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5883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控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过热保护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温控器。



背景技术:

热保护器是一种用双金属片作为感温元件的温控器,电器正常工作时,双金属片处于自由状态,触点处于闭合/断开状态,当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时,双金属元件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打开/闭合触点,切断/接通电路,从而起到热保护作用。目前,现有的温控器上的双金属片一般安装在动触片的顶面上,其安装方式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动触片的顶面上设有两个卡位,所述双金属片的两端分别嵌装在动触片顶面上的两个卡位中,该安装方式中双金属片的两端都是活动嵌装在动触片上的,没有将双金属片固定,会导致双金属片很容易移位或者脱落,存在安装不牢固的缺点。

第二种是,在动触片的顶面上设有左右两个卡位和在上下两个弯折部,安装时工人先将双金属片的两端分别嵌装在动触片顶面的两个卡位中,然后,工人再用钳子将两个扭动弯折部向上弯折,来将双金属片限位,这种类型的安装方式在扭动弯折部使其向上弯折过程会发生断裂,使其不良品率高,弯折部一般比较小,导致其还有安装不方便的缺点,且安装过程复杂,不易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制造效率低。

第三种是,在动触片顶面上设有两个卡位,在双金属片的相应位置上分别设有与卡位相配的卡口;安装时,是将双金属片上的二个卡口分别卡装在动触片的两个卡位上;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将卡口和卡位进行准确对位,但由于卡口和卡位的结构都比较小,所以对位装配过程比较困难,存在安装不方便的缺点。

上述三种安装方式中都需要人工来进行装配,使其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以及不适应流水线生产的缺点。

虽然,目前出现了将双金属片通过铆钉固定安装的结构,但该类热保护器还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温控器,该温控器结构十分简单,其结构设计也十分科学合理,能够实现自动化模块化的生产,制造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制造的成本也更低。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它们分别为:

第一种:

一种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双金属片、动触片、动触点、静触点,其特点在于塑料座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一端,所述塑料座的顶面一端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双金属片、动触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限位槽内的第一电极片上,在位于双金属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设有与塑料座一体成型的凸柱,所述动触点设置在动触片的另一端上,所述静触点设置在第二电极片上,并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接触。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动触片的结构,在位于双金属片上方的动触片底面上设有与动触片一体成型的凸起部。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第二电极片的结构,所述第二电极片上设有与第二电极片一体成型的安装座,所述静触点设置在安装座上。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温控器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与连接部;所述塑料座的顶面另一端设有倾斜面。

第二种:

一种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双金属片、动触片、动触点、静触点,其特点在于塑料座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一端,所述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动触片、双金属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限位槽内的第一电极片上,在位于动触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设有与塑料座一体成型的凸柱,所述动触片上设有供凸柱穿过的通孔,在动触片的顶部还设有卡置部,所述双金属片的另一端嵌装在卡置部内,所述动触点设置在动触片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设置在第二电极片上,并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接触。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第二电极片的结构,所述第二电极片上设有与第二电极片一体成型的安装座,所述静触点设置在安装座上。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温控器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与连接部;所述塑料座的顶面另一端设有倾斜面。

第三种:

一种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动触点、静触点,其特点在于还包括双金属动触片,其中塑料座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一端,所述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双金属动触片的一端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限位槽内的第一电极片上,在位于双金属动触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设有与塑料座一体成型的凸柱,所述动触点设置在双金属动触片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设置在第二电极片上,并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接触。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第二电极片的结构,所述第二电极片上设有与第二电极片一体成型的安装座,所述静触点设置在安装座上。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温控器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与连接部;所述塑料座的顶面另一端设有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塑料座是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上的。生产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将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与塑料座一起注塑出来,形成一个成体结构。同时,在塑料座的顶部还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一端位于在限位槽的底部。其中,双金属片与动触片的一端是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固定的或将双金属动触片的一端通过铆钉固定。铆钉可以很好的定位住双金属片与动触片或双金属动触片的位置,而限位槽可以防止双金属片与动触片或双金属动触片发生转动。各构件的固定十分稳固,不会存在移位或松脱等情况。其结构十分简单,结构设计也十分科学合理。(2)由于,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可与塑料座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与静触点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因此,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3)由上述可知,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三者构成的结构在上述三个方案中完全相同。这样该部分结构就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然后根据需要组装出不同类型的温控器,这样能够节省设计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中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二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双金属片4、动触片5、动触点6、静触点7,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一端,所述塑料座3的顶面一端设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32的底部,所述双金属片4、动触片5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8铆接在位于限位槽32内的第一电极片1上,在位于双金属片4下方的塑料座3上设有与塑料座3一体成型的凸柱31,所述动触点6设置在动触片5的另一端上,所述静触点7设置在第二电极片2上,并使动触点6与静触点7相接触。生产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将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形成一个成体结构。同时,在塑料座3的顶部还设有限位槽32,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又位于在限位槽32的底部。由于,双金属片4与动触片5的一端是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8固定的,且铆钉8可以很好的定位住双金属片4与动触片5的位置,而限位槽32又可以防止双金属片4与动触片5发生转动。各构件的固定十分稳固,不会存在移位或松脱等情况。其结构十分简单,结构设计也十分科学合理。由于,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可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6与静触点7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因此,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3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3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3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动触片的结构,在位于双金属片4上方的动触片5底面上设有与动触片5一体成型的凸起部51。其中,凸起部51可以是直接在动触片5上通过模具挤压直接得到的。其中,双金属片4受热发生变形时,会顶在动触片5的凸起部51上,使双金属片4的作用位置更加精确、作用效果更加高效。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第二电极片的结构,所述第二电极片2上设有与第二电极片2一体成型的安装座21,所述静触点7设置在安装座21上。其中,安装座21可以是通过冲压加工直接在第二电极片2上成型出来的。安装座21的设置可提高静触点7的位置,以便于与动触点6相接触,保证动触点6与静触点7的接触效果。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温控器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10与连接部20;所述塑料座3的顶面另一端设有倾斜面33。其中,连接孔10与连接部20的设置可以便于导线的连接。而倾斜面33的设置可以防止动触点6在使用过程中被塑料座3阻碍到。

实施例二:

一种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双金属片4、动触片5、动触点6、静触点7,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一端,所述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32的底部,所述动触片5、双金属片4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8铆接在位于限位槽32内的第一电极片1上,在位于动触片5下方的塑料座3上设有与塑料座3一体成型的凸柱31,所述动触片5上设有供凸柱31穿过的通孔52,在动触片5的顶部还设有卡置部53,所述双金属片4的另一端嵌装在卡置部53内,所述动触点6设置在动触片5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7设置在第二电极片2上,并使动触点6与静触点7相接触。生产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将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形成一个成体结构。同时,在塑料座3的顶部还设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在限位槽32的底部。由于,双金属片4与动触片5的一端是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8固定的,且铆钉8可以很好的定位住双金属片4与动触片5的位置,而限位槽32又可以防止双金属片4与动触片5发生转动。各构件的固定十分稳固,不会存在移位或松脱等情况。其结构十分简单,结构设计也十分科学合理。由于,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可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6与静触点7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因此,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3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3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3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第二电极片的结构,所述第二电极片2上设有与第二电极片2一体成型的安装座21,所述静触点7设置在安装座21上。其中,安装座21可以是通过冲压加工直接在第二电极片2上成型出来的。安装座21的设置可提高静触点7的位置,以便于与动触点6相接触,保证动触点6与静触点7的接触效果。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温控器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10与连接部20;所述塑料座3的顶面另一端设有倾斜面33。其中,连接孔10与连接部20的设置可以便于导线的连接。而倾斜面33的设置可以防止动触点6在使用过程中被塑料座3阻碍到。

实施例三:

一种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动触点6、静触点7,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还包括双金属动触片9,其中所述塑料座3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一端,所述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32的底部,所述双金属动触片9的一端通过铆钉8铆接在位于限位槽32内的第一电极片1上,在位于双金属动触片9下方的塑料座3上设有与塑料座3一体成型的凸柱31,所述动触点6设置在双金属动触片9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7设置在第二电极片2上,并使动触点6与静触点7相接触。生产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将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形成一个成体结构。同时,在塑料座3的顶部还设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在限位槽32的底部。由于,双金属动触片9的一端是通过铆钉8固定的,且铆钉8可以很好的定位住双金属动触片9的位置,而限位槽32可以防止双金属动触片9发生转动。各构件的固定十分稳固,不会存在移位或松脱等情况。其结构十分简单,结构设计也十分科学合理。由于,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可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6与静触点7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因此,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3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3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3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由上述可知,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三者构成的结构在上述三个方案中完全相同。这样该部分结构就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然后根据需要组装出不同类型的温控器,这样能够节省设计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第二电极片的结构,所述第二电极片2上设有与第二电极片2一体成型的安装座21,所述静触点7设置在安装座21上。其中,安装座21可以是通过冲压加工直接在第二电极片2上成型出来的。安装座21的设置可提高静触点7的位置,以便于与动触点6相接触,保证动触点6与静触点7的接触效果。

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温控器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孔10与连接部20;所述塑料座3的顶面另一端设有倾斜面33。其中,连接孔10与连接部20的设置可以便于导线的连接。而倾斜面33的设置可以防止动触点6在使用过程中被塑料座3阻碍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