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箱用档位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3734阅读:3122来源:国知局
自动变速箱用档位开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变速箱用档位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液压动力换档变速箱的机械操纵控制,是采用手柄推动手动液压换档阀,实现变速箱的档位变速控制。即当手动液压档位阀被推动而处于设定的某一位置时,来自油泵的压力油进入变速箱中相应的离合器液压缸,并推动缸内活塞,使离合器磨擦片与活塞结合,达到该组磨擦片与相应的齿轮对结合成为一体化,就能以某一档地速度传递动力,完成变速箱的某一种档位速度。改变手动液压档位阀位置,则能获得另一档速度。上述机械操纵换档的缺点是,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很大,一般手力约为30N,而且不能实现自动或半自动控制。对于那些负载多变,速度多档位的工程机械,因其变速操纵十分频繁,劳动强度就更大。

为了跟随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我国汽车工业,“九五”期间,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被列为科技攻关项目。车辆自动变速是汽车电控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计算机和电力电子驱动技术实现车辆自动变速,能消除驾驶员换档技术的差异,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汽车的无级变速系统一般是由无级变速箱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和无级变速箱控制器TCU(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组成。

自动变速器是一种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自动改变齿轮传动比的汽车变速器,从而使驾驶员不必手动换档。自动变速箱档位开关是感应变速箱所处在的档位位置的传感器,把变速箱所处在的档位新型号传输给TCU后,TCU根据所处在的档位位置进行换挡操作。

档位开关是由回位弹簧,弹簧片,触点组成。按所需速度档位数,设定所需的开关数,组成了电操纵换档组合开关。当电源接通其中一组时,该组电开关的触头接通,TCU根据接通信号控制档位变化。

目前的档位开关多是单一触点接触,也就是说每一个档位只有一个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长时间多次换档后容易造成触点之间接触不良,使得档位开关灵敏性降低,故障率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自动变速箱档位开关采用单一触点接触,容易造成触点间接触不良,使得档位开关灵敏性降低,故障率增加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变速箱用档位开关,旋转杆上设置两个动极片,两个动极片分别与不同的定极片接触实现换档,保证触点接触良好,换档灵敏,降低故障率。

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现有的档位开关的安装角度固定,不可调整,适应性差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变速箱用档位开关,档位开关的基体上设置有一个长槽孔,可以调整档位开关的安装角度,适应性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变速箱用档位开关,包括内部固定有多个定极片的基体、连接定极片从基体延伸出的线束,定极片分三排呈弧形状固定于基体内三个半径的位置处;还包括铰接于基体上的旋转杆,旋转杆上设置有两个不在同一个旋转半径上的动极片,每一个档位均有一动极片与不在同一半径上的两定极片相接触。旋转杆绕着铰接点转动,使得动极片与不同的定极片配合接触从而完成换档,定极片分成三排弧形布置,动极片分两个且处于不同的旋转半径上,这样每一个档位都一个动极片和两块定极片接触,保证触点接触良好,换档灵敏,降低故障率。

作为优选,旋转杆包括与基体铰接的转部和与转部一体的从转部周边延伸的转臂,转部中心设置有插槽,转臂上设置有2个凹腔,每一个凹腔与一个动极片配合,动极片背面与凹腔底部之间连接有弹簧。

作为优选,基体内设置有以旋转杆铰接点为圆心的扇形腔,扇形腔与旋转杆的旋转面相对应,扇形腔的底部设置有凹槽,定极片嵌入到凹槽内,定极片背面固定连接柱,连接柱穿透凹槽底部与线束相连。

作为优选,基体在扇形腔的背面填充有环氧树脂胶封闭,基体扇形腔的正面覆盖有基体上盖,基体上盖罩住旋转杆。

作为优选,两动极片的长度方向相对旋转杆转动中心的夹角为8°,动极片呈U形状,U形底部为平面用于定极片相接触,动极片的长度方向与旋转杆的转动中心的圆的径向相一致。

作为优选,定极片分为10块,半径最大的位置布置3块,半径最小的位置布置3块,中间位置布置4块,半径最大处的3块定极片与中间位置处的其中3块定极片组合呈三组,半径最小处的3块定极片与中间位置处的其中3块定极片组合呈三组,两动极片分别与六组定极片接触形成P档、R档、N档、D档、2档、L档。

作为优选,半径最大处的3块定极片均连接有1根线束,半径最小处的3块定极片均连接有1根线束,中间位置的4块定极片中有3块通过连接片相连,连接片和另外1块定极片均连接有1根线束。

作为优选,基体上盖侧边设置有长槽孔,长槽孔两腰为弧形状,长槽孔两侧壁为倾斜状,长槽孔朝向基体上盖正面的一端的宽度小于长槽孔另一端的宽度。

作为优选,基体侧边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的中心线经过旋转杆的转动中心,定位槽的中心线与N档标记线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旋转杆绕着铰接点转动,使得动极片与不同的定极片配合接触从而完成换档,定极片分成三排弧形布置,动极片分两个且处于不同的旋转半径上,这样每一个档位都一个动极片和两块定极片接触,保证触点接触良好,换档灵敏,降低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B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线束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极片和动极片布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P档极片接触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R档极片接触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N档极片接触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D档极片接触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2档极片接触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L档极片接触示意图;

图中:1、基体,2、定位槽,3、基体上盖,4、长槽孔,5、线束,6、插槽,7、环氧树脂胶,8、旋转杆,9、连接柱,10、连接片,11、凹腔,12、动极片,13、定位柱,14、弹簧,15、罩腔,16、转臂,17、转部,18、凹槽,19、定极片,20、红线定极片,21、绿线定极片,22、蓝线定极片,23、黄线定极片,24、棕线定极片,25、橙线定极片,26、白线定极片,27、粉线定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自动变速箱用档位开关(参见图1图2),包括基体1,基体正面固定有内部带罩腔15的基体上盖3,基体上固定有10块定极片19,定极片连接有线束5,线束引出到基体外,基体上铰接有旋转杆8,旋转杆被基体上盖的罩腔罩住,旋转杆上安装有两个动极片12。基体侧边设置有定位槽2,定位槽的中心线经过旋转杆的转动中心,定位槽的中心线与N档标记线相对应。基体上盖侧边设置有长槽孔4,长槽孔两腰为弧形状,长槽孔两侧壁为倾斜状,长槽孔朝向基体上盖正面的一端的宽度小于长槽孔另一端的宽度(参见图3)。

旋转杆(参见图6图4图3)包括与基体铰接的转部17和与转部一体的从转部周边延伸的转臂16,转部中心设置有插槽6,转臂上设置有2个凹腔11,每一个凹腔与一个动极片配合,凹腔底部固定有定位柱13,动极片背面与凹腔底部之间连接有弹簧14,弹簧的一端套置于定位柱上。旋转杆上的两个动极片不在同一个旋转半径上,两动极片的长度方向相对旋转杆转动中心的夹角为8°,动极片呈U形状,U形底部为平面用于定极片相接触,动极片的长度方向与旋转杆的转动中心的圆的径向相一致。

基体内设置有以旋转杆铰接点为圆心的扇形腔,扇形腔与旋转杆的旋转面相对应,扇形腔的底部设置有凹槽18,定极片嵌入到凹槽内,定极片背面固定连接柱9,连接柱穿透凹槽底部与线束5相连,基体在扇形腔的背面填充有环氧树脂胶7封闭。

定极片共10块,分三排呈弧形状固定于基体内三个半径的位置处。根据与不同颜色的线束连接而将10块定极片分为3块红线定极片20,1块绿线定极片21,1块蓝线定极片22,1块黄线定极片23,1块棕线定极片24,1块橙线定极片25,1块白线定极片26和1块粉线定极片27。按图7所示从左至右的方向排列,白线定极片、棕线定极片和绿线定极片布置于半径最大的位置,粉线定极片、橙线定极片和黄线定极片布置于半径最小的位置,2块红线定极片、蓝线定极片和1块红线定极片布置于中间位置。3块红线定极片在基体的背面通过连接片10相连并共同连接同一个红色线束(参见图5)。10块定极片形成6个组合,半径最大处的3块定极片与中间位置处的3块红线定极片组合呈三组,半径最小处的3块定极片与中间位置处的3块红线定极片和1块蓝线定极片组合呈三组,两动极片分别与六组定极片接触形成P档、R档、N档、D档、2档、L档。

具体参见图8至图13。图8为P档,半径大处的动极片与绿线定极片21和最右边上的红线定极片10相接触;图9为R档,半径小处的动极片与蓝线定极片22和黄线定极片23相接触;图10为N档,半径大处的动极片与棕线定极片24和中间位置的红线定极片20相接触;图11为D档,半径小处的动极片与中间位置的红线定极片20和橙线定极片25相接触;图12为2档,半径大处的动极片与白线定极片26和最左边的红线定极片20相接触;图13为L档,半径小处的动极片与最左边的红线定极片20和粉线定极片27相接触。P档有效范围最小为14°,其余R档、N档、D档、2档和L档有效范围均为10°±2°,其中L档的中线至2档的中线间隔14°±1°,2档的中线至D档的中线间隔13°±1°,D档的中线至N档的中线间隔13°±1°,N档的中线至R档的中线间隔13°±1°,R档的中线至P档的中线间隔23°±1°。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