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729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绝缘本体包覆端子板面积调节阻抗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装置的功能越来越多,而在开发电子装置的新功能的同时,对电子组件某些性能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以适应更高的电性性能以及日趋复杂的使用环境,而连接器作为各电子组件之间连接及信号传输的媒介,其稳定性决定了电子组件所能发挥的性能。在电子装置中,连接器的结构、设计需求或者连接器安装环境等原因,导致连接器需根据上述原因可具有两种结构形状的端子组,如此连接器具有不同传输路径长度的端子,造成两种端子的电感不同,而端子的阻抗是该端子的电感除以该端子的电容的平方根,端子的电感越大,则阻抗越大,端子的电容越大,则阻抗越小,因此端子的传输路径较长,导致端子的电感增加,进而阻抗增加,而端子的电容与端子的板面积成正比。而根据使用环境的性能需求,连接器具有一特定阻抗及规定于特定阻抗的上下限范围,然而连接器结构上通常需要维持两种端子的阻抗配置大致相同,而通过改变端子传输路径的长度及端子自身的板面积是比较复杂的,且有时端子的几何结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便于去调整。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通过不同长度传输路径的两种端子被绝缘本体包覆或者露出于绝缘本体的面积大小,来调节两种端子的阻抗,使两者的阻抗达到相对接近或者大致相同的目的,实现连接器在电子装置的稳定传输。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插槽、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位于所述插槽的相对两侧,所述插槽用以插设一电子卡;至少一第一端子,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传输路径,且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上依次设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本体部、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侧壁凸伸入所述插槽用以与所述电子卡电性连接;至少一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传输路径,且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上依次设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本体部、一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侧壁凸伸入所述插槽用以与所述电子卡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传输路径短于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本体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以此调节所述第一、第二端子二者的阻抗。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进一步,所述电子卡在一插设方向上插入所述插槽,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在所述插设方向上位于所述插槽的后方,所述第一侧壁具有收容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一端子槽贯穿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侧壁具有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一第二端子槽,所述第二端子槽贯穿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二端子槽分别与所述插槽连通。进一步,在所述插设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较所述第二端面靠近所述插槽。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第二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端子槽固持,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凸伸出所述第一端面设置。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端面的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凹设形成至少一狭槽,所述狭槽与所述第二端子槽在所述插设方向上对齐连通,所述第二固定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狭槽。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面之间具有一间隙。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由金属板材冲切形成的一平板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板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第二固定部的板面宽度。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上的长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上的长度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上的长度。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为多个且成一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的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不同位置的两种所述第一端子在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交错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一第三固定部、一第四固定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槽固持。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由导电片状金属材料冲切形成的一平面端子,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板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的板面宽度。进一步,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四固定部。进一步,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端面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在所述插设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较所述第二端面靠近所述插槽,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端面的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连接面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端面的一连接面,所述第二端子为多个且成一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的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端面凸伸出,另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连接面凸伸出,两种不同位置凸伸出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第二端子在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列方向上交错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多个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各呈两排设置,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各其中一排为讯号引脚,另一排为接地引脚。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呈四排设置,内侧两排为讯号引脚,外侧两排为接地引脚。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呈四排设置,内侧两排接地引脚,外侧两排为讯号引脚。进一步,所述插槽两侧对齐设置的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其中一者为接地引脚,另一者为讯号引脚。进一步,所述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所述电子卡插设于所述插槽中时,所述电子卡所在平面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呈锐角设置。一种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至少一第一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传输路径,且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上依次设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本体部、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焊接部;至少一第二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传输路径,且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上依次设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本体部、一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焊接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路径短于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所述第一本体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以此调节所述第一、第二端子二者的阻抗。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端面、一第二端面及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端面的一连接面,所述第一、第二端面与所述连接面形成台阶状,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所述第一本体部至少部分凸伸出所述第一端面且容设于所述开放空间内。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第二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绝缘本体固持,所述第一连接部凸伸出所述第一端面设置。进一步,所述连接面上凹设形成至少一狭槽,所述第二固定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狭槽。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面之间具有一间隙。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由金属板材冲切形成的一平板端子,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板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第二固定部的板面宽度。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由导电片状金属材料冲切形成的一平面端子,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一第三固定部、一第四固定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之间的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板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的板面宽度,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固持。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多个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各呈两排设置,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各其中一排为讯号引脚,另一排为接地引脚。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呈四排设置,内侧两排为讯号引脚,外侧两排为接地引脚。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第二焊接部呈四排设置,内侧两排接地引脚,外侧两排为讯号引脚。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插槽用以插设一电子卡,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设于所述插槽的相对两侧且对齐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其中一者为接地引脚,另一者为讯号引脚。进一步,所述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所述电子卡插设于所述插槽中时,所述电子卡所在平面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呈锐角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传输路径短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传输路径,而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上依次具有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在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上依次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本体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面积,换句话说,所述连接器可通过增减所述绝缘本体包覆第一、第二端子的面积来调节第一、第二端子二者的阻抗,使两者的阻抗达到相对接近或者大致相同的目的,实现所述连接器在电气系统中的稳定传输。【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图1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中的多个第一、第二端子的立体图;图5为图3组合后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立体图;图6为图5中电子卡未插入插槽前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电子卡插入插槽后的示意图;图8为图5中电子卡插入插槽后的另一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插槽10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一端面13第二端面14连接面15开放空间16第一端子槽17第二端子槽18狭槽19安装部101收容槽102支撑块103第一端子2第一传输路径20第一接触部21第一本体部22第一固定部221第一连接部222第二固定部223第一延伸部23第一焊接部24第二端子3第二传输路径30第二接触部31第二本体部32第三固定部321第二连接部322第四固定部323第二延伸部33第二焊接部34耳扣4固定件5安装方向A纵长方向L插设方向B间隙H电子卡200电路板300【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卡200与一电路板300,所述连接器100以一安装方向A安装于所述电路板300上,所述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第一端子2及多个第二端子3、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耳扣4及多个固定件5。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连接器100电性连接所述电子卡200与所述电路板300时,所述电子卡200所在平面与所述电路板300所在平面呈锐角设置,锐角的角度大致为25度,即所述连接器100为弯角型连接器100。请参阅图1、图3和图6,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插槽10、一第一侧壁11及一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一侧壁11与所述第二侧壁12位于所述插槽1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插槽10、所述第一侧壁11及所述第二侧壁12均沿一纵长方向L延伸,而所述电子卡200在一插设方向B上插入所述插槽10。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第一端面13与一第二端面14,所述第一端面13与所述第二端面14在所述插设方向B上位于所述插槽10的后方,且在所述插设方向B上,所述第一端面13较所述第二端面14靠近所述插槽10设置。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端面13与所述第二端面14的一连接面15,所述第一端面13、所述第二端面14与所述连接面15形成台阶状,且所述第一端面13与所述连接面15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16。所述第一侧壁11具有在所述纵长方向L上成一排设置的多个第一端子槽17,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7在所述插设方向B上延伸且在该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端面13,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7还与所述插槽10连通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2具有在所述纵长方向L上成一排设置的多个第二端子槽18,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18在所述插设方向B上延伸且在该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端面14,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18还与所述插槽10连通设置。所述连接面15上凹设形成多个狭槽19,多个所述狭槽19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8在所述插设方向B上一一对齐连通。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二安装部101,所述二安装部101于所述纵长方向L上位于所述插槽10的两端,每一所述安装部101设有一收容槽102。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自所述第一侧壁11向外凸伸的多个支撑块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103为三个,其中两个靠近所述二安装部101设置,另一个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大致中部位置处,如此所述支撑块103可抵接于所述电路板300,使所述连接器100稳定保持倾斜状态。请参阅图2、图4和图7,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7,所述第一端子2自所述第一端面13向所述第一端子槽17插入,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由金属板材冲切形成的一平板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一第一传输路径20,且所述第一端子2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20上依次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1、一第一本体部22、一第一延伸部23及一第一焊接部24。所述第一接触部21自所述第一侧壁11凸伸入所述插槽10用以与所述电子卡20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部22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21、一第二固定部223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1、所述第二固定部223之间的一第一连接部222,所述第一固定部221、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及所述第二固定部223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连接部222的板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1、所述第二固定部223的板面宽度,而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20上的长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1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20上的长度及所述第二固定部223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20上的长度,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21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7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完全凸伸出所述第一端面13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22收容于所述开放空间16内,即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空气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与所述连接面15之间具有一间隙H,而所述第二固定部223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狭槽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223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固持于所述狭槽19,很大一部分收容于所述开放空间16中。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的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另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23,所述第一延伸部23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22不同位置的两种所述第一端子2在所述纵长方向L上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一延伸部23均自所述第一本体部22在所述安装方向A上向下延伸形成,如此导致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4呈两排设置,其中一排为讯号引脚,另一排为接地引脚。自所述第一延伸部23继续在所述安装方向A上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焊接部2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为穿孔型引脚,因此所述第一焊接部24指所述第一端子2插入所述电路板300的部分,而所述第一端子2自所述电路板300以上至所述第一本体部22之间的部分则为所述第一延伸部2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可部分凸伸出所述第一端面13设置,其他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7。请参阅图4、图7和图8,多个所述第二端子3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8,所述第二端子3自所述第二端面14向所述第二端子槽18插入,每一所述第二端子3由金属板材冲切形成的一平板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一第二传输路径30,且所述第二端子3在所述第二传输路径30上依次设有一第二接触部31、一第二本体部32、一第二延伸部33及一第二焊接部34。所述第二接触部31自所述第二侧壁12凸伸入所述插槽10用以与所述电子卡200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1在所述插槽10的两侧对齐设置。所述第二本体部32具有一第三固定部321、一第四固定部323及连接于所述第三、第四固定部323之间的一第二连接部322,所述第三固定部321、所述第二连接部322及所述第三固定部321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连接部322的板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固定部321、所述第四固定部323的板面宽度,其中,所述第三固定部321、所述第四固定部323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槽18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部32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8。多个所述第二端子3的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延伸部33自所述第二端面14凸伸出,另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二延伸部33自所述连接面15凸伸出,两种不同位置凸伸出所述第二延伸部33的所述第二端子3在所述纵长方向L上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二延伸部33均自所述第二本体部32在所述安装方向A上向下延伸形成,如此导致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34呈两排设置,其中一排为讯号引脚,另一排为接地引脚。自所述第二延伸部33继续在所述安装方向A上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焊接部3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焊接部34为穿孔型引脚,因此所述第二焊接部34指所述第二端子3插入所述电路板300的部分,而所述第二端子3自所述电路板300以上至所述第二本体部32之间的部分则为所述第二延伸部3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部32可部分凸伸出所述第二端面14设置,即所述第二本体部32可部分外露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空气中。请参阅图2和图6,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设于所述插槽10的相对两侧且对齐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34的其中一者为接地引脚,另一者为讯号引脚。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4、所述第二焊接部34呈四排设置,内侧两排为讯号引脚,外侧两排为接地引脚,或者内侧两排接地引脚,外侧两排为讯号引脚。端子的阻抗是该端子的电感除以该端子的电容的平方根,端子的电感越大,则阻抗越大,端子的电容越大,则阻抗越小,因此端子的传输路径较长,导致端子的电感增加,进而阻抗增加,而端子的电容与端子的板面积成正比,因此板面积增加将抵消由传输路径长度增加的电感,端子的电容受到端子周围包覆材料的电介质影响,例如绝缘材料包覆端子面积的大小可改变端子的电容效应,即增加绝缘材料对端子的包覆面积,可降低该端子的阻抗,减少绝缘材料对端子的包覆面积,可增加该端子的阻抗,如此可在端子的结构不好调整的情况下改变绝缘材料包覆端子面积的大小。请参阅图2、图4和图6,在电子装置中,所述连接器100具有一特定阻抗及规定于特定阻抗的上下限范围,而所述连接器100的结构或者设计需求等原因,导致所述连接器100具有不同传输路径的端子,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100为一弯角型连接器,导致所述连接器100具有两种不同长度传输路径的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进而使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的电感不同,为使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匹配的阻抗,且该阻抗接近特定阻抗,通过所述绝缘本体1分别包覆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二端子3面积的大小来改变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二端子3的电容效应。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1、所述第一焊接部24于所述第二焊接部34大致几何结构相同,而所述第一传输路径20短于所述第二传输路径30,如此所述第一本体部22与所述第二本体部32、所述第一延伸部23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3是调整阻抗的部位,但又因为所述第一延伸部23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3的长度比较短,进而所述第一本体部22与所述第二本体部32是主要用于改变所述绝缘本体1包覆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二端子3面积大小的部位,因此所述第一本体部22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本体部32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面积,或者所述绝缘本体1包覆所述第一本体部22的面积小于所述绝缘本体1包覆所述第二本体部32的面积;所述第一延伸部23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33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面积,或者所述绝缘本体1包覆所述第一延伸部23的面积小于所述绝缘本体1包覆所述第二延伸部33的面积,进一步微微调节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二端子3二者的阻抗,使两者的阻抗达到相对接近或者大致相同的目的,实现所述连接器100在电子装置中的稳定传输。请参阅图3和图6,所述耳扣4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02中,且所述耳扣4相对所述绝缘本体1可相对旋转,从而实现锁扣与释放所述电子卡200的功能。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5为两个,对应固持于所述插槽10两端的两个所述支撑块103,所述固定件5一端卡持在所述支撑块103中,另一端为鱼叉式结构,用以插设于所述电路板300中,使所述连接器100牢固连接于所述电路板300上。请参阅图3和图6,当然,所述连接器100可以不是弯角型连接器,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连接器。当然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也可是同一排设置的端子,然而传输路径的长度不同。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所述连接器100中,由于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第一传输路径20短于所述第二端子3的所述第二传输路径30,而所述第一端子2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20上依次具有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一本体部22、所述第一延伸部23及所述第一焊接部24,所述第二端子3在所述第二传输路径30上依次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31、所述第二本体部32、所述第二延伸部33及所述第二焊接部34,所述第一本体部22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本体部32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面积,换句话说,所述连接器100可通过增减所述绝缘本体1分别包覆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的面积来调节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二端子3二者的阻抗,使两者的阻抗达到相对接近或者大致相同的目的,实现所述连接器100在电子装置中的稳定传输。2、所述连接面15上凹设形成多个狭槽19,多个所述狭槽19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8在所述插设方向B上一一对齐连通,所述第一本体部22具有所述第一固定部221、所述第二固定部223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1、所述第二固定部223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完全凸伸出所述第一端面13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222收容于所述开放空间16内,即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空气中,所述第二固定部223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狭槽19,如此当所述第一本体部22较长部分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23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狭槽19,避免出现所述第一本体部22受外力偏摆而相邻所述第一端子2短路的现象出现。3、所述第一连接部222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与所述连接面15之间具有一间隙H,如此可通过减少所述绝缘本体1对所述第一端子2的包覆,增加所述第一端子2的阻抗,使其接近所述连接器100的特定阻抗。4、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均由金属板材冲切形成的一平板端子,成排的所述第一端子2的间距与成排所述第二端子3的间距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下料成型端子相对连续成型端子方便改变端子的几何结构调整端子的阻抗。5、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的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另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3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23,所述第一延伸部23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22不同位置的两种所述第一端子2在所述纵长方向L上交错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端子3的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延伸部33自所述第二端面14凸伸出,另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二延伸部33自所述连接面15凸伸出,两种不同位置凸伸出所述第二延伸部33的所述第二端子3在所述纵长方向L上交错设置,使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4、所述第二焊接部34各呈两排设置,如此可使所述第一焊接部24、所述第二焊接部34分别与所述电路板300焊接时,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焊接而不会造成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4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焊接部34之间短路。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