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太阳能电池制造中的固相外延再生长的直流离子注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627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用于太阳能电池制造中的固相外延再生长的直流离子注入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11月17日、发明名称为“用于太阳能电池制造中的固相外延再生长的直流离子注入”的专利申请201180060732.4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10年11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414588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该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离子注入,尤其是涉及用于在高产量和低缺陷水平下制造太阳能电池的离子注入。



背景技术:

离子注入法被用于半导体的制造已有多年之久。典型的商用装置通常具有离子束,可通过移动离子束、衬底或二者来在该衬底上扫描。在一个例子中,“笔形”波束以x和y方向在衬底的整个表面扫描,而另一个例子使用比该衬底略微宽一些的“带状”射束,使得只在一个方向进行扫描以覆盖整个衬底。除了非常缓慢之外,这两种系统都具有与产生缺陷有关的内在问题。即,从该衬底的单个点来看,来自任何这两种系统的离子注入都是脉冲的,尽管波束是被连续功能的。所以,衬底上的每个点在短时段“看到”离子束,然后“等待”波束的下一次扫描。这将导致局部加热,由于扫描之间的动态自退火,局部加热造成了扩大的缺陷的产生。

近来,已提出另一种离子注入的方法,通常被称为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或p3i。在这样处理室中,不使用离子束,而是在整个衬底上建立等离子体。然后,将通常是rf功率形式的ac电势耦合到衬底上,以便将离子从等离子体吸引到衬底中。因此,从衬底来看,这样的系统也是以“脉冲”模式操作,而且导致了与基于离子束的系统所呈现的相同的自退火问题。

通常由射程末端损伤(end-of-rangedamage)引起的一种类型的缺陷是常规的离子注入系统始终具有的问题。自退火是因为局部加热引起的,而随后的冷却导致了无法在之后的退火步骤期间消除的团簇缺陷。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能够实现高速注入同时避免缺陷的离子注入系统和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包括以下内容以提供对本发明一些方面和特征的基本理解。该内容不是对本发明的广泛概述,因此不是用来特别指出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元素,也不是用来界定本发明的范围。其唯一目的是以简单的形式展示本发明的一些概念,并作为以下介绍的更详细描述的前言。

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使能太阳能电池的高产量制造同时最小化或消除缺陷的离子注入方法。利用各种实验条件,其已显示所公开的方法优于现有技术的离子注入方法,特别是可以防止因射程末端损伤而引起的团簇缺陷。

根据所公开的实施例,使用高剂量率的连续离子注入来执行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在整个衬底表面或针对选择性的离子注入(例如针对选择性的发射器设计)而选择的区域上并发执行的。注入的能量可以是例如5-100kev,或更特别地是20-40kev,而剂量率为例如高于1e14离子/cm-2/秒或甚至高于1e14离子/cm-2/秒的水平,在某些实施例中,剂量率在1e14-5e16离子/cm-2/秒的范围内。高剂量率能够实现高产量,同时使衬底的被注入层完全非晶化。因为注入是连续的,所以不会产生自退火,也未观察到缺陷团簇。在退火后,非晶化层被完全晶化,而且未观察到缺陷团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供了用于使用离子注入来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衬底被引入离子注入室。产生离子种类(ionspecies)的波束,该波束的截面大到足以覆盖整个衬底表面。来自该波束的离子被朝着衬底表面连续加速,以便连续地将离子注入到衬底内。剂量率被设计为使得对衬底的指定层进行完全非晶化。可选地,执行另外的处理,例如沉积诸如氮化硅层之类的抗反射层或封装层,以及沉积金属化网格。接着将衬底退火,以使非晶化层再结晶,并激活被注入的掺杂物离子。根据一个实施例,使用快速热处理来执行退火步骤,例如在600-1000℃下约几秒钟(例如1-20秒,或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为5秒)。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子注入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根据该实施例,将衬底引入离子注入室内。然后,利用离子对被选定为被注入的衬底区域进行连续性轰击,以使该区域非晶化,而不具有自退火的可能性。利用固相外延再生长,来在快速热处理室中对衬底进行退火。

本发明的方面包括一种利用离子注入来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将衬底引入离子注入室;产生用于注入该衬底的连续的离子流;并且将该离子流朝着该衬底的表面引导,以引起对该衬底表面的连续离子轰击,由此将离子注入到衬底内,同时非晶化该衬底的层。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面包括一种用于对衬底进行离子注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衬底引入离子注入室;产生用于注入该衬底的连续的离子流;并且将该离子流朝着该衬底的表面引导,以引起对该衬底表面的连续离子轰击,同时防止该衬底的自退火。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包括一种对衬底进行离子注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衬底引入离子注入室;产生用于注入该衬底的连续的离子流;并且将该离子流朝着该衬底的表面引导,以引起对该衬底表面的连续离子轰击,由此将该衬底的整个表面同时非晶化。

附图说明

被并入本说明书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例示,并与本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和展示本发明的原理。附图旨在以图形方式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主要特征。附图并不是用来显示实际实施例的每个特征,也不是用来描绘所描绘元件的相对尺寸,而且所描绘元件不是按比例绘制的。

图1为比较现有技术与所公开方法的瞬间离子注入剂量的图。

图2为针对现有技术的注入器与当前实施例的退火后缺陷对比剂量率的图。

图3a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在离子注入后的晶片的显微照片,而图3b是在常规炉内在930℃下退火30分钟后的晶片。

图4是示出可以用于本文所描述方法的离子注入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比较现有技术与所公开方法的瞬间离子注入剂量的图。如图所示,通过使用“笔形”波束105来进行对晶片100进行离子注入,“笔形”形波束105被以二维方式扫描以覆盖该晶片。在该衬底上的各个点处得到的瞬间剂量率被绘制为处于高瞬间剂量率的周期性注入,但持续非常短的持续时间。这引起局部加热,随之引起自退火和缺陷团簇。与此相似,使用带状波束115来对晶片110进行离子注入,带状波束115被沿一方向扫描,以覆盖该晶片。在该衬底上的各个点处得到的瞬间剂量率被绘制为处于中等高的瞬间高剂量率的周期性注入,但持续非常短的持续时间。这也引起局部加热,随之引起自退火和缺陷团簇。与此相反,根据一个实施例,使用连续波束流125对晶片120进行注入,使得将被注入的各个点(在此为整个晶片)是被连续注入离子,而且不会发生自退火。

可以认识到,图1所示的总剂量率可以通过对各方法的图进行积分来算出。可以设定该系统,使得对于所有三种系统,积分后的剂量率相等,然而,在该晶片上的各个点处的瞬间剂量率,对于笔形波束是最高的,对于带状波束稍微低一些,而对于本实施例的“恒导通”的波束则是最低的。所以,该笔形波束及该带状波束的积分剂量率被限制以便不对晶片过度加热。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恒导通波束可具有高得多的平均剂量率,并仍然将晶片维持在可接受的温度。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剂量率被设定为高于1e15离子/cm-2/秒。在一个例子中,注入条件被设定为:20kev的注入能量和3e15cm-2的剂量。

现在请参阅图2,从该图可明显看出本发明方法的优势。图2为针对现有技术的注入器与本实施例在退火后的缺陷数量对比剂量率的图。在图2中,本实施例被表示为“intevac注入器”。如从图2的图能认识到的,笔形波束离子注入导致在退火过程后剩余数量最多的缺陷,而所公开的方法得到在退火过程后剩余数量最少的缺陷或没有缺陷。同时,图中所示的缺陷数量的差异进一步支持以下假设:缺陷是由自退火机制引起,使用所公开的方法并不存在自退火机制。

此外,图2示出了退火机制随平均剂量率的提高而提高。这可能表明:随着剂量率的提高,缺陷会更有效地累积,但随着平均剂量率提高,将可被更好地退火。同时,由于衬底在被连续注入时并无机会自退火,因此所公开的方法可提供对衬底较佳的非晶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常规炉或快速热处理(rtp)对衬底进行退火。在一个例子中,晶片在炉中在温度为例如930℃下被退火约30分钟,而使用rtp,晶片在温度600-1000℃下被退火约1-10秒(在特定例子中为5秒)。值得注意的是,对被注入波束线且被常规退火的样本的研究表明增加了氧化层。特别地,卢瑟福反向散射谱(rbs)示出了加宽的硅波峰,表示退火后的残余损伤。相反,根据所公开的方法经rtp退火后的晶片的rbs图并未显示有氧化物或加宽的硅波峰,表示该样本已经完全被再结晶。

图3a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在离子注入后的晶片的显微照片,而图3b是晶片在常规炉内在930℃下退火30分钟后的显微照片。该注入是利用ph3气源在20kev及3e15cm-2下进行的。如在图3a的显微照片中可见,被注入层已完全被非晶化。而且,图3b的显微照片也显示了无缺陷的完全再结晶的层。

图4示出了等离子体网络注入系统800的一实施例的截面三维立体透视图,该系统可以用于所公开的方法中。系统800包括室810,室810容纳了第一格板850、第二格板855和第三格板857。这些格板可以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形成,该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石墨、碳化硅和钨。每一格板包括多个孔,这些孔被配置为允许离子穿过。等离子体源在室810的等离子体区域中维持等离子体。在图4中,该等离子体区域位于第一格板850的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气体经由气体入口820被供给到该等离子体区域。等离子体气体可以是诸如氩之类的等离子体维持气体与诸如含有磷、硼等的气体的掺杂气体的组合。此外,也可以包括非掺杂的非晶化气体,例如锗。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真空口830向室810内部施加真空。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绝缘体895布置在室810的外壁周围。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壁被配置为使用例如由永磁体或电磁体产生的电场和/或磁场,将离子抵制在等离子体区域内。

目标晶片840被定位在格板与等离子体区域相反的一侧上。在图4中,目标晶片840位于第三格板857的下方。由可调衬底保持器来支撑目标晶片840,从而允许该目标晶片840能够在同质注入位置(较靠近格板)与选择性注入位置(离格板较远)之间被调节。通过将dc电位施加到第一格板850,将等离子体离子以离子束870的形式朝着目标晶片840加速。这些离子被注入到晶片840中。通过利用第二格板855来避免因离子撞击晶片840和其他材料而产生的次级电子的有害效应,该第二格板855相对于最初格板是被负偏压的。该具有负偏压的第二格板855抑制了从晶片840逃逸的电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格板850被偏压到80kv,而第二格板855被偏压到-2kv。不过,其他的偏压电压也可被预期使用。第三格板857用作波束限定网格,而且通常是接地的。第三格板857被定位成与衬底表面接触或非常接近衬底表面,以便提供对注入的最终限定。如果需要选择性的注入,格板857可以用作波束限定掩膜,并提供所需的关键对准。第三格板857可以被配置成荫罩(shadowmask),以实现限定波束的选择性注入。此外,可以使用不需要掩膜的任何形式的波束成形来替代或补充该第三格板857。

在图4的实施例中,离子被从等离子体区中抽取,并被朝着衬底加速。当衬底与格板充分间隔开时,离子束870具有足够的行进距离,以形成向着该衬底行进的一个离子列(column)。这是由各离子束870一旦离开格板后自然的发散趋势所致的。可以通过调节格板中孔的数量、尺寸及形状,各格板间的距离,以及格板与衬底间的距离等等,来控制离子列的截面的均匀性。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在图4的实施例中,格板和/或衬底被用来控制离子列的产生以及其均匀性,但也可使用其他手段。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产生单个列的离子,其中该列具有足够大的截面,以使能对衬底的整个表面进行并发且连续地注入。当然,如果执行选择性的注入,第三格板可以用来挡住该列的部分。

如从上文可理解的,该方法的实施例是以下列步骤进行:将衬底引入离子注入器,产生截面尺寸足够大以覆盖衬底的整个面积的离子束或离子列,并引导该束以便连续地将离子注入到该衬底上并且非晶化该衬底的层。然后,为提高产量,利用sper退火机制将衬底在rtp室中进行退火,其中,非晶化层再结晶。该退火步骤还激活了从离子束注入的掺杂物。根据用于太阳能电池制造的另一实施例,在离子注入后,在非晶化层上制作太阳能电池的另外层,包括金属化层。然后将该衬底转移入rtp室中,以同时将该金属化层及该非晶化层进行退火。也就是说,该sper退火是以金属化退火步骤来实现的,使得在该离子注入过程后不存在单独的退火步骤。尽管已经根据特定材料和特定步骤的示例性实施例讨论了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做出这些特定示例的变型或使用这些特定示例的变型,并且将从通过所描述及说明的实践以及对操作的讨论而得到的理解来由此产生这样的结构及方法,以便促进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做出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