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电缆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486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电缆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电缆线。



背景技术:

电缆线是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电线电缆的制造与大多数机电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机电产品通常采用将另件装配成部件、多个部件再装配成单台产品,产品以台数或件数计量。电线电缆是以长度为基本计量单位。所有电线电缆都是从导体加工开始,在导体的外围一层一层地加上绝缘、屏蔽、成缆、护层等而制成电线电缆产品。产品结构越复杂,叠加的层次就越多。现有技术的电缆线功能单一,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净化空气、刻度以及荧光功能的电缆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电缆线,包括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所述第一线体包括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外依次包覆有第一绝缘层、第一屏蔽层以及第一护套,所述第二线体包括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外依次设置有第二绝缘层、第二屏蔽层以及第二护套,所述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上涂覆有纳米级负离子粉层,所述第一护套上轴向设置有凹槽部,所述第二护套上设置有能够插设入凹槽部中的凸起部,所述凹槽部以及凸起部上均设置有荧光层,所述凹槽部和凸起部上轴向设置有刻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均为透明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凸点。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电缆线,其包含有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通过第一护套上的凹槽部和第二护套上的凸起部能够实现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的结合与分离,因为凹槽部和凸起部上均设置有荧光层,当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分离时,荧光层能够实现发出荧光的效果,当将第一线体和第二线体通过凹槽部与凸起部实现结合时,凹槽部和凸起部上的荧光层被遮盖,这样荧光效果便可以被关闭,当不需要使用到荧光功能时,将荧光效果进行关闭能够避免光污染。纳米级负离子粉涂层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生负离子,负离子能够沉积空气中的粉尘微粒,达到空气净化的目的,凹槽部和凸起部上轴向设置有刻度6能够起到简易的标尺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电缆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电缆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线体;11、第一导体;12、第一绝缘层;13、第一屏蔽层;14、第一护套;15、凹槽部;2、第二线体;21、第二导体;22、第二绝缘层;23、第二屏蔽层;24、第二护套;25、凸起部;3、荧光层;4、防滑纹;5、纳米级负离子粉层;6、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电缆线,包括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所述第一线体1包括第一导体11,所述第一导体11外依次包覆有第一绝缘层12、第一屏蔽层13以及第一护套14,所述第二线体2包括第二导体21,所述第二导体21外依次设置有第二绝缘层22、第二屏蔽层23以及第二护套24,所述第一护套14和第二护套24上涂覆有纳米级负离子粉层5,所述第一护套14上轴向设置有凹槽部15,所述第二护套24上设置有能够插设入凹槽部15中的凸起部25,所述凹槽部15以及凸起部25上均设置有荧光层3,所述凹槽部15和凸起部25上轴向设置有刻度6。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电缆线,其包含有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通过第一护套14上的凹槽部15和第二护套24上的凸起部25能够实现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的结合与分离,因为凹槽部15和凸起部25上均设置有荧光层3,当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分离时,荧光层3能够实现发出荧光的效果,当将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通过凹槽部15与凸起部25实现结合时,凹槽部15和凸起部25上的荧光层3被遮盖,这样荧光效果便可以被关闭,当不需要使用到荧光功能时,将荧光效果进行关闭能够避免光污染。纳米级负离子粉涂层5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生负离子,负离子能够沉积空气中的粉尘微粒,达到空气净化的目的,凹槽部15和凸起部25上轴向设置有刻度6能够起到简易的标尺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护套14和第二护套24均为透明材质制成。第一护套14和第二护套24均为透明材质制成,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需要使用到荧光功能时,透明材质能够增强荧光效果。

优选的,所述凸起部25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纹4。防滑纹4的设置是为了增强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脱落。

优选的,所述第一护套14和第二护套24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凸点(附图中未画出)。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增加纳米级负离子粉层5的比表面积,提高空气净化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