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设置于从电连接器延伸的线缆的线缆罩。
背景技术:
公知有安装于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罩(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5664921号说明书)。连接器罩是为了将从电连接器的壳体延伸的电线的朝向变更例如90°而使用的。日本特许第5664921号说明书所记载的罩安装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上。
罩具有一对分割体。该一对分割体以夹着电连接器的壳体的一端部的方式彼此组合而形成罩。从电连接器延伸的电线穿过形成于罩内的通路。在日本特许第5664921号说明书所记载的罩内,电线以大约90°弯曲,呈l字状延伸。而且,在罩的出口安装有波纹管。波纹管是通过被一对分割体夹住而安装于罩的。电线从罩的内部穿过波纹管向罩的外部延伸。在电线的配置有波纹管的一端的部位附近设置有电线保护肋板。
电线保护肋板设置于一个分割体上,朝向另一个分割体延伸。在一对分割体组合前的状态下,电线配置于一个分割体内。并且,波纹管的一端沿着一个分割体。而且,在该状态下,将另一个分割体与一个分割体组合。由此,电线和波纹管的一端收纳于罩内。而且,波纹管的一端被罩夹住。并且,通过电线保护肋板抑制了电线到达由波纹管的一端与罩夹着的位置。由此,抑制了电线夹在分割体与波纹管之间。并且,在电线被电线保护肋板承托的状态下,一对分割体彼此组合。由此,能够抑制电线夹在一对分割体的配合面之间。通过上述的结构,抑制了断路。
然而,日本特许第5664921号说明书所记载的电线保护肋板形成为朝向电线的弯曲部分而变尖的形状,在与电线接触时容易对电线作用较大的负载。尤其,在拉伸力作用于电线的情况等,当电线与电线保护肋板强力抵接时,对电线作用较大的负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线缆罩中抑制在组装线缆罩时卡住线缆并且降低在线缆罩内作用于线缆的负载。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缆罩具有:一对分割体,它们包含彼此配合的一对配合面,以夹着从电连接器朝向该电连接器的外部延伸的线缆的方式彼此组合;线缆通路,其包含收纳所述线缆的规定的弯曲部的弯曲通路部,设置于一对所述分割体内,收纳所述线缆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承托部,其设置于所述分割体中,沿着所述线缆在所述弯曲通路部中的行进方向呈曲面状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承托所述弯曲部的弯曲的内侧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一对分割体彼此组合时,线缆能够在被承托部承托的状态下配置于一对分割体内。由此,抑制了在一对分割体彼此组合时线缆配置于一对配合面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在组装线缆罩时线缆被卡住。并且,承托部沿着弯曲通路部中的线缆的行进方向呈曲面状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承托弯曲部的弯曲的内侧部分。这样,承托部配置为沿着线缆的弯曲形状延伸。由此,在线缆与承托部接触时,承托部能够承托线缆的弯曲部的更大范围,因此能够抑制在线缆的弯曲部产生较高的应力。由此,能够降低从承托部作用于线缆的负载。根据以上情况,在线缆罩中能够抑制在组装线缆罩时卡住线缆并且降低在线缆罩内作用于线缆的负载。
(2)优选为,所述承托部设置于一对所述分割体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分割体,所述承托部在一对所述分割体各自的所述配合面彼此对置的对置方向上,从一个所述分割体的所述配合面突出。
根据该结构,在一对分割体彼此组合时,在比较早的时机,承托部进入到另一个分割体侧的空间。由此,能够在比一对配合面彼此配合的时机早的时机,承托部作为抑制线缆进入到一对配合面之间的屏障发挥功能。其结果为,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缆被一对配合面夹住。
(3)优选为,所述承托部配置于从所述配合面的位置进入到所述线缆通路的内侧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承托部能够在进一步远离配合面的部位承托线缆。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缆被夹在一对配合面之间。
(4)优选为,所述承托部形成于一对所述分割体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分割体上所设置的柱部上,在一对所述分割体中的另一个所述分割体上形成有嵌合孔部,在一对所述配合面彼此配合的状态下,该嵌合孔部与所述柱部嵌合。
根据该结构,在一对配合面彼此配合的状态下,形成有承托部的柱部与嵌合孔部嵌合。即,在一对分割体正常组合时,柱部与嵌合孔部嵌合。另一方面,在线缆被夹在一对分割体的配合面之间时等,无法将一对分割体正常组合,从而不能进行柱部与嵌合孔部在标准位置的嵌合。由此,通过确认柱部与嵌合孔部的嵌合状态,例如作业人员能够目视确认一对分割体是否正常组合了。即,在产生了线缆卡在一对配合面之间等不正常的安装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将该不良情况通知作业人员。
(5)更优选为,所述柱部被压入固定于所述嵌合孔部中。
根据该结构,通过形成有承托部的柱部与嵌合孔部的嵌合,能够进一步增大一对分割体的结合强度。
(6)优选为,所述线缆罩还具有限定出所述线缆通路的一部分的通路限定部,所述通路限定部包含:凸部,其形成于一对所述分割体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分割体上;和凹部,其形成于一对所述分割体中的任意另一个所述分割体上,并与所述凸部嵌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凸部与凹部的嵌合,能够进一步增大一对分割体的结合强度。并且,通过凸部与凹部的嵌合,能够使一对分割体的彼此接触的部分增多。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一对分割体之间产生振动。由此,能够实现尤其适合产生振动的部位的线缆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线缆罩能够抑制在组装线缆罩时卡住线缆并且降低在线缆罩内作用于线缆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省略了线缆的图示。
图2是示出连接器单元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连接器单元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连接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5是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省略了线缆的一部分的图示和线缆罩的第二分割体的图示。
图6是连接器单元的侧视图,省略了线缆的一部分的图示和线缆罩的第二分割体的图示。
图7是连接器单元的后视图,省略了线缆罩的第二分割体的图示。
图8是沿着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3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线缆罩的第一分割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线缆罩的第二分割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线缆罩的第二分割体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2:电连接器;3a、3b、3c:线缆;4:线缆罩;9:弯曲部;21、22:分割体;23、24:配合面;27:线缆通路;29:通路限定部;32:嵌合孔部;43:弯曲通路部;44a、44b:凸部;45a、45b:凹部;56:内侧柱部(设置于一个分割体上的柱部);58:承托部;z1:厚度方向(对置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作为覆盖从电连接器延伸的线缆的至少一部分的线缆罩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用途。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的立体图,省略了线缆3a、3b、3c的图示。图2是示出连接器单元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连接器单元1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连接器单元1的仰视图。图5是连接器单元1的立体图,省略了线缆3a、3b、3c的一部分的图示和线缆罩4的第二分割体22的图示。
图6是连接器单元1的侧视图,省略了线缆3a、3b、3c的一部分的图示和线缆罩4的第二分割体22的图示。图7是连接器单元1的后视图,省略了线缆罩4的第二分割体22的图示。图8是沿着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3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线缆罩4的第一分割体21的立体图。图11是线缆罩4的第二分割体22的立体图。图12是线缆罩4的第二分割体22的侧视图。
参照图1~图5,连接器单元1例如用于将电源电路(未图示)与电源(未图示)连接。连接器单元1构成为通过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连接,而将上述的电源电路与电源电连接。并且,连接器单元1具有适合配置于耐受振动和水分中的至少一方的部位的结构。
连接器单元1例如配置于汽车的发动机室等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构成为能够抑制在组装该连接器单元1时的作为不良情况的线缆卡住。
连接器单元1具有电连接器2、多条线缆3a、3b、3c、线缆罩4以及波纹管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线缆罩4的长度方向x1简称为“长度方向x1”。并且,将线缆罩4的高度方向y1简称为“高度方向y1”。并且,将线缆罩4的厚度方向z1简称为“厚度方向z1”。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线缆罩4安装于电连接器2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电连接器2(以下,也简称为连接器2)例如构成为连接于与电源电路电连接的对方侧电连接器(未图示)并且经由线缆3a、3b、3c与电源连接。连接器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极连接器,与三条线缆3a、3b、3c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形成为在厚度方向z1上对称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3a、3b、3c设置为与连接器2的极数相同的数量。各线缆3a、3b、3c是包覆电线。各线缆3a、3b、3c的一端部配置于连接器2内。各线缆3a、3b、3c从连接器2的壳体11内朝向壳体11的外部延伸。各线缆3a、3b、3c具有挠性,能够弯曲变形。
各线缆3a、3b、3c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筒状的包覆部6和被该包覆部6包覆的电线7。电线7的一端部在壳体11内从包覆部6的一端部露出。电线7的另一端部与电源的电极等接触。各线缆3a、3b、3c的电线7的除了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外的中间部分被包覆部6包覆。
各线缆3a、3b、3c具有与连接器2相邻的第一直线状部8、与第一直线状部8连续的弯曲部9以及与弯曲部9连续的第二直线状部10。
第一直线状部8从连接器2的内部沿着高度方向y1朝向外部延伸。弯曲部9形成为以大致90°弯曲的曲线形状。第二直线状部10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通过上述的结构,各线缆3a、3b、3c呈l字状配置在连接器2附近。
连接器2具有壳体11和多个触头12(触头12仅在图4中图示),该多个触头12被壳体11保持。
触头12设置为与连接器2的极数相同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触头12在厚度方向z1上横向排列地配置。各触头12是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通过与对应的线缆3a、3b、3c的电线7接触而与该电线7电连接。各触头12例如是通过对在表面上形成有镀层的金属材料实施冲裁加工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的导电部件。各触头12整体配置于壳体11内。
壳体11是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11是通过注射成型等而整体由单独一个部件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形成为块状。
壳体11具有连接器连接部13和罩连接部14。
连接器连接部13具有筒状的开口部13a。构成为在该开口部13a中插入有上述的对方侧电连接器。而且,通过将对方侧电连接器与开口部13a连接,对方侧电连接器所包含的多个触头(未图示)与对应的触头12接触。罩连接部14配置为与连接器连接部13在高度方向y1上排列。罩连接部14设置为承托线缆罩4并且将该线缆罩4固定的部分。
参照图1、图5~图8,罩连接部14具有筒状的周壁部15、形成于该周壁部15的外周部的对置缘部16、形成于周壁部15的内侧的线缆穿过部17以及配置于周壁部15与线缆穿过部17之间的加强肋板18。
周壁部15是沿着高度方向y1朝向线缆罩4侧的部分,形成壳体11的一端部的一部分。周壁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细长的方筒状。
周壁部15具有一对第一侧壁部15a、15a和一对第二侧壁部15c、15c,该一对第一侧壁部15a、15a在厚度方向z1上延伸,该一对第二侧壁部15c、15c以与该一对第一侧壁部15a、15a垂直的方式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
一对第一侧壁部15a、15a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一对第二侧壁部15c、15c彼此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二侧壁部15c、15c具有朝向周壁部15的外侧突出的一对卡合凸部15e、15e。
对置缘部16形成为在周壁部15的整个周向上包围周壁部15的基端部。对置缘部16形成为与高度方向y1垂直的平面状。
线缆穿过部17设置为与线缆3a、3b、3c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在一个线缆穿过部17中穿过线缆3a、3b、3c中的任一个。各线缆穿过部17形成为圆筒状,在高度方向y1上延伸。各线缆穿过部17向壳体11的收纳有对应的触头12的空间开放并且向壳体11的外部的空间开放。线缆穿过部17在厚度方向z1上等间距地配置。并且,线缆穿过部17配置于由周壁部15所包围的区域的大致中央处。
并且,设置有用于提高线缆穿过部17与周壁部15的结合强度的加强肋板18。加强肋板18是配置于线缆穿过部17与周壁部15之间的壁状部分。加强肋板18包含从一个第一侧壁部15a朝向厚度方向z1上的两端的任意线缆穿过部17的中心地呈直线状延伸的两个壁部、从另一个第一侧壁部15a朝向厚度方向z1上的两端的任意线缆穿过部17的中心地呈直线状延伸的两个壁部、从一个第二侧壁部15c朝向各线缆穿过部17的中心地呈直线状延伸的一个壁部以及从另一个第二侧壁部15c朝向各线缆穿过部17的中心地呈直线状延伸的一个壁部。周壁部15、各线缆穿过部17以及加强肋板18的前端部的高度方向y1上的位置对齐,排列在一个面上。
线缆罩4固定于连接器2的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罩连接部14上。
线缆罩4是为了引导从连接器2朝向该连接器2的外部延伸的各线缆3a、3b、3c的朝向而设置的。更具体而言,线缆罩4被设置为覆盖各线缆3a、3b、3c的第一直线状部8的一部分、整个弯曲部9、第二直线状部10的一部分的部件。
换言之,线缆罩4设置为维持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的弯曲形状并且保护线缆3a、3b、3c的从连接器2突出的部分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罩4作为整体形成为l字状,在连接器2的线缆穿过部17与波纹管5的一端部5a之间覆盖各线缆3a、3b、3c。
波纹管5是从线缆罩4延伸的具有挠性的筒状部件,收纳各线缆3a、3b、3c的第二直线状部10等各线缆3a、3b、3c的一部分。波纹管5是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形成的。波纹管5是通过注射成型等而整体由单独一个部件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
波纹管5形成为圆筒状的大径部5b与具有比该大径部5b的直径小的直径的小径部5c交替地配置的形状,由此,确保了波纹管5的挠性。在波纹管5的一端部5a与连接器2之间配置有线缆罩4。
线缆罩4包含作为一对分割体的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
线缆罩4是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以夹着线缆3a、3b、3c的方式彼此组合而形成的。
参照图5~图8和图10~图12,第一分割体21具有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以及底壁21c。
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设置为以夹着各线缆3a、3b、3c的方式彼此分开地延伸的侧壁部,与厚度方向z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侧壁21a从壳体11的罩连接部14侧与线缆3a、3b、3c沿着高度方向y1延伸,然后一边面对弯曲部9一边呈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罩连接部14并沿着第二直线状部10向长度方向x1的一侧延伸的倾斜状延伸,然后沿着第二直线状部10与长度方向x1大致平行地延伸。
第二侧壁21b从壳体11的罩连接部14侧与各线缆3a、3b、3c沿着高度方向y1延伸,然后沿着第二直线状部10与长度方向x1大致平行地延伸。底壁21c设置为将第一侧壁21a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一端部和第二侧壁21b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一端部连接的壁部。底壁21c在以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罩连接部14的方式笔直地延伸后,呈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壳体11并向第二分割体22侧延伸的倾斜状延伸,然后与高度方向y1大致平行地延伸。
第二分割体22具有第一侧壁22a、第二侧壁22b以及底壁22c。
第一侧壁22a和第二侧壁22b设置为以夹着各线缆3a、3b、3c的方式彼此分开地延伸的侧壁部,与厚度方向z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侧壁22a从壳体11的罩连接部14侧与各线缆3a、3b、3c沿着高度方向y1延伸,然后以面对弯曲部9的方式呈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罩连接部14并且向长度方向x1的一侧延伸的倾斜状延伸,然后沿着第二直线状部10与长度方向x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分割体21与第二分割体22的第一侧壁21a、22a在厚度方向z1上大致笔直地排列。
第二侧壁22b从壳体11的罩连接部14侧与各线缆3a、3b、3c沿着高度方向y1延伸,然后沿着第二直线状部10与长度方向x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分割体21的第二侧壁22a和第二分割体22的第二侧壁22b在厚度方向z1上大致笔直地排列。底壁22c设置为将第一侧壁22a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一端部和第二侧壁22b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一端部连接的壁部。底壁22c在以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罩连接部14的方式笔直地延伸后,呈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壳体11并向第一分割体21侧延伸的倾斜状延伸,然后与高度方向y1大致平行地延伸。
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配置为在线缆罩4的厚度方向z1上的大致中央处彼此分开。更具体而言,第一分割体21具有第一配合面23。并且,第二分割体22具有第二配合面24。而且,该配合面23、24形成一对配合面23、24。通过组合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而该配合面23、24彼此接触。
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通过形成为从对应的配合面23、24凹陷的形状而构成为能够收纳各线缆3a、3b、3c。并且,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具有保持各线缆3a、3b、3c的结构和将分割体21、22彼此固定的结构。
各配合面23、24在与厚度方向z1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各配合面23、24彼此平行。配合面23、24作为整体形成为如下的形状:从连接器2的壳体11侧以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壳体11的方式延伸,然后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
第一配合面23具有作为多个部分的第一部分23a~第九部分23i。并且,第二配合面24具有作为多个部分的第一部分24a~第九部分24i。而且,构成为第一配合面23的第n(n是1~9的自然数)部分23n与第二配合面24的第n部分24n彼此接触。
第一配合面23的第一部分23a~第五部分23e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侧壁21a上。并且,第一配合面23的第六部分23f~第九部分23i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二侧壁21b上。同样地,第二配合面24的第一部分24a~第五部分24e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的第一侧壁22a上。并且,第二配合面24的第六部分24f~第九部分24i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的第二侧壁21b上。
各第一部分23a、24a是与壳体11的罩连接部14的对置缘部16相邻的部分,与对置缘部16平行地延伸。从各第一部分23a、24a延伸有对应的第二部分23b、24b。
各第二部分23b、24b以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壳体11的方式笔直地延伸。而且,第三部分23c、24c从各第二部分23b、24b的靠第一部分23a、24a的部分与第一部分23a、24a平行地延伸。在各第二部分23b、24b的一端部连接有对应的第四部分23d、24d。
各第四部分23d、24d形成为随着在高度方向y1上远离对应的第三部分23c、24c而向作为长度方向x1的一侧的波纹管5侧前进的直线状。各第四部分23d、24d的长度比对应的第三部分23c、24c的长度短。并且,在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侧壁21a的与第二部分23b和第四部分23d相邻的部位形成有防水壁25。
防水壁25是为了抑制雨水等水分从配合面23、24之间进入线缆罩4内而设置的。防水壁25是从第一侧壁21a的内侧面向第二分割体22侧突出的部分。该防水壁25例如从厚度方向z1观察时形成为大致v字状,能够与第二分割体22的第一侧壁22a的对应的部位的内侧面接触。防水壁25与后述的保持凹部51在长度方向x1上排列。在各第四部分23d、24d的一端部连接有对应的第五部分23e、24e。
各第五部分23e、24e形成为朝向波纹管5侧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的直线状。各第五部分23e、24e的长度比对应的第四部分23d、24d的长度长。各第五部分23e、24e的一端部与线缆罩4的管用开口部26连续。通过上述的结构,由第一配合面23的第一部分23a~第五部分23e形成了大致l字状的配合面。同样地,由第二配合面24的第一部分24a~第五部分24e形成了大致l字状的配合面。
各配合面23、24的第六部分23f、24f是与壳体11的罩连接部14的对置缘部16相邻的部分,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各第六部分23f、24f与对应的第一部分23a、24a沿着长度方向x1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从各第六部分23f、24f延伸有对应的第七部分23g、24g。
各第七部分23g、24g以沿着高度方向y1远离壳体11的方式笔直地延伸,与各第三部分23c、24c平行。而且,从各第七部分23g、24g的靠近第六部分23f、24f的部分延伸有第八部分23h、24h。各第八部分23h、24h与对应的第三部分23c、24c沿着长度方向x1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在各第七部分23g、24g的一端部连接有对应的第九部分23i、24i。
各第九部分23i、24i形成为朝向波纹管5侧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的直线状。各第九部分23i、24i的长度比对应的第五部分23e、24e的长度长。各第九部分23i、24i的一端部与线缆罩4的管用开口部26连续。通过上述的结构,由第一配合面23的第六部分23f~第九部分23i形成了大致l字状的配合面,同样地,由第二配合面24的第六部分24f~第九部分24i形成了大致l字状的配合面。而且,在通过该第一配合面23与第二配合面24彼此配合而形成的空间内形成了用于收纳线缆3a、3b、3c的线缆通路27。
并且,在第一配合面23与第二配合面24彼此配合的状态下线缆罩4固定于连接器2的壳体11。
线缆罩4具有:线缆通路27,其中配置有线缆3a、3b、3c;固定部28,其固定于壳体11的罩连接部14;通路限定部29,其与固定部28相邻地配置于线缆通路27内;线缆支承部30,其与波纹管5相邻地配置于线缆通路27内;管保持部31,其与线缆支承部30相邻地配置;嵌合孔部32,其用于确认分割体21、22彼此的嵌合状态;以及排水孔部33a、33b。
固定部28设置于线缆罩4的高度方向y1的一端侧部分。固定部2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连接器2的壳体11进行装卸。
固定部28包含:作为线缆罩4的一端面的第一接触面34a、34b、34c、34d,它们由连接器2的壳体11的对置缘部16承托;第二接触面35a、35b,它们由连接器2的周壁部15的前端部承托;第三接触面36a、36b,它们由连接器2的周壁部15的外侧面承托;以及卡合孔部37a、37b,它们与连接器2的周壁部15的卡合凸部15e、15e嵌合。
第一接触面34a、34b、34c、34d是平坦面,包围壳体11的周壁部15。第一接触面34a、34b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该第一接触面34a、34b在长度方向x1上分开配置,形成为l字状,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
并且,第一接触面34c、34d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该第一接触面34c、34d在长度方向x1上分开配置,形成为l字状,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第一接触面34c、34d与对应的第一接触面34a、34b沿着长度方向x1排列在直线上。
第二接触面35a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该第二接触面35a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的肋板状部分38a、肋板状部分38b以及肋板状部分38c,并朝向周壁部15侧,其中,肋板状部分38a与第一配合面23的第三部分23c相邻,肋板状部分38b与第八部分23h相邻,肋板状部分38c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并将肋板状部分38a、38b的一端部彼此连接。该第二接触面35a形成为u字状,与周壁部15的第一侧壁部15a、15a的的长度方向x1上的大致一半的前端面和一个第二侧壁部15c的前端面接触。
第二接触面35b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该第二接触面35b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的肋板状部分38d、肋板状部分38e以及肋板状部分38f,并朝向周壁部15侧,其中,肋板状部分38d与第二配合面24的第三部分24c相邻,肋板状部分38e与第八部分24h相邻,肋板状部分38f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并将该肋板状部分38d、38e的一端部彼此连接。该第二接触面35b形成为u字状,与周壁部15的第一侧壁部15a、15a的的长度方向x1上的剩余的大致一半的前端面和另一个第二侧壁部15c的前端面接触。
通过上述的结构,第二接触面35a、35b作为整体形成与周壁部15的前端面的形状吻合的矩形状的平坦面,并由该前端部承托。在高度方向y1上,在第一接触面34a、34b、34c、34d与第二接触面35a、35b之间配置有第三接触面36a、36b。
第三接触面36a、36b作为整体形成为包围周壁部15的外侧面的形状。第三接触面36a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该第三接触面36a形成为u字状,与周壁部15的第一侧壁部15a、15a的长度方向x1上的大致一半部分的外侧面和一个第二侧壁部16c的外侧面接触。
第三接触面36b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该第三接触面36b形成为u字状,与周壁部15的第一侧壁部15a、15a的长度方向x1上的剩余的大致一半部分的外侧面和另一个第二侧壁部16c的外侧面接触。
卡合孔部37a、37b形成于线缆罩4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两端部。卡合孔部37a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的底壁21c上,贯穿线缆罩4。并且,卡合孔部37b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的底壁22c上,贯穿线缆罩4。卡合孔部37a、37b形成为在长度方向x1上细长。各卡合孔部37a、37b通过被周壁部15的对应的卡合凸部15e、15e插入而与该卡合凸部15e、15e嵌合。
通过上述的结构,当以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配合面23与第二分割体22的第二配合面24彼此接触的方式组合该分割体21、22时,线缆罩4固定于连接器2的壳体11。此时,固定部28的第一接触面34a、34b、34c、34d被罩连接部14的对置缘部16承托,并且第二接触面35a、35b被罩连接部14的周壁部15的上端部承托。并且,第三接触面36a、36b与周壁部15的外侧面嵌合。而且,卡合孔部37a、37b与罩连接部14的对应的卡合凸部15e、15e嵌合。这样,固定部28通过包围周壁部15并且与连接器2的卡合孔部37a、37b嵌合而固定于连接器2的罩连接部14。
在线缆罩4内,从固定部28到管保持部31形成有收纳各线缆3a、3b、3c的至少一部分的线缆通路27。线缆通路27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双方,通过使各分割体21、22形成从对应的配合面23、24凹陷的形状而设置了该线缆通路27。线缆通路27形成为能够调节在厚度方向z1上排列的各线缆3a、3b、3c在该线缆通路27内的位置的大小。
线缆通路27具有第一通路部41、第二通路部42以及弯曲通路部43。
第一通路部41是为了收纳各线缆3a、3b、3c的第一直线状部8的位于线缆罩4内的部分而设置的。该第一通路部41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的配合面23、24的第二部分23b、24b与第七部分23g、24g之间。第一通路部41沿着高度方向y1延伸。第一通路部41的高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向线缆罩4的外部开放,形成能够收容线缆3a、3b、3c的开口部。在第一通路部41中设置有通路限定部29。
通路限定部29是为了形成第一通路部41的一部分而设置的。并且,通路限定部29是为了抑制在振动作用于线缆罩4时在第一分割体21与第二分割体22之间产生振动而设置的。通路限定部29与第一通路部41中的固定部28相邻。
通路限定部29具有一对凸部44a、44b和一对凹部45a、45b,该一对凹部45a、45b通过压入等与该一对凸部44a、44b嵌合。
一对凸部44a、44b形成于作为一对分割体21、22中的任意一方的第二分割体22。一个凸部44a从第二分割体22的第一侧壁22a的内侧面向第一分割体21侧延伸。另一个凸部44b从第二分割体22的第二侧壁22b的内侧面向第一分割体21侧延伸。各凸部44a、44b形成为在高度方向y1上细长的凸条。
一对凹部45a、45b形成于作为一对分割体21、22中的任意另一方的第一分割体21。一个凹部45a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侧壁21a。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分割体21上,在第一侧壁21a的内侧面上形成有u字状的包围部46a,由该包围部46a和第一侧壁21a形成一个凹部45a。包围部46a从第一分割体21的底壁21c朝向第二分割体22侧延伸。并且,包围部46a由连接器2的肋板18承托。
另一个凹部45b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二侧壁21b。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分割体21上,在第二侧壁21b的内侧面上形成有u字状的包围部46b,由该包围部46b和第二侧壁21b形成另一个凹部45b。包围部46b从第一分割体21的底壁21c朝向第二分割体22侧延伸。并且,包围部46b由连接器2的肋板18承托。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一通路部41与弯曲通路部43连续。
弯曲通路部43设置为收纳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的部分。该弯曲通路部43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和第二分割体22的配合面23、24的第四部分23d、24d、第七部分23g、24g以及第八部分23h、24h之间。弯曲通路部43形成以大致90°弯曲的l字状的通路。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弯曲通路部43与第二通路部42连续。
第二通路部42设置为收纳各线缆3a、3b、3c的第二直线状部10的一部分的部分。该第二通路部42形成于各配合面23、24的第五部分23e、24e与第九部分23i、24i之间。第二通路部42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第二通路部42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一端部形成管用开口部26。在第二通路部42中形成有管保持部31。而且,第二通路部42对收纳于波纹管5中的状态的各线缆3a、3b、3c的第二直线状部10进行收纳。
管保持部31配置于第二通路部42的管用开口部26侧。管保持部31具有多个环状部47。
环状部47设置为供波纹管5的小径部5c嵌入的部分。环状部47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三个),该环状部47在长度方向x1上分开排列。各环状部47具有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的半圆状部47a和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的半圆状部47b,通过该半圆状部47a、47b彼此组合而形成环状部47。
各半圆状部47a配置于由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以及底壁21c围成的空间,由该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以及底壁21c支承。同样地,各半圆状部47b配置于由第二分割体22的第一侧壁22a、第二侧壁22b以及底壁22c围成的空间,由该第一侧壁22a、第二侧壁22b以及底壁22c支承。
一个环状部47配置于线缆罩4的一端,形成供波纹管5穿过的管用开口部26。在各环状部47处嵌入有波纹管5的对应的小径部5c。在线缆罩4上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管保持部31相邻地设置有线缆支承部30。
线缆支承部30是为了承托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和第二直线状部10的作为与弯曲部9相邻的部位的弯曲相邻部10a而设置的。线缆支承部30在长度方向x1上大致具有一条线缆3a、3b、3c的直径的大约两倍左右的长度。
参照图5、图6、图9~图12,线缆支承部30具有:保持凹部51;挤压部52,其嵌入保持凹部51中;以及直线引导部53,其以与保持凹部51相邻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通路部41中。
保持凹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作为一对分割体21、22中的一方的第一分割体21上。保持凹部51配置于线缆通路27的弯曲通路部43与第二通路部42的边界附近。保持凹部51在沿着长度方向x1观察时形成为u字状,朝向第二分割体22侧开放。保持凹部51与管保持部31在长度方向x1上排列。
保持凹部51具有底部55、内侧柱部56、外侧柱部57以及承托部58,该承托部58形成于该底部55、内侧柱部56以及外侧柱部57。
底部55被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以及底壁21c包围,并被该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以及底壁21c支承。底部55形成为呈半圆状凹陷的形状。底部55的一部分配置于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的弯曲形状的内侧部分。内侧柱部56从底部55的高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向第二分割体22侧延伸。
内侧柱部56是为了抑制各线缆3a、3b、3c被夹在分割体21、22的配合面23、24的第七部分23g、24g之间和第九部分23i、24i之间而设置的。并且,内侧柱部56是为了抑制各线缆3a、3b、3c被夹在各分割体21、22与波纹管5的一端部5a之间而设置的。内侧柱部56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配合面23的第九部分23i相邻,从该第九部分23i向第二分割体22侧突出。
内侧柱部56相对于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配置于弯曲中心(曲率中心)所配置的内侧。即,内侧柱部56配置于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的弯曲形状的内侧部分,与弯曲部9接触。并且,内侧柱部56与波纹管5的一端部5a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小于波纹管5的直径。该内侧柱部56在线缆罩4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和弯曲相邻部10a接触。外侧柱部57与内侧柱部56在高度方向y1上隔开比线缆3a、3b、3c的直径大的距离而排列。
从厚度方向z1观察时,内侧柱部56与外侧柱部57在高度方向y1上对称地配置。外侧柱部57从底部55的高度方向y1上的另一端部向第二分割体22侧延伸。
外侧柱部57是为了抑制各线缆3a、3b、3c被夹在分割体21、22的配合面23、24的第五部分23e、24e之间而设置的。并且,外侧柱部57是为了抑制各线缆3a、3b、3c被夹在各分割体21、22与波纹管5的一端部5a之间而设置的。外侧柱部57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配合面23的第五部分23e相邻,从第五部分23e向第二分割体22侧突出。
外侧柱部57相对于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配置在与弯曲中心(曲率中心)所配置的内侧相反一侧的外侧。外侧柱部57与波纹管5的一端部5a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小于波纹管5的直径。内侧柱部56从底部55的突出量大于外侧柱部57从底部55的突出量。
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内侧柱部56、底部55以及外侧柱部57作为整体形成朝向线缆3a、3b、3c侧的u字状的内侧面59。在该u字状的内侧面59上,在沿着该u字形状从内侧柱部56通过底部55而到达外侧柱部57的行进方向上的各部分,与该行进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相同。
保持凹部51的内侧面59包含承托部58。承托部58是为了承托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和第二直线状部10而设置的。该承托部58沿着弯曲通路部43中的各线缆3a、3b、3c的行进方向呈曲面状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承托弯曲部9的弯曲形状的内侧部分。承托部58在厚度方向z1(即,配合面23、24对置的对置方向)上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配合面23朝向第二分割体22突出。
并且,从厚度方向z1观察时,承托部58配置于从第一配合面23的位置进入到线缆通路27的内侧的部位。更具体而言,承托部58相对于第一配合面23的由第七部分23g和第九部分23i分隔而成的l字状部分配置于线缆通路27的内侧。
承托部58包含曲线状部61和直线状部62。
曲线状部61设置为能够与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接触的部分。在承托部58的与从内侧柱部56通过底部55朝向外侧柱部57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曲线状部61形成为1/4圆形状,该1/4圆形状具有与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的弯曲的内侧部分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由此,各线缆3a、3b、3c中被承托部58的曲线状部61承托的部分维持大致90°的弯曲形状。而且,曲线状部61的靠管保持部31的端部与直线状部62连续。
直线状部62设置为沿着长度方向x1笔直地延伸的部分。直线状部62承托线缆3a、3b、3c的第二直线状部10的弯曲相邻部10a的外周面。通过该结构,线缆3a、3b、3c能够顺畅地进入到波纹管5内的空间内。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保持凹部51相邻地设置有直线引导部53。
直线引导部53是形成于与内侧柱部56相邻配置的l字状的柱部分63的表面的部分。柱部分63距离第一配合面23的高度被设定为比内侧柱部56距离第一配合面23的高度低。直线引导部53以从第一配合面23突出的方式朝向第二分割体22侧延伸。直线引导部53形成为与长度方向x1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面。该直线引导部53构成为承托各线缆3a、3b、3c的第一直线状部8中的弯曲部9附近的部位。
并且,在保持凹部51的内侧柱部56与外侧柱部57之间配置有挤压部52。挤压部52是为了使得线缆3a、3b、3c的收纳于保持凹部51中的部分不会从保持凹部51脱离而设置的。保持凹部51是设置于第二分割体22的底壁22c的与保持凹部51面对的部分上的突起状部分。挤压部52的朝向保持凹部51侧的前端面形成为朝向底壁22c侧凹陷的圆弧状。
参照图1、图3、图6以及图9,具有上述的结构的保持凹部51的内侧柱部56的前端部与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的嵌合孔部32嵌合。嵌合孔部32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的与内侧柱部56对置的部位,从厚度方向z1观察时,形成为与内侧柱部56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形状。在各分割体21、22的配合面23、24彼此配合的状态下,内侧柱部56被压入固定于嵌合孔部32中。另外,内侧柱部56与嵌合孔部32也可以通过间隙配合而嵌合。并且,外侧柱部57的前端部被夹在第二分割体22的第一侧壁22a与挤压部52之间。
并且,在线缆罩4上形成有用于在水分进入到线缆通路27内时排出该水分的排水孔部33a、33b。排水孔部33a是由第一分割体21的底壁21c的以与保持凹部51在长度方向x1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高度方向y1上细长地延伸的贯穿孔形成。该排水孔部33a与第一侧壁21a相邻。排水孔部33b配置为与该排水孔部33a在厚度方向z1上排列。排水孔部33b是由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的底壁22c上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高度方向y1上细长地延伸的贯穿孔形成的。
线缆罩4具有将一对分割体21、22彼此固定的锁定机构65。
锁定机构65具有多个锁定爪部66a~66e和锁定片部67a~67e,该多个锁定爪部66a~66e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该锁定片部67a~67e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且与对应的锁定爪部66a~66e结合。
各锁定爪部66a~66e例如形成为u字状,具有朝向第一分割体21侧延伸的一对片部和连接在该一对片部的前端部之间的前端部。在从厚度方向z1上观察时,锁定爪部66a~66e在第二分割体22的外周部上隔开间隔地配置。锁定爪部66a、66b分别在与固定部28相邻的部位设置于第一侧壁21a和第二侧壁21b上。锁定爪部66c与第一侧壁22a的形成有第一配合面23的第四部分23d的部位相邻。锁定爪部66d、66e分别在与管保持部31相邻的部位设置于第一侧壁22a和第二侧壁22b上。
各锁定片部67a~67e是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的外侧面上的突起状部分,通过承托对应的锁定爪部66a~66e的前端部而与该锁定爪部66a~66e结合。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对分割体21、22彼此组合时,线缆3a、3b、3c能够在被承托部58支承的状态下配置于一对分割体21、22内。由此,能够抑制在一对分割体21、22彼此组合时各线缆3a、3b、3c被配置到一对配合面23、24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在组装线缆罩4时各线缆3a、3b、3c被卡住。并且,承托部58沿着弯曲通路部43的各线缆3a、3b、3c的行进方向呈曲面状延伸,并且构成为能够承托弯曲部9的弯曲的内侧部分。这样,承托部58配置为沿着各线缆3a、3b、3c的弯曲形状延伸。由此,在各线缆3a、3b、3c与承托部58接触时,承托部58能够承托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的更大范围,因此能够抑制在各线缆3a、3b、3c的弯曲部9产生较高的应力。由此,能够降低从承托部58作用于各线缆3a、3b、3c的负载。根据以上情况,能够抑制在组装线缆罩4时卡住各线缆3a、3b、3c并且能够降低在线缆罩4内作用于各线缆3a、3b、3c的负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承托部58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并且从第一分割体21的第一配合面23向第二分割体22侧突出。根据该结构,在一对分割体21、22彼此组合时,承托部58在比较早的时机进入到第二分割体22侧的空间。由此,在比一对配合面23、24彼此配合的时机早的时机,承托部58能够作为抑制线缆3a、3b、3c进入到一对配合面23、24之间的屏障发挥功能。其结果为,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一对线缆3a、3b、3c被配合面23、24夹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承托部58配置于从第一配合面23的位置进入到线缆通路27的内侧的部位。根据该结构,承托部58能够在进一步远离各配合面23、24的部位承托各线缆3a、3b、3c。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各线缆3a、3b、3c被夹在一对配合面23、24之间。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对配合面23、24彼此配合的状态下,形成有承托部58的内侧柱部56与第二分割体22的嵌合孔部32嵌合。即,在一对分割体21、22正常组合时,内侧柱部56与嵌合孔部32嵌合。另一方面,在线缆3a、3b、3c中的任意线缆被夹到了一对分割体21、22的配合面23、24之间时等,无法正常地组合一对分割体21、22,从而不能进行内侧柱部56与嵌合孔部32在标准位置的嵌合。由此,通过内侧柱部56与嵌合孔部32的嵌合状态的确认,例如作业人员能够目视确认一对分割体21、22是否正常组合了。即,在产生了线缆3a、3b、3c卡在一对配合面23、24之间等不正常的安装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将该不良情况通知作业人员。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柱部56被压入固定于嵌合孔部32中。根据该结构,通过形成有承托部58的内侧柱部56与嵌合孔部32的嵌合,能够更可靠地提高一对分割体21、22的结合强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线缆罩4的通路限定部29的凸部44a、44b与对应的凹部45a、45b的嵌合,能够进一步增大一对分割体21、22的结合强度。并且,通过凸部44a、44b与对应的凹部45a、45b的嵌合,能够使一对分割体21、22的彼此接触的部分增多。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一对分割体21、22之间产生振动。由此,能够实现尤其适合产生振动的部位的线缆罩4。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像以下那样变更并实施。
(1)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各线缆3a、3b、3c是以大约90°弯曲的状态配置的形态,但也可以不是这样。各线缆3a、3b、3c的弯曲角度也可以不到90°,还可以大于90°。
(2)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线缆罩4固定于连接器2的壳体11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线缆罩4也可以不固定于连接器2。
(3)并且,也可以将承托部58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以代替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
(4)并且,也可以将通路限定部29的凸部44a、44b形成于第一分割体21上并且将凹部45a、45b形成于第二分割体22上。
(5)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线缆罩4具备各种结构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线缆罩只要至少包含一对分割体、线缆通路以及承托部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线缆罩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