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141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卡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卡连接器是用于安装在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的一种电连接器,可实现电子卡与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之间的讯号传输,中国专利CN201610445444.5公开了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延伸形成的接触臂与焊接部,所述固持部用于将所述导电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上,所述接触臂用于与电子卡上的金手指相接触,所述焊接部用于焊接至电路板。

然而,由于该电子卡连接器中导电端子的接触臂末端为自由端,当电子卡插入后拔出时,所述接触臂自由端容易与电子卡发生刮擦,致使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臂沿电子卡退出方向折起而损坏所述导电端子,从而影响所述卡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能够有效防止导电端子的接触臂自由端与电子卡发生刮擦而损坏导电端子的问题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连接器,用于插接电子卡,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底板,所述底板设有多个端子槽,所述端子槽上下贯穿所述底板的顶面和底面;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对应所述多个端子槽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端子槽内的呈拱形状的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拱起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底板的顶面;所述接触臂的前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部,所述接触臂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接触臂的两侧且均固定于所述底板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一固定部或所述第二固定部还延伸形成有焊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平行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槽中间窄两端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接触臂连接的一端均部分悬空于所述端子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的投影与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大于10度且小于80度。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为45度。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的两侧分别设有凸片,所述凸片向下折弯形成导引部,其中一所述凸片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前方,另一所述凸片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前方的凸片正对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的方向,位于所述接触部后方的凸片背向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的方向。

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拱起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臂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部,所述接触臂的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接触臂的两侧且均用于固定至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向延伸形成且相互平行,所述接触臂的两侧分别设有凸片,所述凸片向下折弯形成导引部,所述接触部位于两所述凸片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包括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拱起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臂的前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部,所述接触臂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接触臂的两侧且均固于绝缘本体的底板内,因此所述接触臂不具有自由端,故能有效防止电子卡退出时与接触臂自由端发生刮擦而损坏导电端子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连接器,用于安装在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以实现电子卡与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之间的讯号传输,所述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多个导电端子2,具体地,还包括与所述绝缘本体1相配合以共同形成插接电子卡的插接空间的遮蔽壳体,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遮蔽壳体未图示。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底板11及位于所述底板侧边的侧板12,所述底板11设有多个端子槽111,所述端子槽111上下贯穿所述底板11的顶面和底面,且所述端子槽111中间窄两端宽,大致呈S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位于所述底板侧边的侧板。

所述多个导电端子2对应所述多个端子槽111设置并固定于所述底板11上;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所述端子槽111内的呈拱形状的接触臂21,所述接触臂21拱起形成有接触部211,所述接触部211高于所述底板11的顶面,从而使得电子卡插入到所述卡连接器内时能够与所述接触部211相接触;所述接触臂21的前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部22,所述接触臂21的后端弯折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部23,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3分别位于所述接触臂21的两侧且均固定于所述底板11内;如此设计,使得所述接触臂21不具有自由端,从而有效防止电子卡退出时与接触臂21自由端发生刮擦而损坏导电端子的问题发生,而且由于接触臂21的两端均连接有固定于所述底板11内的固定部,因此当电子卡插入时,导电端子2的接触臂21的两端也均不会向下抵接至电路板以对电路板造成刮擦,从而有效防止损坏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3相向延伸形成,即是朝相互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形成,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3分别通过一弯折部212与所述接触臂2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22平行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3,且与所述接触臂21也平行,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3及所述弯折部212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3与所述接触臂21连接的一端均部分悬空于所述端子槽111内,如此能够有效增加所述接触臂21的弹性长度,从而提高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能力,且由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3是分别位于所述接触臂21的两侧,即所述接触臂21的两端是分别从侧边反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固定部22和第二固定部23,如此,能够有效分解所述接触臂21的应力而避免接触臂21受压疲乏,从而延长导电端子2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固定部22或所述第二固定部23还延伸形成有焊接部24,所述焊接部24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用于焊接至电路板。

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1的投影与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之间形成有夹角R,所述夹角R大于10度且小于80度,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夹角R为45度。所述接触臂21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凸片25,所述凸片25向下折弯形成导引部251,其中一所述凸片25位于所述接触部211的前方,另一所述凸片25位于所述接触部211的后方,位于所述接触部211的前方的凸片25正对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的方向,位于所述接触部211后方的凸片25背向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的方向,从而在所述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内时,位于所述接触部211前方的导引部251能够导引所述电子卡顺利滑过所述导电端子2,而不会与所述导电端子2发生碰撞,同样,在所述电子卡拔出所述卡连接器时,位于所述接触部211后方的导引部251能够导引所述电子卡顺利滑过所述导电端子,而不会与所述导电端子发生碰撞,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通过设置所述凸片25弯折而形成导引部251,例如可以直接对接触臂21的两侧边进行倒角形成导引部,也可以达到导引效果,但通过设置凸片弯折形成导引部的导引效果更佳。本实施例中,所卡连接器可以用于同时插接两张NANO SIM卡。

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卡连接器可以用于插接MACRO SIM卡,所述接触臂21的投影与电子卡插入所述卡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相平行,因此该实施例中的导电端子2的接触臂21不具有凸片及经凸片弯折形成的导引部,在该实施例中,该种导电端子2的排列方式(即使得接触臂21延伸方向与电子卡插入方向相同)接触臂21可以不需要设置导引部,由于所述接触臂21是呈拱形状,因此其两端本身具有导引效果,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及绝缘本体1的其余结构与图1、图2实施例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