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用电安全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设有地线通断装置的漏电保护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漏电保护插头一般都是在触头分断时靠l极弹片、n极弹片的弹力直接推动压杆向下运动并拉动或推动地线弹片向下使地线动、静触头分断,l极弹片、n极弹片以及地线弹片的材料都会选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铜材,由于受到材料的选择及生产成本的制约,这些弹片的弹力及疲劳强度都不能满足频繁分断的使用寿命要求。这样l极弹片、n极弹片除了提供自身分断的弹力外还要支持和增强地线弹片的弹力使其地线动、静触头分断,当使用到一定的分断次数后弹片就容易变形,使其分断的距离不能达到安全距离,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设有地线通断装置的漏电保护插头,在保证接通时地线触头先于l极触头、n极触头接通,分断时地线触头迟于l极触头、n极触头断开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地线触头的分断能力,以及使用寿命,使其更加安全可靠,确保用电器具及使用者的用电安全。
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设有地线通断装置的漏电保护插头,包含有上壳、下壳、固定板、电磁脱扣与锁扣装置,所述电磁脱扣与锁扣装置包含有驱动电磁线圈、线圈骨架、第1弹簧、衔铁、跳锁扣片、压杆、复位推杆、第2弹簧、l极动触头、l极静触头、n极动触头、n极静触头、地线动触头、地线静触头、线圈座,在线圈座内设有由驱动电磁线圈、衔铁和第1弹簧组成的电磁铁,线圈座上端部嵌装有线路板,线路板下方两侧分别设有l极弹片、n极弹片,线圈座下端部支撑在固定板上,固定板上设有向下的l极铜脚、n极铜脚、地线铜脚,复位推杆与线路板之间设有第2弹簧,在复位推杆上设有凹槽,与跳锁扣片活动卡扣,复位推杆插入压杆并作活动套接,还设有地线通断装置,所述地线通断装置由旋转翘板、第3弹簧、第4弹簧、地线弹片组成,所述旋转翘板高端上面设有第2曲面,旋转翘板低端上面设有第3曲面,地线弹片一端固定在固定板上,与所述旋转翘板的第3曲面相对应的地线弹片底部设有第4曲面,所述旋转翘板通过设于其中部的转轴与所述固定板上的定位槽作上下摆动连接,在旋转翘板高端下面与固定板之间设有第3弹簧,旋转翘板高端的第3曲面与设在压杆下端部的第1曲面接触连接,在线路板与压杆之间设有第4弹簧。
当所述l极动触头与l极静触头及n极动触头与n极静触头闭合接通瞬间,所述第3曲面与第4曲面之间已存在间隙为h的距离,h=0.2~2.0mm。当所述l极动触头与l极静触头及n极动触头与n极静触头分断瞬间,所述第3曲面与第4曲面之间还存在间隙为h的距离,h=0.2~2.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漏电保护插头的地线通断装置采用了活动支承在固定板上的旋转翘板,有机地结合原有的电磁脱扣与锁扣装置,与设在线路板与压杆之间的第4弹簧一起对分断地线动、静触头产生一个增力作用,大大提高了地线动、静触头分断的可靠性及产品的使用寿命。
(2)正常工作时,地线触头的接通闭合先于l极触头和n极触头的接通闭合;地线触头的分断晚于l极触头和n极触头的分断,从而,确保用电器具和人员的用电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设有地线通断装置的漏电保护插头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漏电保护插头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此时触头呈接通状态。
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此时触头呈断开状态。
图5是图2去除上壳、下壳等零件的左视图。
图6是图2去除上壳、下壳、线路板等零件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6的c-c剖视图。
图中,1.上壳,2.复位推杆,2-1.复位推杆上的凹槽,3.第2弹簧,4.线路板,5.n极弹片,6.n极动触头,6-1.n极静触头,7.压杆,7-1.压杆下端部的第1曲面,8.第3弹簧,9.n极铜脚,10.下壳,11.固定板,11-1.固定板上的定位槽,12.l极铜脚,13.地线铜脚,14.地线弹片,14-1.地线弹片底部的第4曲面,15.旋转翘板,15-1.旋转翘板高端上面的第2曲面,15-2.旋转翘板的转轴,15-3.旋转翘板低端上面的第3曲面,16.地线动触头,16-1.地线静触头,17.线圈座,18.跳锁扣片,19.驱动电磁线圈,20.衔铁,21.第1弹簧,22.线圈骨架,23.第4弹簧,24.l极动触头,24-1.l极静触头,25.l极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至图8所示,一种设有地线通断装置的漏电保护插头,包含有上壳1、下壳10、固定板11、电磁脱扣与锁扣装置,所述电磁脱扣与锁扣装置包含有驱动电磁线圈19、线圈骨架22、第1弹簧21、衔铁20、跳锁扣片18、压杆7、复位推杆2、第2弹簧3、l极动触头24-1、l极静触头24-1、n极动触头6、n极静触头6-1、地线动触头16、地线静触头16-1、线圈座17,在线圈座17内设有由驱动电磁线圈19、衔铁20和第1弹簧21组成的电磁铁,线圈座17上端部嵌装有线路板4,线路板4下方两侧分别设有l极弹片25、n极弹片5,线圈座17下端部支撑在固定板11上,固定板11上设有向下的l极铜脚12、n极铜脚9、地线铜脚13,复位推杆2与线路板4之间设有第2弹簧3,在复位推杆2上设有凹槽2-1,与跳锁扣片18活动卡扣,复位推杆2插入压杆7并作活动套接,还设有地线通断装置,所述地线通断装置由旋转翘板15、第3弹簧8、第4弹簧23、地线弹片14组成,所述旋转翘板15高端上面设有第2曲面15-1,旋转翘板15低端上面设有第3曲面15-3,地线弹片14一端固定在固定板11上,与所述旋转翘板15的第3曲面15-3相对应的地线弹片14底部设有第4曲面14-1,所述旋转翘板15通过设于其中部的转轴15-2与所述固定板上的定位槽11-1作上下摆动连接,在旋转翘板15高端下面与固定板11之间设有第3弹簧8,旋转翘板15高端的第3曲面15-3与设在压杆下端部的第1曲面7-1接触连接,在线路板4与压杆7之间设有第4弹簧23,该第4弹簧23套在复位推杆上2。
这样,在地线触头分断时能使压杆7获得足够的动作向下运动压动旋转翘板15按顺时针方向摆动。当所述l极动触头24与l极静触头24-1及n极动触头6与n极静触头6-1闭合接通瞬间,所述第3曲面与第4曲面之间已存在间隙为h的距离,h=0.2~2.0mm。当所述l极动触头24与l极静触头24-1及n极动触头6与n极静触头6-1分断瞬间,所述第3曲面与第4曲面之间还存在间隙为h的距离,h=0.2~2.0mm。
使用时,用手按下复位推杆2使得第2弹簧3压缩向下运动,当复位推杆2上的凹槽2-1到达对应跳锁扣片18的位置时,在第1弹簧21的弹力推动下衔铁20向前推动跳锁扣片18进入复位推杆2上的凹槽2-1内,从而卡住锁扣,使得复位推杆2、压杆7、跳锁扣片18形成一个运动整体。当松开手后,复位推杆2在第2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通过压杆7带动装有l极动触头24的l极弹片25与装有n极动触头6的n极弹片5分别向l极静触头24-1与n极静触头6-1的方向运动,并最终使l极动触头24与l极静触头24-1、n极动触头6与n极静触头6-1闭合接通。同时,在l极动触头24与l极静触头24-1、n极动触头6与n极静触头6-1闭合接通前,在复位推杆2带动压杆7向上运动的同时,装在固定板11与旋转翘板15高端下面之间的第3弹簧8推动旋转翘板15高端的第2曲面15-1与压杆7下端部的第1曲面7-1始终保持接触连接的同时,旋转翘板15通过转轴15-2绕固定板11的定位槽11-1作逆时针摆动,使得装有地线动触头16的地线弹片14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向地线静触头16-1的方向运动,最终使地线动触头16与地线静触头16-1闭合接通。由于闭合接通后从位置结构上保证旋转翘板15低端的第3曲面15-3与地线弹片14底部的第4曲面14-1之间还有一个间隙为h的距离,h选取为0.2~2.0mm,在地线动触头16与地线静触头16-1接通闭合后,l极动触头24、n极动触头6还要向上运动一个间隙为h的距离后才能分别实现与l极静触头24-1、n极静触头6-1的接通闭合,即实现其接通闭合时地线触头的接通闭合要先于l极触头及n极触头的接通闭合,从而达到安全用电的目的。
在使用中一旦发生漏电或地线带有故障电流并达到设定的阀值时,驱动电磁线圈19通电工作,在磁场力的作用下,衔铁20向后拉动跳锁扣片18使其与复位推杆2上的凹槽2-1脱离,此时,复位推杆2与压杆7及跳锁扣片18因脱扣而不再是一个运动整体,这样复位推杆2在第2弹簧3的作用下单独作向上运动,与此同时,装有l极动触头24的l极弹片25与装有n极动触头6的n极弹片5在弹片自身弹力和第4弹簧23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压杆7向下运动,使l极动触头24及n极动触头6分别与l极静触头24-1及n极静触头6-1脱离实现分断。在l极弹片25与n极弹片5在自身弹力和第4弹簧23的推动下带动压杆7向下运动将l极触头、n极触头分断的同时,压杆7下端部的第1曲面7-1向下压动旋转翘板15高端的第2曲面15-1,使得旋转翘板15通过转轴15-2绕固定板11的定位槽11-1作顺时针摆动,旋转翘板15低端的第3曲面15-3向上摆动一个间隙为h的距离后,当接触到地线弹片14底部的第4曲面14-1后仍继续摆动地线弹片14向上运动使其地线动触头16与地线静触头16-1分断。当l极动触头24、n极动触头6已经与l极静触头24-1、n极静触头6-1分断后,旋转翘板15还要顺时针方向摆动h距离后才能使得地线动触头16与地线静触头16-1分断。这样,就能保证l极触头的分断及n极触头的分断要先于地线触头的分断,达到安全用电的目的。
由于漏电保护插头的漏电信号检测和驱动电磁线圈及其线路板上的控制电路的原理结构已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