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舌板的复合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4782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具有双舌板的复合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创作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具有双舌板的一种复合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关于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连接器,其连接接口已由Type-A接口,演进到目前全新设计的Type-C接口。Type-C接口的特点除了没有方向性而能正插或反插外,并可提供高达10Gbps的最大传输速率,以能在传输庞大档案时获得更快速的传输速率,进而有效缩短传输时间。

由于全新的Type-C接口不兼容于现有任何类型的USB连接器,欲使用USB Type-C连接器时,就必须在电路板上额外空出一个位置来专门焊接USB Type-C连接器,导致目前仍无法普及。

再者,USB Type-C接口原本即被设定为取代目前使用于行动电子产品(例如移动电话或平板计算机等)的Micro USB接口,但由于前述原因而导致持续往后推延,造成目前这般青黄不接的情形,更导致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使用USB Type-C接口和使用Micro USB接口的外接装置,无法使用于同一电子产品(例如计算机、移动电话或平板计算机等),早为人所诟病已久。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创作,乃为本案创作人所亟欲解决的一大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创作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藉由具有对应于第一对接连接器(USB Type-C对接连接器)的第一舌板以及对应于第二对接连接器(Micro USB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舌板,从而整合两种接口(USB Type-C接口和Micro USB接口)于同一连接器,达到复合式使用的目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创作系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用以插接一第一对接连接器和一第二对接连接器,该复合式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舌板和一第二舌板,皆连接于该绝缘本体;多数第一排端子,设置于该第一舌板的一面;多数第二排端子,设置于该第一舌板之相对于该一面的另一面,该多数第一排端子和该多数第二排端子系供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导接;以及多数第三排端子,设置于该第二舌板之两相对面的其中一面,该多数第三排端子则供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导接。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创作具有以下功效:能整合两种接口(USB Type-C接口和Micro USB接口)于同一连接器,达到复合式使用的目的。

【图式简单说明】

图1 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2 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 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的一剖视图。

图4 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

图5 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于插接USB Type-C对接连接器时的示意图。

图6 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于插接Micro USB对接连接器时的示意图。

【实施方式】

有关本创作的详细说明和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创作。

本创作系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主要在利用双舌板设计,以既能供一第一对接连接器700可插拔地插接,又能供一第二对接连接器800可插拔地插接,如此达到复合式目的。

如图1-图4所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一第一舌板11、一第二舌板12、多数第一排端子3、多数第二排端子4以及多数第三排端子5,较佳还包括一金属外壳2。

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皆连接于绝缘本体1,至于舌板的连接方式,本创作并未限定,于本实施例中则以本段后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系以彼此间隔层迭的方式连接于绝缘本体1的同一面(如图所示系指内端面)并朝同一方向(如图所示系指朝远离该内端面的方向)凸伸。

各第一排端子3系设置于第一舌板11的一面(如图所示系指顶面);各第二排端子4设置于第一舌板11之相对于该一面的另一面(如图所示系指底面);各第三排端子5则设置于第二舌板12之两相对面的其中一面(如图所示系指顶面)。

至于第一、二、三排端子3、4、5的具体固定方式,本创作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则以本段后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各第一排端子3和各第二排端子4的一段(如图所示系指后段)系皆定位于绝缘本体1,各第一排端子3和各第二排端子4的另一段(如图所示系指前段)则分别设置于第一舌板11的顶面和底面;各第三排端子5的一段(如图所示系指后段)系定位于第二舌板12的后段,各第三排端子5的另一段(如图所示系指前段)则设置于第二舌板12之前段的顶面。其中,各第一、二、三排端子3、4、5之后段的端部系皆外露而利于例如焊接等的电性连接。

使各第一排端子3和各第二排端子4能供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700导接(见图5),至于各第三排端子5则供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800导接(见图6)。

必须说明的是,第一舌板11以及设置于第一舌板11的各第一排端子3和各第二排端子4系符合USB Type-C规格;第二舌板12以及设置于第二舌板12的各第三排端子5系符合Micro USB规格。因此,各第一排端子3和各第二排端子4的数量分别为十二根,以对应至USB Type-C规格,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700则为一USB Type-C对接连接器;至于各第三排端子5的数量则为五根,以对应至Micro USB规格,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800则为一Micro USB对接连接器。

如图5和图6所示,换言之,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100,既能利用第一舌板11来插接第一对接连接器700(USB Type-C对接连接器,见图5),亦能利用第二舌板12来插接第二对接连接器800(Micro USB对接连接器,见图6)。且,复合式连接器100之各第一、二、三排端子3、4、5之后段的端部系电性连接于一电路板900。

其中,第一对接连接器700的二十四个第一对接端子7将会与各第一排端子3和各第二排端子4导接,使第一对接连接器700能电性连接于复合式连接器100;至于第二对接连接器800的五个第二对接端子8则将会与各第三排端子5导接,使第二对接连接器800亦能电性连接于复合式连接器100。

如此以使使用第一、二对接连接器700、800的外接装置(例如随身碟或行动电源等)都能与电路板900电性相通,进而彼此传递数据或传输电源。

如图1-图6所示,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100还可包括金属外壳2。金属外壳2包绕于前述绝缘本体1、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并于包绕后形成一接口(未标示组件符号),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则皆朝接口方向凸伸。其中,金属外壳2系固定于绝缘本体1,但未接触第一舌板11和第二舌板12。

此外,为了降低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100的整体高度,首先可降低金属外壳2(具有未标示组件符号的多数壳板)的高度,于本实施例中,则将金属外壳2与第二舌板12之顶面所彼此相邻的一处开设有一整体破口21,且开设这整体破口21系相当于去掉金属外壳2之多数壳板中的底壳板(未标示组件符号),因此能降低金属外壳2的高度,并因此而降低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100的整体高度,以适于现今轻薄短小的设计要求。

其次,则还可降低绝缘本体1的高度,于本实施例中,则是将第一舌板11与第二舌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缩小,缩小的幅度是只要能分别插接第一、二对接连接器700、800即可(见图5和图6),因此能相应降低绝缘本体1的高度,并因此而更进一步降低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100的整体高度。

综上所述,本创作相较于先前技术系具有以下功效:藉由具有对应于第一对接连接器700(USB Type-C对接连接器)的第一舌板11以及对应于第二对接连接器800(Micro USB对接连接器)的第二舌板12,从而整合两种接口(USB Type-C接口和Micro USB接口)于同一连接器,达到复合式使用的目的。

此外,本创作系还具有其它功效:藉由在金属外壳2开设整体破口21(或可再进一步缩短第一、二舌板11、12之间的间距),如此就能降低本创作复合式连接器100的整体高度,以适于轻薄短小的设计要求。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创作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创作之专利范围,举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等效结构变化,均理同包含于本创作之权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符号说明】

100…复合式连接器

1…绝缘本体

11…第一舌板

12…第二舌板

2…金属外壳

21…整体破口

3…第一排端子

4…第二排端子

5…第三排端子

700…USB Type-C对接连接器

7…第一对接端子

800…Micro USB对接连接器

8…第二对接端子

900…电路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