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720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能够使一对端子短路的短路端子。



背景技术:

例如,用于将电路连接到气囊充气机的连接器通常包括短路端子和短路解除部件,以防止当将阴连接器壳体与阳连接器壳体配合在一起时可能由于静电而触发的充气机的故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jp-a-2002-305057)。以直到阴连接器壳体与阳连接器壳体之间的配合连接完成,连接于充气机的两极之间才产生电位差的方式,短路金属部(短路端子)将连接于充气机的两极连接同时使它们短路。当阴连接器壳体与阳连接器壳体之间的配合连接完成时,绝缘片(短路解除部件)上推短路金属部,以解除两极之间的短路状态。

例如,在专利文献2(jp-a-2003-36944)中公开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倾斜延伸的支撑块形成在设置于一对连接器壳体中的一个连接器壳体上的短路端子的末端处,并且推动部设置于另一个连接器壳体上,从而在将一对连接器壳体配合在一起的配合过程中,使支撑块朝着另一个连接器壳体的侧壁部移位,使得短路端子在使短路端子远离端子金属部而移动的方向上弹性偏转。

专利文献1:jp-a-2002-305057

专利文献2:jp-a-2003-36944

根据现有技术,绝缘片插入到其内的插入口必须设置在其上设置有短路金属部的连接器壳体中,同时绝缘片必须设置于配对连接器壳体上从而从配对连接器壳体凸出,这使得阴连接器壳体和阳连接器壳体的模具的构造复杂,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另外,根据现有技术,短路端子的支撑块必须朝着另一个连接器壳体的侧壁部(向侧方)移位,并且空隙部(间隙)必须设置于连接器壳体的侧壁部上,从而避免与移位的支撑块的任意干涉,导致引起连接器的尺寸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不仅能够通过防止连接器壳体的模具的构造变得复杂来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能够在不引起连接器的尺寸增大的情况下将一对金属部件从短路状态良好地解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与下面描述的方面(1)至(5)。

在方面(1)中,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包括分别容纳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端子容纳室;和短路端子,该短路端子将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互相电连接。通过配合于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而解除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电连接。设置在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的前端处的抵接部从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凸出。与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面对的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挤压所述抵接部,并且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偏转所述短路接触片,从而解除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短路。

在方面(2)中,所述短路接触片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被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偏转,并且分别与凸部接触,所述短路接触片被向所述短路接触片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分离这样的位置移位,从而解除所述短路接触片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接触。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端子容纳室上,并且能够抵接于所述短路接触片。

在方面(3)中,所述短路接触片包括接触部,该接触部朝着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端子箱部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端子箱部接触。所述短路接触片在所述连接器的后方向上被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偏转,并且所述接触部向所述接触部从所述端子箱部分离这样的位置移位,从而解除所述短路接触片与所述端子箱部的接触。

在方面(4)中,所述短路接触片包括接触部,该接触部朝着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端子箱部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端子箱部接触。所述短路接触片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被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偏转,并且所述接触部移位到形成于所述端子箱部的非接触凹部,从而解除所述短路接触片与所述端子箱部的接触。

在方面(5)中,所述短路端子包括第一短路端子和第二短路端子。所述第一短路端子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中的一个端子配合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短路端子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中的另一个端子配合件电连接。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短路端子的接触部互相接触,使得所述第一短路端子与所述第二短路端子互相电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的前端处的抵接部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凸出。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面对的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挤压所述抵接部,并且所述短路接触片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被偏转,并且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移位到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短路端子的接触部分离这样的位置处,从而解除所述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短路。

根据方面(1),当连接器配合在配对连接器中时,从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凸出的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的抵接部被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挤压,以使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向连接器的后方偏转,从而解除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短路。

从而,短路解除部件不必须设置于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并且短路解除部件插入到其内的插入口不必须设置于连接器壳体。因此,能够通过防止两个连接器壳体的模具的构造变得复杂而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不向连接器壳体的侧向大幅移位。从而,由于被构造为避免与被移位的短路接触片干涉的空隙(间隙)不必须设置于连接器壳体的侧壁部以避免与短路接触片的干涉,所以不引起连接器的尺寸增大。

根据方面(2),由于朝着连接器的后方被偏转的短路接触片与形成在端子容纳室中的凸部(将端子配合件定位在前部处的端子定位部)接触,从而与短路接触片产生抵接,并且然后被移位到短路接触片与端子配合件远离这样的位置处,所以以更确实的方式解除端子配合件的短路。

根据方面(3),在被向连接器的后方偏转的短路接触片上,由于朝着端子箱部凸出的接触部移位到接触部远离端子箱部这样的位置,从而解除与端子箱部的接触,所以平顺地进行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电连接及其短路。

根据方面(4),在向连接器的后方偏转的短路接触片上,朝着端子箱部凸出的接触部被移位到形成于端子箱部上的非接触凹部,所以更平顺地进行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电连接及其短路。

根据方面(5),当连接器配合在配对连接器中时,从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凸出的第一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的抵接部被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挤压,从而将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偏转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远离第二短路端子的接触部这样的位置,从而解除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短路。

然后,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短路端子中,与连接器配合到配对连接器内的配合行程对应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能够与第二短路端子的接触部隔开。从而,利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连接器,能够以更确实的方式解除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短路,并且能够提高其构造设计的高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不仅能够通过防止连接器壳体的模具的构造变得复杂而降低制造成本,而且能够在不引起连接器的尺寸增大的情况下良好地解除一对金属部件的短路状态。

从而,已经简要描述了本发明。通过参考附图仔细阅读将在下面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将更加详细地阐述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配合于图1所示的连接器上的配对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线a-a截取的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是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中使用的金属端子部的立体图。

图5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短路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其中安装了图1所示的短路端子的前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线b-b截取的图2所示的配对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8示出垂直纵截面图以及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配合到配对连接器内的配合过程的初始状态。

图9示出垂直纵截面图以及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配合到配对连接器内的配合过程的完成状态。

图10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短路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短路端子的立体图。

图12a是使用图10所示的短路端子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12b是示出其中使用图10所示的短路端子的连接器完全配合到配对连接器内的配合完成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3a是使用图11所示的短路端子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13b是示出其中使用图11所示的短路端子的连接器完全配合到配对连接器内的配合完成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4是在图13a和13b所示的连接器中使用的金属端子部的立体图。

图15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短路端子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其中图15所示的短路端子从短路状态被解除的状态的立体图。

参考标记列表

1:连接器;5:配对连接器;11:阳壳体(连接器壳体);13:阳壳体主体部;15:端子容纳室;17:前表面(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31:阳端子(金属端子部);41:短路端子;46:短路接触片;47:抵接部;57:前壁(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

图1和2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和配对连接器5的立体图。图3是沿着线a-a截取的图1所示的连接器1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线b-b截取的图2所示的配对连接器5的截面图。

如图1和3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包括:一对阳端子(端子配合件)31;阳壳体11,该阳壳体11是具有各自容纳一对阳端子31的端子容纳室15的连接器壳体;和短路端子41,该短路端子41将一对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如图4所示,通过弯曲通过冲压诸如铜或铜合金这样的导电金属板而制成的预定形状的金属板,将阳端子31制造为在前后方向或长度方向上细长的构造的金属端子部。凸片状的电连接部32形成在阳端子31的末端侧处,而无焊压接部33设置在阳端子31的未示出的电线压接于阳端子31的后端侧处。然后,长方体的端子箱部35形成在电连接部32与无焊压接部33之间。

其中导体由其周围的护套覆盖的被覆电线的端部被压接于无焊压接部33,用于通电。无焊压接部33具有导体压接部33a和被覆压接部33b。导体压接部33a压接于导体的从护套露出的部分,并且被覆压接部33b压接于护套。

阳壳体1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并且阳壳体11的末端侧形成为配合凹部12。阳壳体11由阳壳体主体部13和包围该阳壳体主体部13的椭圆筒状罩部18构成。端子容纳室15形成在阳壳体主体部13中,从而各自容纳一对阳端子31。

一对端子容纳室15沿着连接器1配合于配对连接器5的配合方向而形成,并且该对端子容纳室15被设置为在阳连接器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对齐。各个端子容纳室15在阳壳体主体部13的末端侧具有开口部14。在界定开口部14的周壁中,面对阳端子31的电连接部32的上表面34的壁部形成为比其它壁部更加向后,从而用作端子定位部20,该端子定位部20与从其后方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5内的阳端子31的端子箱部35的前部进行抵接,从而在其前方定位阳端子31。端子定位部20还用作能够从后侧与短路端子41的短路接触片46进行抵接的凸部。

阳壳体主体部13中的各个端子容纳室15具有阳端子矛杆19,该阳端子矛杆19是从端子容纳室15的侧面向着内部凸出的可偏转接合片。阳端子矛杆19形成为向前方延伸的悬臂部,并且其末端侧进入端子容纳室15的内部。偏转空间15a设置于阳端子矛杆19的进入端子容纳室15的端侧的相反端侧处,使得当阳端子矛杆19被阳端子31的端子箱部35向下按压时,阳端子矛杆19能够向下偏转。然后,通过利用阳端子矛杆19锁定端子箱部35的后端部36而防止阳端子31从端子容纳室15分离(dislocated)。

阳端子31的凸片状的电连接部32从端子容纳室15的开口部14向前方凸出,以面对罩部18的内部,并且使得该电连接部32与配对连接器5的阴端子61连接。细长突起16形成在罩部18的内壁上,使得设置在阴壳体51上的引导槽58与细长突起16进行接合,从而引导阴壳体51的配合动作。

锁定突起63设置在罩部18的外周面的各个上侧和下侧的中心处从而从该位置凸出,使得锁定突起63与形成在配对连接器5的上部和下部处的一对锁定臂65各自进行接合。

其中安装了短路端子41的前保持器21配合在位于罩部18内的深处的阳壳体主体部13的外周壁与罩部18的内周壁之间。安装在前保持器21中的短路端子41与分别容纳在一对端子容纳室15中的阳端子31相邻地设置,以将电连接部32电连接在一起,从而在将一对阳端子31短路的同时将该一对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短路端子41是通过压制金属板而形成的端子,并且如图5所示,包括矩形的端子主体42以及两个短路接触片46,该两个短路接触片46设置于端子主体42的两侧从而从其后端(图5中的右端)延伸。

端子主体42包括:支撑部45,其设置于端子主体42的左右侧缘处,从而在该处凸出;和锁定孔44,其在端子主体42的中央的后端位置开口。

如图1和3所示,短路接触片46形成为使得其从端子主体42的后端弯回成u状形状,朝着阳端子31的电连接部32倾斜地延伸,并且在末端处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

通过将短路接触片46的自由端部弯曲成朝着阳端子31凸出,在与阳端子31的电连接部32产生接触的短路接触片46的自由端部处形成凸出的弯曲部48。另外,通过弯曲短路接触片46的前端,抵接部47形成在短路接触片46的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前端处。

前保持器2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如图6所示,具有:支撑板部23,短路端子41的端子主体42置于该支撑板部23上;和上壁部25,该上壁部25被设置为面对支撑板部23的上表面。通过将支撑板部23的左右端侧与上壁部25连接在一起,前保持器21形成为框架状构造。

支撑槽22以互相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支撑板部23的左右两侧缘,并且该支撑槽22在厚度方向上保持相应的被支撑部45,该被支撑部45设置于端子主体42的左右侧缘处。锁定臂24设置在支撑板部23的中央部处,从而从支撑板部23的后端向着前方延伸,以锁定端子主体42中的锁定孔44。然后,当在设置于端子主体42的左右侧缘上的被支撑部45由相应的支撑槽22引导的情况下,短路端子41的端子主体42沿着支撑板部23的上表面从前方插入以达到预定位置时,锁定孔44由锁定臂24锁定,从而防止短路端子41从前保持器21分离。

一对矛杆限制部27设置在前保持器21的支撑板部23的后方处,从而分别对应于端子容纳室15。当前保持器21配合在阳壳体主体部13中时,矛杆限制部27插入到偏转空间15a内(参见图3)。当被插入到偏转空间15a内时,矛杆限制部27限制阳端子矛杆19在锁定解除方向上移动,以进一步确保阳端子31在端子容纳室15中的固定,其中,阳端子31利用该阳端子矛杆19而固定在端子容纳室15中的适当位置处。前保持器21通过未示出的锁定结构固定在阳壳体主体部13中,从而采取允许阳端子矛杆19在锁定解除方向上移动的临时锁定位置和限制阳端子矛杆19在锁定解除方向上移动的永久锁定位置。

然后,当前保持器21配合在阳壳体主体部13中时,安装在前保持器21中的短路端子41被设置为与阳端子31的上表面侧(图3中的下侧)相邻。在该状态下,短路端子41的短路接触片46被设置为比阳壳体主体部13的端子定位部20向前,并且弯曲部48与电连接部32的上表面34接触,短路接触片46的前端处的抵接部47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因此,短路端子41在将两个阳端子31短路的同时将该两个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接着,将描述配合于连接器1的配对连接器5。

如图2和7所示,配对连接器5包括:一对阴端子61;阴壳体51,该阴壳体51是具有分别容纳阴端子61的一对端子容纳室59的配对连接器壳体;和锁定壳体53,该锁定壳体53具有一对锁定臂65,一旦阴壳体51配合于阳壳体11,该一对锁定臂65限制阴壳体51从阳壳体11分离。

通过弯曲通过冲压诸如铜或铜合金这样的导电金属板而制成的预定形状的金属板,将阴端子61制造为在长度方向上细长的构造的金属端子部。角筒状的电连接部69形成在阴端子61的末端侧处,而无焊压接部70设置于阴端子61的未示出的电线压接于阴端子61的后端侧处。

阴壳体51分为壳体主体52和前保持器55两个部分。壳体主体52和前保持器55形成为分离的部件,并且然后组装在一起以界定一对端子容纳室59。一对端子容纳室59沿着配对连接器5配合于连接器1的配合方向而形成,并且被设置为在阴壳体51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对齐。

如图7所示,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前保持器55形成有:引导槽58,当阴壳体51配合于阳壳体11时,该引导槽58与罩部18上的细长突起16产生接合从而沿着该引导槽58而引导细长突起16;前壁57,该前壁57具有一对端子插入口56,阳端子31的凸片状的电连接部32插入到该一对端子插入口56内;和阴端子矛杆60,该阴端子矛杆60作为可偏转锁定片向端子容纳室59的内部凸出以锁定阴端子61,从而防止阴端子61从相应的端子容纳室59分离。

壳体主体52通过注射成型形成,在该注射成型中,注射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从而在壳体主体52的前端部处形成切口部。前保持器55组装到壳体主体52的切口部内,以构成配合到阳壳体11的配合凹部12内的配合部66。

另外,壳体主体52具有罩部64,该罩部64包围阳壳体11的罩部18的外周,并且防水密封件62安装在配合部66的与阳壳体11的罩部18的内周面面对的外周面上。通过防水密封件62以液密方式密封阳壳体11的配合凹部12与阴壳体51的配合部66之间的空间。

锁定壳体53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并且被安装为包围壳体主体52的外周。一旦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配合在一起,则通过使分别形成在沿着连接器配合方向向前延伸的锁定臂65的末端部处的锁定部65a与形成在阳壳体11上的锁定突起63产生接合,形成于锁定壳体53的上部和下部处的一对锁定臂65限制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互相分离。在解除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的锁定配合时,按下锁定臂65的后部处的解除控制部67,以使得锁定部65a从锁定突起63分离,从而解除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的锁定配合。

接着,将描述连接器1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的配合过程。

图8和9示出垂直纵截面图以及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分别示出连接器1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的配合过程的初始状态和完成状态。

首先,使连接器1的阳壳体11的末端朝着配对连接器5的阴壳体51的末端移动,从而将连接器1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然后,如图8所示,将阴壳体51的配合部66插入到阳壳体11的配合凹部12内。然后,引导阳壳体11上的细长突起16进入阴壳体51的引导槽58,从而沿着配合方向将连接器1引导到配对连接器5内。

当在该状态下将阴壳体51插入到阳壳体11内时,如图9所示,阳壳体11的阳端子31从阴壳体51的末端侧处的端子插入口56插入到阴端子61的电连接部69内,从而将阴端子61与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当这发生时,从构成阳壳体11的前表面的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短路端子41的短路接触片46的抵接部47挤压构成配对连接器5的前表面的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并且这使得短路端子41的短路接触片46朝着连接器的后方(朝着图9中的右方)偏转,从而解除两个阳端子31的短路。

即,设置在朝着相应的阳端子31的电连接部32倾斜延伸的短路接触片46的前端处的抵接部47被向后方挤压,从而短路接触片46的弯回成u状形状的部分向后方弹性变形,并且短路接触片46的自由端部朝着端子主体42移位。然后,形成为在短路接触片46的自由端部处弯曲的弯曲部48远离电连接部32的上表面34而移动,从而使阳端子31不导通。然后,解除两个相邻的阳端子31通过短路端子41的短路。

当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互相断开时,解除抵接部47与配对连接器5的前壁57的挤压,从而使短路接触片46的弯曲部48与电连接部32的上表面34产生接触。结果,短路端子41与两个阳端子31产生接触,从而再次使得它们短路。

从而,如目前为止已经描述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短路解除部件不需要设置在配对连接器5的阴壳体51的前表面(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处从而从该处凸出,并且短路解除部件插入到其内的插入口不需要设置在连接器1的阳壳体11的阳壳体主体13中。因此,防止阳壳体11和阴壳体51的模具的构造变得复杂,从而使得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防止短路端子41的短路接触片46朝着阳壳体11大幅移位,并且因此,避免阳壳体11与移位的短路接触片46的干涉的空隙部(间隙)不需要设置于阳壳体11,以避免阳壳体11与短路接触片46的干涉。从而,不会引起连接器1的尺寸增大。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向连接器的后方偏转的短路接触片46与端子定位部20产生接触,该端子定位部20形成在端子容纳室15中,从而与相应的短路接触片46产生抵接,并且然后向使短路接触片46远离阳端子31的位置移位。从而,以更确实的方式解除两个阳端子31的短路。

(第二实施例)

图10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a中使用的短路端子71的立体图。图12a是使用图10所示的短路端子71的连接器1a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并且图12b是示出其中使用图10所示的短路端子71的连接器1a完全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的配合完成状态。将相同的参考标号给予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并且在下面的描述中将省略其描述。

如图10所示,短路端子71是通过压制金属板制成的端子,并且包括矩形的端子主体72和两个短路接触片76,该两个短路接触片76分别设置在端子主体72的两侧从而从端子主体72的后端(图10中的右端)延伸。

端子主体72包括:被支撑部75,其设置在端子主体72的左右侧缘处,从而从该处凸出;和锁定孔74,其在端子主体72的中央的后端位置开口。

如图12a所示,短路接触片76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使得短路接触片76从端子主体72的后端向后且斜向上延伸,而后弯回成u状形状以大致水平地向前延伸,从而在其前端处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

短路接触片76在该短路接触片76与阳端子31的端子箱部35产生接触的部分处具有接触部78,并且该接触部78形成为朝着阳端子31的端子箱部35凸出的弯曲构造。此外,通过弯曲短路接触片76的前端部,抵接部77形成在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短路接触片76的前端处。

然后,与第一实施例的短路端子41一样地,在被支撑部75沿着前保持器21的支撑槽22而被该支撑槽22引导的情况下,短路端子71沿着支撑板部23的上表面从前保持器21的前方插入到前保持器21内,并且然后通过将锁定臂24锁定在锁定孔74中,而将该短路端子71安装在前保持器21中。

如图12a所示,当前保持器21配合在阳壳体主体部13中时,安装在前保持器21中的短路端子71被设置为与阳端子31的上表面侧(图12a中的下侧)相邻。在该状态下,短路端子71的两个短路接触片76上的接触部78与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并且短路接触片76的前端处的抵接部77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从而,短路端子71在将两个阳端子31短路的同时将两个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接着,将描述连接器1a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的配合过程。

如图12b所示,当将阴壳体51插入到阳壳体11内时,阳壳体11的阳端子31从阴壳体51的末端侧处的端子插入口56插入到阴端子61的电连接部69内,从而将阴端子61与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当这发生时,从作为阳连接器壳体11的前表面的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短路端子71的短路接触片76的抵接部77被构成配对连接器5的前表面的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挤压,以使短路端子71的短路接触片76向连接器的后方(图12b中的右方)偏转,从而解除两个阳端子31的短路。

即,由于设置在短路接触片76的前端处的抵接部77被推向连接器的后方,短路接触片76的向后且倾斜向上延伸并且其后弯回成u状形状的部分向后方弹性变形,并且短路接触片76朝着端子主体42移位。然后,形成在短路接触片76上的接触部78远离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而移动,从而使阳端子31不导通。然后,解除彼此相邻的两个阳端子31通过短路端子71的短路。

当解除连接器1a与配对连接器5的配合时,短路端子71的短路接触片76由于解除了被配对连接器5的前壁57按压而弹性恢复,并且短路接触片76的接触部78与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结果,短路端子71与两个阳端子31产生接触,以在使两个阳端子31短路的同时将两个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从而,如目前为止已经描述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a,在像连接器的后方偏转的短路接触片76上,朝着端子箱部35凸出的接触部78向接触部78远离端子箱部35的位置而移位,从而解除接触部78与端子箱部35的接触。从而,两个端子配合件31电连接在一起,并且平顺地从短路状态被解除。

(第三实施例)

图11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1b中使用的短路端子81的立体图。图13a是使用图11所示的短路端子81的连接器1b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并且图13b是示出使用图11所示的短路端子81的连接器1b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的配合完成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14是连接器1b的金属端子部31a的立体图。将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

如图11所示,短路端子81是通过压制金属板制成的端子,并且包括矩形的端子主体82和两个短路接触片86,该两个短路接触片86被设置在端子主体82的两侧处,并且从端子主体82的前端(图11中的左端)延伸。

端子主体82包括:被支撑部85,其被设置在端子主体82的左右侧缘处,从而在该处凸出;和锁定孔84,其在端子主体82的中央的后端位置开口。

如图13a所示,短路接触片86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使得短路接触片86从端子主体82的前端斜向上延伸,其后弯回成u状形状以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从而在短路接触片86的前端处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

与阳端子31a的端子箱部35产生接触的短路接触片86具有接触部88,该接触部88形成为朝着阳端子31a的端子箱部35凸出从而与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的弯曲构造。此外,弯回成u状形状的弯曲部作为抵接部77而形成在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短路接触片86的前端处。

然后,与第一实施例的短路端子41一样地,在被支撑部85沿着前保持器21的支撑槽22而被该支撑槽22引导的情况下,短路端子81沿着支撑板部23的上表面从前保持器21的前方插入到前保持器21内,并且然后通过将锁定臂24锁定在锁定孔84中而将该短路端子81安装在前保持器21中。

如图13a所示,当前保持器21配合在阳壳体主体部13中时,安装在前保持器21中的短路端子81被设置为与阳端子31a的上表面侧(图13a中的下侧)相邻。在该状态下,短路端子81的两个短路接触片86上的接触部88与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并且短路接触片86的前端处的抵接部87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从而,短路端子81在将两个阳端子31a短路的同时将两个阳端子31a电连接在一起。

接着,将描述连接器1b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的配合过程。

如图13b所示,当将阴壳体51插入到阳壳体11内时,阳壳体11的阳端子31a从阴壳体51的末端侧处的端子插入口56插入到阴端子61的电连接部69内,从而将阴端子61与阳端子31a电连接在一起。

当这发生时,从作为阳连接器壳体11的前表面的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短路端子81的短路接触片86的抵接部87被构成配对连接器5的前表面的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所挤压,以使短路端子81的短路接触片86向连接器的后方(图13b中的右方)偏转,从而解除两个阳端子31a的短路。

即,由于设置在短路接触片86的前端处的抵接部87被推向连接器的后方,短路接触片86的向前且斜向上延伸并且其后弯回成u状形状的部分向后方弹性变形,并且朝着端子箱部35凸出的接触部88也向后方移位。然后,如图14所示,非接触凹部38形成在阳端子31a的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上的与接触部88的接触部的后方处。然后,接触部88被移位到与在端子箱部35上形成的非接触凹部38相对应的位置处。然后,形成在短路接触片86上的接触部88从端子箱部35断开,从而使阳端子31a不导通。然后,解除彼此相邻的两个阳端子31a通过短路端子81的短路。

当解除连接器1b与配对连接器5的配合时,短路端子81的短路接触片86由于解除了被配对连接器5的前壁57挤压而弹性恢复,并且短路接触片86的接触部88与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结果,短路端子81与两个阳端子31a产生接触,以在使两个阳端子31a短路的同时将两个阳端子31a电连接在一起。

从而,如目前为止已经描述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1b,在向连接器的后方偏转的短路接触片86上,朝着端子箱部35凸出的接触部88移位至形成于端子箱部35上的非接触凹部38,从而两个阳端子31a被电连接在一起,并且更平顺且以确实的方式从短路状态解除。

(第四实施例)

图15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短路端子100的立体图,并且图16是省略了连接器壳体和前保持器的图示的从短路状态被解除的图15所示的短路端子100的立体图。

如图15和16所示,短路端子100具有与一个阳端子31(图15中的右方阳端子)电连接的第一短路端子101和与另一个阳端子31(图15中的左方阳端子)电连接的第二短路端子91。

第一短路端子101是通过压制金属板而形成的端子,并且包括:矩形的端子主体102;以及短路接触片109和端子接触片104,其设置在端子主体102的形成为在端子主体102的两侧处弯曲的对置壁上。

短路接触片109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短路接触片109从端子主体102的另一个阳端子31的对置壁的后端向后延伸,并且然后向前方弯回以大致水平地延伸,从而在其前端处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通过弯曲短路接触片109的前端部,抵接部108形成在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短路接触片109的前端处。另外,构成接触部103的弯曲部106和环状变形部107形成在短路接触片109的位于抵接部108的后方的部分处。

端子接触片104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端子接触片104从端子主体102的与阳端子31的对置壁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并且被构造为与阳端子31的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的端子接触部105形成在端子接触片104的末端处。

第二短路端子91是通过压制金属板制成的端子,并且包括短路接触片96和端子接触片94,该端子接触片94设置于端子主体92的形成为在端子主体92的两侧处弯曲的对置壁上。

短路接触片96从端子主体92的位于其面对阳端子31侧处的对置壁的前端向前延伸,并且其后朝着第一短路端子101弯曲,从而形成接触部93。

端子接触片94从端子主体92的与面对阳端子31的一侧的对置壁相对处的对置壁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并且被构造为与阳端子31的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的端子接触部95形成在端子接触片94的末端处。

然后,第二短路端子91的接触部93的后表面与第一短路端子101的接触部103的前表面抵接,并且其中通过接触部103限制接触部93向前方移动的短路接触片109现在通过环状变形部107的弹性排斥力而蓄势。

然后,由第一短路端子101和第二短路端子91构成的短路端子100安装在未示出的前保持器中。当将前保持器配合在阳壳体主体部13中时,安装在前保持器中的短路端子100被设置为与阳端子31的上表面侧(图15中的上侧)相邻,并且端子接触部95、105与两个阳端子31的端子箱部35的顶表面37产生接触。在该状态下,第一短路端子101的短路接触片109的接触部103与第二短路端子91的接触部93接触,并且短路接触片109的前端处的抵接部108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因此,短路端子100在将两个阳端子31短路的同时将该两个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接着,将描述将包括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短路端子100的连接器1配合到配对连接器5内的配合过程。

当将阴壳体51插入到阳壳体11内时,阳壳体11的阳端子31从设置在阴壳体51的末端侧处的端子插入口56插入到阴端子61的电连接部69内,从而将阴端子61与阳端子31电连接一起。

当这发生时,从构成阳壳体11的前表面的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第一短路端子101的短路接触片109的抵接部108被构成配对连接器5的前表面的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推动,从而使第一短路端子101的短路接触片109向连接器的后方(图16中的右方)偏转,从而解除两个阳端子31的短路。

即,由于设置在短路接触片109的前端处的抵接部108被压向后方,短路接触片109的环状变形部107弹性变形以向后方移位,与此同时,构成接触部103的弯曲部106朝着端子主体102移动。然后,形成于短路接触片109上的接触部103远离第二短路端子91的接触部93而移动,从而使阳端子31不导通。然后,解除两个相邻的阳端子31通过短路端子100的短路。

当解除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的配合时,由于解除了被配对连接器5的前壁57的按压,第一短路端子101的短路接触片109弹性恢复,从而短路接触片109的接触部103与第二短路端子91的接触部93产生接触。结果,短路端子100与两个阳端子31再次产生接触,以在使两个阳端子31短路的同时将两个阳端子31电连接在一起。

从而,如目前为止已经描述地,依照使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短路端子100的连接器1,当将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配合在一起时,从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的第一短路端子101的短路接触片109的抵接部108被构成配对连接器5的前表面的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挤压,从而第一短路端子101的接触部103向接触部103远离第二短路端子91的接触部93的位置而移位,并且解除了两个阳端子31的短路。

然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短路端子100能够与连接器1到配对连接器5中的配合行程对应地,而使得第一短路端子101的接触部103与第二短路端子91的接触部93互相远离地移动。即,由于短路接触片109的环状变形部107具有足够大的弹性变形量,所以变得容易通过根据需要而扩大构成接触部103的弯曲部106与抵接部108之间的空间而与配合行程对应地在接触片103与接触部93之间产生很大的分离空间。因此,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连接器中,能够以更确实的方式解除两个阳端子31的短路,提供了构造设计的高自由度。

从而,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1、1a和1b,能够通过防止阳壳体11和阴壳体51的模具的构造变得复杂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在不引起连接器的尺寸增大的情况下良好地解除一对阳端子31的短路。

本发明不限于目前为止已经描述的实施例,并且因此,能够根据需要修改或改进。另外,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则在实施例中描述的构成元件的材料、形状或构造、尺寸、数量和位置是任意的,并且不受限制。

例如,在实施例中,将阳端子31描述为用作端子配合件,并且将阳壳体11描述为用作连接器壳体。然而,本发明的端子配合件可以用作阴端子,并且连接器壳体可以用作阴壳体。另外,将实施例的短路端子41、71、81、100描述为安装在前保持器21中,从而设置在连接器壳体中。然而,毫无疑问短路端子41、71、81、100可以直接安装在连接器壳体中。

这里,通过下面的[1]至[5]而逐条简要总结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例的特征。

[1]一种连接器(1、1a、1b),包括:

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阳端子31、31a);

连接器壳体(阳壳体11),该连接器壳体包括分别容纳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端子容纳室(15);和

短路端子(41、71、81、100),该短路端子将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互相电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电连接由配合于所述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5)解除,

其中,设置在所述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46、76、86、109)的前端处的抵接部(47、77、87、108)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并且

其中,与面对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面对的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挤压所述抵接部,并且在所述连接器的向后方向上偏转所述短路接触片,从而解除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短路。

[2]根据上述[1]的连接器,

其中,所述短路接触片(46)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被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偏转,并且分别与凸部接触,所述短路接触片向所述短路接触片(46)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阳端子31)分离这样的位置而移位,从而解除所述短路接触片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的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凸部形成在所述端子容纳室上,并且能够抵接于所述短路接触片。

[3]根据上述[1]的连接器(1a),

其中,所述短路接触片(76)包括接触部(78),该接触部朝着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31)的端子箱部(35)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端子箱部(35)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短路接触片(76)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被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偏转,并且所述接触部向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端子箱部分离的位置而移位,从而解除所述短路接触片与所述端子箱部的接触。

[4]根据上述[1]的连接器(1b),

其中,所述短路接触片(86)包括接触部(88),该接触部朝着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31a)的端子箱部(35)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端子箱部(35)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短路接触片(86)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被所述配对连接器(5)的前表面(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偏转,并且所述接触部移位到形成于所述端子箱部上的非接触凹部(38),从而解除所述短路接触片与所述端子箱部的接触。

[5]根据上述[1]的连接器(1),

其中,所述短路端子(100)包括第一短路端子(101)和第二短路端子(91),

其中,所述第一短路端子(101)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31)中的一个端子配合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短路端子(91)与所述至少两个端子配合件(31)中的另一个端子配合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103)与所述第二短路端子的接触部(93)互相接触,使得所述第一短路端子(101)与所述第二短路端子(91)互相电连接,

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短路接触片(109)的前端处的抵接部(108)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阳壳体主体部13的前表面17)凸出,并且

其中,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表面面对的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前表面(前保持器55的前壁57)挤压所述抵接部,并且所述短路接触片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向后方向上被偏转,并且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被移位到所述第一短路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短路端子的接触部分离这样的位置处,从而解除所述两个端子配合件的短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