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006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蓄电单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在单元盒内装入多个蓄单体电池,构成用于储存电力的蓄电系统的蓄电单元。



背景技术:

为了储存电力,并将储存的电力供给至外部,开发了蓄电系统。蓄电系统用于工厂、办公楼时,在使用电力达到最高峰时支援电力,在使用电力少时可以向蓄单体电池充电。另外,为了一边维持电力需求平衡一边稳定地利用风力发电、太阳光发电等分散型可再生能源,也可使用蓄电系统。

用于储存电力的蓄电系统具备包含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电容器等的多个蓄单体电池。多个蓄单体电池被装入单元盒内,由蓄单体电池和单元盒组装成1组蓄电组即蓄电单元。蓄电单元以多段的形式被装入在上下隔着间隔而设有多个塔板的壳体即蓄电架。在电源室内配置多台装入有蓄电单元的蓄电架,形成蓄电系统。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壳体内多段地配置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69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在壳体内多段地配置有电池单元的形态中,在壳体的正面壁设置有供气口,通过搭载于壳体的冷却扇而在壳体内生成冷却风。生成的冷却风在单元盒内从正面侧向背面侧流动而冷却电池单体即蓄单体电池。

用于形成蓄电系统的蓄电单元由于长时间连续地使用,因此不仅要求蓄单体电池的散热性,还要求高可靠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蓄电单元的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蓄电单元是具有圆柱形状的多个蓄单体电池的蓄电单元,具有:下侧蓄单体电池组,其由相互隔着间隙并排配置的多个前述蓄单体电池构成;设有下侧单体电池架的底盖,上述下侧单体电池架保持前述下侧蓄单体电池组中的前述蓄单体电池的两端部;上侧蓄单体电池组,其由相互隔着间隙并排配置的多个前述蓄单体电池构成;设有上侧单体电池架的上盖,上述上侧单体电池架保持前述上侧蓄单体电池组中的前述蓄单体电池的两端部;设有中间单体电池架的中框架,在上述中间单体电池架与前述下侧单体电池架之间夹持前述下侧蓄单体电池组中的前述蓄单体电池,在上述中间单体电池架与前述上侧单体电池架之间夹持前述上侧蓄单体电池组中的前述蓄单体电池;以及正面板,其设于由前述底盖、前述上盖和前述中框架形成的盒主体的正面,在前述正面板上设有:与前述底盖和前述下侧蓄单体电池组之间的下侧的冷风通路相对的下侧的冷风流入口、与前述上盖和前述上侧蓄单体电池组之间的上侧的冷风通路相对的上侧的冷风流入口、以及与前述上侧蓄单体电池组和前述下侧蓄单体电池组之间的中间的冷风通路相对的中间的冷风流入口。

发明效果

蓄电单元具有由分别隔着间隙而配置的多个蓄单体电池构成的下侧蓄单体电池组和上侧蓄单体电池组,下侧蓄单体电池组的蓄单体电池被保持于底盖的单体电池架与中框架的单体电池架之间,上侧蓄单体电池组的蓄单体电池被保持于上盖的单体电池架与中框架的单体电池架之间。冷却风从下侧的冷风流入口向下侧的冷风通路流入,冷却风从上侧的冷风流入口向上侧的冷风通路流入,冷却风从中间的冷风流入口向中间的冷风通路流入。由此,蓄电单元的散热性提高,能够提高蓄电单元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蓄电单元的外观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蓄电单元的外观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构成蓄电单元的单元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单元盒的底盖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单元盒的中框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单元盒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单元盒的一个侧板的内表面的立体图,(b)是表示单元盒的另一个侧板的外表面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设于单元盒的正面的控制箱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单元盒的正面板形成的冷风流入口的正面图。

图10是表示在单元盒的背面板形成的冷风流出口的正面图。

图11是从输出端子侧观察具有多个蓄单体电池且被装入单元盒内的蓄单体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图11的相反侧观察蓄单体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单元盒内的冷却风的流动的蓄电单元的纵截面图。

图14(a)是表示图12所示的上侧蓄单体电池组的平面图,(b)是表示下侧蓄单体电池组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设于蓄单体电池组的检测配线的接线状态的配线图。

图16是表示在蓄单体电池组的输出端子侧遍布的检测配线的蓄单体电池组的正面图。

图17是表示在蓄单体电池组的图16的相反侧遍布的检测配线的蓄单体电池组的正面图。

图18是表示在中框架上遍布的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配线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配线被安装于中框架的状态的中框架的正面图。

图20是表示与电压检测线及温度检测线连接的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21(a)是表示安装于单元盒的蓄单体电池的一个端部的截面图,(b)是(a)中的a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22(a)是表示侧板的内表面的后端部的放大正面图,(b)是(a)中的b-b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蓄电组即蓄电单元1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单元盒11,如图11所示,包含12个蓄单体电池12a~12l的蓄单体电池组13被装入单元盒11内。各个蓄单体电池12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形成为圆柱形状。蓄单体电池组13包含由6个蓄单体电池12a~12f构成的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和由6个蓄单体电池12g~12l构成的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在单元盒11内,蓄单体电池12被安装成上下二段。

如图11和图12所示,构成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的蓄单体电池12中,从配置于单元盒11的正面侧的蓄单体电池12向配置于背面侧的蓄单体电池12附有符号a~f。图1表示单元盒11的正面侧,图2表示单元盒11的背面侧。另一方面,构成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的蓄单体电池12中,从配置于单元盒11的背面侧的蓄单体电池12向配置于正面侧的蓄单体电池12附有符号g~l。各个蓄单体电池组13a、13b是蓄单体电池12相互隔着间隙并列排列而构成的。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和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中的蓄单体电池12以上下隔着间隙而重叠的方式并列配置。说明书中,表示特定部位的蓄单体电池12的情况下,附上符号a~l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单元盒11具有长方形的底盖21,在底盖21安装有中框架22,在中框架22安装有上盖23。由底盖21、中框架22和上盖23来构成将全部的蓄单体电池12相互隔着间隔收纳的骨架结构的盒主体11a。在该盒主体11a的一侧安装侧板24,在另一侧安装侧板25。

在盒主体11a的正面侧,如图1所示,安装有正面板26,正面板26由上下的通气框26a、26b和中央的通气框26c形成。在盒主体11a的正面侧,靠近侧板25而设有控制箱27,控制箱27由罩盖27a覆盖。在盒主体11a的背面侧,如图2所示,安装有背面板28,背面板28由上下的通气框28a、28b和中央的通气框28c形成。

蓄电单元10具有由图3所示的构件组装而成的单元盒11和被装入其内部的多个蓄单体电池12。通过将多个蓄电单元10多段地配置于蓄电架内而构建蓄电系统。蓄电单元10的上下和前后表示蓄电单元10被配置于蓄电架内的状态下的位置和方向,蓄电单元10使正面侧即正面板26与蓄电架的前面相对而配置于塔板上。

底盖21由树脂一体成型,如图4所示,具有底壁31和在其内表面向长度方向延伸的3个下侧单体电池架32。单体电池架32从底壁31突出而设置在底壁31的左右的侧边和底壁3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各个单体电池架32,与构成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的6个蓄单体电池12g~12l对应地形成有6个大致半圆形状的凹面33,蓄单体电池12g~12l成为各个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部和中央部的下侧半圆部进入凹面33内的状态而被下侧单体电池架32保持。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凹面33之间,设有抵接面34。

如图6所示,上盖23具有上壁35和在其内表面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上侧单体电池架36。与底盖21的单体电池架32对应地设有3个单体电池架36,上盖23也由树脂一体成型。在各个单体电池架36,与构成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的6个蓄单体电池12a~12f对应地形成有6个大致半圆形状的凹面37,各个蓄单体电池12a~12f成为两端部和中央部的上侧半圆部进入凹面37内的状态而被单体电池架36覆盖。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凹面37之间,设有抵接面34。

如图5所示,中框架22具有平行延伸的3个中间单体电池架41,各个单体电池架41被夹入设于底盖21的下侧单体电池架32与设于上盖23的上侧单体电池架36之间。单体电池架41由在横向即横切盒主体的方向上延伸的配线导向管(配线导向部)42和4个空气导流件43连结成一体,配线导向管42靠近单元盒11的正面侧而设置。

这里,对配线导向管42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配线导向管42接合于在上述横切盒主体的方向(蓄单体电池12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一端的中间单体电池架41a、配置在其相反侧的另一端的中间单体电池架41b、以及配置在大致中央位置的中间单体电池架41c。即,配线导向管42与3个中间单体电池架41接合。配线导向管42为例如圆筒形的中空结构,在其中空部分能够收纳后述的电压检测线、温度检测线等多个配线。即,可以使多个配线通过配线导向管42的中空部分。详细而言,图5所示的结构中,中间单体电池架41具有与蓄单体电池12接触的3个部分,单体电池架41a、41b,41c,从上述横切盒主体的方向(蓄单体电池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部分(单体电池架41a)一直到相反侧的另一端的部分(单体电池架41b)形成有中空结构,因此,从一端的外表面侧至相反侧的另一端的外表面侧通过配线导向管42的中空结构而贯通。配线导向管42的外形设为圆形,但也可以是不妨碍冷却风流动的形状,例如菱形等。

配线导向管42与中间单体电池架41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图5所示的中框架22的刚性。

另外,在配置于上述两端的两个单体电池架41(41a、41b)上并排设有多个如下区域,所述区域是在配置于上述两端的两个单体电池架41(41a、41b)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相邻的4个蓄单体电池12之间的区域(相当于设置后述的空气导流件43的空间的区域)。在这些多个区域中,如图17所示,配线导向管42设于最接近控制器(控制部)74的区域。换言之,配线导向管42如上所述靠近图1所示的单元盒11的正面侧而设置。

由此,能够缩短从配线导向管42至控制器74的距离,因此能够缩短配线根数最多的部位的距离,能够提高在配线根数多的部位的多个配线的聚集程度。即,从配线导向管42至控制器74的区域是使从配线导向管42送出的多个配线与其他的配线汇合而布线的区域,因此配线根数必然变多。因此,通过将配线根数必然变多的该区域的距离缩短,能够减少各配线散开的情况,提高多个配线的聚集程度。

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配线导向管42设于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与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之间的位置。由此,无论是来自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的配线还是来自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的配线,都能够以几乎相同的长度进入配线导向管42,可以使来自上下的多个配线无浪费地聚集之后进入配线导向管42,或从配线导向管42取出。换言之,能够提高配线的布线自由度。

如图16和图17所示,配线导向管42设于在蓄电单元10的取下侧板24、25后的侧面视图(从侧面方向观察的视野)中与多个汇流条分别不重叠的位置。由此,通过了配线导向管42的多个配线分别在与多个汇流条分别不接触的情况下布线,因此能够减少多个配线由于与汇流条接触而损伤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各个单体电池架41的下表面,与构成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的6个蓄单体电池12g~12l对应地形成有6个大致半圆形状的凹面44,各个蓄单体电池12g~12l成为两端部和中央部的上侧半圆部进入凹面44内的状态而被单体电池架41和单体电池架32夹持。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凹面44之间,与底盖21的抵接面34对应地设有抵接面34a,成为双方的抵接面34、34a发生了抵接的状态,各个蓄单体电池12g~12l以夹持于即夹入于底盖21与中框架22之间的状态被保持。

在各个单体电池架41的上表面,与构成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的6个蓄单体电池12a~12f对应地形成有6个大致半圆形状的凹面45,各个蓄单体电池12a~12f成为两端部和中央部的下侧半圆部进入凹面45内的状态而被单体电池架41和单体电池架36夹持。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凹面45之间,与上盖23的抵接面34对应地设有抵接面34a,成为双方的抵接面34、34a发生了抵接的状态,各个蓄单体电池12a~12f被夹持于上盖23与中框架22之间。

这样,图11和图12所示的构成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的6个圆柱形状的蓄单体电池12成为两端部和中央部被设于底盖21的下侧单体电池架32和设于中框架22的中间单体电池架41夹持的状态而被装入盒主体11a内。构成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的6个蓄单体电池12成为两端部和中央部被设于上盖23的上侧单体电池架36和设于中框架22的中间单体电池架41夹持的状态而被装入盒主体11a内。予以说明的是,各个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部对于由全部蓄单体电池12形成的蓄单体电池组13而言,构成左右侧面部。在全部蓄单体电池12被收纳于盒主体11a内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螺丝构件在中框架22的下侧紧固底盖21,在中框架22的上侧紧固上盖23。在盒主体11a的两侧利用未图示的螺丝构件紧固侧板24、25。

图21(a)是表示被装入单元盒内的蓄单体电池的一个端部的截面图,图21(b)是图21(a)中的a部的放大截面图。图21中示出了夹持于底盖21的单体电池架32与中框架22的单体电池架41之间的蓄单体电池12,剖面线已省略图示。在各个凹面33、44的底部,收纳槽46露出于凹面33、44而形成。在收纳槽46中插入由软质树脂或橡胶等形成的弹性构件47。弹性构件47的表面与凹面33、44相比向径向内部突出。因此,使蓄单体电池12位于单体电池架32的凹面33与单体电池架41的凹面44之间而使单体电池架32与单体电池架41抵接时,弹性构件47在径向上收缩变形从而蓄单体电池12被保持在单元盒11内。具体而言,蓄单体电池12通过上下相对置的一对弹性构件47而从径向两侧被夹住而保持。此时,收缩变形了的弹性构件47由于弹性恢复力而密合于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前述一对一组弹性构件47相对于一个单体电池以至少两组以上来夹持单体电池。

将蓄单体电池12的半径设为r1、凹面33、44的半径设为r2时,凹面33、44的半径r2设定为大于蓄单体电池12的半径r1,在凹面33、44与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δr的间隙48。将收纳槽46的半径设为r3时,收纳槽46的深度d0为d0=r3-r2。将收缩变形前的弹性构件47的初期厚度设为d1时,弹性构件47的变形量即挤压量大致为δd。在其他凹面37、45,也设置同样的弹性构件47。例如,将弹性构件47的初期厚度d1设为2.6mm、深度d0设为2.2mm时,挤压量δd为0.2mm。将压缩率k设为挤压量δd除以初期厚度d1所得的比例时,压缩率k=100×δd/d1=100×0.2/2.6=7.7%。优选的是,以压缩率k成为5至15%程度的范围内的方式选择弹性构件47的初期厚度d1、挤压量δd。

如图21所示,将与上下相邻的蓄单体电池12的中心线正交且在上下方向上横穿上下相邻的蓄单体电池12的中心线的垂直线作为基准线o。弹性构件47以基准线o为中心在图21(a)中以在左右方向上为角度θ的范围在圆周方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设定为约30度。即,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47在距离基准线o左右分别30度以内的范围内延伸。隔着弹性构件47在凹面33、44之间夹持蓄单体电池12时,不仅能够实现蓄单体电池12的中心位置定位,还会使凹面与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不直接接触。由此,即使硬质树脂制的底盖21和中框架22等有加工误差,也可防止它们陷入蓄单体电池12,可防止因陷入而造成的蓄单体电池12的损伤,能够提高蓄电单元10的可靠性。

而且,通过弹性构件47与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密合,能够提高蓄单体电池12的散热性。在圆周方向的一定范围内使弹性构件47介于蓄单体电池12与凹面之间时,在凹面33、44与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48,因此利用通过间隙48的冷风可实现蓄单体电池12和弹性构件47的冷却,也可实现在两端部的单体电池架41的外侧配置的部件的冷却。由此,能够提高蓄单体电池12的散热性,能够提高蓄电单元10的可靠性。

将弹性构件47设于凹面的整个周向时,可提高蓄单体电池12的调心功能。另一方面,将弹性构件47设于凹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时,可形成图21所示的间隙48,可提高散热性。另外,无论是弹性构件47设于凹面的整个周向的情况还是设于周向的一部分的情况,弹性构件47的表面都密合于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因此蓄单体电池12以适度的力被牢牢地固定,可防止蓄单体电池12的位置偏移。图21所示的角度θ优选为15度至45度的范围。角度θ大于或等于15度时,与蓄单体电池12接触的弹性构件47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蓄单体电池12因搬运时、地震时等的振动等而从预定位置移动的担忧变得更少。如设置在移动体、产生振动的电动机等动力源附近的情况那样需要对振动更加提高可靠性的情况下,优选将角度θ设为接近45度的大的角度。另外,角度θ小于或等于45度时,在凹面33、44与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之间,δr的间隙48的开口部变得更大,蓄单体电池12异常时的排出气体的流通可更加顺利地进行。弹性构件47的材质优选为硅橡胶,但也可以使用耐药品性优异的epdm、氟系橡胶。

弹性构件47过于柔软时,即使蓄单体电池12与弹性构件47的界面密合,在对单体电池圆周方向施加力的情况下,弹性构件47也会在相同方向上弹性变形,有蓄单体电池12在相同方向上旋转的担忧。另一方面,弹性构件47过硬时,难以变形,有单体电池圆周方向上的蓄单体电池12与弹性构件47的密合度降低的担忧。

因此,对本案发明人等为了寻求弹性构件47的合适硬度而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以下的表1示出了通过此次实验获知的弹性构件47的硬度、螺丝构件的拧紧力矩(t1)、与弹性构件47的剪切位移量的关系。另外,螺丝构件的拧紧力矩(t1)是将中框架22与上盖23紧固的螺丝构件的拧紧力矩。旋入该螺丝构件时,弹性构件47在其厚度方向上被压缩而发生弹性变形。此时,如果弹性构件47的压缩量(变形量)适当,则蓄单体电池12与弹性构件47必要且充分地密合。此次实验中,准备尺寸相同(厚度:2.75mm,宽度:6.2,长度:30.0mm)但硬度不同的多个弹性构件47,测定为了将这些弹性构件47的厚度压缩为2.4mm所需要的拧紧力矩(t1)。另外,将弹性构件47插入收纳槽46时,弹性构件47的宽度被压缩至6.0mm。

另外,弹性构件47的剪切位移量是在对蓄单体电池12施加圆周方向的力时在密合于蓄单体电池12的弹性构件47上产生的相同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如后所述,汇流条通过螺栓被固定于蓄单体电池12的端子电极。此时,伴随固定端子电极与汇流条的螺栓的拧紧,圆周方向的力施加于蓄单体电池12。此次实验中,测定对固定端子电极与汇流条的螺栓施加6n·m的拧紧力矩(t2)时的弹性构件47的剪切位移量(弹性变形量)。

[表1]

由表1可知,当弹性构件47的硬度为大于或等于40且小于或等于65的范围内时,弹性构件47的厚度通过小于或等于5n·m的拧紧力矩(t1)而被压缩至2.4mm,且即使施加6n·m的拧紧力矩(t2)也可将弹性构件47的剪切位移量抑制为小于或等于1.0mm。

最佳的拧紧力矩(t1)根据螺丝构件的种类而不同,例如,使用最佳的拧紧力矩(t1)为6n·m的螺丝构件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硬度50~55的弹性构件47。这是因为,硬度50~55的弹性构件47通过相对于最佳的拧紧力矩(6n·m)具有充分余度的3.0~3.3n·m的拧紧力矩(t1)而被压缩为2.4mm,且即使施加6n·m的拧紧力矩(t2)也几乎不发生剪切位移。

如图1和图9所示,在构成正面板26的通气框26a设有冷风流入口51a,在通气框26b设有冷风流入口51b,在通气框26c设有冷风流入口51c。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10所示,在构成背面板28的通气框28a设有冷风流出口52a,在通气框28b设有冷风流出口52b,在通气框28c设有冷风流出口52c。

如图13所示,在上盖23与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之间形成上侧的冷风通路53a,在底盖21与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之间形成下侧的冷风通路53b。进一步,在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与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之间形成中间的冷风通路53c。冷风流入口51a及冷风流出口52a与冷风通路53a相对,冷风流入口51b及冷风流出口52b与冷风通路53b相对,冷风流入口51c及冷风流出口52c与冷风通路53c相对。上下的冷风流入口51a、51b与冷风流出口52a、52b的开口面积分别设定为大致相同。中央的冷风流入口51c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冷风流入口51a、51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长,中央的冷风流入口51c设定为与上下的冷风流入口51a、51b相比开口面积大,成为约2倍的开口面积。中央的冷风流出口52c也同样地,成为冷风流出口52a、52b的约2倍的开口面积。

在正面侧的4个蓄单体电池12a、12b、12l、12k之间形成的空间,配置有配线导向管42,在与其相比的下游侧的4个蓄单体电池12之间形成的4个空间,分别配置有空气导流件43。

蓄电单元10配置于蓄电架时,蓄电架内生成的冷却风从形成于正面板26的冷风流入口51a、51b、51c流入单元盒11内。从中央的冷风流入口51c流入的冷却风通过最上游侧的上下两个蓄单体电池12a、12l之间的冷风通路53c而冲撞配线导向管42。冲撞后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分为上下而流入两个蓄单体电池12a、12b之间的间隙以及两个蓄单体电池12l、12k之间的间隙。向上方分流的冷却风与从冷风流入口51a流入并沿着上盖23的内表面在冷风通路53a流动的冷却风冲撞,沿着蓄单体电池12a的背面侧和蓄单体电池12b的正面侧流动而冷却各个蓄单体电池。同样地,向下方分流的冷却风与从冷风流入口51b流入并沿着底盖21的内表面在冷风通路53b流动的冷却风冲撞,沿着蓄单体电池12l的背面侧和蓄单体电池12k的正面侧流动而冷却各个蓄单体电池。这样,配线导向管42具有作为将冷却风向上下分流的空气导流件的功能,配线导向管42也被冷却风冷却。

通过了上下两个蓄单体电池12b、12k之间的冷风通路53c的冷却风冲撞到空气导流件43。关于空气导流件43,横截面为十字形,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上突起部43a、向下方突出的下突起部43b、以及向上游侧水平地突出的水平突起部43c。因此,冲撞到最上游侧的空气导流件43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向上下分流而流入2个蓄单体电池12b、12c之间的间隙、以及2个蓄单体电池12k、12j之间的间隙。向上方分流的冷却风与沿着上盖23的内表面流动的冷却风冲撞,沿着蓄单体电池12b的背面侧和蓄单体电池12c的正面侧流动而冷却各个蓄单体电池。同样地,向下方分流的冷却风与沿着底盖21的内表面流动的冷却风冲撞,沿着蓄单体电池12k的背面侧和蓄单体电池12j的正面侧流动而冷却各个蓄单体电池。关于下游侧的其他3个空气导流件43也同样地,使冷却风分流而确实地冷却蓄单体电池12。这样,冷却风被导向蓄单体电池12的外周面,能够确实地冷却蓄单体电池12,因此能够提高蓄电单元1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中间的冷风流入口51c的开口面积设定为大于上下的冷风流入口51a、51b,因此与使中间的冷风流入口51c的开口面积与上下的冷风流入口51a、51b的开口面积相同的实施方式相比,在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与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之间流动的冷却风在上下的蓄单体电池之间的间隙被挤压,与沿着上盖23在冷风通路53a流动的冷却风和沿着底盖21在冷风通路53b流动的冷却风相比流速提高。由此,在单元盒11内流动的冷却风中,混合存在流速不同的冷却风,冷却风自动地被搅拌混合从而可提高蓄单体电池12的冷却效果。关于冷风流出口52a~52c,也能够通过设为与冷风流入口51a~51c对应的开口面积而使冷却风搅拌从而提高蓄单体电池12的冷却效果。

在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面设有端子电极,构成蓄单体电池组13的蓄单体电池12串联连接。为了串联连接,在水平方向上相邻的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的端子电极相互为相反极性,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的端子电极也相互为相反极性。如图11和图14所示,使配置于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的正面侧的蓄单体电池12a的右端面的端子电极为正极时,在该端子电极安装蓄电单元10的正极端子的汇流条61a,在其下侧的蓄单体电池12l的端子电极安装蓄电单元10的负极端子的汇流条61b。在这些蓄单体电池12a、12l之间串联连接其他蓄单体电池,在相互相邻的蓄单体电池12的端子电极安装中间汇流条61。在具有合计12个蓄单体电池12的蓄电单元10中,包括11个中间汇流条61以及正极和负极的汇流条61a、61b在内,设置合计13个汇流条。

在侧板24的前端面,如图1所示,设有汇流条61a突出的开口部62a,并设有汇流条61b突出的开口部62b。将多个蓄电单元10配置于蓄电架,并将蓄电单元10电连接时,通过供电构件使从开口部62a、62b突出的汇流条61a、61b与其他蓄电单元10的汇流条连接。

由全部蓄单体电池12的汇流条61、61a、61b形成的电连接状态如图15所示。为了检测蓄单体电池12的输出电压是否为设定值,电压检测线63a~63m的一端部连接于各个汇流条。各个电压检测线63a~63m的另一端部连接于控制箱27内的控制基板上的控制器(控制部)74。即,检测多个蓄单体电池12的各个输出电压的多个电压检测线(多个配线)63a~63m的一端部连接于与多个蓄单体电池12分别对应的汇流条,另一方面,多个电压检测线63a~63m的另一端部连接于控制器74。

如图5所示,在与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部对应的两个单体电池架41的外表面,向外方突出地设置有多个支撑突起(突起)64,在各个支撑突起64设有插入配线的水平方向的狭缝65。各个支撑突起64与空气导流件43的位置大致对应。即,在两个单体电池架41的各自上,多个支撑突起64设于在蓄电单元10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相邻的4个蓄单体电池12之间的区域中,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与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之间的位置。两个单体电池架41中,在从正面观察处于左侧即控制箱27侧的单体电池架41的支撑突起64,如图5所示,设有上下方向的狭缝66。

图16表示与蓄单体电池组13的右侧的汇流条连接的电压检测线。与正面侧的蓄单体电池12a、12l连接的两根电压检测线63a、63m以及与在背面侧和蓄单体电池12l相邻的蓄单体电池12k连接的电压检测线63k直接插入配线导向管42内而与控制箱27内的控制器74连接。其他4根电压检测线63c、63e、63g、63i与其他3根电压检测线63a、63k、63m相比沿着蓄单体电池组13的端面长长地延伸,分别插入支撑突起64的狭缝65而保持于单体电池架41。

由于在多个支撑突起64设有水平方向的狭缝65,从而能够使介由汇流条与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的蓄单体电池12连接的电压检测线和介由汇流条与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的蓄单体电池12连接的电压检测线在支撑突起64附近汇合并一起插入狭缝65,通过支撑突起64来保持。进一步,由于在支撑突起64设有水平方向的狭缝65和上下方向的狭缝66,从而在具有上下方向的狭缝66的支撑突起64处,能够使从多个方向引出的电压检测线汇合并将其保持,并且能够将这些电压检测线向同一支撑突起64的正下方送出。另外,也可以在具有上下方向的狭缝66的支撑突起64处,将送出电压检测线的方向根据需要分成多个方向。根据以上,能够增大电压检测线的布线自由度。

图17表示与蓄单体电池组13的左侧的汇流条连接的电压检测线。如图16所示,与右侧的汇流条连接的7根电压检测线如图17所示从配线导向管42送出而保持于狭缝65、66,并延伸至控制箱27。与左侧的汇流条连接的两根电压检测线63l、63j不被支撑突起64保持而与控制箱27内的控制器74直接连接。其他4根电压检测线63b、63d、63f、63h与两根电压检测线63l、63j相比沿着蓄单体电池组13的端面长长地延伸,分别插入支撑突起64的狭缝65而保持于单体电池架41。

如以上所述,在配置为距控制器74最远的单体电池架41(单体电池架41a)的外侧配置的多个电压检测线(配线),通过(介由)配线导向管42而被送出至配置为距控制器74最近的单体电池架41(单体电池架41b)的外侧,并且在此处与其他多个电压检测线汇合,在多个电压检测线全部不散开而聚集的状态下与控制器74连接。由此,能够使多个电压检测线通过配线导向管42的内部并送出至相反侧的单体电池架41(单体电池架41b)的外侧,能够使配线不散开而送出至相反侧。

这样,在各个侧板24、25的内侧遍布且沿着蓄单体电池组13的端面长长地延伸的作为电压检测线的配线被保持于支撑突起64,并被固定在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与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的汇流条之间,因此不会由于在单元盒11内流动的冷却风、振动等而偏移,可防止电压检测线与蓄单体电池12接触。另外,即使上段的蓄单体电池12与汇流条的紧固螺丝松弛,一个紧固部脱落,也能够利用支撑突起64来防止汇流条向下方下垂,能够防止与下段的蓄单体电池12发生电气短路。支撑突起64的厚度设为3mm。支撑突起64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mm时,即使由于汇流条的下垂而与支撑突起64碰撞也不产生裂纹、缺口,因此优选。另外,支撑突起64的前端与侧板24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5mm,即使万一因振动等而发生了偏移,电压检测线也不会从狭缝65、66脱落。支撑突起64的截面形状设成了矩形,但也可以是包含圆弧的形状、l字形、十字形。由此,能够提高蓄电单元1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蓄电单元10的取下侧板24、25后的侧面视图(从侧面方向观察的视野)中,多个支撑突起64分别设于与多个汇流条分别不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以与多个汇流条分别不重叠的方式分别布线多个电压检测线,能够减少电压检测线与汇流条接触所导致的损伤。

为了检测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将作为温度检测传感器的热敏电阻安装于蓄单体电池12。也可以使用热敏电阻以外的铂测温电阻体、线性电阻体。图18是表示温度检测传感器71a、71b和来自各个传感器的温度检测线72a、72b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将温度检测线安装于中框架的状态的中框架的正面图。图19中,省略了图示电压检测线。

如图18和图19所示,温度检测传感器71a安装于从蓄电单元10的正面侧开始的第二个、即从冷却风的上游侧开始的第二个蓄单体电池12k的正面侧。另一方面,温度检测传感器71b安装于从背面侧开始的第二个、即从冷却风的下游侧开始的第二个蓄单体电池12h的背面侧。

温度检测传感器71a、71b分别介由温度检测线72a、72b而与控制箱27连接。

对温度检测传感器71a、71b的安装方法没有限制,例如,如图18所示,使用粘接膜、粘接剂等安装于圆柱形状的蓄单体电池12k、12h的弯曲侧面。另外,温度检测传感器71a、71b的安装位置是蓄单体电池12k、12h中弯曲侧面的中央部与端部之间,且是侧板25侧(端部侧)。即,配置于控制箱27侧的单体电池架41的内侧。

如图18所示,各个温度检测线72a、72b通过设于单体电池架41的贯通孔73a、73b而被引出至单体电池架41的外侧,并延伸至控制箱27。另外,通过贯通孔73a、73b而被引出至单体电池架41的外侧的温度检测线72a、72b,与前述的电压检测线同样地被支撑突起64保持。即,温度检测线72a、72b被与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部对应的两个单体电池架41中侧板25侧的单体电池架41的外表面的支撑突起64保持。该支撑突起64在水平方向上设有狭缝65,通过在该狭缝65中插入温度检测线72a、72b,从而将温度检测线72a、72b保持于单体电池架41。

这样,通过将温度检测传感器71a、71b设于控制箱27侧,从而与设于控制箱27的相反侧时相比,能够缩短温度检测线72a、72b的长度。另外,通过将温度检测传感器71a、71b配置于蓄单体电池12k、12h的弯曲侧面,能够确保宽的粘接面积,能够牢固地固定温度检测传感器71a、71b。另外,通过将温度检测传感器71b设于蓄单体电池12h中弯曲侧面的侧板25侧(端部侧),从而能够测定与中央部相比容易成为高温的端部侧的温度,其有助于温度管理。另外,通过使温度检测线72a、72b通过设于单体电池架41的贯通孔73a、73b并引出至单体电池架41的外侧,利用单体电池架41的外侧的支撑突起64来保持,从而不会因冷却风、振动等而偏离,能够防止温度检测线与蓄单体电池12接触。由此,能够提高蓄电单元10的可靠性。

蓄单体电池12通过在单元盒11内流动的冷却风被冷却,因此蓄单体电池12不会发生过度的温度上升。配置于单元盒11内的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存在冷却风的上游侧的蓄单体电池12低于下游侧的蓄单体电池12的倾向。也可以对全部蓄单体电池12安装温度检测传感器,但如果代替这样的形态而对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进行检测,则可以基于高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和低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来进行构成蓄单体电池组13的全部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管理。例如,可以通过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的运算处理来算出全部蓄单体电池12的平均温度,其有助于温度管理。

这样,通过检测高温侧和低温侧的至少两个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能够进行对蓄电单元10内的蓄单体电池12的平均温度进行检测等温度管理。另外,如果根据在单元盒11内流动的冷却风量、环境温度而可知高温侧和低温侧2部位的温度,则由于预先已通过模型情形获知了各电池的温度差会产生多少,因此通过与其温度分布数据对照,即使在检测了温度的电池以外变成异常温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有助于其异常检测。

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监视了全部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结果发现: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中从上游侧开始的第二个蓄单体电池12k的正面侧的温度上升最低,从蓄单体电池组13b的下游侧开始的第二个蓄单体电池12h的背面侧的温度上升最高。因此,如图13、图18和图19所示,在蓄单体电池12k的正面侧安装温度检测传感器71a而检测了温度成为最低的蓄单体电池12k的温度,在蓄单体电池12h的背面侧安装温度检测传感器71b而检测了温度成为最高的蓄单体电池12h的温度。予以说明的是,此处,从监视的结果可知,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中,作为低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使用从上游侧开始的第二个蓄单体电池12k的温度,作为高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使用从下游侧开始的第二个蓄单体电池12h的温度,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低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可以使用上游侧的4个蓄单体电池12a、12b、12l、12k中任一单体电池的温度,另外,作为高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可以使用下游侧的4个蓄单体电池12e、12f、12g、12h中任一单体电池的温度。另外,也可以以单元盒11(盒主体11a)的中央部为基准而选择上游侧或下游侧的蓄单体电池。即,作为低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可以在从与单元盒11(盒主体11a)的中央部相比配置于正面板26一侧的蓄单体电池组中选择的蓄单体电池组(图13中为12a、12b、12c、12l、12k、12j)中的任一个上安装温度检测传感器,作为高温侧的蓄单体电池的温度,可以在与单元盒11(盒主体11a)的中央部相比配置于正面板26的相反侧的蓄单体电池组(图13中为12d、12e、12f、12g、12h、12i)中的任一个上安装温度检测传感器。这样,检测温度的蓄单体电池的组合可适宜变更。

图20是表示将电压检测线及温度检测线连接的控制电路的框图,电压检测线63a~63m分别与控制器74连接。控制器74设于被装入控制箱27内的控制基板。在控制器74,基于来自电压检测线63a~63m的检测信号,运算各个蓄单体电池12的正极侧端子与负极侧端子之间的电位差。另外,温度检测线72a、72b也分别与控制器74连接。在控制器74,基于来自温度检测线72a、72b的检测信号,运算两个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

各个运算结果的信号被送到外部的显示部75,在显示部75显示蓄单体电池12的电压值和温度值。作为电压值的显示方式,可以显示全部蓄单体电池12的电压值,或者显示最高电压与最低电压的蓄单体电池。另外,作为温度的显示方式,可以显示两个蓄单体电池的检测温度,或者显示前述的平均温度,或者显示通知异常的警铃、警报,或者闪烁,或者鸣警报音。另外,可以在蓄单体电池12的平均温度高于预定温度时使冷却风量增加而降低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或者在低于预定温度时使冷却风量减少而降低冷却扇的耗电量。另外,两个蓄单体电池中任一方的单体电池的温度高于预定温度时,可以通过用警告音、闪烁等进行通知,或认识到温度异常并将异常信号通信至系统控制部77来切断主电路。另外,蓄单体电池12的电压值超过预定电压值,或者低于预定电压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根据警告音、闪烁等进行通知,者将异常信号通信至系统控制部77来切断主电路。另外,可以基于蓄单体电池12的电压值的经时变化推定蓄单体电池的寿命,通过用警告音、闪烁等进行通知,或将异常信号通信至系统控制部77来切断主电路。另外,蓄单体电池12的各单体电池间的电压值的偏差大于预定的电压偏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预定的信号通信至系统控制部77来进行充放电工作,以使其处于预定的电压值范围内。

作为蓄单体电池12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内部封入有液态或凝胶状的电解质。万一蓄单体电池12的温度超过稳定温度的范围,温度过度上升,则可预计蓄单体电池12的内部压力会超过预定压力(第二预定压力)。因此,为了在万一内部压力超过该预定压力时将蓄单体电池12的气体放出至外部,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面设有安全阀76。该预定压力是使蓄单体电池12的安全阀76工作的压力。伴随蓄单体电池12的内部温度上升,蓄单体电池12的内部压力上升,当内部压力达到第二预定压力即工作压力时,安全阀76被开放。各个安全阀76设于蓄单体电池12的两端面。因此,即使安全阀76工作即开放而将气体化了的内容物放出至外部,所放出的气体也会喷射在侧板24、25的内表面,不会对单元盒11内的其他蓄单体电池12造成损伤。

如果万一安全阀76工作,则放出气体从蓄单体电池12向单元盒11内喷出,单元盒11的内部压力瞬间急剧上升。由于急剧上升的内部压力而导致单元盒11被破坏时,根据破坏部位,有可能会破坏控制器、配线等部件。因此,万一安全阀76工作时,积极地使单元盒11中特定的部位破坏。本实施方式中,积极地使单元盒11的长度方向中央与单元盒11的背面之间的特定部位破坏。

图22(a)是表示侧板25的后端部的放大正面图,图22(b)是图22(a)中的b-b线截面图。

在侧板25的后端部的内表面,设有上下两个压力破坏部81a、81b。各个压力破坏部81a、81b由两个平行槽82、83以及使两个平行槽82、83的一端部彼此(本实施方式中为背面板侧的端部彼此)连通的连通槽84划分,成为舌片形状,所述平行槽82、83相互平行且在前后方向即正面板26与背面板28的相对置的方向上延伸。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平行槽82、83的背面板侧的端部称为后端部,将正面板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被3边的槽划分的压力破坏部81a、81b在与侧板25相同厚度的基部与侧板25相连。图22表示设于侧板25的压力破坏部,但在其他侧板24也相应地设有压力破坏部。压力破坏部81a、81b和安全阀76(图22中未图示)在蓄单体电池12的长度方向(轴向)上相对地设置。由于这样与安全阀76相对且紧邻地设有强度弱的部分,因此即使对于由来自安全阀76的放出气体引起的瞬时的内压上升,压力破坏部81a、81b也会迅速打开,能够防止单元盒11的全损。如图16、图17所示,在蓄单体电池12中,由于安全阀76设于轴向的两端面,因此压力破坏部也与其相对地设于单元盒11的两侧板24、25,但仅在一方的端面的1处设有蓄单体电池12的安全阀76的情况下,只要仅在与其相对的侧板设置压力破坏部即可。

平行槽82、83和连通槽84的底面与侧板25的外表面之间的壁厚比侧板25的其他部位薄。如果安全阀76工作而向单元盒11内放出气体,单元盒11内的压力变得高于预定压力(第一预定压力),则压力破坏部81a、81b由于气压而在槽的部分被破坏。第一预定压力是使压力破坏部81a、81b打开的压力。单元盒11的内部压力上升而达到第一预定压力即破坏压力时,压力破坏部81a、81b被破坏。换言之,第一预定压力即破坏压力是伴随单元盒11的内部压力上升而作用于压力破坏部81a、81b,将压力破坏部81a、81b向单元盒11的外侧折弯的力。由于破坏压力,至少任一个舌片状的压力破坏部在槽的部分被破坏,在侧板形成气体放出用的连通孔。即使压力破坏部81a、81b被破坏,压力破坏部81a、81b的基部也不会从侧板24、25分离,可防止压力破坏部81a、81b向外部飞散。进一步,如果构成压力破坏部81a、81b的槽的部分被破坏,则压力破坏部81a、81b会以基部为固定端部,按照与基部为相反侧的端部(自由端)向外侧转动的方式折弯。因此,放出至单元盒11内的气体被导向压力破坏部81a、81b并向单元盒11的后方喷出。压力破坏部81a、81b的平行槽82、83中,槽的深度从前端部向后端部变深。压力破坏部81a、81b中,连通槽84的槽深度最深。压力破坏部81a、81b的平行槽82、83的底面和连通槽84的底面与侧板25的外表面之间的壁厚中最薄的壁厚设为侧板25的壁厚的25%。压力破坏部81a、81b的槽设于蓄单体电池12侧(侧板24、25的内侧),但也可以位于侧板24、25的外侧。

设置压力破坏部81a、81b的部位不限于单元盒11的背面侧。但是,如果在与设有控制箱27的单元盒11的正面相离的位置设置压力破坏部81a、81b,则即使这些压力破坏部81a、81b被破坏,也可防止损伤控制箱27内的控制器74的控制电路。这样,万一蓄单体电池12的安全阀76工作,也可防止蓄电单元10的非有意的部位破坏,因此能够防止由安全阀76的工作所引起的连锁性的异常发生。由此,能够提高蓄电单元10的可靠性。

作为压力破坏部81a、81b的形态,不限于图示的形态,也有使舌片状的压力破坏部81a、81b旋转90度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平行槽82、83在底盖21与上盖23相对置的方向上延伸,连通槽84使平行槽82、83的底盖侧的端部彼此或上盖侧的端部彼此连通。另外,也可以代替平行槽82、83和连通槽84而设为间隙薄的狭缝。进一步,本实施方式中,蓄单体电池组13在上下层叠有2段,因此在上下并排配置有两个压力破坏部81a、81b。由此,无论是在上侧蓄单体电池组13a所含的蓄单体电池12的安全阀76工作时,还是在下侧蓄单体电池组13b所含的蓄单体电池12的安全阀76工作时,都能够得到上述效果。蓄单体电池组13的层叠段数增减的情况下,可以与它相应地增减压力破坏部的数目。

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蓄电单元10的取下侧板24、25后的侧面视图(从侧面方向观察的视野)中,多个电压检测线和温度检测线分别以与多个安全阀76分别不重叠的方式布线。由此,能够减少由安全阀76工作时的气体放出的影响造成的多个电压检测线和温度检测线各自的损伤。

配线导向部(配线导向管42)的形状不限定于圆筒形,与圆筒形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可以为例如l字型或u字型等,只要是能够保持多个配线的形状即可。

本发明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图示的蓄电单元10具备12个蓄单体电池12,但蓄单体电池12的数目不限于12个,可以为任意的数目。另外,蓄单体电池12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但也可以设为锂离子电容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蓄电单元可适用于用来储存电力并将储存的电力供给至外部的蓄电系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