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断路器及其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9299发布日期:2018-11-14 02:5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断路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微型断路器的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微型断路器是建筑电气终端配电装置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终端保护电器。微型断路器由分合闸机构、触点、保护装置、灭弧系统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利用保护装置(脱扣器)和电流热组件实现过载和短路保护,当电流热组件中的线圈通过的电流大于设定的电流值时,电磁脱扣器的动铁芯动作,推动打击杆撞击操作机构,使操作机构解锁,使断路器分闸进而断开电路,从而实现对电路的过载和短路保护。当电路故障排出后,再通过分合闸机构进行合闸操作从而接通电路。目前,我国现今使用的最多的微型断路器为手动分合闸式,通过手动拨动分合闸机构就可以对电路进行通断操作。手动分合闸式微型断路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不需要额外的电能,因而可以在无电能的情况下进行分合闸操作,被广泛应用于旧电网中。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家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保护电器的普通微型断路器,也急需加装智能控制系统。为了与广泛应用的手动分合闸式的普通微型断路器相匹配,现在,主要在普通微型断路器一侧新增一个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微型断路器,智能型微型断路器根据输入控制信号来驱动其他普通微型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操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费控可靠性,加强电能表外置断路器的质量管控,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制定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技术规范》中对断路器的外形尺寸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限定,其中,限定智能微型断路器与普通微型断路器的外形形状及尺寸相一致,以保证外观的一致性,并且方便进行大规模的断路器终端设备更换。

但是,现有技术的智能微型断路器由于增加了智能控制装置,其尺寸一般比普通微型断路器尺寸大,外形上也不一致,无法直接使用,使用前需先对放置微型断路器的基础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前期投入大、工期长,不利于智能电网推进进程。

微型断路器包括单极1p,二极2p、三极3p、四极4p等,由于微型断路器一体化智能远程控制的需要,智能化的微型断路器具有远程控制模块,而远程控制模块需要从微型断路器的进线或出线端进行取电或者采样。目前大多使用的都是将pcb电路板装在微型断路器的外部,采用加装端盖后再引线与控制机构相连接,或采用在开关内部采用固定引出线连接到控制机构,这样的安装麻烦,整体性也不强,外观不统一,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断路器及其接线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接线可靠,且易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接线结构,连接在一微型断路器中,所述微型断路器包括壳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接线端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接线结构包括弹性连接片以及pcb板,弹性连接片与所述接线端电连接;pcb板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弹性连接片弹性挤压连接,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线端包括接线螺钉,所述壳体包括插入孔,所述插入孔位于所述接线螺钉的下方。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孔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限位部,所述pcb板从所述插入孔中穿过,且所述第二面受所述限位部定位。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面的电气件,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所述pcb板从所述插入孔中穿过时,所述电气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连接片包括连接臂和弹性臂,所述连接臂电连接所述接线端,所述弹性臂与所述pcb板相连接。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包括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连接臂相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臂与第一弹性臂形成钝角的两边。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臂呈l型。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型断路器为多个,所述弹性连接片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连接片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微型断路器并与所述接线端相连接,一所述pcb板从各所述微型断路器的接线螺钉的下方的插入孔中依次穿过。

上述的接线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线端包括入线端和出线端,所述接线结构为两个,分别连接所述入线端以及出线端。

本发明的微型断路器,包括壳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接线端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接线结构为上述的接线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功效在于,采用本发明的微型断路器及其接线结构,用户安装操作简单不宜出错,且整体性强。另,缩小了微型断路器的整体尺寸,使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接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接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接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微型断路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接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微型断路器的外观图;

图5为本发明的接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接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接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应用于微型断路器的外观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接线结构

110弹性连接片

111连接臂

112弹性臂

1121第一弹性臂

1122第二弹性臂

120pcb板

121第一面

122第二面

200微型断路器

210壳体

220接线端

221接线螺钉

211插入孔

211a限位部

100’接线结构

120’pcb板

110’弹性连接片

200’微型断路器

211’插入孔

s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接线结构100连接在微型断路器200中,微型断路器200包括壳体210以及连接在壳体210上的接线端220和控制模块(图未示)。接线结构100包括弹性连接片110以及pcb板120,弹性连接片110设置于微型断路器200的壳体210内,且与微型断路器200的接线端220电连接。pcb板120包括第一面121和第二面122,第一面121与弹性连接片110弹性挤压连接(如图1和图2),第二面122与微型断路器200的控制模块电连接。

参考图3,其中,微型断路器200的接线端220包括接线螺钉221,壳体210上设置有插入孔211,插入孔211设置于位于接线螺钉221的下方。弹性连接片110设置于微型断路器200的接线螺钉221的下方并对应于插入孔211设置。插入孔211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限位部211a,例如设置限位部211a为限位台阶。pcb板120从插入孔211中穿过时,pcb板120的第一面121与弹性连接片110弹性挤压连接,pcb板120的第二面122受插入孔211中的对称设置的限位部211a定位。也就是说,pcb板120插入至插入孔211中时,从弹性连接片110与限位部211a之间穿过,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分别受弹性连接片110和限位部211a限位而固定。且,pcb板120的第一面121通过连接接线端220的弹性连接片110取电,并通过第二面122将电信号传输至控制模块。

另,本发明的接线结构100还包括电气件(图未示),电气件连接在pcb板120的第二面122。如图3所示,插入孔211的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部211a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s,pcb板120从插入孔211中穿过时,容置空间s成为容置电气件的空间。

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连接片110为导电件,包括连接臂111和弹性臂112,连接臂111电连接接线端220。于pcb板120插入时,pcb板120弹性抵压弹性臂112以使弹性臂112变形,弹性臂112与pcb板120相连接,进而将接线端220的电信号传输至pcb板120。

具体地,弹性臂112包括第一弹性臂1121和第二弹性臂1122,第一弹性臂1121与连接臂111相连接,第二弹性臂1122与第一弹性臂1121形成钝角的两边。当pcb板120从插入孔211中插入时,pcb板120弹性抵压第一弹性臂1121和第二弹性臂1122,以使第一弹性臂1121和第二弹性臂1122所形成的钝角角度变大,形成压力连接,保证了pcb板120于插入孔211中连接的可靠性以及稳固性。

其中,弹性连接片110的连接臂111呈l型,l型的连接臂111将接线端220引导至pcb板120的向下的第一面121并电连接。

结合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微型断路器200为3p,弹性连接片110为三个,且分别设置于每一个微型断路器200的插入孔211处,并与各微型断路器200的接线端220相连接,本发明的pcb板120为模块化设计,制作完成的pcb板120从三个微型断路器200的接线螺钉221的下方的插入孔211中依次穿过,然后将pcb板120首尾端所在处的插入孔211封堵,结构紧凑,操作简易且整体性强。

其中,接线端220可以为入线端,也可以为出线端,接线结构100可以为两个,以用于分别连接入线端以及出线端。

第二实施例

如图5至图7所示的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微型断路器200’为2p,弹性连接片110’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每一个微型断路器200’的插入孔211’处,并与各微型断路器200’的接线端相连接,pcb板120’从两个微型断路器200’的接线螺钉的下方的插入孔211’中依次穿过。

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接线端可以为入线端,也可以为出线端,接线结构100’可以为两个,以分别用于连接入线端以及出线端。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