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067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为普遍大众所使用,并以USB2.0传输规格发展至现今为传输速度更快的USB3.0传输规格。

然最新一代的USB Type-C电连接器的外型、结构、端子接触方式、端子数目、各端子的距离(Pitch)、各端子的分配(Pin Assignment),都和目前的USB电连接器截然不同。现有的USB Type-C插头电连接器包含有设置在胶芯上的上下两排端子、覆盖在胶芯外部的外铁壳、沿高度方向位于上下排端子之间的中央屏蔽件以及与端子尾部相连的内置电路板等结构,其利用中央屏蔽件实现与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及接地效果,然而端子及中央屏蔽件与内置电路板之间的组装及固定较为不易;同时,在胶芯与外铁壳之间设有金属弹片的情况下,金属弹片的组装及定位也是业内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以往的电连接器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组装方便且强度较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中央屏蔽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及设置在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中央屏蔽件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水平向前延伸的一对锁扣臂以及自固定部的两侧向后延伸以供焊接于电路板上的一对延伸部,所述固定部整体呈片状设计,且与所述锁扣臂位于同一高度,所述一对延伸部对称设置于固定部的两侧,每一所述延伸部具有将电路板夹持于其间的一对夹持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锁扣臂自所述固定部两侧同向对称延伸而成,且所述固定部与锁扣臂沿高度方向上的厚度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延伸部包括与所述固定部侧部相连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n形夹持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部具有一对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所述夹持臂及位于该对夹持臂之间以收容电路板的夹持口,每一所述夹持臂设有朝向另一夹持臂突伸的突出部,一对所述夹持臂的突出部相对突伸设置,以将电路板的前端夹持于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锁扣臂具有与固定部连接的悬臂和设置于悬臂末端的锁扣突起,一对所述锁扣臂上的锁扣突起相向突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上本体及下本体,所述上本体与下本体沿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堆叠组装在一起,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上本体及下本体的前侧,所述基座的外表面具有朝向收容空间的方向凹陷形成一对容纳区,所述容纳区分别向上或向下开放设置以收容金属弹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金属弹片具有水平设置且贴附于所述容纳区内壁的基片、向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若干内抵持弹片、自基片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弯曲以与基座相配合的一对结合部、以及自基片向外倾斜延伸的若干外抵持弹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结合部具有向后延伸的结合臂及位于该结合臂侧部的凸起,所述凸起自结合臂的顶面或底面沿高度方向向外突伸形成,以与基座干涉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片上设置有若干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穿孔,所述穿孔靠近基片的前端设置,且与所述内抵持弹片一一对应,且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内抵持弹片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区与穿孔对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横向方向上,所述内抵持弹片与外抵持弹片交替设置,所述内抵持弹片自所述基片的后端反向弯折延伸,所述内抵持弹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抵持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主体呈片状的中央屏蔽件后端的延伸部上设置夹持臂以将电路板夹持,以提高绝缘本体与中央屏蔽件构成的整体与电路板之间的固持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及电路板移除后的部分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中央屏蔽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中央屏蔽件的侧视图。

图8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金属弹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并为了表述的方便和准确,本文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参照图1,其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插座,未图示)的对接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中央屏蔽件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设置在绝缘本体1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5以及与导电端子2和中央屏蔽件3后部相连的电路板6。

请图2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所述上本体12与下本体13沿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堆叠组装在一起,所述基座11固定于所述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的前侧。所述基座11整体呈椭圆形柱状设置,其内侧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的收容空间110,所述基部11的上下内侧分别设有与收容空间110相连通的若干端子槽111。

所述基座11具有顶壁112及与顶壁112相对设置的底壁113,所述顶壁112及底壁113的外表面分别具有朝向收容空间110的方向凹陷形成一容纳区114,所述容纳区114分别向上或向下开放设置以收容金属弹片5,并且每一容纳区114均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容纳孔115。所述基座1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开槽116,一对所述开槽116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自基座11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同时在基座11的两侧与收容空间110横向连通。

所述上本体12具有向下突伸的若干第一突柱(未图示)以及自其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一收容孔(未图示)。所述下本体13设有自其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若干第二突柱131以及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二收容孔132,所述第二突柱131及第二收容孔132分别与上本体12上设置的第一收容孔及第一突柱相对应并且对齐设置,以实现上本体12与下本体13之间的彼此配合。

其中,在上、下本体12、13扣合至中央屏蔽件3的上下两侧后,上本体12上的所述第一突柱、第一收容孔及下本体13上的所述第二突柱131、第二收容孔132分别与中央屏蔽件3上设置的对应通孔311相对齐,且第一突柱自上向下依次插入中央屏蔽件3的对应通孔311及第二收容孔132内,第二突柱131自下而上依次插入中央屏蔽件3的对应通孔311及第一收容孔内,如此,形成交叉插入配合的固定结构。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分别镶埋固定于上本体12和下本体13内,以形成上端子组件和下端子组件。

第一端子组21中的导电端子2与第二端子组22中的对应导电端子2呈镜像设置。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组的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点对称设置,第一、第二端子组均包括两对高速信号端子、一对低速信号端子、两个电源端子、两个接地端子、一个功能侦测端子、及一个扩充端子。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突伸入收容空间110的弹性接触臂201、固定于上本体12或下本体13内的固持部(未图示)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并突伸出绝缘本体1的尾部203,所述接触臂201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01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具有位于其自由端的接触部2011,所述接触部2011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201突伸。

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中的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相对突伸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收容空间120的上侧和下侧,以将一对接连接器的舌片(未图示)夹持于所述接触部2011之间。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1在绝缘本体1上的位置设置均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上相应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相同。

所述中央屏蔽件3包括固定部31、自固定部31水平向前延伸的锁扣臂32以及自固定部31的两侧向后延伸以供焊接于电路板6上的延伸部33,从而使得中央屏蔽件3兼具接地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中央屏蔽件3的固定部31整体呈片状设计,与锁扣臂32位于同一高度且沿高度方向上的厚度一致,所述锁扣臂32成对自固定部31两侧同向延伸而成,且对称设置,所述固定部31的前侧部分位于两个锁扣臂32之间,且与两个锁扣臂32之间均有一定距离。

所述固定部31为左右对称结构,且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所述通孔311,所述通孔311分别与上本体11及下本体12上的突柱及收容孔对齐设置以供突柱插入并穿过。每一所述锁扣臂32具有与固定部31连接的悬臂321和设置于悬臂321末端的锁扣突起322,成对设置的所述锁扣臂32上的锁扣突起322相向突伸。

所述中央屏蔽件3具有对称设置的一对所述延伸部33,且每一延伸部33与同侧的锁扣臂32之间设有缺口34。同时,每一延伸部33包括与固定部31侧部相连的连接部331以及与连接部331相连的n形夹持部332,所述n形夹持部332具有一对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夹持臂333及位于该对夹持臂333之间的夹持口334。每一所述夹持臂333设有朝向另一夹持臂333突伸的突出部335,一对所述夹持臂333的突出部335相对突伸设置,以将电路板6的前端夹持于其间,以提高绝缘本体1与中央屏蔽片3构成的整体与电路板6之间的固持强度。

当中央屏蔽件3组装至绝缘本体1内时,所述固定部3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锁扣臂32收容并定位于对应的开槽116内,且锁扣臂32的前部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所述固定部31及锁扣臂32沿高度方向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所述电路板6夹持于一对所述夹持臂333及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的尾部203之间。

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于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

请参照图2至图5并结合图7所示,所述金属弹片5的数量为一对,且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具有水平设置且贴附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的基片51、自基片51后端反向弯折延伸且向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若干内抵持弹片52、自基片51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弯曲以与基座11相配合的一对结合部53、以及自基片51向外倾斜延伸的若干外抵持弹片54。

所述基片51上设置有若干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穿孔511,所述穿孔511靠近基片51的前端设置,且与所述内抵持弹片52一一对应,所述内抵持弹片52与基片51相连的位置处于穿孔511的正后方,并且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内抵持弹片52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区521与穿孔511对齐,不仅使得内抵持弹片52具有较好的弹性,而且能够给内抵持弹片52提供一定的让位空间。所述基片51还具有若干狭缝512,一对所述狭缝512分别设置于每一内抵持弹片52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也即每一内抵持弹片52由一对相邻的狭缝512间隔形成。

所述内抵持弹片52呈弯曲状,其位于所述基片51的内侧且与所述基片51的后端相连并向前弯折延伸,也即所述内抵持弹片52的前端为自由端,其延伸方向与所述外抵持弹片54的延伸方向相反。

每一所述结合部53具有向后延伸的结合臂531及位于该结合臂531侧部的凸起532,所述凸起532自结合臂531的顶面或底面沿高度方向向外突伸形成,以与基座11干涉配合。所述外抵持弹片54前端与所述基片51前部相连、后端为自由端,同时,在横向方向上,所述内抵持弹片52与外抵持弹片54交替设置。

当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放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容纳区114内时,所述基片51贴附于所述容纳区114的内壁,所述内抵持弹片52向内突伸入同侧的对应容纳孔115内并进一步突露于收容空间110内。两个所述金属弹片5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结合臂531向后伸入同一个开槽116内,并与形成开槽116的槽壁干涉固定,如此实现金属弹片5与绝缘本体1的挂靠固定,组装方便,并且金属弹片5在组装时不容易变形。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