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供电及信号输出转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3618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跟数据采集器,具体是一种传感器供电及信号输出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感器,有一部分是电压电源激励,直流信号输出,购买时往往只有线,连接时比较麻烦,而且线路冗杂,容易导致线路损坏,漏电,屏蔽效果不好导致信号质量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了大量传感器一起使用时,需要自行购买电源跟端子台接线,从而导致线路冗杂,容易漏电问题的传感器供电及信号输出转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感器供电及信号输出转接装置,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内设有激励单元;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正面,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激励单元连接;正极接口,所述正极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部,所述正极接口与所述激励单元连接;负极接口,所述负极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部,所述负极接口与所述切换开关连接;信号输出接口,所述信号输出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正面;信号转接接口,所述信号转接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部,所述信号转接接口与所述信号输出接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信号转接接口通过屏蔽抗干扰线与所述信号输出接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激励单元包括电压激励源和电源激励源。

优选地,在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信号负极接口,所述信号负极接口与所述负极接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正极接口、所述负极接口、所述信号输出接口、所述信号转接接口及所述信号负极接口的数量为多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全部采用标准接口,内部自带电源供电,配合上专用的接头可以方便的给传感器供电,并可以将传感器输出信号通过专门接口转接,实现线路的集成,避免线路冗杂,防止漏电,可以同时接入大量传感器同时工作。装置提供专用统一接头,传感器直接使用专用接头连接,连接在相应的端口上,信号输出也接在相应的端口上,然后通过该仪器进行转接,避免设备线路的拉扯,造成仪器寿命下降,漏电,信号传输受干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供电及信号输出转接装置原理图。

图中:

1-传感器 2-信号负极接口 3-电压激励源

4-电源激励源 5-切换开关 6-正极接口

7-负极接口 8-信号输出接口 9-信号转接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采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感器1供电及信号输出转接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有激励单元(电压激励源3和电源激励源4),切换开关5设置在壳体的正面,切换开关5与激励单元连接。正极接口6设置在壳体的背部,正极接口6与激励单元连接,负极接口7设置在壳体的背部,负极接口7与切换开关5连接,信号输出接口8设置在壳体的正面,信号转接接口9设置在壳体的背部,信号转接接口9通过屏蔽抗干扰线与信号输出接口8连接。在壳体的背部设有信号负极接口2,信号负极接口 2与负极接口7连接。

壳体背部面板分别对应着三个传感器1所需要的正极接口6、负极接口7、信号输出接口8,有些传感器1还需要信号负极接口2,与正极接口6相连的是激励单元(电源),接在正面面板的是切换开关5选择,用于选择电压激励源3还是电源激励源4,开关另一端接入到负极接口7,传感器1是并联连接,传感器1信号接入到对应位置的信号转接接口9,信号转接接口9用屏蔽抗干扰线(图中加黑粗线)与正面面板的信号输出接口8相连接,保证信号不受到干扰,需要采集信号时,只需将数据采集器与信号输出接口8连接,信号负极接口2为带有信号负极的传感器1准备,它们与负极接口7相连接,如果需要该信号负极接口2则与传感器1相应的信号负极线连接,如果不需要则空置不用,这样所有传感器1能通过该装置非常整齐规范的连接到该设备上,方便提供电源,信号输出也能通转接,免去繁琐的接线任务,简化危险冗杂的线路,使其更加安全简洁。

当需要给传感器供电时,将专用的接口与传感器连接后直接插入到对应的接口上,就可以实现传感器的供电,传感器信号输出端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由装置转接,装置提供信号转接口,在装置另一面可以直接将输出信号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无需购买单独电源以及端子台,直接将传感器接口通过专用统一接头相连再接入到装置上,大大减少接线的工作量,避免线路冗杂,提高设备的线路安全,防止发生故障,必要时转接电路采用屏蔽电缆,防止信号干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