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双极化天线,还涉及所述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极化天线存在增益小、宽频窄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高增益、宽频带的优点的双极化天线。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所述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包括:水平极化天线单元,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为环形,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具有第一槽缝,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具有封闭的外周缘和由所述第一槽缝限定出的封闭的内周缘;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为环形,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具有第二槽缝,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具有封闭的外周缘和由所述第二槽缝限定出的封闭的内周缘,其中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和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呈十字形交叉设置。
通过设置所述辐射单元,可以使双极化天线具有高增益、宽频带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为平板状,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为平板状,其中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和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中的一个的侧面上设有贯通槽,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和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中的另一个穿过所述贯通槽,或者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为平板状,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为平板状,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和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一本体凸出,所述第一凸出部构造成折弯状,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凸出部限定出所述第一槽缝;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二本体凸出,所述第二凸出部构造成折弯状,其中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凸出部限定出所述第二槽缝,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呈十字形交叉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本体位于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本体的与所述第一本体交叉的部分相对所述第二本体的其余部分凸出,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其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上,或者,所述第二本体位于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本体的与所述第二本体交叉的部分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其余部分凸出,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其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和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封闭的第三槽缝。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具有第一纵向对称轴线、第一横向对称轴线和第一中心,所述第一槽缝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对称轴线对称、相对于所述第一横向对称轴线对称、相对于所述第一中心中心对称,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具有第二纵向对称轴线、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和第二中心,所述第二槽缝相对于所述第二纵向对称轴线对称、相对于所述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对称、相对于所述第二中心中心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向所述第一本体的同一侧凸出,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对称轴线、所述第一横向对称轴线和所述第一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所述第二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向所述第二本体的同一侧凸出,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纵向对称轴线、所述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和所述第二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中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伸出,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中的其余部分向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伸出,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相对,多个所述第一凸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向对称轴线、所述第一横向对称轴线和所述第一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所述第二凸出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中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侧伸出,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中的其余部分向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侧伸出,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侧相对,多个所述第二凸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纵向对称轴线、所述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和所述第二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的位于所述第一槽缝的两侧的两个侧部相对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的其余部分折弯,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的位于所述第二槽缝的两侧的两个侧部相对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的其余部分折弯。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包括辐射单元,所述辐射单元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第一馈电单元和第二馈电单元,所述第一馈电单元与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配合,所述第二馈电单元与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配合;以及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设在所述辐射单元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具有高增益、宽频带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包括设在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上的第一馈电点以及与所述第一馈电点相连的第一馈电线缆,所述第二馈电单元包括设在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上的第二馈电点以及与所述第二馈电点相连的第二馈电线缆,其中所述第一馈电线缆为第一平衡传输线或第一非平衡传输线,所述第二馈电线缆为第二平衡传输线或第二非平衡传输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馈电点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二馈电点为一个或两个,优选地,一个所述第一馈电点邻近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的第一中心,两个所述第一馈电点相对所述第一中心对称,一个所述第二馈电点邻近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的第二中心,两个所述第二馈电点相对所述第二中心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馈电线缆为第一平衡传输线且所述第二馈电线缆为第二平衡传输线,所述第一馈电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巴伦和第一同轴线缆,所述第二馈电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二巴伦和第二同轴线缆,其中所述第一平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馈电点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巴伦相连,所述第一巴伦与所述第一同轴线缆相连,所述第二平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馈电点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巴伦相连,所述第二巴伦与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平衡传输线和所述第二平衡传输线中的每一个包括信号线和返回线,所述第一巴伦包括第一金属件和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巴伦包括第二金属件和第二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平衡传输线的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馈电点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一平衡传输线的返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馈电点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金属件相连,所述第二平衡传输线的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馈电点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二平衡传输线的返回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馈电点相连且第二端与第二金属件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的内导体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所述第一金属件相连,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内导体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外导体与所述第二金属件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馈电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所述第二馈电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二非平衡传输部件,所述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包括第三金属件和第三连接线,所述第二非平衡传输部件包括第四金属件和第四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同轴线缆的内导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的外导体通过所述第三金属件与所述第一金属件相连,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内导体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外导体通过所述第四金属件与所述第二金属件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反射板具有至少两个位于不同平面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反射板具有上端敞开的凹槽,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馈电单元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反射板为弧形板,所述反射板的中部位于所述反射板的边缘的下方,或者所述反射板包括下板以及设在所述下板的上表面上的上板,所述上板的上表面上设有所述凹槽;或者所述反射板包括下板以及设在所述下板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围板,多个所述围板依次配合且限定出所述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双极化天线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设在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的上方,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的电场主极化方向相一致;和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设在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的上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的电场主极化方向相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双极化天线进一步包括:加载板,所述加载板设在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与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之间,所述加载板与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所述加载板与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优选地,所述加载板为四个,优选地,所述加载板垂直于所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所在的平面,所述加载板垂直于所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所在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双极化天线进一步包括介质板,所述辐射单元、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馈电单元中的每一个均设在或形成在所述介质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水平极化天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垂直极化天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第一种馈电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第二种馈电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第三种馈电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第四种馈电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第五种馈电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双极化天线1、
辐射单元10、
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第一槽缝1011、外周缘1012、内周缘1013、第一本体1014、第一凸出部1015、第一竖直板10151、第二竖直板10152、第一倾斜板10154、第二倾斜板10155、第三倾斜板10156、第四倾斜板10157和水平板10153、第三槽缝1016、侧部1017、
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
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第二槽缝1021、外周缘1022、内周缘1023、第二本体1024、第二凸出部1025、交叉的部分1026、侧部1027、
第一馈电单元20、第一馈电点201、第一馈电线缆202、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第三同轴线缆202b、第三平衡传输线203、第一同轴线缆204、第一巴伦205、第一金属件2051、第一连接线2052、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第三金属件2061、第三连接线2062、
第二馈电单元30、第二馈电点301、第二馈电线缆302、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第四同轴线缆302b、第四平衡传输线303、第二同轴线缆304、第二巴伦305、第二金属件3051、第二连接线3052、第二非平衡传输部件306、第四金属件3061、第四连接线3062、
反射板40、凹槽401、弧形板402、下板403、上板404、围板405、内竖板4051、外竖板4052、第一水平板4053、第二水平板4054、
第一引向器50、第二引向器60、加载板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如图1-图2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包括辐射单元10、第一馈电单元20、第二馈电单元30和反射板40。
如图1-图2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辐射单元10包括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
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为环形,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具有第一槽缝1011,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具有封闭的外周缘1012和由第一槽缝1011限定出的封闭的内周缘1013,即第一槽缝1011的边缘为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内周缘1013。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为环形,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具有第二槽缝1021,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具有封闭的外周缘1022和由第二槽缝1021限定出的封闭的内周缘1023,即第二槽缝1021的边缘为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内周缘1023。
其中,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呈十字形交叉设置。第一馈电单元20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配合,第二馈电单元30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配合。反射板40设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下方。换言之,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设在反射板40的上方。
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包括两个偶极子天线,每个偶极子天线包括两个臂,即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包括四个臂。其中,每个偶极子天线的两个臂不直接连接,进而这两个偶极子天线并不交叉,而且每个臂均不能单独地工作,只有形成一个偶极子天线才能正常工作。
此外,每个臂均设有孔槽,但是由于每个偶极子天线的两个臂不直接连接,因此每对偶极子天线的两个臂的孔槽相互独立、不能互通。而且,每个臂的孔槽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向外的开口,即该孔槽不是封闭的。
而且,现有的包括两个偶极子天线单元的双极化天线的馈电系统必须采用罗伯特巴伦结构或该结构的变形结构。
在现有的双极化天线中,每个偶极子天线单元具有一个水平对称轴,其中一个臂的电流方向和电场主极化方向沿该水平对称轴从双极化天线的外侧指向双极化天线的中部(即两个臂之间的部分),另一个臂的电流方向和电场主极化方向沿该水平对称轴从双极化天线的中部指向双极化天线的外侧。也就是说,一个偶极子天线单元的电场主极化方向和电流方向是一致的,这两个臂的电流方向一致且电场主极化方向一致,这两个臂的电流方向和电场主极化方向都是从该水平对称轴的一端指向该水平对称轴的另一端。
因此,现有的双极化天线存在辐射范围小、带宽有限的缺陷,无法实现较宽的带宽。由于引向器的电场主极化方向需要与偶极子天线单元的电场主极化方向保持一致,以便保证双极化天线的正常工作并实现相关技术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偶极子天线单元与引向器平行设置,从而导致引向器的设置方式受限。
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辐射单元10的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具有封闭的第一槽缝1011且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具有封闭的第二槽缝1021,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呈十字形交叉设置,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辐射单元10完全不同于现有的双极化天线。
具体而言,辐射单元10的辐射原理是: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具有一个水平对称轴(即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电流主要集中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两侧以及环与第一槽缝1011连接的部位,图16中的实线箭头标出了主要电流方向。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电场主要集中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槽状结构(第一槽缝1011)部分,图16中的虚线箭头(为了与该实线箭头区分开)标注了电场主极化方向。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电流方向与电场主极化方向是不完全一致的,而且,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电场主极化方向垂直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该水平对称轴的方向。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辐射原理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辐射原理相同。
更为重要的是,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中的每一个均为环-缝隙天线单元,且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中的每一个均与馈电单元配合,因此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单独工作(独立地工作)。
由于辐射单元10的辐射原理完全不同于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辐射原理。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及其辐射单元10具有更高的增益、更宽的频带,极大地提高了双极化天线1及其辐射单元10的技术指标值(例如实现更好的端口隔离度、更好的交叉极化指标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及其辐射单元10通过设置具有封闭的第一槽缝1011的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以及具有封闭的第二槽缝1021的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且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呈十字形交叉设置,从而可以具有更高的增益、更宽的频带,极大地提高了双极化天线1及其辐射单元10的技术指标值(例如实现更好的端口隔离度、更好的交叉极化指标等)。
而且,由于辐射单元10的辐射原理不同于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辐射原理,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无须只能利用罗伯特巴伦进行馈电,还可以沿电场主极化方向设置引向器,从而可以使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结构更加灵活,双极化天线1更易进行性能和指标优化。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及其辐射单元10具有增益更高、频带更宽、辐射范围大、端口隔离度更好、交叉极化指标更好、结构更加灵活、更易进行性能和指标优化等优点。
其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工作频段范围可以达到1.7GHz-2.7GHz,极化方式为+45°极化和-45°极化双极化,增益可达到9.5dB,波束宽度可达到60-65°,输入阻抗为50Ω,驻波可小于1.5,隔离度可以达到30dB。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可以是V/H(垂直/水平)极化天线,还可以是±45°极化天线。
如图1-图2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包括辐射单元10、第一馈电单元20、第二馈电单元30、反射板40、第一引向器50、第二引向器60、加载板70和介质板(图中未示出)。
辐射单元10、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中的每一个均设在或形成在介质板上。具体而言,辐射单元10、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中的每一个可以是设在该介质板上的金属片或形成在该介质板上的金属层。
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为环形,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具有第一槽缝1011,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具有封闭的外周缘1012和由第一槽缝1011限定出的封闭的内周缘1013。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为环形,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具有第二槽缝1021,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具有封闭的外周缘1022和由第二槽缝1021限定出的封闭的内周缘1023。
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中的每一个可以由两个相对设置的环-缝隙天线单元组成。该两个环-缝隙天线单元直接连接,在结构上融为一体。这里所说的在结构上融为一体,是指该两个环-缝隙天线单元连接成整体(例如一体形成或焊接),从结构上很难对单独一个环-缝隙天线单元作出明确的结构位置划分。
正是因为四个环-缝隙天线两两连接成整体,因此所形成的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在形成十字结构的同时具有一个交叉点(该交叉点可以在正中心部,也可以在偏离正中心部的其他位置),该交叉点位置采用区分上下层的形式将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间隔开,彼此不相连。
每个环-缝隙天线单元的内部具有孔槽,且两个环-缝隙天线单元中的孔槽是相互连通成一个整体的,这个整体的孔槽即是第一槽缝1011和第二槽缝1021。
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可以是平板状,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也可以是平板状,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可以位于同一平面(水平面)上。其中,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中的一个的侧面上设有贯通槽,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中的另一个穿过该贯通槽。此外,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可以位于不同平面(水平面)上。
例如,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均设有该贯通槽,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的端部穿过该第一侧面上的该贯通槽且伸入到第一槽缝1011内,该第二部分的端部穿过该第二侧面上的该贯通槽且伸入到第一槽缝1011内,该第一部分的该端部与该第二部分的该端部相连(例如焊接)。
此外,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可以是平板状,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也可以是平板状,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可以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如图15-图17所示,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包括第一本体1014,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包括第二本体1024,第一本体1014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二本体1024的与第一本体1014交叉的部分1026相对第二本体1024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用于避让第一本体1014的通道(或凹槽),第二本体1024的该其余部分位于该第一平面上。
或者,第二本体1024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一本体1014的与第二本体1024交叉的部分相对第一本体1014的其余部分凸出,以便形成用于避让第二本体1024的通道(或凹槽),第一本体1014的该其余部分位于该第一平面上。
此外,第一本体1014和第二本体1024中的一个的侧面上设有贯通槽,第一本体1014和第二本体1024中的另一个穿过该贯通槽。
如图18所示,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包括第一本体1014和第一凸出部1015,第一凸出部1015与第一本体1014相连且相对第一本体1014凸出,第一凸出部1015构造成折弯状,其中第一本体1014与第一凸出部1015限定出第一槽缝1011。
如图19所示,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包括第二本体1024和第二凸出部1025,第二凸出部1025与第二本体1024相连且相对第二本体1024凸出,第二凸出部1025构造成折弯状。其中,第二本体1024与第二凸出部1025限定出第二槽缝1021,第一本体1014和第二本体1024呈十字形交叉设置。
由于第一凸出部1015和第二凸出部1025均构造成折弯状,因此第一凸出部1015和第二凸出部1025均具有折叠结构。由此可以使辐射单元10(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表面存在的多个辐射区域集中,缩短了各个辐射源的间距,以便实现方向图更好的定向性和更高的增益。具体而言,具有折叠结构的辐射单元10可以使双极化天线1的波束不分裂,即缩小辐射源的间距且保持双极化天线1的电长度不变,从而实现高频与低频接近一致的波束,使得双极化天线1在高频与低频拥有一致的波束覆盖。
第一凸出部1015可以通过冲压第一本体1014的一部分形成或者第一凸出部1015可以焊接在第一本体1014上。第一凸出部1015内可以添加介质材料,也可以不添加介质材料。第二凸出部1025可以通过冲压第二本体1024的一部分形成或者第二凸出部1025可以焊接在第二本体1024上。第二凸出部1025内可以添加介质材料,也可以不添加介质材料。
第一槽缝1011可以沿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厚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贯通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第二槽缝1021可以沿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厚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贯通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第一槽缝1011和第二槽缝1021可以是规则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其中,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
如图15所示,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具有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和第一中心,第一槽缝1011相对于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对称、相对于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对称、相对于第一中心中心对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具有第二纵向对称轴线、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和第二中心,第二槽缝1021相对于第二纵向对称轴线对称、相对于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对称、相对于第二中心中心对称。由此可以使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结构更加合理。
其中,该第二纵向对称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该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该第一中心与该第二中心可以重合或者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凸出部1015为多个,多个第一凸出部1015向第一本体1014的同一侧凸出,多个第一凸出部1015相对于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和第一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第二凸出部1025为多个,多个第二凸出部1025向第二本体1024的同一侧凸出,多个第二凸出部1025相对于第二纵向对称轴线、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和第二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凸出部1015为多个,多个第一凸出部1015中的一部分向第一本体1014的第一侧伸出,多个第一凸出部1015中的其余部分向第一本体1014的第二侧伸出,第一本体1014的第一侧与第一本体1014的第二侧相对,多个第一凸出部1015相对于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和该第一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
第二凸出部1025为多个,多个第二凸出部1025中的一部分向第二本体1024的第一侧伸出,多个第二凸出部1025中的其余部分向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侧伸出,第二本体1024的第一侧与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侧相对,多个第二凸出部1025相对于该第二纵向对称轴线、该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和该第二中心中的每一个对称地设置。
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凸出部1015和第二凸出部1025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一竖直板10151、第二竖直板10152、第一倾斜板10154、第二倾斜板10155、第三倾斜板10156、第四倾斜板10157和水平板10153。
第一竖直板10151的下沿和第二竖直板10152的下沿均与第一本体1014和第二本体1024的相应的一个相连。也就是说,第一凸出部1015的第一竖直板10151的下沿和第二竖直板10152的下沿均与第一本体1014相连,第二凸出部1025的第一竖直板10151的下沿和第二竖直板10152的下沿均与第二本体1024相连。
第一倾斜板10154的下沿与第一竖直板10151的上沿相连,第二倾斜板10155的下沿与第二竖直板10152的上沿相连。第三倾斜板10156的下边沿与第一倾斜板10154的上沿相连,第三倾斜板10156的上沿与水平板10153的第一边沿相连。第四倾斜板10157的下沿与第二倾斜板10155的上沿相连,第四倾斜板10157的上沿与水平板10153的第二边沿相连。
由此不仅可以使辐射单元10(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表面存在更多的辐射区域,而且可以使多个辐射区域更加集中,进一步缩短了各个辐射源的间距,以便更好地实现方向图更好的定向性和更高的增益。
有利地,第一倾斜板10154和第二倾斜板10155中的每一个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三倾斜板10156和第四倾斜板10157中的每一个与水平面的夹角。更加有利地,第一倾斜板10154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第二倾斜板10155与水平面的夹角,第三倾斜板10156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第四倾斜板10157与水平面的夹角。
如图2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封闭的第三槽缝1016。也就是说,第三槽缝1016上没有设置开口。由此可以利用第三槽缝1016微调双极化天线1的性能。
有利地,如图25所示,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上设有四个第三槽缝1016,这四个第三槽缝1016相对于该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对称且相对于该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对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上设有四个第三槽缝1016,这四个第三槽缝1016相对于该第二纵向对称轴线对称且相对于该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对称。
如图26所示,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第一本体1014)的位于第一槽缝1011的两侧的两个侧部1017相对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第一本体1014)的其余部分折弯,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第二本体1024)的位于第二槽缝1021的两侧的两个侧部1027相对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第二本体1024)的其余部分折弯。由此在不影响双极化天线1的性能的情况下,可以缩小双极化天线1的尺寸。
具体而言,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两个侧部1017可以在纵向上位于第一槽缝1011的两侧,也可以在横向上位于第一槽缝1011的两侧。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两个侧部1027可以在纵向上位于第二槽缝1021的两侧,也可以在横向上位于第二槽缝1021的两侧。有利地,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两个侧部1017相对于该第一纵向对称轴线L1或该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对称,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两个侧部1027相对于该第二纵向对称轴线或该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对称。
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两个侧部1017可以都向上折弯,也可以都向下折弯,还可以一个向上折弯且另一个向下折弯。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两个侧部1027可以都向上折弯,也可以都向下折弯,还可以一个向上折弯且另一个向下折弯。
第一馈电单元20包括设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上的第一馈电点201以及与第一馈电点201相连的第一馈电线缆202,第二馈电单元30包括设在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上的第二馈电点301以及与第二馈电点301相连的第二馈电线缆302。
如图20所示,第一馈电点201为一个,第二馈电点301为一个。如图21所示,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第二馈电点301为两个。当第一馈电点201和第二馈电点301均为两个时,可以使第一馈电线缆202和第二馈电线缆302更加便于布置,避免第一馈电线缆202和第二馈电线缆302彼此影响。
有利地,当第一馈电点201为一个时,一个第一馈电点201邻近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该第一中心,当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时,两个第一馈电点201相对该第一中心对称。当第二馈电点301为一个时,一个第二馈电点301邻近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该第二中心,当第二馈电点301为两个时,两个第二馈电点301相对该第二中心对称。
更加有利地,当第一馈电点201为一个时,一个第一馈电点201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该第一中心重合,当第二馈电点301为一个时,一个第二馈电点301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该第二中心重合。
此外,第一馈电点201为一个且第二馈电点301为两个,或者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且第二馈电点301为一个。也就是说,第一馈电点201和第二馈电点301中的一个可以是一个,第一馈电点201和第二馈电点301中的另一个可以是两个。由此可以使第一馈电线缆202和第二馈电线缆302更加便于布置,避免第一馈电线缆202和第二馈电线缆302彼此影响。
如上所述,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辐射单元10的辐射原理不同于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辐射单元的辐射原理,因此双极化天线1无须只能利用罗伯特巴伦进行馈电。因此,双极化天线1不仅可以利用罗伯特巴伦进行馈电,还可以利用馈电线缆直接连接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进行馈电。
如图20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种馈电方式中,第一馈电点201为一个,第二馈电点301为一个,第一馈电线缆202为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第二馈电线缆302为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
有利地,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和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在竖直方向上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如图20所示,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竖直向上延伸,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竖直向下延伸。此外,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和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还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第二种馈电方式中,如图21所示,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第二馈电点301为两个,第一馈电线缆202包括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第二馈电线缆302包括两个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其中,两个第一馈电点201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的第一端直接相连,两个第二馈电点301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的第一端直接相连。
如图21所示,第一馈电单元20进一步包括第一巴伦205和第一同轴线缆204,第二馈电单元30进一步包括第二巴伦305和第二同轴线缆304。其中,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的第一端与第一馈电点201相连,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的第二端与第一巴伦205相连,第一巴伦205与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的第一端与第二馈电点301相连,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的第二端与第二巴伦305相连,第二巴伦305与第二同轴线缆304相连。
也就是说,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通过第一巴伦205与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通过第二巴伦305与第二同轴线缆304相连。通过设置第一巴伦205和第一同轴线缆204以及第二巴伦305和第二同轴线缆304,从而可以进一步完善双极化天线1的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巴伦巴伦
具体而言,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和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中的每一个包括信号线和返回线,第一巴伦205包括第一金属件2051和第一连接线2052,第一巴伦205包括第二金属件3051和第二连接线3052。
其中,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的信号线的第一端与第一馈电点201相连,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的信号线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线2052相连,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的返回线的第一端与第一馈电点201相连,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的返回线的第二端与第一金属件2051相连。
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的信号线的第一端与第二馈电点301相连,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的信号线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线3052相连,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的返回线的第一端与第二馈电点301相连,第二平衡传输线302a的返回线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件3051相连。
第一同轴线缆204的内导体与第一连接线2052相连,第一同轴线缆204的外导体与第一金属件2051相连,第二同轴线缆304的内导体与第二连接线3052相连,第二同轴线缆304的外导体与第二金属件3051相连。
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种馈电方式,为了节约篇幅,下面仅对第三种馈电方式与第二种馈电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如图22所示,第一馈电单元20进一步包括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第二馈电单元30进一步包括第二非平衡传输部件306,第一巴伦205通过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与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第二巴伦305通过第二非平衡传输部件306与第二同轴线缆304相连。
有利地,如图22所示,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包括第三金属件2061和第三连接线2062,第二非平衡传输部件306包括第四金属件3061和第四连接线3062。其中,第一同轴线缆204的内导体通过第三连接线2062与第一连接线2052相连,第一同轴线缆204的外导体通过第三金属件2061与第一金属件2051相连,第二同轴线缆304的内导体通过第四连接线3062与第二连接线3052相连,第二同轴线缆304的外导体通过第四金属件3061与第二金属件3051相连。
图2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种馈电方式,其中本发明的第四种馈电方式与本发明的第三种馈电方式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采用本发明的第三种馈电方式时,第一馈电点201和第二馈电点301为两个,采用本发明的第四种馈电方式时,第一馈电点201和第二馈电点301为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金属件2061与第一金属件2051一体形成且设在第一介质板的第一表面,第三连接线2062与第一连接线2052一体形成且设在该第一介质板的第二表面。第四金属件3061与第二金属件3051一体形成且设在第二介质板的第一表面,第四连接线3062与第二连接线3052一体形成且设在该第二介质板的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一介质板的第一表面与该第一介质板的第二表面相对,该第二介质板的第一表面与该第二介质板的第二表面相对。由此可以使双极化天线1的结构更加合理。
如图2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五种馈电方式中,第一馈电线缆202为第一非平衡传输线,第二馈电线缆302为第二非平衡传输线。例如第一馈电线缆202可以是第三同轴线缆202b,第二馈电线缆302可以是第四同轴线缆302b。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六种馈电方式中,第一馈电线缆202为平衡传输线,第二馈电线缆302为非平衡传输线。此外,第一馈电线缆202还可以是非平衡传输线,第二馈电线缆302还可以是平衡传输线。
如图8-图11和图23所示,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时,第一馈电线缆202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两个第一巴伦205和两个第一同轴线缆204。其中,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馈电点201相连,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巴伦205相连,两个第一巴伦205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第一馈电线缆202还可以包括两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两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可以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巴伦205相连且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
如图21所示,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时,第一馈电线缆202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个第一巴伦205和一个第一同轴线缆204。其中,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馈电点201相连,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均与该一个第一巴伦205相连,该一个第一巴伦205与该一个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
如图22所示,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时,第一馈电线缆202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两个第一巴伦205、一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和一个第一同轴线缆204。其中,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馈电点201相连,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巴伦205相连,两个第一巴伦205均与该一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相连,该一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与该一个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也就是说,两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的第三金属件2061一体形成,两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的第三连接线2062也一体形成。
此外,第一馈电点201为两个时,第一馈电线缆202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个第一巴伦205、一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和一个第一同轴线缆204。其中,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一一对应地与两个第一馈电点201相连,两个第一平衡传输线202a均与该一个第一巴伦205相连,该一个第一巴伦205与该一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相连,该一个第一非平衡传输部件206与该一个第一同轴线缆204相连。
第二馈电点301和第二馈电线缆302具有与第一馈电点201和第一馈电线缆202相同的结构,为了节约篇幅,不再详细地描述。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馈电方式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划分:
1、双平衡传输线馈电:该双平衡传输线馈电方式是指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或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上具有两个馈电点为其馈电,且每个馈电点均直接连接两根平衡传输线的第一端,两根平衡传输线的第二端连接其他天线部件或射频设备等。也就是说,该平衡传输线的第二端可以通过后续连接不同线材的传输线、巴伦结构、同轴线缆等进一步完善馈电单元,新增的这些不同线材的传输线、巴伦结构、同轴线缆等其他天线部件可以看成是本发明的馈电单元的补充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新增天线部件作出的任何添加、变形都应当被看做是本发明的馈电单元的一部分。
2、单平衡传输线馈电:该单平衡传输线馈电方式是指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或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上具有一个馈电点为其馈电,且该馈电点直接连接两根平衡传输线的第一端,两根平衡传输线的第二端连接其他天线部件或射频设备等。
3、非平衡传输线馈电:该非平衡传输线馈电方式是指采用同轴线缆等非平衡传输线线材直接连接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或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馈电点(一个或两个)进行馈电。
需要说明的是,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馈电方式可以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馈电方式相同,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馈电方式也可以不同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馈电方式。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馈电方式是非常丰富的,且均能满足天线性能与指标要求。
与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馈电单元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的馈电单元(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具有以下不同和优势:
1、因本发明无须只能采用罗伯特巴伦结构,可以采用平衡传输线或非平衡传输线直接连接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进行馈电。由此不但优化、减少了双极化天线1的结构设计,而且提高了双极化天线1的性能、降低了双极化天线1的成本,为双极化天线1提供了新的馈电单元设计思路。
2、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上具有一个或两个馈电点为其馈电。有利地,设置两个馈电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双极化天线1的性能,满足双极化天线1的各个指标要求。
与设置一个馈电点相比,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上设置两个馈电点进行馈电,具有如下优势:(1)如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均采用一个馈电点馈电,那么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只能分别从上方和下方馈电,导致双极化天线1的体积增加,而采用两个馈电点馈电,可以在天线的上方或下方将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错开设置,从而可以在保证方向性能的前提下,减小双极化天线1的体积;(2)两个馈电点的馈电方式可以调整馈电的位置,优化双极化天线1的设计,方便对双极化天线1进行调整以优化双极化天线1的性能,具体地,设置两个馈电点时,只要这两个馈电点关于中心对称就可以,所以可以调整它们的位置,而设置一个馈电点时只能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正中间馈电,才能实现较好的性能;(3)避免一个馈电点条件下导致的性能恶化,两个馈电点下可以避免一个馈电点时相邻的传输线彼此影响,导致天线隔离度低、交叉极化恶化。
3、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可以选用平衡传输线或非平衡传输线作为馈电线材,设计方案多。选用非平衡传输线和平衡传输线有以下区别:(1)天线要有最好的性能,必须要有“平衡的电流”,平衡传输线里传输的就是平衡的电流,能够较好地解决馈电不平衡的现象,使双极化天线1的方向图实现较好的对称性。而非平衡传输线的电流是不平衡的,直接使用非平衡传输线馈电,会使得天线上的电流不平衡,方向图没法达到最佳效果,但如果这种不平衡馈电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大,也可以用非平衡传输线;(2)非平衡传输线电流是不平衡的,通过“巴伦”这个元件可以把非平衡电流转化成平衡电流,但是添加巴伦意味着使得设计变得复杂且需要增加研发和物料成本;(3)非平衡线馈电方案简单、物料成本低、屏蔽效果最好,适合射频能量传输。
4、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无须与反射板40连接。在现有的双极化天线中,馈电系统需要固定并连接在反射板上,由此限制了天线高度。而本申请的双极化天线1的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无需固定并连接在反射板40上,有利于调整双极化天线1的体积,优化双极化天线1的结构设计。
如图9-图14所示,反射板40位于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中的每一个的下方,反射板40与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中的每一个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8所示,反射板40具有至少两个位于不同平面的部分。换言之,反射板40具有非平面结构。也就是说,反射板40至少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反射板4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通过设置具有非平面结构的反射板40,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双极化天线1的天线方向图、前后比值和增益。
有利地,反射板40具有上端敞开的凹槽401,第一馈电单元20和第二馈电单元30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设在凹槽401内。由此可以减小双极化天线1的体积。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反射板40为弧形板402,反射板40的中部位于反射板40的边缘的下方。有利地,反射板40为圆弧板。也就是说,反射板40可以是球面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反射板40包括下板403以及设在下板403的上表面上的上板404,上板404的上表面上设有凹槽401。
有利地,凹槽401沿上下方向贯通上板404。
上板404内具有空腔。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双极化天线1的天线方向图、前后比值和增益。
如图4-图7所示,上板404的横截面的边沿为正多边形,上板404的侧面为矩形或梯形。
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上板404的横截面的边沿为正四边形,如图6和图7所示,上板404的横截面的边沿为正八边形。如图4所示,上板404的侧面为梯形,如图5-图7所示,上板404的侧面为矩形。
如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反射板40包括下板403以及设在下板403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围板405,多个围板405依次配合且限定出凹槽401。
有利地,如图8所示,多个围板405可以依次接触。
如图8所示,具体而言,每个围板405包括内竖板4051、外竖板4052、第一水平板4053和第二水平板4054,第一水平板4053的第一边沿与内竖板4051的上沿相连,第一水平板4053的第二边沿与外竖板4052的上沿相连。第二水平板4054与外竖板4052的下沿相连,第二水平板4054设在下板403的上表面上。其中,多个围板405的内竖板4051依次接触,多个围板405的内竖板4051限定出凹槽401。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中,反射板40可以包括多个子板,多个该子板沿上下方向排列,多个该子板中的至少一个为曲板。也就是说,多个该子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非平面结构。其中,相邻两个该子板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
通过设置非平面的反射板40,即反射板40具有非平面结构,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双极化天线1的方向图和前后比值,提高双极化天线1的增益,更好地与辐射单元10结合。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双极化天线1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50和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60。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50设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上方,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50的延伸方向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电场主极化方向相一致。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60设在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上方,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60的延伸方向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电场主极化方向相一致。
现有的双极化天线1通常不设置引向器,即使设置引向器,由于引向器的设置位置和方向受到两个偶极子天线单元的电场主极化方向的限制,因此引向器的设置位置和方向有限,且对提高双极化天线的性能和指标贡献不大。
由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辐射范围大,因此在它们的辐射范围内均可以设置引向器。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50可以用于增强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向第一引向器50方向发射的电波,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60可以用于增强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向第二引向器60方向发射的电波。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50和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60,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双极化天线1的增益、扩大双极化天线1的频带宽度。
有利地,如图1、图4和图6所示,第一引向器50为两个,两个第一引向器50相对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的第一横向对称轴线L2对称,第二引向器60为两个,两个第二引向器60相对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的该第二横向对称轴线对称。
至少一个第一引向器50和至少一个第二引向器60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当第一引向器50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引向器50可以间隔开地设置,也可以连接成一体。当第二引向器60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引向器60可以间隔开地设置,也可以连接成一体。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有利地,第一引向器50和第二引向器60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圆形,且第一引向器50和第二引向器60中的每一个上可以设有相对的第一扇形缺口和第二扇形缺口。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向器50和第二引向器60的形状、数量、大小、位置、间距等参数可依据天线指标要求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优性能。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双极化天线1进一步包括加载板70,加载板70设在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之间。加载板70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所在的平面(即第一本体1014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加载板70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所在的平面(即第二本体1024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现有的双极化天线设置的加载片水平地设置。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极化天线1通过设置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所在的平面和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的加载板70,从而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双极化天线1的增益,而且可以实现更加良好的阻抗匹配,显现更加良好的方向图。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加载板70为四个。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之间有四个槽缝,四个加载板70一一对应地设在这四个槽缝中。
有利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加载板70垂直于水平极化天线单元101所在的平面(例如水平面),且加载板70垂直于垂直极化天线单元102所在的平面(例如水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加载板70的形状、数量、大小、位置、相邻加载板70的间距等参数可依据天线指标要求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优性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