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充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0671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充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据线
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快充数据线。
背景技术
:日常出行时,经常随身携带移动电源,方便为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例如:手机、pad、剃须刀等等)充电,而移动设备与移动电源之间若要建立电性连接,则需要快充数据线,然而,使用者一般都会选择将快充数据线随意扔进背包内,与其他物品混装在一起,这样携带快充数据线的方式,一方面造成快充数据线与其他物品缠绕在一起或者快充数据线自身缠绕打结,需要使用时,无法快速解开,耗时耗力;另一方面快充数据线取出不便。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充数据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快充数据线不便从背包内取出并且缠绕打结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快充数据线,用于在移动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建立电性连接,所述移动电源具有母连接器。快充数据线包括公连接器、快充连接器以及线缆;所述快充连接器包括插头以及插座,所述插头包括裸露于所述插座外部并用于与所述用电设备插接配合的插接段以及嵌设于所述插座内并与所述线缆的一端连接的连接段;所述公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并用于与所述母连接器插接配合的金属连接脚,所述金属连接脚设置有多个且皆与所述线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插接段外形相匹配的插接腔,所述插接段插于所述插接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快充数据线还包括限制所述插接段脱离所述插接腔的卡位结构。进一步地,别设于所述插接腔中相面对的两腔壁的凸起,任一所述凸起卡止于一所述卡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具有第一插接端以及与所述第一插接端相对设置并供所述线缆端部穿设的第一连接端,所述外壳具有呈L型的第一L型槽,所述第一L型槽是从所述外壳中上侧面向下凹陷而形成第一L型槽,所述第一L型槽与所述第一插接端外侧连通,各所述金属连接脚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一L型槽的下槽壁,所述插接腔开设于所述第一L型槽的侧壁。进一步地,所述插座具有第二插接端以及与所述第二插接端相对设置并供所述线缆端部穿设的第二连接端,所述连接段裸露于所述第二插接端处,所述插座于所述第二插接端端面向所述第二连接端开设有呈L型的第二L型槽,所述第二L型槽槽口朝向下,所述第一插接端插于所述第二L型槽,所述第二插接端插于所述第一L型槽。进一步地,所述插座包括座体和两支撑条,所述第二L型槽开设于所述座体,两所述支撑条间隔设于所述第二L型槽的上槽壁且支撑于所述第一L型槽的下槽壁,任一所述金属连接脚皆位于两所述支撑条之间且其上端皆与所述第二L型槽的上槽壁留有间隙。进一步地,两所述支撑条相互平行且沿所述插接段的插接方向延伸,两所述支撑条相背对两侧面与所述第二L型槽的上槽壁共同形成两L型滑槽,所述外壳于所述第一L型槽的下槽壁两侧分别设有两滑条,任一所述L型滑槽皆沿所述插接段的插接方向与一所述滑条滑接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以及与所述上壳扣合的下壳,所述第一L型槽形成于所述上壳;所述下壳具有下容槽,所述下容槽的槽口朝向所述上壳,任一两相邻的所述金属连接脚间隔布设于所述下容槽的槽底;所述上壳包括上连接壳体以及与所述上连接壳体的一端连接的插接板,所述插接板与所述上连接壳体共同形成所述第一L型槽,所述插接板于其板面开设有多个插孔,任一所述金属连接脚上部皆穿过一所述插孔并伸出至所述插接板的上侧。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壳体具有上容纳槽,所述上容纳槽于其槽壁中与所述插接板相邻近的一侧开设有插口;所述上壳还包具有U型槽的U型围墙,所述U型围墙与所述上容纳槽的槽底连接,所述插口与所述U型槽连通;所述插口与所述U型槽共同形成所述插接腔。进一步地,所述上壳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U型围墙的下侧且与所述U型围墙共同形成用于散热用并与所述插接腔连通的散热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快充数据线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快充数据线闲置时,快充连接器的插接段插接于公连接器的插接腔,使公连接器、快充连接器以及线缆共同围成封闭的环形体,该环形体可佩戴于用户的手腕上,充当手环,便于携带,或者直接放入背包内,取出时,不会出现缠绕打结现象,便于用户使用;当需要使用快充数据线时,只需将快充连接器拔离公连接器,将快充连接器上的插接段插入用电设备的充电孔内,公连接器中载有金属连接脚的端部插于移动电源的母连接器内,便可实现移动电源向用电设备供电。结构简单,携带和使用方便,从背包取出时,不会出现缠绕打结,省时省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快充数据线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快充数据线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壳的立体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公连接器100快充连接器200线缆300插头210插座220插接段211连接段212外壳110金属连接脚120插接腔101卡槽201凸起130第一插接端102第一连接端103第一L型槽104第二插接端202第二连接端203第二L型槽204座体221支撑条222L型滑槽205滑条130上壳111下壳112下容槽105上连接壳体1111插接板1112插孔106上容纳槽107插口108U型围墙1113支撑板1114散热孔10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充数据线,用于在移动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建立电性连接,移动电源通过快充数据线向用电设备供电并充电,移动电源具有母连接器。快充数据线包括公连接器100、快充连接器200以及线缆300,其中,线缆300为具有柔性的线缆300,即线缆300可以任意变形,当移动电源通过快充数据线与用电设备建立电性连接时,线缆300这一特性可以促使移动电源相对用电设备任意放置而不会出现电性连接中断。线缆300连接于公连接器100与快充连接器200之间,公连接器100与移动电源的母连接器插接配合,快充连接器200与用电设备上的充电孔插接配合,实现移动电源向用电设备供电并充电。当然,公连接器100并不仅限于与移动电源电性连接,还可与电脑、与电源连接的插头等连接。快充连接器200包括插头210以及插座220,插头210包括裸露于插座220外部并用于与用电设备插接配合的插接段211以及嵌设于插座220内并与线缆300的一端连接的连接段212;公连接器100包括外壳110以及设于外壳110并用于与母连接器插接配合的金属连接脚120,金属连接脚120设置有多个且皆与线缆300的另一端连接。外壳110具有与插接段211外形相匹配的插接腔101,插接段211插于插接腔101内。在本实施例中,当快充数据线闲置时,快充连接器200的插接段211插接于公连接器100的插接腔101,使公连接器100、快充连接器200以及线缆300共同围成封闭的环形体,该环形体可佩戴于用户的手腕上,充当手环,便于携带,或者直接放入背包内,取出时,不会出现缠绕打结现象,便于用户使用;当需要使用快充数据线时,只需将快充连接器200拔离公连接器100,将快充连接器200上的插接段211插入用电设备的充电孔内,公连接器100中载有金属连接脚120的端部插于移动电源的母连接器内,便可实现移动电源向用电设备供电。结构简单,携带和使用方便,从背包取出时,不会出现缠绕打结,省时省力。在本实施例中,插座220为一塑胶件,插座220与连接段212注塑成型在一起。具体地,线缆300包括金属连接线以及可弯曲变形的带状件,金属连接线嵌设于带状件内,当公连接器300与快充连接器200插接在一起时,公连接器100、快充连接器200以及线缆300共同围成封闭的环形体,该环形体可佩戴于用户的手腕上,充当手环,便于携带。其中,带状件可具有不同形式外观,以使整体更加美观,提高用户对其的体验性。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4,进一步地,快充数据线还包括用于限制插接段211脱离插接腔101的卡位结构。卡位结构包括分别开设于插接段211中相背对两侧面的两卡槽201以及分别设于插接腔101中相面对的两腔壁的凸起130,任一凸起130卡止于一卡槽201内。这样,有效防止插接段211脱离插接腔101,提高连接的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凸起130呈半圆柱状,且两凸起130的圆弧面相向设置,对应地,卡槽201与凸起130的外形相匹配。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外壳110具有第一插接端102以及与第一插接端102相对设置并供线缆300端部穿设的第一连接端103,外壳110具有呈L型的第一L型槽104,其中,第一L型槽104是从外壳110中上侧面向下凹陷而形成第一L型槽104。第一L型槽104与第一插接端102外侧连通,各金属连接脚120间隔布设于第一L型槽104的下槽壁,插接腔101开设于第一L型槽104的侧壁。插座220具有第二插接端202以及与第二插接端202相对设置并供线缆300端部穿设的第二连接端203,连接段212裸露于第二插接端202处,插座220于第二插接端202端面向第二连接端203开设有呈L型的第二L型槽204,第二L型槽204槽口朝向下,第一插接端102插于第二L型槽204,第二插接端202插于第一L型槽104。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0与插座220相契合,使公连接器100与快充连接器200插接配合后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小巧,而且整体结构的外侧面平滑,与用户手臂贴合完好,提高用户对快充数据线的体验性。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插座220包括座体221和两支撑条222,第二L型槽204开设于座体221,两支撑条222间隔设于第二L型槽204的上槽壁且支撑于第一L型槽104的下槽壁,任一金属连接脚120皆相对位于两支撑条222之间且其上端皆与第二L型槽204的上槽壁留有间隙。这样,可避免插接段211与插接腔101在插接配合过程中,座体221会刮碰金属连接脚120,造成金属连接脚120晃动或脱落,同时也会刮伤座体221。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两支撑条222相互平行且沿插接段211的插接方向延伸,两支撑条222相背对两侧面与第二L型槽204的上槽壁共同形成两L型滑槽205,外壳110于第一L型槽104的下槽壁两侧分别设有两滑条130,任一L型滑槽205皆沿插接段211的插接方向与一滑条130滑接配合。这样,实现插座220与外壳110滑接配合,而且方便插接段211快速对准插接腔101并快速插入插接腔101,具有定位效果。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4,进一步地,外壳110包括上壳111以及与上壳111扣合的下壳112,第一L型槽104形成于上壳111。下壳112具有下容槽105,下容槽105的槽口朝向上壳111,任一两相邻的金属连接脚120间隔布设于下容槽105的槽底。任一金属连接脚120呈条状,且任一两相邻的金属连接脚120相互间隔且相互平行。线缆300的连接端部插于下容槽105并与各金属连接脚120连接。上壳111包括上连接壳体1111以及与上连接壳体1111的一端连接的插接板1112,插接板1112与上连接壳体1111共同形成第一L型槽104,插接板1112于其板面开设有多个插孔106,任一金属连接脚120上部皆穿过一插孔106并伸出至插接板1112的上侧。在本实施例中,下壳112与上壳111皆为采用塑胶材质制成的部件,任一金属连接脚120与下壳112注塑成型在一起。任一金属连接脚120上部皆穿过插接板1112中的一插孔106并伸出至插接板1112的上侧,这样设置,有助于提高各金属连接脚120的连接稳定性。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4,进一步地,上连接壳体1111具有上容纳槽107,上容纳槽107于其槽壁中与插接板1112相邻近的一侧开设有插口108;上壳111还包具有U型槽的U型围墙1113,U型围墙1113与上容纳槽107的槽底连接,插口108与U型槽连通;插口108与U型槽共同形成插接腔101。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4,进一步地,上壳111还包括支撑板1114,支撑板1114连接于U型围墙1113的下侧且与U型围墙1113共同形成用于散热用并与插接腔101连通的散热孔109。便于刚使用后的插接段211快速散热。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