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便携式显示终端的追求和显示技术的逐步发展,柔性显示屏(软屏)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步和深入。与传统的平板显示器不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若采用柔性材料作为基板可现实柔性显示,从而能够打造梦幻般的视觉效果。柔性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凭借其可弯曲性能可实现多领域应用,例如可卷曲显示装置、柔性可穿戴设备、可折叠显示器等。
目前,市场化的柔性显示屏仍然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电泳技术(epd)显示为主。其中,epd由于存在响应速度慢、全彩色差等技术问题,目前其市场化的产品仅局限于静态电子书;oled由于具有自发光、响应速度快、视角宽、高清晰、高亮度、抗弯曲能力强、低功耗等优点,成为目前柔性显示产品的主流。除此之外,微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microled)、量子点显示技术(qled)也逐渐崭露头角,有望成为oled显示面板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柔性面板要实现可卷曲或可折叠等高度柔性的应用,首先要尽可能地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若柔性面板厚度过大,不仅不利于柔性可弯折性能,而且会导致其制造成本偏高,同时在柔性面板进行弯折时,还会出现显示漏光的现象。因此柔性面板的薄型化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含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具有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单元;
发光功能层,设置于驱动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与驱动单元电连接;
封装膜层,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
偏光功能层,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其中,所述偏光功能层包含涂覆偏光层。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阵列基板,具有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单元;
形成发光功能层,发光功能层设置于驱动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与驱动单元电连接;
形成封装膜层,封装膜层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
形成偏光功能层,偏光功能层包含涂覆偏光层;
将偏光功能层贴合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具有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单元,发光功能层,设置于驱动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封装膜层,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偏光功能层,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偏光功能层包含涂覆偏光层。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显示面板具备更少的膜层数,以及更薄的膜层厚度,利于柔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极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避免了柔性弯折时的显示漏光现象;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偏光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位于虚线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偏光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偏光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偏光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触控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14是图13中s04步骤的一种实现方式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此外,在以下的描述当中,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能存在插入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则没有插入的元件或层。相同的数字在全文中表示相同的元件。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项目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用于描述各元件、部件、区域、层、部分和/或段,但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部分和/或段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与另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区分开。因此,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可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段。
为了便于描述,本文中可以使用空间上相对的术语,例如“在…之下”、“在…下方”、“下方”、“上方”、“上部”等,以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理解,空间上相对的术语旨在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时除了附图中所描述的定位之外的不同定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成“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之下”的元件将随后被定向成“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术语“在…下方”能够包含上方方向和下方方向。装置可以其他方式定向(转动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从而相应地解释本文中使用的空间上相对的描述语。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旨在描述特定的实施方式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当用在本文中时,单数形式的“一个”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另有明确说明。还可进一步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表示存在所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组合。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可进一步理解,诸如常用字典中所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相关领域中含义相一致的含义,并且除非本文明确地定义,否则不能以理想化或过于正规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优越性可以更方便地为读者所理解,接下来,将首先对本领域内的现有技术做一简单的介绍。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偏光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显示面板100包含阵列基板01,发光功能层02,封装膜层03,阻障层(barrierfilm)04,偏光功能层05,触控功能层06。其中阵列基板01用以驱动发光功能层02进行发光,封装膜层03用以对发光功能层02进行封装,起到平坦化和保护发光器件的作用,并能够防止外部湿气和氧气进入发光功能层内部。阻障层04通过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贴合于封装层之上,起到进一步阻挡水氧的作用。偏光功能层05通过oca贴合于阻障层04,用以消除从外部照射入的环境光对于显示效果的影响。此外,现有技术的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功能层06,将该功能部件贴附于偏光功能层05之上,可以同时实现柔性显示与触控功能。
上述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具有厚度相对较厚的一层阻障层,用以进一步实现阻挡水氧的效果,克服封装功能层在水氧阻挡能力上的不足。然而这样无疑加大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不利于柔性面板的薄型化设计,由于阻障层的高成本,同时也使得柔性面板的生产成本变高。此外,由于上述现有技术中,阻障层04同相邻的薄膜封装层03之间是通过oca进行贴合,然而oca胶材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因此不利于柔性面板防水氧的侵蚀,柔性面板的寿命受到较大的威胁。
此外,现有技术的偏光功能层的结构如图2所示,偏光功能层05为上下两片支撑基材051之间夹偏光膜052的三明治结构。其中位于上下的支撑基材051一般为tac材质(triacetatecellulose,三醋酸纤维素)厚度各自约为40μm,用以实现对中间的偏光膜的支撑以及保护的作用。中间的偏光膜052采用pva材质(polyvinylalcohol,聚乙烯醇),厚度约20μm。可见现有技术的偏光功能层厚度约在120μm-200μm之间,这样大的厚度,如果贴合应用于柔性显示面板,将对显示面板的柔性产生较大的限制,且产生较大的应力,对于柔性面板的高度柔韧性应用极为不利。而且,厚度较厚的偏光功能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折形变时,易出现漏光现象(lightleakage),对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有较大影响。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含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阵列基板,具有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单元,发光功能层,设置于驱动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封装膜层,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偏光功能层,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偏光功能层包含涂覆偏光层。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柔性显示面板具备更少的膜层数,以及更薄的膜层厚度,利于柔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极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避免了柔性弯折时的显示漏光现象;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便读者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保护内容。
请参考图3和图4,图3和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200,包括:阵列基板11,具有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单元;发光功能层12,设置于驱动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封装膜层13,设置于发光功能层12背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偏光功能层15,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e;其中,所述偏光功能层包含涂覆偏光层。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相对于现有技术省去了阻障膜层的使用,具备更少的膜层数,降低了成本。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具有更薄的膜层厚度,利于柔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极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避免了柔性弯折时的显示漏光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光功能层可以是微发光二极管层(microled,μled),发光功能层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层oled,或量子点发光发光二极体(qled)等多种实现方式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当发光功能层是microled时,封装膜层可以是平坦化层,用以对显示器件层平坦化和保护的作用,缓解来自外部的冲击应力以及杂质等的污染。当发光功能层是oled时,封装膜层可以是oled面板的薄膜封装层,用以对oled器件层进行封装,起到阻挡水氧的作用。当发光功能层为qled时,封装膜层可以是保护膜层。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申请的发光功能层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可实现柔性显示的功能膜层,而不局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类型,同时,本申请的封装膜层也不是必须的,而是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进行设计或者取舍,在一些柔性显示应用中,可以不设置封装膜层,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申请中偏光功能层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本申请对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以是顶发射结构,也可以是底发射结构,也可以是双面显示。对于顶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偏光功能层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对于底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偏光功能层设置于阵列基板远离发光功能层的一侧;而对于双面显示的显示面板,偏光功能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也可以是分别位于不同侧,此外,双面显示还可以是不设置偏光功能层,具体视情况而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后续介绍各的实施例将以顶发射结构的柔性oled面板作为示例,其他任何与本申请属于同一发明构思的器件结构及制作方法,无论其属于任何出光方式,何种类型的柔性显示面板,只要其结构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保护思想之内,都属于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接下来继续参考图3和图4,并将结合附图7-9对本申请的偏光功能层进行详细的介绍。对于顶发射型的显示面板,偏光功能层15设置于封装膜层13背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偏光功能层15还包括第一基底150,涂覆偏光层形成于第一基底150之上。oled或其他面板中设置偏光功能层是为了防止外部环境光的反射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在本申请的一些实现方式中,涂覆偏光层包含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其作用原理为,当外部光入射至偏光功能层上时,外部光由线偏光层151进行水平线性偏振,并且在相位延迟层152处进行左圆偏振,外部环境光在经过了线偏光层151和相位延迟层152到达显示面板后,在显示面板膜层处发生反射,反射的光线在相位延迟层152处进行垂直线性偏振,而此时的光线偏振轴由于无法穿透线偏光层151而被吸收。这样,即使外部光入射到显示面板200上,也防止了由反射所引起的反射光到达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涂覆偏光层可以是涂覆液晶并经取向后固化形成的膜层,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本申请不作限定。具体的,当涂覆偏光层包含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时,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两者可以都是涂覆液晶材料形成的膜层。涂覆偏光层和第一基底150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如图7和图8所示,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位于第一基底150朝向阵列基板11的一侧,此外,也可以是如图9所示,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位于第一基底150远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但是,无论何种设置方式,相位延迟层152均位于线偏光层151靠近发光功能层12的一侧,以保证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的配合可以很好地阻挡外部环境光的反射。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7中所示,第一基底150,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可以依次层叠并相互紧邻设置;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由于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均为涂覆形成的液晶层,因此也可以是如图8中所示的情形,在线偏光层151与相位延迟层152之间插入较薄的一层隔离层153,用以防止在相位延迟层152进行涂覆和成膜时对在先形成的线偏光层151的表面造成影响。其中,隔离层153可以是厚度在1-20μm之间的有机层,例如tac,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材料,也可以是厚度更薄的无机膜层。此外,由于本申请的线偏光层在形成时需要进行固定取向,因此如图9所示,相位延迟层152形成在第一基底150上,且位于第一基底150远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时,涂覆偏光层还包含设置于线偏光层151和相位延迟层152之间的取向层154,以实现在线偏光层在形成时对液晶层进行固定取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偏光功能层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而不局限于图7-图9三种结构。例如,还可以是偏光功能层不设置第一基底150,而是将偏光膜层直接制作于封装膜层13上或集成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中的其他功能膜层,如集成于触控面板等功能膜,以更进一步地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进一步满足实现高柔性的应用要求。
此外,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柔性显示面板200还可以包括触控功能层16。触控功能层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那样,设置于偏光功能层15远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也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那样,设置于偏光功能层15靠近阵列基板11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可以采用贴合的方式与其他膜层进行层压贴合设置。
在将柔性显示面板的各膜层进行贴合时,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压敏胶层(psa,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压敏胶层至少设置于柔性面板中最接近于显示功能层或封装膜层的位置。例如,压敏胶层设置于偏光功能层15与封装膜层13之间,如图3所示;或压敏胶层设置于触控功能层16与封装膜层13之间,如图4所示。psa胶层各方面与oca相比性能都比较接近,而psa胶却几乎不吸水,因此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接近发光功能层处的oca胶层由于隔水氧能力的欠缺,导致柔性面板寿命受到影响的问题。
申请人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若要达到较好的柔性显示触控性能,显示面板中偏光功能层、触控功能层以及封装膜层三者的面积需要满足一定的关系。申请人经过深入的研究实践论证,发现了这三者的面积关系的内在规律。参见图5,以本申请图4和图5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为例,偏光功能层15的面积为s1,触控功能层16的面积为s2,封装膜层13的面积为s3,其中,应满足s1<s2≤s3。满足该条件的柔性面板可以更好地阻挡外部环境光的反射,具有更为优良的触控灵敏度,显示面板的边框可以做得更窄,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显示和触控体验,且显示面板的寿命也更长;同时可以很大程度地简化面板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高,有利于推动柔性显示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可谓一举多得,这一发现对于柔性显示面板的产业化应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6,图6是以本申请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为例,为图4中虚线框部分的放大图。柔性显示面板200包括柔性基底110。柔性基底110可以由具有柔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形成。柔性基底110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
缓冲层111位于柔性基底110上,缓冲层111覆盖柔性基底110的整个上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层111包括无机层或有机层。例如,缓冲层111可以由从诸如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xny)、氧化铝(alox)或氮化铝(alnx)等的无机材料或者诸如亚克力(acryl)、聚酰亚胺(pi)或聚酯等的有机材料中选择的材料形成。缓冲层111可以包括单层或多个层。缓冲层111阻挡氧和湿气,防止湿气或杂质通过柔性基底110扩散,并且在柔性基底110的上表面上提供平坦的表面。
图6中阵列基板11为主动矩阵式有源驱动(activematrix)型阵列基板,其上包含有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112。阵列基板11可以为a-sitft型阵列基板,也可以是ltps阵列基板、氧化物tft阵列基板或ofet型阵列基板,或是混合tft型阵列基板等类型,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本申请的柔性面板的驱动方式也可以是被动矩阵有源式驱动(passivematrix)等类型,本申请不作限定。
发光功能层12包含多个oled器件113,oled通常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发光功能层12通常还包含像素定义层,像素定义层中形成oled像素开口,用以对像素起到限定作用。
第一电极用作阳极并且可以由各种导电材料形成。例如,第一电极可以根据它的用途形成为透明电极或反射电极。
当第一电极形成为透明电极时,第一电极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或氧化铟(in2o3)等,当第一电极形成为反射电极时,反射层可以由ag、镁(mg)、al、pt、pd、au、ni、nd、铱(ir)、cr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形成,并且ito、izo、zno或in2o3等可以形成在该反射层上。
像素限定层(pdl)位于平坦化层上以覆盖第一电极的边缘。在一个实施例中,围绕第一电极的边缘的pdl限定每个子像素的发射区域。pdl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苯并环丁烯(bcb)、压克力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的有机材料形成。
发光层位于第一电极上,第一电极的其上设置有发光层的这部分没有被pdl覆盖并暴露出来。发光层可以通过气相沉积工艺形成,发光层被图案化为与每个子像素对应,即,与图案化的第一电极对应。
发光层可以由低分子量有机材料或高分子量有机材料形成,发光层包括有机发射层,并且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tl)和电子注入层(eil)中的至少一个。然而除了有机发射层以外,发光层可以包括其它各种功能层。
第二电极(作为有机发光器件oled的阴极)位于发光层上。与第一电极相似,第二电极可以形成为透明电极或反射电极。
薄膜封装层13通常包含交替层叠设置的至少一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无机封装层。
无机封装层的材料可以包含金属;非金属;金属、非金属的氧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金属或非金属的氟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金属、非金属的氮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金属、非金属的碳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金属、非金属的氧氮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金属、非金属的硼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金属、非金属的硅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至少两种金属的合金;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的合金。例如无机封装层可包含sinx、al2o3、sio2和tio2中的任一种。由于无机封装层的膜层结构较致密主要起到阻止水氧的作用,但是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产生裂纹。
有机封装层的材料可包括聚合物,如可以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亚胺、聚碳酸脂、环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酸酯、有机硅氧烷形成的单层或堆叠层。有机封装层可以缓解无机封装层间的应力,增大水氧扩散路径。此外,薄膜封装层13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还会设置有挡墙(bank),一般会设置2道挡墙,第一道挡墙靠近显示区,限定有机封装层的边界,第二道挡墙阻隔裂纹扩展。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挡墙一般和平坦层、像素定义层以及像素定义层上的支撑层同一制程制备。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申请人发现,触控功能层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的边界,封装膜层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的边界,偏光功能层的正投影的边界三者需要满足一定的位置关系,才能使得柔性面板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柔性显示触控体验。申请人经过深入的研究实践论证,发现了这三者的位置关系的内在规律。触控功能层16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二边界l2,封装膜层13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三边界l3,第一边界l1和第二边界l2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边界l1和第三边界l3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需满足0.3mm≤d1≤0.9mm,d2≤0.7mm,d2≤d1。
表1:d1和d2与显示面板性能对照表
具体请参照表1,表1为d1和d2与显示面板性能对照表。其中d1和d2的单位均为毫米(mm),显示面板性能为分别从显示品质、用户体验、可靠性、制作成本等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得出的综合指标,共分为了“优”“中”“差”三个等级。由表1可以明显得出,满足0.3mm≤d1≤0.9mm,d2≤0.7mm,d2≤d1条件时,柔性面板性能优良,在显示品质、用户体验、可靠性、制作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申请人经过潜心的深入研究发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在各膜层满足上述位置关系时,可以更好地阻挡外部环境光的反射,具有更为优良的触控灵敏度,显示面板的边框可以做得更窄,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显示和触控体验,且显示面板的寿命也更长。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要实现与柔性面板的其他膜层进行贴合,触控功能层16应包括第二基底160和触控电极层161,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如图11所示的那样,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直接形成于封装膜层13之上,也即,触控膜层集成于oled面板的薄膜封装层。这种设计方式,省去了触控功能层中第二基底的使用,而且也省去了贴合所用的胶层,将触控电极层直接制备于薄膜封装层,因而得到的柔性显示面板可以具有进一步地减小的厚度,进一步满足实现高柔性的应用要求。
上述实施例中,触控功能层16的第二基底160的材质可以是tac、cop(cycloolefinpolymers,环烯烃聚合物)、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或其他具有柔性的透明或不透明材料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功能层设置于偏光功能层朝向阵列基板的一侧时,第二基底的材料可以包括环烯烃聚合物,环烯烃聚合物材料具有优良的光学各向同性的性能,当应用于偏光功能层朝向阵列基板的一侧时,可以避免由于光学各向异性材质对于透过偏光功能层的外部光线的偏振相位产生影响,而造成光线反射之后经过偏光功能层的过程中无法被吸收的情况,从而可以确保偏振功能层对外部光的阻挡效果不受影响,确保具有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本申请的触控电极层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各触控电极31均分别通过支撑导电单元连接至触控驱动芯片用以接收触控感应信号的端口,以及触控驱动芯片用以输出触控扫描信号的端口,用户触摸时,触摸位置的触控电极上的电容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触摸位置的触控感应电极信号端口的信号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触控驱动芯片可通过接收到的感应信号,确定触控位置,使显示面板执行相应的操作。本申请显示面板的触控模式可以为自电容式或者互电容式,也可以是压力感应触控,本申请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功能模块以及触控功能模块的柔性线路板(fpc)向驱动芯片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方案,如阵列基板与触控电极层通过各自的柔性线路板(fpc)电连接至驱动芯片,或阵列基板与触控电极层通过同一柔性线路板(fpc)电连接至驱动芯片,或者也可以有其他的可实施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模块的阵列基板11通过fpc19电连接至显示驱动芯片20,触控电极层16通过fpc17电连接至触控驱动芯片18,该方案工艺简单,能够很好地与现有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兼容,生产效率高。或者也可以依照图11所示的方式,阵列基板11与触控电极层16仅通过同一个柔性线路板21电连接至集成显示触控的驱动芯片22,该方案仅通过一个驱动ic及一个fpc即可同时为显示模块和触控模块提供驱动,集成度较高,减少了ic及fpc的个数,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面板中膜层也高度集成,有利于柔性面板的薄型化。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其包含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面板,也可以是microled,或qled等各类柔性显示面板,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相应的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可弯曲、可折叠、可卷曲等柔性性能的电视、桌上型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泳显示器、车载显示、数码相框、导航仪、工控显示、手机、数码相机、手表、手环、智能眼镜、电子纸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终端显示装置。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如图1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图,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s01:提供阵列基板,其具有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单元。
衬底可以为柔性基底。衬底可以由具有柔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形成。柔性衬底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
驱动单元可以是为显示面板的发光功能层提供开关控制功能的驱动电路。阵列基板可以为a-sitft型阵列基板,也可以是ltps阵列基板、氧化物tft阵列基板或ofet型阵列基板,或是混合tft型阵列基板等类型,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本申请的柔性面板的驱动方式也可以是被动矩阵有源式驱动(passivematrix)等类型,本申请不作限定。
s02:形成发光功能层,发光功能层设置于驱动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与所述驱动单元电连接。
其中,发光功能层可以是微发光二极管层(microled,μled),发光功能层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层oled,或量子点发光发光二极体(qled)等多种实现方式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申请的柔性面板的驱动方式可以是主动矩阵式有源驱动(activematrix)也可以是被动矩阵式有源驱动(passivematrix)等类型,本申请不作限定。
s03:形成封装膜层,其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
封装膜层用以对显示面板的发光功能层进行密封,起到保护的作用。当发光功能层是microled时,封装膜层可以是平坦化层,用以对显示器件层平坦化和保护的作用,缓解来自外部的冲击应力以及杂质等的污染。当发光功能层是oled时,封装膜层可以是oled面板的薄膜封装层,用以对oled器件层进行封装,起到阻挡水氧的作用。当发光功能层为qled时,封装膜层可以是保护膜层。但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申请的发光功能层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可实现柔性显示的功能膜层,而不局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类型,
s04:形成偏光功能层,偏光功能层包含涂覆偏光层。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作方法中,偏光功能层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本申请对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以是顶发射结构,也可以是底发射结构,也可以是双面显示。对于顶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偏光功能层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对于底发射结构的显示面板,偏光功能层设置于阵列基板远离发光功能层的一侧;而对于双面显示的显示面板,偏光功能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也可以是分别位于不同侧,此外,双面显示还可以是不设置偏光功能层,具体视情况而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作方法中,涂覆偏光层可以是涂覆液晶并经取向后固化形成的膜层,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本申请不作限定。具体的,当涂覆偏光层包含线偏光层与相位延迟层时,线偏光层与相位延迟层两者可以都是涂覆液晶材料形成的膜层。涂覆偏光层和第一基底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线偏光层与相位延迟层位于第一基底朝向阵列基板的一侧,此外,也可以是线偏光层与相位延迟层位于第一基底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但是,无论何种设置方式,相位延迟层均位于线偏光层靠近发光功能层的一侧,以保证线偏光层与相位延迟层的配合可以很好地阻挡外部环境光的反射。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涂覆偏光层可以包含线偏光层以及相位延迟层,偏光功能层还包括第一基底,其中形成偏光功能层的方式可以如图14所示,具体包括:
s401:在第一基底形成取向槽。
其中第一基底的组成材料可以包含tac、cop(cycloolefinpolymers,环烯烃聚合物)、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多芳基化合物(par)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等聚合物材料或其他具有柔性的透明材料。取向槽的形成方法可以是辊压法,摩刷工艺,刻蚀或雕刻等方式,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定。
s402:将线偏光层的形成材料涂布于第一基底形成有取向槽的一侧,并固化。本申请实施例的制作方法中,线偏光层采用可涂覆材料涂覆于第一基底之上,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将液晶材料涂覆于第一基底后,经定向,以及固化后,得到线偏光层。涂覆的方式可以是涂布,印刷,喷墨打印,旋涂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对于线偏光层的固化可采用紫外线照射进行固化,同时也起到光配向的作用,从而得到更好的取向效果。
s403:将相位延迟层的形成材料涂布于线偏光层背离第一基底的一侧,并固化。本申请实施例的制作方法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相位延迟层的形成材料也可以采用液晶材料。具体可以为,将液晶材料涂覆于上述s402步骤中第一基底形成有线偏光层的一侧,并进行固化即可。涂覆的方式可以是涂布,印刷,喷墨打印,旋涂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对于线偏光层的固化可采用热固化或紫外线照射进行固化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的制作方法实施例中,可以在s402步骤之后,先在线偏光层远离第一基底的一侧制备较薄的一层隔离层,而后进行s403步骤。上述隔离层可用以防止在相位延迟层进行涂覆和成膜时对在先形成的线偏光层的表面造成影响。其中,隔离层可以是厚度在1-20μm之间的有机层,例如tac,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材料,也可以是厚度更薄的无机膜层。此外,若是线偏光层与相位延迟层位于第一基底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则需要在第一基底上先进行相位延迟层的制备,而后制备线偏光层,则由于本申请的线偏光层在形成时需要进行固定取向,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制备了相位延迟层之后以及形成线偏光层之前,还可以包含首先制备一层取向层的工序,以实现在线偏光层在形成时对液晶层实现固定取向。
s05:将偏光功能层贴合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偏光功能层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而不局限于前述的结构。例如,还可以是偏光功能层不设置第一基底,而是将偏光膜层直接制作于封装膜层上或集成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中的其他功能膜层,如集成于触控面板等功能膜,以更进一步地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进一步满足实现高柔性的应用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含触控功能层,触控功能层可以采用外挂贴合的方式集成于显示面板中,触控功能层可以位于偏光功能层朝向阵列基板的一侧,也可以位于偏光功能层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触控功能层要实现与柔性面板的其他膜层进行贴合,其应包括第二基底和触控电极层。在本申请的其他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是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直接形成于封装膜层之上,也即,触控膜层集成于oled面板的薄膜封装层。
当触控功能层采用外挂贴合的方式集成于显示面板中时,本申请实施例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提供触控功能层,将触控功能层与偏光功能层以及形成有发光功能层的阵列基板进行层压贴合;其中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二基底和触控电极层,偏光功能层的面积为s1,触控功能层的面积为s2,封装膜层的面积为s3,s1<s2≤s3。需要指出的是在将柔性显示面板的各膜层进行贴合时,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压敏胶层(psa,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压敏胶层至少设置于柔性面板中最接近于显示功能层或封装膜层的位置。例如,压敏胶层设置于偏光功能层与封装膜层之间,或压敏胶层设置于触控功能层与封装膜层之间。psa胶层各方面与oca相比性能都比较接近,而psa胶却几乎不吸水,因此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接近发光功能层处的oca胶层由于隔水氧能力的欠缺,导致柔性面板寿命受到影响的问题。
当触控膜层集成于oled面板的薄膜封装层时,本申请实施例的制作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电极层,则在形成封装膜层之后,且在形成偏光功能层之前,还包括:将触控电极层直接形成于封装膜层之上;偏光功能层的面积为s1,触控功能层的面积为s2,封装膜层的面积为s3,其中,s1<s2≤s3。该实现方式省去了触控功能层中第二基底的使用,而且也省去了贴合所用的胶层,将触控电极层直接制备于薄膜封装层,因而得到的柔性显示面板可以具有进一步地减小的厚度,进一步满足实现高柔性的应用要求。
申请人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发现,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无论其触控功能层采用外挂贴合的集成方式,还是触控功能层集成于封装膜层,偏光功能层15的面积s1,触控功能层16的面积s2,封装膜层13的面积s3均需要满足s1<s2≤s3。满足该条件的柔性面板可以更好地阻挡外部环境光的反射,具有更为优良的触控灵敏度,显示面板的边框可以做得更窄,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显示和触控体验,且显示面板的寿命也更长;同时可以很大程度地简化面板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高,有利于推动柔性显示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可谓一举多得,这一发现对于柔性显示面板的产业化应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影响。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方式中,偏光功能层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二边界l1,触控功能层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二边界l2,封装膜层在阵列基板的正投影具有第三边界l3,第一边界l1和第二边界l2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边界l1和第三边界l3之间的距离为d2,申请人经过研究还发现,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无论其触控功能层采用外挂贴合的集成方式,还是触控功能层集成于封装膜层,均应满足0.3mm≤d1≤0.9mm,d2≤0.7mm,d2≤d1。满足该条件的柔性面板可以更好地阻挡外部环境光的反射,具有更为优良的触控灵敏度,显示面板的边框可以做得更窄,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显示和触控体验,且显示面板的寿命也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前述各实施例中对各结构进行描述的细节及有益效果均适用于此处的实施例中,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包含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以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中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具有衬底以及设置于衬底上的驱动单元,发光功能层,设置于驱动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并与驱动单元电连接,封装膜层,设置于发光功能层背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偏光功能层,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偏光功能层包含涂覆偏光层。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的柔性显示面板具备更少的膜层数,以及更薄的膜层厚度,利于柔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极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避免了柔性弯折时的显示漏光现象;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