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2167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USB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SB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中隔片的 USB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 Type-C型连接器包含相互对接的USB插座连接器和USB插头连接器,两者支持高频传输和正反插功能,越来越受各厂商及消费者青睐。 USB插座连接器通常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一金属中隔片及一屏蔽壳体。绝缘本体设有舌片,导电端子与中隔片分别插入成型于绝缘本体内,导电端子还排布在舌片上,并且呈上下两排设置,该两排导电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干扰信号,中隔片位于两排端子之间,将干扰信号屏蔽,从而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中隔片还设置焊接脚,焊接在电路板上,实现接地,消除干扰信号。然而,由于舌片比较薄,中隔片与导电端子的间距小,导电端子容易与中隔片产生短路,产生烧机现象,严重影响USB插座连接器的使用安全及功能。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USB插座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杜绝烧机现象的USB插座连接器。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USB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金属中隔片,所述绝缘本体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舌片,所述中隔片位于舌片内,每一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舌片上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含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的数量相同,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的排列顺序相反,所述上排端子排布于舌片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排布于舌片下表面,所述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分别包括一对接地端子、一对电源端子及位于该对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其他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其他端子还排布在该对接地端子之间,所述中隔片设置为左右间隔开的两件式结构,所述中隔片还位于上排端子的接地端子与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之间,并且接触在一起,所述电源端子及其他端子分别与中隔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的上表面趋于共面,所述上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大于电源端子及其他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所述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贴合接触中隔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的下表面趋于共面,所述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大于电源端子及其他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所述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贴合接触中隔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其他端子包含信号端子或侦测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舌片包括第一舌片、第二舌片,所述第一舌片自第二舌片向前凸伸而成,所述第一舌片的厚度及宽度小于第二舌片,所述第二舌片连接第一舌片与主体部,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排布于第一舌片上,所述中隔片还凸出于第一舌片的外侧面,用以与USB 插头连接器的锁扣片锁扣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SB插座连接器包括组装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括顶壁、与底壁相对的底壁、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及位于顶壁、底壁与两侧壁之间的插接孔,所述第一舌片的后部位于插接孔内,前部向前凸伸出金属外壳,所述第二舌片位于插接孔内,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插接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SB插座连接器还包括U形的金属底壳,所述金属底壳向上包裹在金属外壳的底壁与两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底壳左右两端的顶缘设有先向外侧水平延伸再向下弯折延伸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低于金属外壳的顶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SB插座连接器还包括环绕于导电端子外侧的金属内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内本体和外本体,所述内本体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中隔片上,形成半成品的内模块,所述外本体注塑成型于内模块和金属内壳上,形成完整的整体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内壳埋设于第二舌片上,并且暴露于第二舌片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中隔片设置为左右间隔开的两件式结构,所述中隔片还位于上排端子的接地端子与下排端子的接地端子之间,并且接触在一起,中隔片通过接地端子与外部接地线路连接,中隔片无需设置与外部接地线路连接的焊接脚,中隔片结构简单,降低制造成本;所述电源端子及其他端子分别与中隔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彻底规避电源端子及其他端子与中隔片的短路风险,杜绝烧机现象,保证USB插座连接器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3为图2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为图4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内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未显示金属外壳与金属底壳。

图8为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中隔片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USB插座连接器的金属外壳与金属底壳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USB插座连接器100,用以与USB插头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导电端子20、金属中隔片30、金属内壳40、金属外壳50及金属底壳60。导电端子20、中隔片30及金属内壳40插入成型于绝缘本体10,金属外壳 50套设于绝缘本体10上,金属底壳60向上组装于金属外壳50上。

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0前端面向前凸伸的第一舌片121、第二舌片122,第一舌片121和第二舌片122共同组成绝缘本体 10的舌片,第一舌片121是自第二舌片122中央向前凸伸,第二舌片122 连接第一舌片121与主体部11,第一舌片121的厚度与宽度小于第二舌片 122的厚度与宽度。绝缘本体10又包括内本体13和外本体14,内本体13 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20、中隔片30上,形成半成品的内模块15,外本体 14注塑成型于内模块15和金属内壳40上,形成完整的整体模块16。

导电端子20呈上下两排设置,包括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22,两排端子21、22的数量相同,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的排列顺序相反,从而使得 USB插座连接器100具有正反插的功能,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22均至少包括一对接地端子23、一对电源端子24及位于该对电源端子24之间的若干其他端子25,其他端子25为信号端子或侦测端子等,接地端子23 位于电源端子24的左右两侧。

每一导电端子20包括排布于第一舌片121上的接触部26及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部28,所有焊接部28排布成一排,上排端子21的接触部26排布在第一舌片121上表面,下排端子22的接触部26排布于第一舌片121下表面,下排端子22的接触部26的下表面趋于共面。

接地端子23的接触部26的厚度大于电源端子24及信号端子25的接触部26的厚度,所以,上排端子21的各接触部26的上表面趋于共面,接地端子23的接触部26的下表面低于电源端子24及信号端子25的接触部26的下表面,下排端子22的各接触部26的下表面趋于共面,接地端子23的接触部26的上表面高于电源端子24及信号端子25的接触部26 的上表面,使得上排端子21与下排端子22的接地端子24的接触部26贴合接触中隔片30,形成接地回路,有利于降低接地回路电阻,中隔片30 可以通过接地端子23与外部接地线路连接,中隔片30无需设置与外部接地线路连接的焊接脚,中隔片30结构简单,降低制造成本。

中隔片30为左右间隔开的两件式结构,分别插入成型于第一、第二舌片121、122的左右两侧,位于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22之间,同时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电源端子24及信号端子25的外侧,并且上下错开,避让了电源端子24与信号端子25,彻底规避电源端子24及其他端子25 与中隔片30的短路风险,杜绝烧机现象,保证了USB插座连接器100的使用安全。该对中隔片30还露出于第一舌片121外侧面,用以与USB插头连接器的锁扣片锁扣在一起。

金属内壳40插入成型于第二舌片122上,环绕于导电端子20和中隔片30外围,提供信号屏蔽的作用。

金属外壳50为前后中空的筒状结构,其包括顶壁51、与底壁51相对的底壁52、连接顶壁51与底壁52的两侧壁53及位于顶壁51、底壁52 与两侧壁53之间的插接孔55,插接孔55用以供USB插头连接器插入,第一舌片121的后部位于插接孔55内,前部向前凸伸出金属外壳50,各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6暴露于插接孔55,用以与USB插头连接器接触,第二舌片122位于插接孔55内。金属内壳40也暴露于插接孔55,用以与 USB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壳体抵接,形成接地回路。

金属底壳60设置为U形,向上包裹在金属外壳50的底壁52与两侧壁53上,金属底壳60左右两端顶缘设有先向外侧水平延伸再向下弯折延伸的固定片62,用以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固定片62低于金属外壳50的顶壁51。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