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插头及其内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674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DC插头及其内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DC插头及其内管。



背景技术:

DC插头广泛应用于电脑周边/消费性电子中的一种低压直流电电源连接器。现有的DC插头如图1所示,包括由口管11以及尾管12通过铆压而形成的内管、外管14以及在内管、外管14之间所填充的注塑管13组成,尾管12的部分置于在注塑管13的外部作为接线端子与导线连接。DC插头在使用时一般与DC插座2进行配合,DC插座2包括中心针21以及外围的接触片22,DC插头1插入到DC插座2时,中心针21与接触片22分别与口管11以及外管14接触以达到传输功能。上述DC插头的内管由于是分体设置,电流在流经内管连接处时连接部位容易发热而生产微小的变形,影响到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成型的DC插头内管,提高传输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DC插头内管,包括一体成型的口管以及尾针管,所述口管与尾针管呈阶梯分布且两者内部互相连通形成插针通道,其中口管包括位于端部的导入部,所述导入部包括呈锥形且大口端朝外的喇叭段以及一体连接在喇叭段的外缘且向外径向延伸的稳固环;所述尾针管包括用于封闭插针通道的封闭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口管与尾针管采用一体成型方式首先省去了两者组装的工序,其次在口管以及尾针管的连接处壁厚减少导致电流经过时发热量降低,内管的变形量大幅降低,并且在口管端部所设置的导入部除了插接时中心针方便导入到口管外,利用在锥形设置的喇叭段以及在其外缘设置的稳固环在中心针插入后能将其包覆,并在导入部内壁与中心针外壁之间形成一个隔离腔,电流经过中心针后能进行分流,一部分从导入部经过利用导入部上的稳固环与插座上的接地部分连接,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整个口管的稳固性,整体上提高了传输性能,最后尾针管上的封闭部设置避免了在二次注塑过程中注塑料进入到插针通道内,影响传输。

作为优选地,所述口管与尾针管的连接处设置有锥形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口管与尾针管首先呈阶梯分布提高了整个内管的拉拔力不容易发生变形,其次通过在口管与尾针管的连接处所设置的锥形段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更进一步的提升内管的拉拔力。

作为优选地,所述尾针管的直径与口管的直径比在0.65~0.71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口管与尾针管的直径比设计综合到整个内管的抗弯曲强度、抗变形能力以及拉拔力的大小,提高内管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地,所述内管为均匀壁厚,内管的壁厚在0.14~0.19mm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管各部设置成均匀壁厚保证电流在内管上流动时的大小,提高传输时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内管的壁厚在保证一定结构强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拉拔力。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传输稳定且安全的DC插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DC插头,包括所述的内管、外管以及填充在两者之间的绝缘管,所述绝缘管的端部开设有让位缺口,所述尾针管部分置于让位缺口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一体成型的内管设置简化整个DC插头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在绝缘管端部上所开设的让位缺口使得尾针管的外壁露出在外界,进而方便导线与尾针管的焊接,且焊接后两者固定更为牢靠,结合一体成型的内管提高了整个DC插头传输性能。

作为优选地,所述绝缘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第三连接段,其中第二连接段的直径均要小于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三连接段的直径并在绝缘管上形成用于限位外管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的形成使得外管在轴向上得到限位,提高了外管的拉拔力,同时提升了传输性能。

作为优选地,所述导入部收容在第一连接段内且导入部的端面与第一连接段的端面相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入部中的喇叭段以及径向延伸的稳固环增大了与绝缘管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内管的固定性;其次由于导入部以及第一连接段的端面平齐使得增大了与插座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在DC插头与DC插座连接后提升了稳定性,减少两者插接后DC插头产生的晃动。

作为优选地,所述外管包括从端部向绝缘管一侧径向延伸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位于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的设置进一步的提高了外管轴向上的固定同时周向上也得到限位,提高了外管的拉拔力使得传输性能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一体成型的内管简化了整个DC插头的生产工序,其次绝缘管在端部所开设的让位缺口使得尾针管能置于在让位缺口中方便后续的接线,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2、通过设置均匀壁厚的内管使得流经内管的电流大小保持一致,同时口管以及尾针管直径比设定呈现出阶梯设置,提高了内管的拉拔力,其次外管限位在绝缘管的限位槽且在端部设置的固定环进一步提高外管的轴向以及周向上的固定性,并提升了外管的拉拔力,整体提升了与插座插接时传输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DC插头与DC插座的插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DC插头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内管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DC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DC插头;10、内管;11、口管;111、锥形段;112、导入部;1121、喇叭段;1122、稳固环;12、尾针管;121、封闭部;13、绝缘管;131、第一连接段;132、第二连接段;1321、限位槽;133、第三连接段;1331、让位缺口;14、外管;141、固定环;15、插针通道;2、DC插座;21、中心针;22、接触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2与图3,一种DC插头1,包括一体成型的内管10、外管14以及填充在内管10与外管14之间的绝缘管13。

整个内管10为均匀壁厚,壁厚为0.16mm,且内管10的内部具有一个贯通的插针通道15,包括呈阶梯状分布的口管11以及连接在口管11一端的尾针管12,其中口管11的直径要大于尾针管12的直径,尾针管12的直径与口管11的直径比0.69,且在口管11与尾针管12的连接处通过一锥形段111连接。

口管11包括设置在远离尾针管12一端上的导入部112,导入部112包括大口端朝外且呈锥形的喇叭段1121以及一体连接在喇叭段1121的外缘且向外径向延伸的稳固环1122,喇叭段1121母线与内管10中轴线的夹角a为45°。

尾针管12在靠近锥形段111的一端设置有封闭部121,该封闭部121通过压扁尾针管12的外壁使得将插针通道15封闭。

绝缘管13由压注而成,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段131、第二连接段132以及第三连接段133,第二连接段132的直径要小于第一连接段131以及第三连接段133的直径,使得绝缘管13位于第二连接段132的部位上形成一限位槽1321,所述的外管14限位在该限位槽1321内,并且外管14的两端面分别抵触在第一连接段131以及第三连接段133的端面上。

上述的外管14呈圆筒状,在其中一端面上设置有向绝缘管13一侧径向延伸的固定环141,该固定环141未与内管10的外壁接触。

绝缘管13的成型后,导入部112位于第一连接段131内,且稳固环1122的端面与绝缘环的端面相平齐;另外尾针管12上的封闭部121位于第二连接段132内。

结合图2与图3,第三连接段133开设有一让位缺口1331,尾针管12的部分置于该让位缺口1331内,进而方便尾针管12与导线的焊接操作。同时第三连接段133为锥台状,方便二次包胶时提高整个DC插头1的拉拔力。

在使用时,将口管11朝向于插座DC2一端并进行插接操作,中心针21从导入部112进入到插针通道15内,同时外管14挤压并与接触片22互相抵触实现信号传输。

以下通过拉拔力试验对本实施例的DC插头1以及现有的DC插头1分别进行拉拔力的大小测试。

测试工具:万能拉力试验机;

测试方法:首先将DC插头1与DC插座2完成对插操作,分别将DC插头1以及DC插座2安装到万能拉力试验机的固定座上,并启动万能拉力试验机,并记录DC插头1与DC插座2完全分离时的拉力值,同组测试连续进行三次。

现有DC插有与本实施例中的DC插头拉拔力试验结果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DC插头1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后在与DC插座2的连接牢靠性上得到提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