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铆式线上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0860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铆式线上开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铆式线上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作为控制元件使用非常广泛,目前的开关一般采用多个零件安装组合,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剧烈碰撞可能导致一些卡接的零件散架,由于零件较多,不易安装,势必需要设计一种容易组装使用的线上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直铆式线上开关,该线上开关结构简单,容易组装。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直铆式线上开关,包括壳体和按钮,按钮与壳体铰接且按钮的上端伸出壳体,壳体内设有集成开关元件,集成开关元件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与电源线铆接的卡线件,集成开关元件的上端设有开口,且集成开关元件设有用于控制两侧卡线件通断的控制件,按钮的下端设有偏心凸块,偏心凸块插入开口并与集成开关元件的控制件抵接。

进一步地,集成开关元件包括绝缘固定块,绝缘固定块的中部间隔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卡线件连接的接触电极片,两个接触电极片之间设有所述控制件,控制件位于开口的下方,控制件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接触电极片连接,控制件的中部向外弯曲并与偏心凸块抵接,控制件的另一端位于另一个接触电极片的上方。

再优选地,控制件与绝缘固定块之间设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卡线件为U形设置的金属片。

再优选地,所述金属片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锯齿形凸块,且两侧的锯齿形凸块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底壳,底壳设有与绝缘固定块相配合的容置空间,绝缘固定块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块,支撑块的端部设有铰接孔,所述按钮的两侧分别延伸出转轴,转轴插入铰接孔;所述容置空间设有与支撑块相配合的定位凹孔。

再进一步地,上壳体设有插接柱,底壳设有与插接柱相配合的插接孔,上壳体与底壳插接。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开关元件模块化设计,便于组装,以及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壳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按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集成开关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集成开关元件的除去绝缘壳体的一种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底壳;11——插接孔;2——上壳体;21——通孔;22——插接柱;3——控制件;4——电源线;5——集成开关元件;6——按钮;61——转轴;62——偏心凸块;7——卡线件;8——接触电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6,一种直铆式线上开关,包括壳体和按钮6,按钮6与壳体铰接且按钮6的上端伸出壳体,壳体内设有集成开关元件5,集成开关元件5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与电源线4铆接的卡线件7,集成开关元件5的上端设有开口,且集成开关元件5设有用于控制两侧卡线件7通断的控制件23,按钮6的下端设有偏心凸块6,偏心凸块6插入开口并与集成开关元件5的控制件23抵接。

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零件仅有壳体、按钮6以及集成开关元件5,非常方便组装。具体地在设置时,壳体设有按钮6相配合通孔21,两侧的电源线4分别与集成开关元件5连接。通过按钮6驱动控制件23的移动,从而达到控制开关的通断。在使用时,直接将电源线4与卡线件7铆接即可使用。

进一步地,集成开关元件5包括绝缘固定块,绝缘固定块的中部间隔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卡线件7连接的接触电极片8,两个接触电极片8之间设有所述控制件23,控制件23位于开口的下方,控制件2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接触电极片8连接,控制件23的中部向外弯曲并与偏心凸块6抵接,控制件23的另一端位于另一个接触电极片8的上方。

控制件23中部弯曲,使得控制件23具有一定弹性,控制件23可采用弹性钢片;通过旋转按钮6,控制偏心凸块6抵接控制件23的不同端部,使得控制件23位于不同的状态,与另一个接触电极片8处于抵接或分离状态,进而控制整个线上开关的通断。

其次,集成开关元件5可以设计为其他结构,或集成电路。

再优选地,控制件23与绝缘固定块之间设有弹簧。

设置弹簧,可以辅助控制件23复位,使得开关趋于断开状态。

优选地,所述卡线件7为U形设置的金属片。

将卡线件7设计成U形,便于与导线连接。

再优选地,所述金属片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锯齿形凸块,且两侧的锯齿形凸块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上壳体2和底壳1,底壳1设有与绝缘固定块相配合的容置空间,绝缘固定块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块,支撑块的端部设有铰接孔,所述按钮6的两侧分别延伸出转轴61,转轴61插入铰接孔;所述容置空间设有与支撑块相配合的定位凹孔。

这里的支撑块一方面用于支撑按钮6,另一方面用于定位,避免绝缘固定块在壳体内移动。

再进一步地,上壳体2设有插接柱22,底壳1设有与插接柱22相配合的插接孔11,上壳体2与底壳1插接。

采用插接方式,使得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可能利用上述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在此,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容,就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