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93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同轴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定端子和动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顶面向上凸伸形成的对接部,所述基部内设有一收容空间,所述对接部顶面向下凹设有一插孔,所述插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所述基部侧边还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端子槽,所述定端子和所述动端子分别组装固定于所述端子槽内,定端子的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动端子的弹性臂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定端子的接触部接触连接;对接插头与所述同轴连接器对接时,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从所述插孔插入至所述收容空间内并抵压所述动端子的弹性臂使得动端子与所述定端子断开连接,从而形成开关功能。众所周知,动端子弹性臂的力臂越长,其弹性效果就越佳,动端子就越不容易发生疲乏,开关的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然而,同轴连接器的体积又比较小,因此为了增加所述动端子弹性臂的力臂,一般会将所述动端子的弹性臂进行多次折弯,从而延长其力臂长度,使其弹性效果佳,不容易发生疲乏;但在所述动端子的弹性臂从所述基部侧边的端子槽组装至所述收容空间内时,由于所述动端子的弹性臂有进行多次折弯,其表面不平坦,在组装时,所述弹性臂容易与所述端子槽的侧壁发生刮擦或碰撞,从而影响所述弹性臂的组装精度,致使所述弹性臂组装至所述收容空间内时无法与所述定端子的接触部保持稳定接触,从而影响开关功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能有效确保动端子弹性臂的组装精度,使得动端子弹性臂在收容空间内能与定端子的接触部保持稳定接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以供具有中心端子的对接插头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定端子、动端子和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互组装连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上凸设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顶面向下凹设形成有插孔,所述插孔用以供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所述定端子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定端子包括露出于所述第一本体外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所述动端子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动端子包括露出于所述第二本体外的弹性臂和第二焊接部,所述弹性臂设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互组装连接后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插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一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臂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具有露于所述插孔内的抵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接触;所述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所述金属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对接部的套筒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所述对接部,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盖设于所述对接部下端的底盖,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底盖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顶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本体底面设有扣合于所述凹槽内的锲型块;或所述第二本体底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本体顶面设有扣合于所述凹槽内的锲型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是在水平方向上相互滑动扣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设有上下贯穿的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正下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设有所述对接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组装连接后形成的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底部。进一步地,所述动端子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包括U型折弯段和接触段,所述U型折弯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段,所述接触段沿所述绝缘本体的对角线方向延伸,所述接触段末端设有所述第二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还具有扣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凹槽内的扣持部。进一步地,设有所述对接部的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镶埋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是由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组装连接后共同形成,所述动端子的弹性臂不需要穿过端子槽组装至所述收容空间内,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动端子的弹性臂在组装时与绝缘本体发生刮擦或碰撞,从而能够有效确保所述动端子的弹性臂的组装精度,使其在所述收容空间内能够与所述定端子的接触部稳定接触。【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定端子和动端子分别固定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6为图5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图7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绝缘本体1第一本体11底盖111凹槽112缺口113第二本体12对接部121插孔122锲型块123定端子2第一接触部21第一焊接部22动端子3弹性臂31U型折弯段311接触段312第二焊接部32固持部33第二接触部34抵接部35金属壳体4套筒部41扣持部4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用于安装在一电路板(未图示)上,用以供具有中心端子的对接插头(未图示)插接,其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定端子2和动端子3,一金属壳体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相互组装连接的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所述第二本体12上凸设有对接部121,所述第一本体11具有盖设于所述对接部121下端的底盖111,所述对接部121顶面向下凹设形成有插孔122,所述插孔122用以供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插入;所述第一本体11与所述第二本体12相互组装连接后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插孔122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对接部121与所述底盖111之间;所述第一本体11顶面设有凹槽112,所述第二本体12底面设有扣合于所述凹槽内的锲型块123;通过在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凹槽112和锲型块123,从而将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相互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本体12底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本体11顶面设有扣合于所述凹槽内的锲型块;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是在水平方向上相互滑动扣合连接,如此便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所述定端子2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11上,所述定端子2包括露出于所述第一本体11外的第一接触部21和第一焊接部22,所述第一焊接部22露出于所述第一本体11底面,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所述动端子3固设于所述第二本体12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端子3是组装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12上,所述动端子3包括露出于所述第二本体12外的弹性臂31和第二焊接部32,所述第二焊接部32露出于所述第二本体12底面,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所述第二焊接部32侧边设有卡持于所述第二本体12内的固持部33,所述弹性臂31包括U型折弯段311和接触段312,所述U型折弯段31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32,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段312,所述接触段312是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角线方向延伸,所述接触段312末端设有第二接触部34;所述定端子2和所述动端子3分别固定至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上再将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组合连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1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臂31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具有露于所述插孔121内的抵接部35,所述第二接触部34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相接触;进一步地,所述抵接部35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上分别设有一凸包,所述第二接触部34是通过所述凸包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相接触,所述对接插头的中心端子从所述插孔122内插入时,抵压所述抵接部35上的凸包从而使得所述弹性臂31向下位移,使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4相分离,从而实现开关功能。所述第一本体11还设有上下贯穿的缺口113,所述缺口113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正下方,通过设置所述缺口113,在组装完成时,能够方便观察到所述第二接触部34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是否有稳定接触,方便人员进行品质检查。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组合固定连接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后,所述金属壳体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所述金属壳体4具有套设于所述对接部121外的套筒部41和扣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凹槽内的扣持部42,如此也能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相分离,所述金属壳体4的扣持部42还可用于焊接固定至电路板;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体4是与所述绝缘本体1组装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所述第二本体12镶埋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4内,即所述对接部121镶埋成型于所述套筒部41内,再组装固定连接所述动端子3,最后再将所述第一本体11与所述第二本体12相互组合固定连接,最后再进一步弯折所述扣持部42使其扣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的凹槽内,如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组装工序,提高成品的生产效率。请参阅图7及图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一本体11设有所述对接部121,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组装连接后形成的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且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动端子3是镶埋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12上,所述动端子3的弹性臂31也包括U型折弯段311和接触段312,所述U型折弯段31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32,另一端连接所述接触段312,所述接触段312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角线方向延伸,所述接触段312末端设有所述第二接触部34,通过将所述弹性臂31设计成包括U型折弯段311和沿对角线方向延伸的接触段312,能够有效增加所述弹性臂31的力臂长度,从而使得所述动端子3弹性臂31弹性效果佳,不容易发生疲乏;且由于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收容空间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因此使得所述弹性臂31向下活动的空间更大,弹性及回弹的空间大,第二接触部34与第一接触部21的接触可靠性更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体4也是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组合连接后组装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减少组装工序,也可以将所述第一本体11、定端子2和所述金属壳体4三者同时进行镶埋成型连接,最后再将镶埋成型有所述动端子3的第二本体12组装至所述第一本体11上,然后在弯折所述扣持部42使其扣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的凹槽内,即完成组装。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