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744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卡合件的插槽总成及一种具有卡合部的工作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类生活的周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以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人类对于电子装置的需求亦愈来愈多样化。因此,有电子装置的设计业者开始思考使用同样的电子装置配合具有各种功能的扩充卡,以因应人类对于电子装置的多样化需求。

于此情况中,使用者可将各种类型的扩充卡插入电子装置中,使得电子装置新增或提升关于此扩充卡相应的功能。然而,当电子装置或扩充卡受到外力时,扩充卡与电子装置之间可能脱离电性连接关系,扩充卡可能会掉出电子装置之外。再者,扩充卡非预期地移动时,可能会造成电子装置内用以与扩充卡电性连接的连接端口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插槽总成,藉以加强固定插入插槽总成中的工作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插槽总成,用以供一工作件插设。工作件具有一第一卡合部。插槽总成包含一座体、一承载盘及一卡合件。座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具有一开口端。工作件可经由开口端进出容置空间。承载盘可滑动地设置于座体,且位于容置空间。承载盘具有一承载面用以承载工作件。承载盘相对于座体具有较接近开口端的一退出位置及较远离开口端的一插入位置。承载盘用以受工作件推抵而自退出位置移动至插入位置。卡合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承载盘。卡合件具有一第二卡合部。承载盘位于退出位置时卡合件相对于承载盘具有第二卡合部较远离承载面且与第一卡合部脱离扣合的一释放位置。承载盘位于插入位置时卡合件相对于承载盘具有第二卡合部较接近承载面且与第一卡合部扣合的一扣合位置。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该座体具有一第一抵靠面、一第一导引面及一第二抵靠面,该第一抵靠面及该第二抵靠面相对于该承载面具有段差,该第一导引面连接该第一抵靠面及该第二抵靠面,该卡合件随着该承载盘的滑动而能够沿该第一抵靠面、该第一导引面及该第二抵靠面移动进而与该承载面具有相异的距离变化,该承载盘位于该退出位置时,该卡合件抵靠于该第一抵靠面且相对于该承载盘位于该释放位置,该承载盘位于该插入位置时,该卡合件抵靠于该第二抵靠面且相对于该承载盘位于该扣合位置,该承载盘自该退出位置滑动至该插入位置时,该卡合件自该第一抵靠面经由该第一导引面导引而移动至该第二抵靠面以自该释放位置移动至该扣合位置,该承载盘自该插入位置滑动至该退出位置时,该卡合件自该第二抵靠面经由该第一导引面导引而移动至该第一抵靠面以自该扣合位置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更包括一弹性件,连接该卡合件及该承载盘,且常态使该卡合件抵靠于该第一抵靠面、该第一导引面或该第二抵靠面。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该座体更具有一第三抵靠面、一第二导引面及一第四抵靠面,该第三抵靠面与该第一抵靠面相面对,该第四抵靠面与该第二抵靠面相面对,该第二导引面与该第一导引面相面对,且该卡合件位于该第一抵靠面及该第三抵靠面之间、该第一导引面及该第二导引面之间或该第二抵靠面及该第四抵靠面之间,该第三抵靠面及该第四抵靠面相对于该承载面具有段差,该第二导引面连接该第三抵靠面及该第四抵靠面,该卡合件随着该承载盘的滑动而能够沿该第三抵靠面、该第二导引面及该第四抵靠面移动进而与该承载面具有相异的距离变化,该承载盘位于该退出位置时,该卡合件位于该第一抵靠面与该第三抵靠面之间且相对于该承载盘位于该释放位置,该承载盘位于该插入位置时,该卡合件位于该第二抵靠面与该第四抵靠面且相对于该承载盘位于该扣合位置,该承载盘自该退出位置滑动至该插入位置时,该卡合件自该第一抵靠面与第三抵靠面之间经由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二导引面之间导引而移动至该第二抵靠面与该第四抵靠面之间以自该释放位置移动至该扣合位置,该承载盘自该插入位置滑动至该退出位置时,该卡合件自该第二抵靠面与该第四抵靠面之间经由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二抵靠面之间导引而移动至该第一抵靠面与该第三抵靠面之间以自该扣合位置移动至该释放位置。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该第一卡合部为一凹槽,该第二卡合部为一挂勾,于该卡合件位于该扣合位置时,该挂勾挂设于该凹槽。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更包括一弹性件,连接该座体及该承载盘,该弹性件常态使该承载盘位于该退出位置。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更包括一连接端口,设置于该座体,该承载盘位于该插入位置且容置该工作件时,该连接端口用以电性连接于该工作件。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更包括一开关组件,设置于该座体,该承载盘具有一第三卡合部,该开关组件包括一第四卡合部,且具有一开启位置及一关闭位置,该第四卡合部位于该关闭位置时与该第三卡合部相互干涉,该第四卡合部位于该开启位置时与该第三卡合部解除干涉。

上述的插槽总成,其中,该开关组件更包括一第一磁性件、一第二磁性件、一第一弹性件、一第二弹性件及一枢转件,该第一磁性件固定于该座体,该第四卡合部及该枢转件分别枢设于该座体,该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挂设于该座体,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挂设于该第四卡合部,该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挂设于该座体,该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挂设于该枢转件,该第二磁性件枢设于该枢转件,该枢转件抵靠于该第四卡合部,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相吸时,该第四卡合部位于该关闭位置,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解除相吸状态时,该第二弹性件带动该枢转件沿一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该枢转件及该第一弹性件带动该第四卡合部沿相异于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一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以令该第四卡合部旋转至该开启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工作件具有一卡合部、彼此平行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具有倾斜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一侧表面,卡合部为一凹槽且位于侧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可于工作件将承载盘推抵至插入位置时藉由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彼此扣合,以加强固定住工作件。当设置有插槽总成的电子装置或工作件受到外力时,工作件与电子装置之间可藉以能够维持电性连接关系,能够防止工作件掉出电子装置之外。此外,因能够避免工作件非预期地移动,故能够避免电性连接于工作件的连接端口的损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A绘示图2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B绘示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A绘示图2的处于一状态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侧视剖面图。

图4B绘示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图5绘示图4A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俯视图。

图6A绘示图1的处于另一状态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侧视剖面图。

图6B绘示图6A的局部放大图。

图7绘示图6A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俯视图。

图8及图9绘示图1的切换状态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俯视图。

图1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处于一状态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11绘示图10的处于另一状态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

1、3 插槽总成

11、31 座体

110 容置空间

110a 开口端

111、311 第一抵靠面

112、312 第二抵靠面

113 导引面

12、32 承载盘

120、320 承载面

121 凸起

122 第三卡合部

13、33 卡合件

130 第二卡合部

131 槽孔

14 弹性件

15 弹性件

16 连接端口

17 开关组件

170 第四卡合部

171 第一磁性件

172 第二磁性件

173 第一弹性件

174 第二弹性件

175 枢转件

2 工作件

201 第一表面

202 第二表面

203 侧表面

313 第一导引面

314 第三抵靠面

315 第四抵靠面

316 第二导引面

21 第一卡合部

D1 第一旋转方向

D2 第二旋转方向

L0、L2 长度

L1 长度总和

L3 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于本说明书的所谓的示意图中,由于用以说明而可有其尺寸、比例及角度等较为夸张的情形,亦有线条简化的情形,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于未违背本实用新型要旨的情况下能够有各种变更。说明中的描述的「上」可表示「悬置于上方」或「接触于上表面」。此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上侧」、「下侧」、「上方」、「下方」等用语,为便于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质上」可表示容许制造时的公差所造成的偏离。

请参照图1、图2、图3A及图3B,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A绘示图2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B绘示图3A的局部放大图。插槽总成1可设置于电子装置内,且用以供工作件2插设。工作件2具有二个第一卡合部21、彼此平行的一第一表面201及一第二表面202,且具有倾斜于第一表面201及第二表面202的一侧表面203。第一卡合部21位于侧表面203且可具有凹槽状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亦可依需求而为其他样式如挂勾的形状。工作件2可为电脑卡、记忆卡、SIM卡、SD卡等各种扩充卡。

于本实施例中,插槽总成1包含一座体11、一承载盘12、二个卡合件13、二个弹性件14、二个弹性件15、一连接端口16及一开关组件17。其中二个卡合件13的其中一者及二个弹性件15的其中一者于图中受到座体11遮挡而未绘示,而以其中另一者进行说明。

座体11可装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座体11具有一容置空间110。容置空间110具有一开口端110a,工作件2可经由开口端110a进出容置空间110。座体11具有二个第一抵靠面111、二个导引面113及二个第二抵靠面112。其中二个第一抵靠面111的其中一者及二个第二抵靠面112的其中一者于图中受到座体11遮挡而未绘示,而以其中另一者进行说明。导引面113连接第一抵靠面111及第二抵靠面112。

承载盘12可滑动地设置于座体11,且位于容置空间110。承载盘12具有一第三卡合部122。承载盘12用以承载工作件2。承载盘12具有一承载面120 朝向工作件2。承载面120可不与工作件2接触。座体11的第一抵靠面111及第二抵靠面112相对于承载面120具有段差。承载盘12相对于座体11具有较接近开口端110a的退出位置及较远离开口端110a的插入位置。承载盘12可受工作件2推抵而自退出位置移动至插入位置。弹性件14连接座体11及承载盘12。弹性件14常态使承载盘12位于退出位置。于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4可为扭簧,但不限于此,而可依需求而为其他样式的弹性物质。

各卡合件13可移动地设置于承载盘12。各卡合件13随着承载盘12的滑动而可沿第一抵靠面111、导引面113及第二抵靠面112移动。此时,各卡合件13相对于承载面120可具有相异的距离变化。承载盘12具有一凸起121,卡合件13具有一槽孔131。凸起121穿过槽孔131且可沿槽孔131移动。弹性件15常态使卡合件13抵靠于第一抵靠面111、导引面113或第二抵靠面112。

于本实施例中,各卡合件13可沿实质上平行于承载盘12的承载面120的法线方向的方向(图中为正负Z方向)相对于承载盘12移动,但不限于此,亦可依需求调整成各卡合件13沿实质上正交于承载面120的法线方向且正交于承载盘12的移动方向的方向(图中可为正负Y方向)相对于承载盘12移动。于本实施例中,各卡合件13具有一第二卡合部130。第二卡合部130可为挂勾状,但不限于此,亦可依需求而为其他可配合第一卡合部21的样式,例如可为凹槽状。于本实施例中,凸起121的形状及样式能够依据需求而具有各种变更,例如本实施例中的自承载盘12的本体延伸的材料,亦可为另外锁固的螺栓。弹性件15连接卡合件13及承载盘12。弹性件15可为拉伸弹簧,但不限于此,而可依需求而为其他样式的弹性物质。

连接端口16设置于座体11。承载盘12位于插入位置且容置工作件2时,连接端口16用以电性连接于工作件2。

请参照图4A及图4B,图4A绘示图2的处于一状态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侧视剖面图,图4B绘示图4A的局部放大图。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靠面111位于导引面113及开口端110a之间。导引面113及第二抵靠面112投影于承载面120的长度总和L1为座体11投影于承载面120的长度L0的20~35%。第二抵靠面112投影于承载面120的长度L2为座体11投影于承载面的长度L0的10~12.5%。第一抵靠面111与导引面113的交接处至开口端110a的距离L3为座体11投影于承载面120的长度L0的65~80%。

请参照图1、图2及图5,图5绘示图4A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俯视图。于本实施例中,开关组件17设置于座体11。开关组件17包括一第四卡合部170、一第一磁性件171、一第二磁性件172、一第一弹性件173、一第二弹性件174及一枢转件175。开关组件17具有一开启位置及一关闭位置,第四卡合部170位于关闭位置时可与承载盘12的第三卡合部122相互干涉,第四卡合部170位于开启位置时可与承载盘12的第三卡合部122解除干涉。

详言之,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71固定于座体11。第四卡合部170及枢转件175分别枢设于座体11。第一弹性件173的一端挂设于座体11,第一弹性件173的另一端挂设于第四卡合部170。第二弹性件174的一端挂设于座体11,第二弹性件174的另一端挂设于枢转件175。第二磁性件172枢设于枢转件175。枢转件175可抵靠于第四卡合部170。第一磁性件171及第二磁性件172可组为磁簧开关。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74可令枢转件175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若枢转件175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则会推抵第四卡合部170以相异于第一旋转方向D1的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另外,第一弹性件173可令第四卡合部170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

请参照图4A、图4B及图5,工作件2自开口端110a进入容置空间110。于工作件2抵靠于卡合件13之前,承载盘12位于退出位置时,卡合件13可相对于承载盘12亦处于释放位置。其中,卡合件13可抵靠于第一抵靠面111,使得第二卡合部130可较远离承载面120。此时第二卡合部130可与工作件2的第一卡合部21脱离扣合。承载盘12的凸起121可位于卡合件13的槽孔131的一侧。

此时,第一磁性件171与第二磁性件172可彼此相吸。二者间的磁力可抵抗第二弹性件174的弹力,以使得枢转件175可不转动。第一弹性件173令第四卡合部170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至第四卡合部170抵靠于枢转件175。第四卡合部170此时位于关闭位置,且与第三卡合部122相互干涉。

工作件2持续进入容置空间110,且推抵承载盘12自退出位置朝向插入位置滑动。此时,卡合件13自第一抵靠面111经由导引面113导引而朝向第二抵靠面112移动,以令卡合件13顺势自释放位置朝向扣合位置移动。承载盘12的凸起121可朝向卡合件13的槽孔131的另一侧移动。当承载盘12的第三卡合部122接触开关组件17的第四卡合部170时,第三卡合部122可推动第四卡合部170以第二旋转方向D2朝向开启位置转动,此时第四卡合部170可不抵靠于枢转件175。

请参照图6A、图6B及图7,图6A绘示图1的处于另一状态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侧视剖面图,图6B绘示图6A的局部放大图,图7绘示图6A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俯视图。

如图6A及图6B所示,工作件2自开口端110a持续进入容置空间110。工作件2抵靠于卡合件13且将承载盘12推抵至插入位置。承载盘12位于插入位置时,卡合件13可相对于承载盘12而处于扣合位置。其中,卡合件13可抵靠于第二抵靠面112,使得第二卡合部130可较接近承载面120且与第一卡合部21扣合。此时,挂勾状的第二卡合部130可挂设于凹槽状的第一卡合部21。

如图7所示,当工作件2持续进入容置空间110至与连接端口16电性连接时,工作件2可持续推抵承载盘12,以使连接承载盘12与座体11的弹性件14弹性变形。而且,当承载盘12的第三卡合部122超过开关组件17的第四卡合部170时,即第四卡合部170位于开口端110a及第三卡合部122之间时,第一磁性件171及第二磁性件172可维持彼此相吸的状态以抵抗第二弹性件174的弹力。而且,第一弹性件173可再次令第四卡合部170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至第四卡合部170抵靠于枢转件175。第三卡合部122与第四卡合部170彼此可再次干涉,而可令第四卡合部170维持于关闭位置,且使第三卡合部122与第四卡合部170彼此卡合。

如图6B及图7所示,即使此时放开工作件2,亦可藉由第三卡合部122及第四卡合部170彼此的卡合关系,使得承载盘12持续位于插入位置,进而使卡合件13持续位于扣合位置。卡合件13的第二卡合部130可持续扣合工作件2的第一卡合部21。因此,能够于工作件2装设于座体11的容置空间110内时,藉由卡合件13的第二卡合部130扣合工作件2的第一卡合部21,以将工作件2加强固定于电子装置内。如此可避免工作件2掉出于座体11之外,而可避免工作件2非预期地移动,而能够确保工作件2与连接端口16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而且,还能够避免因工作件2的非预期移动所造成的连接端口16损坏。

请参照图8及图9,绘示图1的切换状态的插槽总成1及工作件2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当要将工作件自座体11取出时,可令第一磁性件171与第二磁性件172解除相吸状态。此时,第二弹性件174的弹性恢复力可带动枢转件175沿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枢转件175扺靠于第四卡合部170。藉由枢转件175的推靠力道及第一弹性件173的弹性恢复力带动第四卡合部170沿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以令第四卡合部170旋转至开启位置。此时,第四卡合部170及第三卡合部122可彼此相不干涉。而且,承载盘12及座体11之间的弹性件14可提供弹性恢复力,令承载盘12如图9所示朝向开口端110a移动至退出位置。承载盘12藉此带动工作件2脱离并远离连接端口16。此外,卡合件13可如图4B所示,自第二抵靠面112经由导引面113导引而移动至第一抵靠面111,以自扣合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此时卡合件13的第二卡合部130解除对于工作件2的第一卡合部21的扣合。使用者可将工作件2自插槽总成1中取出。

上述的第一抵靠面111、导引面113、第二抵靠面112、承载盘12的凸起121、卡合件13、弹性件14及弹性件15的数量不限于二个,于其他实施例中,其数量亦可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请参照图10及图11,图10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处于一状态的插槽总成3及工作件2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图11绘示图10的处于另一状态的插槽总成3及工作件2的局部侧视剖面图。于本实施例中,插槽总成3与图4B的插槽总成1类似,其差异之处在于插槽总成3的座体31具有第一抵靠面311、第一导引面313、第二抵靠面312、第三抵靠面314、第二导引面316及第四抵靠面315。第一抵靠面311及第二抵靠面312相对于承载盘32的承载面320具有段差。第一导引面313连接第一抵靠面311及第二抵靠面312。第三抵靠面314及第四抵靠面315相对于承载盘32的承载面320亦具有段差。第二导引面316连接第三抵靠面314及第四抵靠面315。

第三抵靠面314与第一抵靠面311相面对,第四抵靠面315与第二抵靠面312相面对,第二导引面316与第一导引面313相面对。卡合件33位于第一抵靠面311及第三抵靠面314之间、第一导引面313及第二导引面316之间或第二抵靠面312及第四抵靠面315之间。卡合件33可随着承载盘32的滑动而可沿第一抵靠面311与第三抵靠面314之间、第一导引面313与第二导引面316之间及第二抵靠面312与第四抵靠面315移动,进而令卡合件33与承载面320具有相异的距离变化。

如图10所示,承载盘32位于退出位置时,卡合件33位于第一抵靠面311与第三抵靠面314之间,且卡合件33亦可相对于承载盘32位于释放位置。

承载盘32自退出位置朝向插入位置滑动时,卡合件33自第一抵靠面311与第三抵靠面314之间经由第一导引面313与第二导引面316之间导引,而使卡合件33朝向第二抵靠面312与第四抵靠面315之间移动,以令卡合件33自释放位置朝向扣合位置移动。

如图11所示,承载盘32位于插入位置时,卡合件33位于第二抵靠面312与第四抵靠面315,且卡合件33相对于承载盘32位于扣合位置。

承载盘32自插入位置朝向退出位置滑动时,卡合件33自第二抵靠面312与第四抵靠面315之间经由第一导引面313与第二抵靠面316之间导引,而使卡合件33朝向第一抵靠面311与第三抵靠面314之间移动,以令卡合件33自扣合位置朝向释放位置移动。

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于彼此不会矛盾的情况下,亦可依需求而任意互换及组合,而皆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插槽总成及工作件,可于工作件将承载盘推抵至插入位置时藉由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彼此扣合,以加强固定住工作件。当设置有插槽总成的电子装置或工作件受到外力时,工作件与电子装置之间可藉以能够维持电性连接关系,能够防止工作件掉出电子装置之外。此外,因能够避免工作件非预期地移动,故能够避免电性连接于工作件的连接端口的损坏。

此外,于承载盘自退出位置朝向插入位置移动时,卡合件可藉由导引面的导引而自释放位置顺势地朝向扣合位置移动。或者,于承载盘自插入位置朝向退出位置移动时,卡合件可藉由导引面的导引而自扣合位置顺势朝向释放位置移动。使用者于插入工作件及退出工作件,不需额外的操作便能够平顺地带动卡合件扣合或释放工作件。故能够便于使用者将工作件装设电子装置或自电子装置退出工作件。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