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结构公母互配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592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结构公母互配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结构公母互配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源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连接器的体积越做越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为传统的母座本体1,母座本体1插接口的左右设置为导向柱3,占据了母座本体1较大的空间,而为了与母座本体1实现互配,导致公座本体4的体积较大,参照图2的公座本体,为了配合母座本体1的导向柱3,必须要在穿插部5的两侧预留导向柱3的插入空间,穿插部5再加上预留的导向柱3插入空间的结构,导致公座本体4的体积比较大,使用到设备中,也占据了设备过多的空间。图3为母座本体1和公座本体4互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次,由于市场上普遍应用只需要6个信号端子,对于母座本体而言,由于导柱的存在,无法将四排的端子结构改为三排端子结构,导致传统母座本体只能将最上排的端子不组装,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

再次,母座本体的导向柱用料较多,增加生产成本,并且由于导向柱的塑胶壁很厚,会收缩,导致安装尺寸有一定的变化,不容易控制,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公母互配电源连接器,通过在母座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凹槽,在公座本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与导槽相匹配的弧形凸块,在凹槽与弧形凸块引导作用下实现母座本体与公座本体的定位互配,同时节省了母座本体与公座本体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良结构公母互配电源连接器,包括母座本体和公座本体,所述母座本体包括插接口,所述插接口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公座本体包括与插接口互配的穿插部,所述穿插部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与凹槽相配合的凸块,所述插接口的凹槽沿着穿插部的凸块实现母座本体和公座本体的插接。

实际安装时,将母座本体的插接口的凹槽对着公座本体穿插部内腔左右两侧的凸块,凹槽与凸块嵌合在一起后,依靠凹槽和凸块的导向作用实现母座本体和公座本体的准确互配。解决了现有技术需要在母座本体上设置导柱导致增大母座本体空间的问题;而公座本体的凸块设置在内腔的左右两侧,随着母座本体空间利用率的提高,也直接导致了公座本体的空间利用率的提高。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凹槽设置为弧形凹槽;所述凸块设置为弧形凸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接口设置有2列母端端子,所述每列母端端子的数量设置为3个;所述内腔内设置有2列公端端子,所述每列公端端子的数量设置为3个。即母座本体的插接口上设置有6个母端端子,公座本体的内腔内设置有6个月母端端子相对应的公端端子,符合市场上普遍应用只需要6个信号端子的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母座本体插接口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凹槽,公座本体穿插部的内腔左右两侧设置有与导槽相配合的凸块,插接口的凹槽沿着穿插部的凸块实现母座本体和公座本体的插接,提升了母座本体和公座本体的空间利用率,降低生产用料,从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第二、插接口设置有2列母端端子,每列母端端子的数量设置为3个,内腔内设置有2列公端端子,每列公端端子的数量设置为3个,符合市场上普遍应用只需要6个信号端子的标准,避免了旧有技术中的端子浪费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母座本体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公座本体示意图。

图3是传统的母座本体和公座本体互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母座本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公座本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母座本体和公座本体互配示意图。

其中:

母座本体-1 插接口-2 导向柱3

公座本体-4 穿插部-5 公端端子-6

母端端子-7 凹槽-8 内腔-9

凸块-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参照图4、图5、图6所示,一种改良结构公母互配电源连接器,包括母座本体1和公座本体4,母座本体1包括插接口2,插接口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凹槽8,公座本体4包括与插接口2互配的穿插部5,穿插部5设置有内腔9,内腔9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与凹槽8相配合的凸块10,插接口2的凹槽8沿着穿插部5的凸块10实现母座本体1和公座本体4的插接。凹槽8设置为弧形凹槽,凸块10设置为弧形凸块。

插接口2设置有2列母端端子7,每列母端端子7的数量设置为3个;所述内腔9内设置有2列公端端6子,所述每列公端端子6的数量设置为3个。

实际安装时,将母座本体1的插接口2的凹槽8对着公座本体4穿插部5内腔9左右两侧的凸块10,凹槽8与凸块10嵌合在一起后,依靠凹槽8和凸块10的导向作用实现母座本体1和公座本体4的准确互配。

上述实施例仅是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