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7260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安全插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器领域,一种带有防触电安全保护功能的安全插座 。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电源插座,普遍上只是起到使电器与电源连接的作用,插套在正常工作状态是带电的,一旦有人将金属等导电的异物从插孔插入后,接触到带电的插套,就会发生触电的危险。而加装有保护门的插座也是希望达到防触电的目的。这样的结构虽然能解决一定的触电问题,但被金属物突破安全门后,也会发生触电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插座,解决了普通插座安全门被突破后仍然会发生触电危险的弊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安全插座在插座的内部设置有控制电源进线与插套之间电路的开关,电路开关在未被激发状态下电路处于断开状态,电路开关被激发后电路处于连接状态,激发条件解除后电路开关再次恢复断开状态。通过插头的插销来激发电源进线与插套之间的电路开关,当插头的插销未插入插座的插孔时,插座的插套与电源进线之间的电路是断开的。当插头的某个插销插入一侧插孔时,触动电源进线与另一侧插孔下面插套之间电路的开关,此侧开关下面插套与电源进线之间电路的开关还是断开的。只有当插头的插销同时插入插孔,激发所有控制电源进线与插套之间电路的开关,才能正常使用插座。如果有儿童或者成人误将金属导体插入某个插孔,激发的也是另一侧插孔下面的插套和相应电源进线之间的电路连接,本侧插孔下面的插套和对应的电源进线之间的电路依然处于断开状态。从而达到防触电保护目的。

本发明所述插座沿插孔垂直向下设有绝缘材质的带斜台侧滑块和插套;

所述带斜台的侧滑块,在斜台对应的另一侧设有开关装置,此开关装置包括连接片、弹簧、端子固定体和接线端子;

电器插头的插销中任意一个插入插孔后,挤压该侧带斜台的滑块侧滑动,弹簧压缩,驱动导电体连接电源进线和另一侧的插套的电路连接。当插头的插销同时插入插孔,激发所有电源进线与相对应的插套之间电路的连接。当插头的插销拔出后,弹簧复位,电源进线与相对应的插套之间电路恢复断开状态。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该方案结构原理极其简单,生产、加工、制造各个环节的成本低廉。安全保护性能高,本插座在插头插入插座后,开关滑块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会对插头有一个挤压作用,从而使插头不易松动。

此插座所述电路开关可设置在插套的上面或者插套的下面。

在本发明中,插座里只设置有一个开关装置时,此插孔下面的开关装置应控制电源进线的火线与另一个插孔下面的插套之间的电路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中:

1-插座底板; 2-插座盖板; 3-插孔;

4-插孔; 5-开关装置; 6-开关装置;

7-插套; 8-插套; 9-斜台滑块;

10-斜台滑块;11-导电体;

12-导电体;13-弹簧;14-弹簧;

15-端子固定体;

16-端子固定体; 17-接电端子; 18-接电端子; 19-接电端子; 20-接电端子; 21-电源进线; 22-电源进线; 23-导线; 24-导线;

图2是本发明电路示意图

图中N1-电源进线;L1-电源进线;N2-开关装置;L2-开关装置;N3-插套;L3-插套;

开关装置N2和插套N3位于插孔N下面; 开关装置L2和插套L3位于插孔L下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所述插座插孔3下面设置有斜台滑块9、插套7。插孔4下面设置有斜台滑块10、插套8,斜台滑块9的后侧为开关装置5,斜台滑块10的后侧为开关装置6,开关装置5由导电体11、弹簧13、和固定在端子固定体15上的接线端子17和接线端子18组成,开关装置6由导电体12、弹簧14、和固定在端子固定体16上的接线端子19与接线端子20组成。电源进线21连接在接线端子17上,电源进线22连接在接线端子19上,接线端子18与插套8通过导线23连接,接线端子20与插套7通过导线24连接。

电器插头插销中的一个插入插孔3后,该侧斜台滑块9侧滑动,弹簧13压缩,导电体11接通接线端子17和接线端子18之间的电路,从而接通电源进线21和插套8的电路连接。

电器插头插销中的一个插入插孔4后,该侧斜台滑块10侧滑动,弹簧14压缩,导电体12接通接线端子19和接线端子20之间的电路,从而接通电源进线22和插套7的电路连接。

插头的插销拔出插座后,开关装置在弹簧的作用力下断开电源进线与插套之间的电路连接。

图2是本发明的电路示意图,开关装置N2和插套N3位于插孔N下面;开关装置L2和插套L3位于插孔L下面

具体实施例2:在插座的某一个插孔下面设置有开关装置,此开关装置控制着电源进线的火线与另一个插孔下面的插套之间的电路连接。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 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