实施例的各端子容纳部290是在Y方向上位于彼此相邻的两个隔断壁284之间,且在X方向上位于护壁280与其中一个侧壁210之间的空间内。各端子容纳部290是其中一个接收部12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Y方向上,各接收部12位于在Y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护壁280的相对端上的两个端子容纳部290之间,且包括这两个端子容纳部290。

根据本实施例,壳体20具有两排端子容纳部290。在X方向上,此两排相互分离。在每排中,端子容纳部290在Y方向上排列。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每排仅设有一个端子容纳部290。此外,壳体20可形成仅一排端子容纳部290。在这种情况下,壳体20可只有一个正X侧侧壁210和负X侧侧壁210,且护壁280可用作正X侧的侧壁和负X侧的侧壁中的剩余一个。

参考图7、图8和图10,各端子容纳部290在Z方向上向上开口,或在正Z方向上开口。参照图9和图8,壳体20具有分别与各端子容纳部290相对应的多个底部240,并且每个底部240形成于对应的端子容纳部290的下方。换言之,壳体20具有分别位于端子容纳部290下面的底部240。每个底部240具有下表面240L。从图9可以看出,每个底部240是壳体20的底壁230的一部分。因此,每个底部240的下表面240L是底壁230下表面或负Z侧表面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在各底部240与底壁230的其它部分之间没有明显或显著的边界。然而,每个底部240的下表面240L可以形成有诸如槽的边界部。

参考图1、图2,端子30在X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分为两排,且由壳体20保持。更具体地说,各端子30分别被容纳和保持在端子容纳部290中,以前述那样被分成两行。如此被容纳的端子30在Y方向上被设置在每一行。参考图6,各端子30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端子30为相同的组件。此外,相对于YZ平面,设置在正X侧一行的端子30与设置在负X侧一行的端子30镜像对称。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正X侧的端子30和负X侧的端子30可能形状稍有不同。

参考图1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每个端子30为被弯曲的单个金属板。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各端子30可以是被冲压成具有预定形状的单一金属板。相反,每个端子30可以由多个构件组成。

如图13所示,每个端子30具有被固定部310、被保持部320、基部340、弹性部350和接触部360。被固定部310、被保持部320、基部340和弹性部350以此顺序排列并连续延伸。

基部340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其垂直于Z轴且在Y方向上部分地突出。此形状的基部340具有上表面(正Z侧表面)和下表面340L,它们均是垂直于Z方向的平坦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不考虑制造误差,基部340的任意部分在Z方向上具有的厚度或尺寸与基部340的任意其它部分相同。然而,基部340一部分的厚度可能与基部340的其它部分的厚度略有不同。

弹性部350在X方向上从基部340的内端向上延伸。弹性部350由基部340支撑并可在XZ平面内弹性变形。弹性部350具有上部或正Z侧部分,其在X方向上向外凸出来形成接触部360。如此形成的接触部360由弹性部350支撑。由于弹性部350的弹簧变形,接触部360在X方向上可移动。

被保持部320在X方向上从基部340的外端延伸,以具有倒U形的形状。详细地,被保持部320具有I形状的朝向部330和倒L形形状的延伸部322。朝向部330在X方向上从基部340的外端向上延伸。朝向部330在X方向上朝向弹性部350。朝向部330具有朝向接触部360突出的突出部332。延伸部322在X方向上从朝向部330的上端或正Z侧端向外延伸并随后向下延伸。被固定部310在X方向上从X方向上的被保持部320的外端或从延伸部322的下端向外延伸。

参考图1和图2,各端子30的弹性部350被容纳在相应端子容纳部290中来弹性变形。换言之,端子容纳部290是允许相应端子30的弹性部350弹性变形的空间。特别地,端子容纳部290也允许弹性部350在Y方向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换句话说,端子容纳部290位于Y方向上,弹性部350弹性变形的范围内。

参照图1,当连接器10被安装在电路板70上时,通过焊接等方法,各被固定部310被分别连接并固定到电路板70的导电图案(未示出)上。参考图5,在匹配状态下,每个端子30的接触部360与匹配连接器80的一个匹配装配部82的相应匹配端子84相接触。在每个端子30中,在X方向上,突出部332与接触部360之间的距离小于在X方向上匹配装配部82的尺寸。因此,在匹配状态下,每个匹配端子84被夹在突出部332与相应端子30的接触部360之间。其结果是,连接器10与匹配连接器80彼此电连接。

下面将详细解释壳体20,特别是端子容纳部290用于保持端子30的保持机制。

参考图11、图12,壳体20的各侧壁210均具有分别与各端子容纳部290相对应的多个通道212。每个通道212包括内通道212I、上通道212U和外通道212O。内通道212I是形成在侧壁210的朝向部分中的通道,其中朝向部分朝向相应的端子容纳部290。内通道212I在X方向上向外凹陷且从底部240向上延伸。上通道212U是形成在侧壁210上部的通道。上通道212U向下凹陷并在X方向上从内通道212I的上端向外延伸。外通道212O是在Z方向上穿透侧壁210的孔。外通道212O在X方向上从上通道212U的外端向下延伸。

壳体20具有多个内部216和分别与各内部216相对应的多个外部218。各内部216被设置为分别与各端子容纳部290相对应。同样地,各外部218被设置为分别与各端子容纳部290相对应。内部216和外部218均是侧壁210的一部分,且与其中的一个通道212对应。详细地,每个内部216为侧壁210的被围绕部分,其中被围绕部分在X方向、Z方向定义的平面内,或在XZ平面内,被对应的通道212三面环绕。每个外部218是侧壁210的外面部分,其中外面部分在X方向上位于相应的外通道212O的外侧。因此,每个外通道212O在X方向上位于相应的内部216与相应的外部218之间。

参考图5和图6,每个端子30的被保持部320是插入成型在壳体20的侧壁210内,并嵌入且由侧壁210的相应通道212保持的。如此嵌入的被保持部320将基部340与被固定部310彼此耦合而穿过通道212。侧壁210的内部216在XZ平面内位于被保持部320内部。特别地,内部216位于被保持部320的下方,且外部218位于被固定部310上方。内部216和外部218在X方向上部分地插入被保持部320。这种结构可以防止任何方向的任何力从壳体20移除端子30,除非侧壁210被损坏。此外,由于被保持部320的大部分不暴露在外,所以端子30具有很高的耐腐蚀性。

参考图9、图11和图12,每个底部240具有整体上平板状的形状。详细地,每个底部240具有主体部242和突出部246。主体部242具有垂直于Z方向的平板形状。如此形状的主体部242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它们均为垂直于Z方向的平坦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242的下表面是底部240的下表面240L。参照图11和图12,每个底部240具有薄部244。根据本实施例,薄部244是主体部242的一部分。详细地,薄部244是在X方向上主体部242的内端部。突出部246从薄部244向上延伸。

参考图5和图6,端子30的基部340通过插入成型方式被嵌入并由底部240保持。特别地,基部340在垂直于Z方向的预定平面PL内,被底部240四面包围,并在预定平面PL内与底部240无缝接触。换句话说,基部340被牢固地粘在底部240上,且不能从底部240脱离,除非底部240损坏。此外,基部340在Y方向上部分地向外突出。这种突出的结构使得壳体20能够更牢固地保持基部340。

参考图2,当从上方观察连接器10时,基部340、弹性部350和接触部360均是部分可见的。详细地说,参考图5和图6,端子30的弹性部350和接触部360从上面不被遮挡。此外,除了位于朝向部330下方的部分之外,基部340的上表面从上面不被遮挡。根据这种结构,如果底部240具有不足以保持基部340的很小保持力,那么基部340可能从底部240被移除,因为匹配端子84基于匹配连接器80从被匹配的连接器10上的去除而施加到端子30的接触部360上的上升力。相反地,根据本实施例,基部340通过上述插入成型方式被底部240牢固地保持。因此,即使当从连接器10移除匹配连接器80时,弹性部350和接触部360也难以向上移动。

参考图3、图5和图6,当从下面观察连接器10时,由底部240包围的基部340部分可见,但端子容纳部290是看不见的。换言之,端子容纳部290完全被底部240和基部340遮挡。参照图12和图6,如果基部340从底部240被移除,那么底部240形成有从连接器10下方延伸进入端子容纳部290内部的孔。从不同于上述解释的另一角度来看,基部340完全填满了这个孔。插入成型在壳体20的端子30的基部340完全覆盖了端子容纳部290,以使得端子容纳部290不可见。即使在连接器10被安装在电路板70上的状态下,由树脂制成的密封材料被施加到电路板70(参见图1)上,基部340也能防止密封材料侵入端子容纳部290的内部。

参考图3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的底壁230没有形成孔。这种结构可更可靠地防止密封材料的侵入。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假设底壁230在Z方向上没有位于接收部12(参见图1)下方的孔来穿过底壁230,底壁230可能会形成一个或多个分别位于远离各底部240的孔。例如,底壁230可以在Y方向上形成分别位于底壁230端部附近并可用于将固定夹40固定至电路板70(参见图1)上的孔。

参考图3和图6,基部340在底壁230的底部240上被向外暴露。这种结构使得与基部340嵌入底部240上部并没有向下暴露的另一结构相比,基部340的上端与底部240的下端之间的距离要小。换句话说,连接器10可以减少其在Z方向上的尺寸。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底部240的主体部242的厚度,或在Z方向上的主体部242的尺寸,等于在Z方向上基部340的另一厚度,或基部340的另一尺寸。此外,基部340的下表面340L与底部240的下表面240L平齐。换句话说,在Z方向上的下表面340L的位置等于在Z方向上的下表面240L的另一位置,且下表面240L和下表面340L位于垂直于Z方向的同一平面上。上述设置使得连接器10可进一步减少其在Z方向上的尺寸。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下表面340L可略高于下表面240L。

参考图5、图11和图12,底部240的突出部246从主体部242向上部分地延伸,并将主体部242的薄部244与弹性部350的下端部相耦合。薄部244在X方向上位于弹性部350与护壁280之间。此外,在Z方向上,薄部244的厚度,或薄部244的尺寸很小。因此,弹性部350可易于与突出部246、薄部244一起弹性变形。在本实施例中,薄部244的厚度等于基部340的厚度。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假如薄部244不具有退化的强度的话,薄部244的厚度可以小于基部340的厚度。此外,在弹性部350仅具有足够的弹簧性质的情况下,可不提供突出部246和薄部244。

除了已经进行解释的修改之外,本实施例可以进行诸如下述的各种修改。

参考图5,壳体20的结构和端子30的结构均可被进行各种修改。例如,端子30的被保持部320可不需要具有延伸部322。在这种情况下,被固定部310可以从被保持部320的朝向部330的上端延伸。此外,端子30可不需要具有被保持部320。在这种情况下,被固定部310可以从基部340延伸,或者基部340的一部分可以用作被固定部310。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