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瓶框及具有该电瓶框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1708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瓶框及具有该电瓶框的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底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瓶框。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电瓶框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牵引车辆加大油箱及双油箱选装的广泛应用,车辆空间布置利用率的提高及纵梁两侧的关键总成件使用空间降低是当前车辆布置趋势。

请参考图1,图1传统电瓶框结构,传统电瓶框采用蓄电池并列水平布置的方式,电瓶框具有较宽的框体结构,若干个蓄电池水平且并排的设置在电瓶框中,电池的侧面与底面均与电瓶框紧贴设置,为了能够将所有蓄电池均匀摆放下,电瓶框实际需要的布置空间相对较大。同时,为了能够将蓄电池在电瓶框中固定,且保证各个蓄电池之间不会在颠簸过程中发生碰撞,通常在电瓶框中设置有蓄电池压紧机构,蓄电池压紧机构通常包含弹性元件、压板、压紧螺栓等部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也为蓄电池的拆装造成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占用面积小的电瓶框,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瓶框,该电瓶框的结构简单,占用面积小且易于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瓶框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瓶框,包括电瓶框本体,所述电瓶框本体包括用于支撑电瓶的底板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三侧面的三个支撑侧板,所述支撑侧板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用于压紧位于底层的所述电瓶的第一压紧装置和用于与所述第一压紧装置在双向上压紧位于上层的所述电瓶的第二压紧装置,所述第一压紧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压紧装置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均为与所述电瓶的接触位置具有弹性的弹性压紧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紧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具有弹性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弹性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另一端朝向位于底层的所述电瓶。

优选地,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具有弹性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弹性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为V型弹性支架。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承载所述电瓶的托盘。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均设置在所述支撑侧板上的L型支架上,所述第一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分别与对应的L型支架对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侧板通过弯折连接件连接纵梁,所述弯折连接件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撑侧板。

一种车辆,包括电瓶框,所述电瓶框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瓶框。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瓶框将现有的水平并列设置电瓶的方式转变为上下分层设置电瓶,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相对节省水平方向的空间,同时通过两个压紧装置在竖直方向上压紧能够实现电瓶的紧凑设计,优化了电瓶的放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电瓶框的车辆,该车辆的设置紧凑,便于电瓶的压紧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设计方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中电瓶框本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压紧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压紧装置的示意图。

上图1-5中:

1为支撑侧板、2为弯折连接件、3为第一压紧装置、4为第二压紧装置、5为支撑板、6为V型弹性支架、7为托盘、8为L型支架、9为纵梁、10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电瓶框,该电瓶框的结构简单,易于布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瓶框的车辆。

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设计方案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中电瓶框本体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压紧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瓶框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压紧装置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瓶框,包括电瓶框本体,电瓶框本体包括用于支撑电瓶的底板和分别连接于底板三侧面的三个支撑侧板1,支撑侧板1上可拆卸的安装有用于压紧位于底层的电瓶的第一压紧装置3和用于与第一压紧装置3在双向上压紧位于上层的电瓶的第二压紧装置4,第一压紧装置3位于第二压紧装置4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电瓶框本体为框架结构,基本形状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主要包括底板和支撑侧板1,二者采用固定连接。需要说明上述支撑侧板1为设置在底板的三个侧面的三个支撑侧板1,用于在底板的三个方向上对底板上放置的电池进行位置的限定,上述设置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在支撑侧板1上连接有第一压紧装置3,第一压紧装置3可以为板件或其他结构件,用于与底板共同将位于底部的电瓶压紧,第一压紧装置3上还设置有第二压紧装置4,第二压紧装置4也可以为板件或其他结构件,用于与第一压紧装置3由上下两个方向压紧位于上层的电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瓶框将现有的水平并列设置电瓶的方式转变为上下分层设置电瓶,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相对节省水平方向的空间,同时通过两个压紧装置在竖直方向上压紧能够实现电瓶的紧凑设计,优化了电瓶的放置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压紧装置3和第二压紧装置4均为具有弹性的弹性压紧装置。弹性压紧装置为与电瓶的接触位置具有弹性,也就是说,弹性压紧装置在固定于支撑侧板1上后,其位置不会改变,而是弹性压紧装置上与电瓶接触的位置为具有弹性的部件,能够利用其弹性与电瓶实现压紧。

可选的,上述弹性压紧装置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凡具有对电瓶的弹性压紧力的压紧装置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压紧装置3和/或第二压紧装置4可以采用支撑板5与支架的结合方式。

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压紧装置3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一支架,第一支架连接于第一支撑板上,且第一支架具有弹性,第一支架的弹性方向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板,另一端朝向位于底层的电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板用于固定在支撑侧板1上,第一支架用于与位于底层的电瓶接触,并将电瓶压紧向底板方向,由于第一支架具有弹性,所以第一支架对电瓶的压紧作用更加明显且压紧效果好。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二压紧装置4包括第二支撑板和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连接于第二支撑板上,且第二支架具有弹性,第二支架的弹性方向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板,另一端朝向第一压紧装置3。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板用于固定在支撑侧板1上,第二支架用于与位于上层的电瓶接触,并将电瓶压紧向第一压紧装置3的方向,由于第二支架具有弹性,所以第二支架与第一压紧装置3在上下两个方向上对位于上层的电瓶的压紧效果好。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为V型弹性支架6。其中,V型弹性支架6的中部与对应的支撑板5连接,而V型弹性支架6的两个伸出端部分别用于与电瓶相抵接。

可选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的支架。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压紧装置3和第二压紧装置4均设置在支撑侧板1上的L型支架8上,第一压紧装置3和第二压紧装置4分别与对应的L型支架8对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L型支架8也可以为L形钣金件,L型支架8的一个侧板固定于支撑侧板1上,另一个侧板用于支撑并固定第一压紧装置3或第二压紧装置4,具体地,可以为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固定于L型支架8的另一个侧板上。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用于承载电瓶的托盘7。由于通常电瓶的面积较大,且重量较大,为了更为定的支撑位于上层的电瓶,可以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托盘7,以面积较大的托盘7对电瓶进行支撑,从而提升电瓶放置的平稳度。

由于电瓶框需要固定在车体的固定位置,通常固定于纵梁9上,所欲上述支撑侧板1上需要设置与纵梁9的连接件。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支撑侧板1通过弯折连接件2连接纵梁9,弯折连接件2通过螺栓10固定于支撑侧板1。

可选的,弯折连接件2可以为L型弯折连接件,并以两侧板分别贴合连接支撑侧板1和纵梁9。

可选的,上述弯折连接件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的具有连接功能的部件。

上述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瓶框优化了电瓶的压紧结构,且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V型弹性支架6能够优化电瓶的的压紧方式,减少了压紧装置中的零部件数量,从而提升了电瓶拆装的便利性。

除了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瓶框的主要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具有上述电瓶框的车辆,该车辆由于设置了上述电瓶框,能够提升电瓶的安装方便性和设置稳定度,该车辆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瓶框及具有该电瓶框的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