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多方向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已知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具备:两处卡合突起部,它们设置于轴侧的球状部,并在旋转周向上以90°间隔配置;以及引导部,其具有在操作旋钮的中间位置使两处卡合突起部与开关壳体侧的轴支承筒部接触从而锁定轴的摆动的两个限制面、以及在对操作旋钮进行了旋转操作的开关操作位置解除两处卡合突起部的接触从而允许由轴的摆动所带来的向操作旋钮的面方向的倾动操作的三个解除凹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58389号公报
现有的开关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在中间位置(中立位置),即使抑制两处卡合突起均衡地与轴支承筒部的限制面进行接触的方向的操作旋钮的晃动,也无法抑制除此之外的方向的操作旋钮的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中立位置中的操作旋钮产生晃动的多方向操作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多方向操作装置,其具备:操作旋钮,其具有能够被进行旋转操作并且能够被倾斜而被进行倾倒操作的旋钮主体、从旋钮主体的下侧突出地设置的圆筒部、从圆筒部的侧面沿径向突出的多个肋条;以及边框部,其具有多个限制部以及多个允许部,上述限制部设置为从上表面侧立起,并在操作旋钮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与各个肋条的接触面对置从而限制操作旋钮的倾倒操作,上述允许部设置于限制部之间,并在将操作旋钮从中立位置向左或向右进行旋转操作而使该操作旋钮位于能够被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位置的情况下,避免在操作旋钮的倾倒操作中与各个肋条的接触面接触而允许操作旋钮的倾倒操作的多个允许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中立位置中的操作旋钮产生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
图2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的(b)是表示后视镜控制装置的边框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的(c)是表示边框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3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边框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3的(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由图3的(a)的iii(b)-ii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
图4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操作旋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操作旋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4的(c)是表示操作旋钮的一个例子的仰视图。
图5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中立位置中的边框部与操作旋钮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简图,图5的(b)是表示将操作旋钮从中立位置倾斜微小角度时的肋条与限制部的周边的一个例子的放大图。
图6的(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6的(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操作旋钮8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的由图6的(a)的vi(b)-v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
图7的(a)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情况下的由图6的(a)的vi(b)-v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图7的(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将操作旋钮向箭头c方向操作的情况下的由图6(a)的vi(b)-v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
附图标记说明:
1…后视镜控制装置,2…主体,3…推杆,4…转子,5…罩,6…橡胶,7…边框部,8…操作旋钮,9…帽,10…旋转轴,20…圆形凹部,21…定位部,22…爪部,30…下端部,31…球状部,32…上端部,40…贯通孔,41…切口,42…球状凹部,43…制约部,50…开口,51…伸出部,52…安装部,60…开口,70…挡板主体,71,72…侧面,73…突出部,74…收纳区域,75…上表面,76…规定部,77…环状槽,78…倾斜部,80…旋钮主体,81…侧面,82…内表面,83…圆筒部,84…肋条,84a~84c…肋条,85…上表面,86…下表面,300…插入孔,301…弹簧,302…推压杆,310…突起,320…狭缝,321…纵槽,430…插入孔,431…弹簧,432…推压杆,730…安装开口,750…开口,760…限制部,760a…顶部,761…允许部,762…退避部,762a…顶部,765…外表面,766…内表面,810…面,830…侧面,831…贯通孔,832…引导件,832a…限位件,833…嵌合爪,840…基部,841…下部,842…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方向操作装置大致构成为具备:操作旋钮,其具有能够被进行旋转操作并且能够被倾斜而被进行倾倒操作的旋钮主体、从旋钮主体的下侧突出地设置的圆筒部、以及从圆筒部的侧面沿径向突出的多个肋条;以及边框部,其具有多个限制部以及多个允许部,上述限制部设置为从上表面侧立起,并在操作旋钮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与各个肋条的接触面对置而限制操作旋钮的倾倒操作的多个限制部,上述允许部设置于限制部之间,并在将操作旋钮从中立位置向左或向右进行旋转操作而使该操作旋钮位于能够被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位置的情况下,避免在操作旋钮的倾倒操作中与各个肋条的接触面接触而允许操作旋钮的倾倒操作。
[实施方式]
(后视镜控制装置1的概要)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图2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2的(b)是表示后视镜控制装置的边框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的(c)是表示边框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3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边框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3的(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由图3(a)的iii(b)-ii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其中,在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图中,图形之间的比率存在与实际的比率不同的情况。
作为多方向操作装置的后视镜控制装置1是对车辆的左右侧的外后视镜的镜体的角度进行调整的装置。该后视镜控制装置1例如配置于设置在车门的侧面的扶手。后视镜控制装置1如图1以及图2的(a)所示构成为若将操作旋钮8从中立位置向左旋转45°,则能够调整左侧的外后视镜,若向右旋转45°,则能够调整右侧的外后视镜。
具体而言,操作旋钮8如图2(a)所示,作为旋转操作能够向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进行操作,作为倾倒操作能够向箭头c方向~箭头f方向进行操作。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的旋转操作位置是选择外后视镜的操作位置,箭头a方向是调整左侧的外后视镜的操作位置,箭头b方向是调整右侧的外后视镜的操作位置。箭头c方向以及箭头d方向的倾倒操作位置是使被选择的外后视镜的镜体向上下旋转的操作位置。另外箭头e方向以及箭头f方向的倾倒操作位置是使被选择的外后视镜的镜体向左右旋转的操作位置。另外中立位置是既不进行旋转操作也不进行倾倒操作的位置。
该后视镜控制装置1如图1所示大致构成为主要具备主体2、推杆3、转子4、罩5、橡胶6、边框部7、操作旋钮8以及帽9。
(主体2的结构)
主体2使用树脂材料形成。该主体2构成为在图1的纸面的左侧配置有打开关闭车辆的前后左右的车窗玻璃的按钮。后视镜控制装置1配置于图1的纸面的右侧。
在该主体2上配置有印刷电路板。而且推杆3的下端部30从该印刷电路板的开口插入且插入到主体2的圆形凹部20。在该圆形凹部20的底面形成有研钵状的凹部。与弹簧301一同插入到推杆3的下端部30的插入孔300的推压杆302与该凹部接触,而生成操作旋钮8的倾倒操作的制约。
(推杆3的结构)
推杆3使用树脂材料形成,并大致构成为具备下端部30、球状部31以及上端部32。
如上述那样,在下端部30形成有插入孔300。在该插入孔300中插入有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螺旋弹簧即弹簧301、和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推压杆302。推压杆302是末端呈半球形状的圆柱。下端部30具有正方形。该下端部30安装于可动触点。该可动触点构成为与上述的印刷电路板的里侧的固定触点接触。后视镜控制装置1通过该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的组合来对操作旋钮8的由旋转操作、以及倾倒操作进行的每个操作位置输出不同的信号。左右侧的外后视镜基于该信号驱动马达来改变镜体的角度。
球状部31具有以90°间隔沿径向突出的四个突起310。该四个突起310具有圆柱形状。而且直径大的两个突起310隔着球状部31对置,直径小的两个突起310隔着球状部31对置。该四个突起310插入到转子4的四个切口41。因此推杆3与转子4一体旋转。
上端部32具有圆柱形状。该上端部32插入到操作旋钮8,从而操作旋钮8与推杆3构成为一体。在上端部32设置有狭缝320、以及对置的一对纵槽321。
(转子4的结构)
转子4使用树脂材料形成,主要部分具有圆筒形状。该圆筒的贯通孔40的下方成为供推杆3的球状部31的上部插入的球状凹部42。推杆3的上端部32在该贯通孔40突出。
在转子4的侧面沿径向突出有一对制约部43。在该制约部43形成插入孔430,供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螺旋弹簧即弹簧431、和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推压杆432插入。该推压杆432嵌于形成在罩5的里侧的凹部,对操作旋钮8的旋转操作给予制约。
(罩5的结构)
罩5使用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从主要部分伸出的一对伸出部51、以及一对安装部52。伸出部51以及安装部52被收纳于边框部7的收纳区域74。
安装部52嵌入主体2的一对定位部21,从而罩5被定位且安装于主体2。因此罩5以夹着推杆3和转子4的方式安装于主体2。在罩5设置有开口50。推杆3的上端部32从该开口50突出。
(橡胶6的结构)
橡胶6是合成橡胶,且具有圆板形状。该橡胶6在中心形成有开口60。推杆3的上端部32从该开口60突出。该橡胶6配置于罩5的上部,防止液体、尘埃等向罩5内侵入。
(边框部7的结构)
边框部7使用abs等树脂材料形成。边框部7如图1~图的3的(b)所示,以从挡板主体70的侧面71以及侧面72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一对突出部73。该一对突出部73如图2的(b)所示分别具有两个安装开口730。在该突出部73的安装开口730嵌入主体2的爪部22,从而将边框部7安装于主体2。
另外,边框部7如图3的(b)所示具有收纳罩5的收纳区域74。而且在挡板主体70的上表面75的中央形成有开口750。该开口750的外形呈圆形状。而且以包围该开口750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有规定操作旋钮8的操作方向的规定部76。
该规定部76如图2的(b)~图3的(b)所示,外表面765带有弧度,且随着趋向上部而向旋转轴10方向倾斜。该外表面765的形状是与由操作旋钮8的倾倒操作产生的下表面86的轨迹对应的形状。
另外,规定部76具有多个限制部760、以及多个允许部761。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760以及允许部761以90°间隔交替地设置。
具体而言,限制部760构成为从上表面75侧立起设置,并在操作旋钮8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与各个肋条的接触面842对置从而限制操作旋钮8的倾倒操作。另外,允许部761构成为设置于限制部760之间,并在操作旋钮8从中立位置向左或向右旋转操作从而位于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位置的情况下,避免在操作旋钮8的倾倒操作中与各个肋条的接触面842接触而允许操作旋钮8的倾倒操作。
该规定部76在限制部760与允许部761的边界具有作为凹部的退避部762,上述凹部在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位置避免与允许部761对置的一肋条的左右相邻的肋条与限制部760接触。
退避部762的外表面765侧平滑地形成而不比限制部760凹陷。但退避部762的内表面766侧从规定部76凹陷。因此,退避部762构成为壁厚比限制部760薄的薄壁。
另外,退避部762的顶部762a形成为低于限制部760的顶部760a。这是为了防止操作旋钮8的肋条与退避部762接触,是为了扩大后述的肋条与限制部760之间的接触面积,另外也是为了缩短操作旋钮8与边框部7的上表面75之间的距离。其结果是,操作旋钮8接近挡板主体70,从而当从操作者侧观察时使规定部76被操作旋钮8隐藏而难以看见。
在该规定部76的周围设置有环状槽77。并且在环状槽77的周围设置有朝向规定部76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78。该倾斜部78形成为不妨碍抓取操作旋钮8所进行的操作。
边框部7以操作旋钮8的旋转轴10为中心将规定部76、环状槽77以及倾斜部78形成为同心圆状。因此,边框部7具有在以在上表面形成有规定部76等的圆筒为中心的对置的侧面设置有箱型的突出部73的形状。另外,对于边框部7而言,挡板主体70以从图1的纸面所示的主体2的右侧向左侧下降的方式倾斜。该倾斜构成为操作者容易对操作旋钮8进行操作的倾斜。
(操作旋钮8的结构)
图4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操作旋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操作旋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4的(c)是表示操作旋钮的一个例子的仰视图。图5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中立位置中的边框部与操作旋钮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简图,图5的(b)是表示将操作旋钮从中立位置倾斜了微小角度时的肋条与限制部的周边的一个例子的放大图。
操作旋钮8使用abs等树脂材料形成。该操作旋钮8的旋钮主体80如图4的(a)~图4的(c)所示具有圆筒形状,并对其侧面81施加有压花加工。
操作旋钮8具有圆筒部83,该圆筒部83具有圆筒形状。操作旋钮8以旋转轴10为中心将圆筒部83、旋钮主体80配置为同心圆状。
另外操作旋钮8具有四个肋条84。该四个肋条84形成为连结旋钮主体80的内表面82与圆筒部83的侧面830。肋条84具有板形状。该肋条84具有基部840以及下部841。
基部840为连结旋钮主体80与圆筒部83的部分。另外,下部841为从基部840的下侧突出的部分,且其一方与圆筒部83连结。该下部841的外侧的面,如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构成为接触面842。另外,下部841的下侧呈从外向内上升的形状。
该接触面842如图5的(a)所示位于延长操作旋钮8的旋钮主体80的侧面81而成的面810与圆筒部83的侧面830之间。另外,限制部760以及允许部761在中立位置以及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位置位于延长的面810的内侧且与肋条84的接触面842对置。
肋条84的接触面842、以及中立位置中的与肋条84的接触面842对置的限制部760的内表面766以在倾斜操作旋钮8时进行面接触而限制倾倒操作的方式彼此倾斜。图5的(a)中,示出将操作旋钮8稍稍倾斜而内表面766与接触面842进行面接触的状态。图5的(b)的双点划线表示倾斜前的肋条84。另外,实线表示倾斜后的肋条84。
如图5的(b)所示,在肋条84与限制部760接触时,以实际上成为面接触的方式决定肋条84的接触面842以及限制部760的内表面766的形状。此外,操作旋钮8作为一个例子构成为若从中立位置开始的倾斜在箭头c方向~箭头f方向成为0.96°,在箭头c方向与箭头f方向等中间的倾斜方向成为0.69°则接触面842与内表面766进行接触。
推杆3的上端部32插入圆筒部83的贯通孔831。在该贯通孔831形成有引导件832,该引导件832具有三棱柱形状,并从内表面朝向旋转轴10突出。该引导件832是引导推杆3插入的部件,且被插入到推杆3的上端部32的狭缝320。在引导件832设置限位件832a,推杆3插入至与该限位件832a接触。
另外,在贯通孔831形成有一对嵌合爪833,该一对嵌合爪833具有半圆板形状,并从内表面对置地突出。该嵌合爪833是与推杆3的上端部32的纵槽321嵌合的爪部。通过推杆3的上端部32相对于贯通孔831的插入,嵌合爪833与纵槽321嵌合,从而操作旋钮8与推杆3成为一体。
在旋钮主体80的上表面85嵌入有帽9。在该帽9上印刷有中立位置的标记、以及表示操作方向的文字等。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控制装置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动作)
图6的(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6的(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操作旋钮8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的由图6的(a)的vi(b)-v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图7的(a)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情况下的由图6的(a)的vi(b)-v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图7的(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将操作旋钮向箭头c方向操作的情况下的由图6(a)的vi(b)-vi(b)线剖切的剖面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此外,图6的(a)表示将操作旋钮8向箭头c方向倾斜的状态的一个例子。
在操作旋钮8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如图6的(b)所示,操作旋钮8的四个肋条84与规定部76的限制部760对置。在该状态下,操作旋钮8由于肋条84的接触面842与限制部760的内表面766接触,因此只能倾斜操作者几乎无法感知的程度。
接着,若将操作旋钮8向箭头a方向旋转45°,则如图7的(a)所示,四个肋条84与允许部761对置。即操作旋钮8被操作成能够调整左侧的外后视镜。此时,安装于推杆3的末端的可动触点旋转而与选择左侧的外后视镜的固定触点接触。
如图7的(a)所示,由于操作旋钮8的肋条84与允许部761、即凹陷部分对置,因此能够进行操作旋钮8的倾倒操作。因此,若将操作旋钮8向箭头c方向倾斜,则如图7的(b)所示,肋条84以嵌入允许部761的方式进行移动。
此时,如图7的(b)所示,若将箭头c方向的肋条设为肋条84a,将肋条84a的左右相邻的肋条设为肋条84b以及肋条84c,则肋条84b以及肋条84c分别向限制部760的退避部762移动。由于退避部762比限制部760还要凹陷,因此不与肋条84b以及肋条84c接触。
通过该箭头c方向的操作,可动触点与输出使后视镜向上方旋转的信号的固定触点接触。后视镜控制装置1通过该操作,将使左侧的外后视镜的镜体向上方旋转的信号输出到左侧的外后视镜的驱动部。
此外,如图7的(b)所示,在对操作旋钮8进行了倾倒操作时,操作旋钮8的下表面86就像要与边框部7的倾斜部78接触,但是由于倾斜部78以朝向旋转轴10下降的方式倾斜,因此得以避免接触。
(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视镜控制装置1能够抑制中立位置中的操作旋钮8产生晃动。具体而言,后视镜控制装置1在中立位置通过操作旋钮8的四个肋条84的接触面842与边框部7的规定部76的四个限制部760对置从而限制倾倒操作。由于该后视镜控制装置1以接触面842与限制部760接近操作旋钮8的下表面86,换言之在操作旋钮8的下侧的端部附近接触来限制倾倒操作,因此与未采用该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大幅倾斜从而抑制晃动的产生。
由于后视镜控制装置1将肋条84与限制部760以90°间隔形成,因此在中立位置,不论倾斜操作旋钮8的方向如何都能稳定地抑制晃动。
由于后视镜控制装置1形成为在接触面842与限制部760的接触面即内表面766接触时成为面接触,因此能够使接触均匀而更稳定地抑制晃动。
由于后视镜控制装置1没有为了抑制由中立位置所引起的晃动而采用在操作旋钮8的下侧添加切口来允许倾倒操作的结构,因此外观良好,设计优良。
由于后视镜控制装置1使规定部76以及肋条84的接触面842位于延长操作旋钮8的侧面81而成的面810与圆筒部83的侧面830之间,因此难以从操作者看见规定部76等。而且,由于后视镜控制装置1拉近操作旋钮8与边框部7之间的距离而难以从操作者看见规定部76等,因此不需要遮蔽操作旋钮8的下侧的护罩等部件,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由于后视镜控制装置1在限制部760与允许部761之间形成有退避部762,因此即使操作旋钮8与边框部7的距离近,即使是倾倒操作的全行程,也不会与肋条84接触,从而能够增大倾倒操作的角度。
由于后视镜控制装置1在中立位置,肋条84的接触面842与限制部760的内表面766不接触,因此不存在因接触而引起的旋转操作时的摩擦,操作感良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权利要求范围所涉及的发明。该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等。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组合的全部不一定是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的手段所必须的。并且,本实施方式包含在发明的范围以及要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