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继电器,特别是涉及继电器的负载机构。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广泛应用于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电力电子设备中。然而,现今电力系统中,如应用于配电柜、配电箱等,继电器需要承受大功率的负载和超高(如>10ka)的短时电流冲击,现有的电力继电器难以承受如此大的瞬时电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承受超高电流冲击的继电器的负载机构。
一种继电器的负载机构,包括静导电片组件、动导电片组件、以及驱动组件,所述静导电片组件包括静导电片以及设置于静导电片上的静触点,所述动导电片组件包括第一动导电片、第二动导电片、动片单元以及动触点,所述静导电片单侧向前引出,所述第一动导电片前后双侧向外引出,所述第二动导电片单侧向后引出,所述第一动导电片的引出前端与静导电片的引出前端对应,所述第一动导电片的引出后端与第二动导电片的引出后端连接,所述动片单元连接至第二动导电片的前端,所述动触点设置于动片单元上并正对静触点,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动触点移动使其与静触点接触或分离,实现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形成模块化的负载机构,通过弹性预紧力以及推力实现触点的闭合与断开,结构简单,抗冲击电流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继电器的负载机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负载机构触点闭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图2的仰视图。
图6为图1所示负载机构触点断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8为图6的俯视图。
图9为图6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继电器的负载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0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继电器的负载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负载机构包括静导电片组件10、动导电片组件20、以及驱动组件30,所述驱动组件30用于驱动动导电片组件20往复移动,使动导电片组件20与静导电片组件10连接或分离,从而实现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所述动导电片组件20与静导电片组件10数量相同,均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每一动导电片组件20与一静导电片组件10配对,构成一触头组件。所述驱动组件30驱动每一触头组件的动导电片组件20移动,与对应的静导电片组件10接触或分离。本实施例图式中,所述动导电片组件20与静导电片组件10均为3个,各个静导电片组件10的结构相同,各个动导电片组件20的结构相同,构成相同的3个触头组件,各个触头组件与驱动组件30的做动方式相同,以下以其中一触头组件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2-5,所述静导电片组件10固定于继电器内,包括静导电片12以及固定连接,如铆接于静导电片12上的静触点14。本实施例中,所述静触点14为2个,位于静导电片12的后端。所述两个静触点14呈上下并列设置,并相互分离。所述静导电片12的前端单侧向前引出。所述动导电片组件20包括第一动导电片22、第二动导电片24、动片单元26、以及动触点28。所述第一动导电片22前、后两端双侧向外引出;所述第二动导电片24的后端单侧向外引出。其中,第二动导电片24的引出后端与第一动导电片22的引出后端焊接相连,动导电片组件20大致呈u形;所述动片单元26的后端连接于第二动导电片24的前端;所述动触点28设置于动片单元26的前端,并正对静导电片组件10的静触点14;第一动导电片22的引出前端与静导电片12的引出前端基本呈平行间隔设置,整个触头组件大致呈u形,有利于外接金属电流传感器或电流互感器或非侵入式电流芯片,形成了模块化负载机构。
所述动片单元26包括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动簧片265、第一弹片267、以及第二弹片269。所述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以及动簧片265均为薄片状结构,三者逐层相叠设置。其中,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的中央向外凸出呈拱形。所述第一弹片267与动簧片265相叠,并位于动簧片265的上半侧。所述第二弹片269与动簧片265相叠,并位于动簧片265的下半侧。所述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动簧片265的中央形成有开槽27,所述开槽27沿动片单元26的长度方向横向延伸并贯穿动片单元26的前端,第一弹片267位于开槽27的上侧,第二弹片269位于开槽27的下侧,整个动片单元26呈中间开叉的双杆结构。以下,动片单元26位于开槽27上侧的部分,包括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与动簧片265的上半部以及第一弹片267称为上杆;相对地动片单元26位于开槽27下侧的部分,包括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与动簧片265的下半部以及第二弹片269称为下杆。所述上杆与下杆在后端连接为一体,但在前端完全分离。
所述动触点28为2个,分别设置于上杆与下杆的前端,与静触点14一一相对。由于上杆与下杆的前端分离,呈悬臂梁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如此分别设置于上杆与下杆的前端的两个动触点28可以被单独驱动,与对应的静触点14接触或分离,形成双杆、双触点结构。本实施了中,所述上杆与下杆的前端均形成有开孔,与动触点28铆接。其中,所述第一弹片267的前端的开孔相对于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与动簧片265对应的开孔略大,上方的动触点28铆接于开孔内时与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动簧片265固定连接为一体,但与第一弹片267呈活动连接,第一弹片267的前端不固定。所述第一弹片267的后端与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及动簧片265的后端形与成有对应的开口,通过铆接固定连接至第二动导电片24的前端。较佳地,所述第一弹片267被施加有一定的预紧力,其前端倾斜地抵顶于动簧片265上,使得上杆在没有其它外力的作用下略微变形朝向静触点14方向张开。
所述第二弹片269、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动簧片265通过与下方的动触点28的铆接连接为一体。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片269的表面叠设有垫片。较佳地,所述第二弹片269的前端相对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动簧片265向前伸出,用于与驱动组件30作用,如此驱动组件30可以通过推动第二弹片269带动下杆移动,使下杆上的动触点28与对应的静触点14接触或分离。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有推杆32、所述推杆32上形成有与推杆32相垂直的推板34,所述推板34位于静导电片12的后端与动片单元26的前端之间,用于推动动片单元26远离静导电片12。所述推杆32还形成有插槽36,所述第二弹片269的前端伸出动片单元26之外并插入至推杆32的插槽36内,用于推动动片单元26朝向静导电片12移动。如图6-9所示,初始时继电器断开,动触点28与静触点14间隔有一定距离,此时推杆32的推板34抵顶动片单元26的大分流片261,对动片单元26具有一定的作用力,使得上杆对第一弹片267形成作用力克服第一弹片267的预紧力。
当继电器触点闭合时,推杆32以第一方向移动(本实施例图式为向左移动),带动第二弹片269的前端移动,进而带动整个下杆移动,使下杆上的动触点28移动至与下方对应的静触点14形成接触。在此过程中第二弹片269变形,增加了触点压力。另外,推杆32的移动使得其与上杆分离从而对上杆的作用力消失,如此第一弹片267的预紧力使得上杆向外张开,带动上方的动触点28与对应的上方的静触点14形成接触,如图2-5所示。反之,继电器的触点断开时,推杆32反向移动,当推杆32移动至其推板34与动片单元26的前端触碰时,推动上杆、下杆随之反向移动,使动触点28与静触点14分离,回到图6-9所示状态。由于大分流片261、小分流片263中央向外拱起,推板34推动动片单元26的前端,拱起的部分可形成缓冲,降低接触电阻及提高产品的机械寿命。
较佳地,所述动片单元26与第一动导电片22呈小间隙平行设置,以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提高抗冲击电流能力。
较佳地,所述第一弹片267、第二弹片269可以采用高温弹性材料,如弹性不锈钢、弹性合金钢等,在高或低温环境下弹性模量稳定,有利于提高电气寿命。
图10-12所示为本发明继电器的负载机构的另一实施例,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弹片267的后端固定于第一动导电片22上,动导电片组件20整体大致呈z形。类似地,第一弹片267的前端倾斜地抵顶上杆,第二弹片269固定于下杆上并向前伸出至推杆32的插槽36内,第一弹片267通过其预紧力推动上杆上的动触点28与对应的静触点14接触,第二弹片269通过推杆32的带动推动下杆上的动触点28与对应的静触点14接触,实现继电器的闭合,并通过推杆32的移动带动两个动触点28与静触点14分离,实现继电器的断开。本发明通过推杆32的往复直线移动,实现触点的闭合与断开,并通过第一弹片267的预紧力实现两个动触点28的不同闭合,具有结构紧凑、加工简单、稳定可靠等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发明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