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传输高速信号的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基站等电子设备中。随着服务器速率提升以及服务器内部空间布置越来越紧凑,传统连接器渐渐暴露出以下缺点:传统的连接器的信号端子没有被完全屏蔽隔离,信号完整性性能差,速度很难达到28gbps/56gbps的信号传输速度要求;传统产品的结构没有扩展性,若是做不同端子数量的产品,零部件需要全部开模才能满足要求,费时费力且成本高;传统产品的锁扣结构是单独的零部件,组装和加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屏蔽性能好、传输密度高的传输高速信号的连接器组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传输高速信号的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板端连接器,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连接器主体、若干置于板端连接器主体内的第一端子组件模块,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模块包括第一塑胶件、设于第一塑胶件上的第一信号端子、将第一端子组件模块相互屏蔽隔离的第一屏蔽壳,所述第一塑胶件设于第一屏蔽壳内;
一线端连接器,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线端连接器主体、若干与板端连接器接插的第二端子组件模块,所述第二端子组件模块包括第二塑胶件、设于第二塑胶件上的第二信号端子、将第二端子组件模块相互屏蔽隔离的第二屏蔽壳,所述第二塑胶件设于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均置于线端连接器主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屏蔽壳包括第一下表面、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所述第一右侧面上设有第一u型槽,第一塑胶件外表面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一u型槽配合固定的第一u型柱,所述第一下表面的后端延伸出一与之垂直的固定平面,第一左侧面和第一右侧面的后端均向外延伸出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右侧面的前后长度不等于第一左侧面的前后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壳第一下表面设有一与第二屏蔽壳接触连通的第一接触弹片,第一接触弹片包括自由端和固定端,其自由端位于固定端的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壳第一右侧面的前端向后端方向缩进以使第一右侧面的前后长度小于第一左侧面的前后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壳第一下表面设有一第一成型凸台,所述第一塑胶件对应设有与第一成型凸台配合固定的第一固定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屏蔽壳包括第二下表面、第二左侧面和第二右侧面,所述第二左侧面上设有第二u型槽,第二塑胶件外表面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二u型槽配合固定的第二u型柱,所述第二左侧面的前后长度不等于第二左侧面的前后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壳第二下表面的前端向外延伸出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面前端的斜上方延伸设有一斜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壳第二下表面的前端向外延伸出一带双接触脚的第二接触弹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壳第二右侧面后部的上端设有若干凸包,所述第二左侧面后部的上端向外延伸出一与之垂直的导通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壳第二左侧面前端的上部向外延伸以使第二左侧面的前后长度大于第二右侧面的前后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贯穿设于第一塑胶件内,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信号端子的间距小于2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塑胶件中部高于两端部,所述第二塑胶件两端部均设有容置第二信号端子的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置于槽内同时贯穿第二塑胶件中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信号端子的间距小于2mm,所述第二塑胶件上还设有限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板端连接器主体包括第一金属外壳、用于组装固定第一端子组件模块的第一塑胶主体,所述第一塑胶主体置于第一金属外壳内;所述线端连接器主体包括第二塑胶主体、后盖、第二金属外壳、内模、外模及连接线缆,所述第二塑胶主体和后盖前后配合固定第二端子组件模块,且均置于第二金属外壳内,所述第二金属外壳与外模前后组装固定,第二金属外壳的后端设有若干凸缘,外模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凸缘配合固定的安装孔,所述内模置于外模内,所述连接线缆焊接固定在第二端子组件上,所述第二金属外壳上设有与之一体化设计用于与板端连接器卡接固定的金属锁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壳第二下表面设有前后排布的两个第二成型凸台,所述第二塑胶件对应设有与前部的第二成型凸台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槽,所述后盖对应设有与后部的第二成型凸台卡合固定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模块和第二端子组件模块均分为上下平行排列的两排,且均采用错列式的排布方式。
本发明通过在信号端子外增加屏蔽壳,有效提高了信号端子的屏蔽性能,使其可达到28gbps/56gbps的信号传输速度要求,同时信号端子组件模块化的设计,使得连接器的端子通过组合排列即可根据需求扩展成不同端子数量的产品,简单快捷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板端连接器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一端子组件模块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一端子组件模块结构爆炸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本发明线端连接器结构爆炸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二端子组件模块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二端子组件模块结构爆炸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二金属外壳与外模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后盖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一屏蔽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二屏蔽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二屏蔽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第二塑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板端连接器,11-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0-第一信号端子,111-第一塑胶件,112-第一屏蔽壳,113-第一u型柱,114-第一下表面,1141-第一接触弹片,1142-第一成型凸台,115-第一左侧面,116-第一右侧面,117-第一u型槽,118-焊接部,119-固定平面,12-第一塑胶主体,13-第一金属外壳,20-线端连接器,21-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0-第二信号端子,211-第二塑胶件,2111-第二固定槽,212-第二屏蔽壳,213-第二u型柱,214-第二下表面,2141-第二接触弹片,2142-连接面,2143-斜面结构,2144-第二成型凸台,215-第二左侧面,2151-凸包,216-第二右侧面,2161-导通平面,217-第二u型槽,218-限位槽,22-第二塑胶主体,23-后盖,231-卡槽,24-第二金属外壳,240-凸缘,241-金属锁扣,25-外模,250-安装孔,26-连接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4,一种传输高速信号的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板端连接器,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连接器主体、若干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均置于板端连接器主体内,所述板端连接器主体包括第一金属外壳13、用于组装固定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的第一塑胶主体12,所述第一塑胶主体12置于第一金属外壳13内,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包括第一信号端子110、将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相互屏蔽隔离的第一屏蔽壳112、组装到第一屏蔽壳112里的第一塑胶件11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0贯穿设于第一塑胶件111内,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1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信号端子110的间距小于2mm,优选为0.5mm,第一信号端子110通过模具注塑到第一塑胶件111里,然后组装到第一屏蔽壳112里面,使其成为一个模块化的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组装在第一塑胶主体12里面,最后再将第一塑胶主体12组装到第一金属外壳13里面组成板端连接器1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屏蔽壳112包括第一下表面114、第一左侧面115和第一右侧面116,所述第一右侧面116上设有第一u型槽117,第一塑胶件111外表面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一u型槽117配合固定的第一u型柱113,第一u型槽117和第一u型柱113用于限定第一塑胶件111和第一屏蔽壳112的前后位置,使其组装配合更加牢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表面114的后端延伸出一与之垂直的固定平面119,第一左侧面115和第一右侧面116的后端均向外延伸出一焊接部118,所述焊接部118的后端与固定平面119在同一平面内,当把第一屏蔽壳112焊接固定时,固定平面119和两个焊接部118的后端可同时焊接,有效提高产品的焊接强度,所述第一右侧面116的前端向后端方向缩进一小段,使得第一右侧面116的前后长度小于第一左侧面115的前后长度,此处将第一左侧面115的前端向后端方向缩进一小段,使其前后长度小于第一右侧面116的前后长度也可,只需第一右侧面116与第一左侧面115的前后长度不一致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112第一下表面114设有一第一成型凸台1142,所述第一塑胶件111底面对应设有与第一成型凸台1142配合固定的第一固定槽(图中未示出),可防止第一塑胶件111晃动松脱,第一固定槽也可是一上下贯穿第一塑胶件111的通孔。
如图5-9,一线端连接器20,所述线端连接器20包括线端连接器20主体、若干与板端连接器10接插的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所述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均置于线端连接器20主体内,所述线端连接器20主体包括第二塑胶主体22、后盖23、第二金属外壳24、内模(图中未示出)、外模25及连接线缆26,所述第二塑胶主体22和后盖23前后配合固定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且均置于第二金属外壳24内,所述第二金属外壳24与外模前后组装固定,第二金属外壳24的后端设有若干凸缘240,外模25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凸缘240配合固定的安装孔250,所述内模置于外模25内,所述连接线缆26焊接固定在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上,所述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包括第二信号端子210和将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相互屏蔽隔离的第二屏蔽壳212、组装到第二屏蔽壳212里的第二塑胶件211,所述第二塑胶件211中部高于两端部,所述第二塑胶件211两端部设有容置第二信号端子210的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0置于槽内同时贯穿第二塑胶件211中部,所述第二第二塑胶件211左右两侧还设有限位槽218,在注塑成型时固定第二信号端子210,防止第二信号端子210摆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1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信号端子210的间距小于2mm,优选为0.5mm。
本实施例中,第二信号端子210通过模具注塑到第二塑胶件211里面,然后组装到第二屏蔽壳212里面,使其成为一个模块化的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把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组装在第二塑胶主体22里面,接着把第二塑胶主体22组装到第二金属外壳24里面,把连接线缆26焊接固定在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上,最后注塑内模和外模25形成线端连接器2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屏蔽壳212包括第二下表面214、第二左侧面215和第二右侧面216,所述第二左侧面215上设有第二u型槽217,第二塑胶件211外表面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二u型槽217配合固定的第二u型柱213,第二u型槽217和第二u型柱213用于限定第二塑胶件211和第二屏蔽壳212的前后位置,使其组装配合更加牢固。所述第二下表面214的前端向外延伸设有一带有双接触脚的第二接触弹片2141,第二接触弹片2141的双接触脚设计,使得第二屏蔽壳212和板端连接器的第一屏蔽壳112接触连通更可靠,所述第二左侧面215的前端向外延伸一小段,以使第二左侧面215的长度大于第二右侧面216的前后长度,而当第一屏蔽壳112中的第一左侧面115前后长度小于第一右侧面116的前后长度时,相对应的,第二右侧面216的前端需向外延伸一小段,使其前后长度大于第二左侧面215的前后长度,以便于与第一屏蔽壳112相互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右侧面216后部的上端设有若干凸包2151,所述第二左侧面215后部的上端向外延伸出一与之垂直的导通平面2161,若干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排列时,导通平面2161与相邻的第二屏蔽壳212上的凸包2151接触导通,从而实现组合排列的第二屏蔽壳212导通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壳212第二下表面214设有前后排布的两个第二成型凸台(本实施例图中未示出,其结构参照实施例二中图12),所述第二塑胶件211对应设有与前部的第二成型凸台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槽(本实施例图中未示出,其结构参照实施例二中图13),可防止第二塑胶件211后退和松脱,所述后盖23对应设有与后部的第二成型凸台卡合固定的卡槽231,所述的第二成型凸台均为斜面凸台,其更好的实现卡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外壳24上设有与之一体化设计用于与板端连接器10卡接固定的金属锁扣241,金属锁扣241与第二金属外壳24的一体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分离式其组装加工更方便,可有效防止线端连接器20从板端连接器10分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模块11和第二端子组件模块21均分为上下平行排列的两排,且均采用错列式的排布方式。
实施例二:
如图9-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除了第一屏蔽壳112第一下表面114和第二屏蔽壳212第二下表面214结构有变化,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均一致。本实施例中,第一下表面114的结构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础上还设有一与第二屏蔽壳212接触连通的第一接触弹片1141,第一接触弹片1141包括自由端和固定端,第一下表面114设有一通孔,第一接触弹片1141的固定端固定在孔沿上,且其自由端位于固定端的前方,第一接触弹片1141整体落在通孔内,自由端前方的孔沿则起到保护第一接触弹片1141的作用,防止其与线端连接器20的第二屏蔽壳212匹配时被损坏,所述第二下表面214的前端向外延伸出一连接面2142,所述连接面2142前端的斜上方延伸设有一斜面结构2143,斜面结构2143的设置可防止把板端连接器10的第一屏蔽壳112插坏。
与实施例一相同,所述第一屏蔽壳112第一下表面114也设有一与第一塑胶件111配合固定的第一成型凸台1142,所述第一塑胶件111底面对应设有与第一成型凸台1142配合固定的第一固定槽(图中未示出),可防止第一塑胶件111晃动松脱,第一固定槽也可是一上下贯穿第一塑胶件111的通孔,所述第二屏蔽壳212第二下表面214也设有前后排布的两个第二成型凸台2144,所述第二塑胶件212对应设有与前部的第二成型凸台2144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槽2111,可防止第二塑胶件211后退和松脱,所述后盖23对应设有与后部的第二成型凸台2144卡合固定的卡槽231,所述的第二成型凸台2144均为斜面凸台,其更好的实现卡合固定,第二塑胶件211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两个限位槽218,在注塑成型时固定第二信号端子210,防止第二信号端子210摆动。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