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免焊接免剥线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众所皆知,目前线材与连接器连接结构有线材直接焊接在连接器接触片,常用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在主体11内植入端子15,将线材13先行加工,做出剥线区14。后将剥线区14与端子接触区16焊接。再盖上盖子12做防护。
或线材与母端端子铆接,装入护套后插入连接器,常用结构大致如图2所示:线材23先行加工,做出剥线区24,将线材23与剥线区24铆压在端子25上,再穿入护套22。后与板端连接器21对接。
以上常用连接结构要将线材与连接器连接,必须先实现剥线。然后才能焊接在连接器接触片,或铆压在端子上。其制程复杂,需要剥线工具及焊接设备,且过程较不好控制。线材导体也存在断线或外漏风险。也没有办法在通电状态下直接连接。
中国专利CN105552580A公布了一种免剥线连接器,用于具有第一导线芯和第二导线芯的导线,包括沿导线延伸方向能够与导线滑动配合的导向孔,能够穿过所述导向孔中第一导线芯的绝缘层并与该绝缘层内部的导件导通的第一破线件,以及能够穿过所述导向孔中第二导线芯的绝缘层并与该绝缘层内部的导件导通的第二破线件;所述第一破线件与所述第二破线件上均设置有与待连接分线连接的连接部。通过导向孔固定导线横向方向位置,而第一破线件和第二破线件均能够分别与导线芯内导件连通。在不将导线拆离的基础上能够将两根导线芯均连接出来,进而还能够有效地解决粘连一起的多导线芯的导线与外接分线连接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但是上述专利解决的是导线与导线之间的连接问题,并没有给出如何将线材与连接器之间进行连接的技术启示。
因此,一种免焊接,免剥线的连接器的出现很有必要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设置简单、连接稳固性高、连接操作方便的免焊接免剥线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免焊接免剥线的连接器,用于实现与线材的免焊接免剥线连接,所述的连接器包括壳体、接触片、压板、动力杆、固定圈及定位圈,
所述的壳体为矩形结构,所述的壳体前侧开设有容纳若干条线材插入壳体内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线材插入槽,各线材插入槽上方相连通形成容纳压板插入壳体内部的压板插入槽,所述的壳体上方开设有容纳动力杆与固定圈插入壳体内部的动力杆插入槽,所述的动力杆插入槽与压板插入槽相通,所述的壳体后方开设有容纳接触片插入壳体内部的接触片插入槽,所述的接触片插入槽与线材插入槽相通;
所述的接触片从接触片插入槽插入到壳体内部,且接触片与线材接触的部位位于线材插入槽内,
所述的线材与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的线材插入线材插入槽内,并与接触片接触,所述的定位圈位于压板内,所述的压板从压板插入槽插入,并压住线材,所述的固定圈套在动力杆上,且所述的动力杆从动力杆插入槽穿过并插接到压板内的定位圈内。
所述的压板包括与线材插入槽个数相同的压条,多条压条平行间隔设置,且压条之间的间隔与线材插入槽之间的间隔相同,多条压条的后端同时与推板相连,所述的压条沿前后方向设置有用于放置定位圈的矩形槽,所述的压条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容纳动力杆伸入的圆形槽,所述的圆形槽与矩形槽相通。
所述的压板插入槽前后贯通,在壳体后侧形成使得压板上压条伸出的压条通孔,压条通孔的个数与压条相同,且压条通孔之间的间隔与压条之间的间隔相同。
所述的接触片为L形结构,包括从接触片插入槽插入到壳体内部用于与线材接触的部分和位于接触片插入槽外部用于与外界连接的部分,所述的接触片用于与线材接触的部分上设置凸片,设置凸片的材料为导电性材料,该凸片用于与线材接触。
所述的凸片头端为尖型结构。
在线材与壳体连接时,所述的固定圈位于动力杆插入槽内,且压在压板上方。
所述的动力杆包括圆柱形杆体及连接在圆柱形杆体上的端帽,在端帽上设置十字孔。
所述的固定圈内部为匹配动力杆圆柱形杆体的圆环。
所述的定位圈为具有开口的圆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在线材跟连接器接触时免去剥线、压接/焊接的制程,降低连接成本,简化了连接结构。因不需剥线,通过动力杆移动就能使线材与连接器做有效接触,带电状态下也可连接,大幅度提高了便利性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免焊接免剥线的连接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免焊接免剥线的连接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壳体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壳体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压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接触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动力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固定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定位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壳体,101为线材插入槽,102为压板插入槽,103为动力杆插入槽,104为接触片插入槽,105为压条通孔,2为接触片,201为凸片,3为压板,301为压条,302为推板,303为矩形槽,304为圆形槽,4为动力杆,5为固定圈,6为定位圈,7为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免焊接免剥线的连接器,如图3、图4所示,用于实现与线材7的免焊接免剥线连接,连接器包括壳体1、接触片2、压板3、动力杆4、固定圈5及定位圈6。
如图5、图6所示,壳体1为矩形结构,壳体1前侧开设有容纳若干条线材7插入壳体1内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线材插入槽101,各线材插入槽101上方相连通形成容纳压板3插入壳体1内部的压板插入槽102,壳体1上方开设有容纳动力杆4与固定圈5插入壳体1内部的动力杆插入槽103,动力杆插入槽103与压板插入槽102相通,壳体1后方开设有容纳接触片2插入壳体1内部的接触片插入槽104,接触片插入槽104与线材插入槽101相通;压板插入槽102前后贯通,在壳体1后侧形成使得压板3上压条301伸出的压条通孔105,压条通孔105的个数与压条301相同,且压条通孔105之间的间隔与压条301之间的间隔相同。
如图7所示,压板3包括与线材插入槽101个数相同的压条301,多条压条301平行间隔设置,且压条301之间的间隔与线材插入槽101之间的间隔相同,多条压条301的后端同时与推板302相连,压条301沿前后方向设置有用于放置定位圈6的矩形槽303,压条301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容纳动力杆4伸入的圆形槽304,圆形槽304与矩形槽303相通。
如图8所示,接触片2为L形结构,包括从接触片插入槽104插入到壳体1内部用于与线材7接触的部分和位于接触片插入槽104外部用于与外界连接的部分,接触片2用于与线材7接触的部分上设置凸片201,设置凸片201的材料为导电性材料,该凸片201用于与线材7接触。凸片201头端为尖型结构。
如图9所示,动力杆4包括圆柱形杆体及连接在圆柱形杆体上的端帽,在端帽上设置十字孔。
如图10所示,固定圈5内部为匹配动力杆4圆柱形杆体的圆环。
如图11所示,定位圈6为具有开口的圆环结构。
参考图4所示,线材7与连接器连接时,接触片2从接触片插入槽104插入到壳体1内部,且接触片2与线材7接触的部位位于线材插入槽101内,线材7插入线材插入槽101内,并与接触片2接触,定位圈6位于压板3内,压板3从压板插入槽102插入,并压住线材7,固定圈5套在动力杆4上,且动力杆4从动力杆插入槽103穿过并插接到压板3内的定位圈6内。在线材7与壳体1连接时,固定圈5位于动力杆插入槽103内,且压在压板3上方。
本实施例连接器在线材跟连接器接触时免去剥线、压接/焊接的制程,降低连接成本,简化了连接结构。因不需剥线,通过动力杆移动就能使线材与连接器做有效接触,带电状态下也可连接,大幅度提高了便利性与安全性。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