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05892阅读:1710来源:国知局
IC插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IC插座。



背景技术:

多引脚的集成电路就叫做IC,可以插入IC的脚座就是集成电路插座,也叫IC插座,它使电路板上的多种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使电路上的芯片可以直接插拔而无需使用电烙铁进行拆焊了,便于维修更换。IC插座要求具有小型化、高可靠性、高密度化、较高的传送速度、低噪音等功能,而传统的IC插座,排针与IC插座之间易发生接触不良,导致电流信号传输中断,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当插拔力较大时,端子和塑胶主体易发生松脱、脱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IC插座,可靠性和稳定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IC插座,包括塑胶主体和端子,所述塑胶主体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槽,所述端子的外侧壁设有定位扣,所述定位扣卡在所述卡槽内,所述端子的上端接触部内壁环形均匀地设置有若干个夹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爪呈现漏斗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爪的数量为3-12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爪不由锈钢或者铜合金制作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胶主体上设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塑胶主体的一

端设有避空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顶面设有梯形对插导向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的下端接触部设有导正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的底端为焊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IC插座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端子的上端接触部内壁环形均匀地设置有若干个夹爪,排针与端子对插时,夹爪夹持住排针,保证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夹爪结构及材质可以灵活配置以满足客户插拔力、电气性能要求;

2、塑胶主体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槽,所述端子的外侧壁设有定位扣,所述定位扣卡在所述卡槽内,插拔时,端子与塑胶主体连接稳定可靠,不易松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IC插座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IC插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2,IC插座,包括塑胶主体1和端子2,所述塑胶主体1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槽11,所述定位槽11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槽111,所述端子2的外侧壁设有定位扣21,所述定位扣21卡在所述卡槽111内,所述端子2的上端接触部内壁环形均匀地设置有若干个夹爪22。

排针3与端子2对插时,夹爪22夹持住排针3,保证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夹爪22结构及材质可以灵活配置以满足客户插拔力、电气性能要求;定位扣21卡在所述卡槽111内,插接时,端子2与塑胶主体1连接稳定可靠,不易松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爪22呈现漏斗状,夹持稳定可靠,不易松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爪22的数量为3-12个,通常可以为3爪、4爪、6爪或者8爪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爪22由不锈钢或者铜合金制作而成,夹爪22结构及材质可以灵活配置以满足客户插拔力、电气性能要求,不锈钢或者铜合金弹性好,机械加工性能优异,插拔寿命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胶主体1上设有若干加强筋12,所述塑胶主体1的一端设有避空位13,加强筋12可以提高塑胶主体的强度,不易变形或者破裂,避空位13可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2顶面设有梯形对插导向面23,插接时,排针沿着梯形对插导向面23安装,使用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2的下端接触部设有导正面24,便于端子与线路板进行定位导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2的底端为焊脚25,通过焊脚25焊接在线路板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